中国文化要略部分整理笔记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第十四章1.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1)“礼乐一体”的原则: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2)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主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3)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4)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2.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从(汉魏时期)才真正开始形成的。
3.隶书:秦代由于官狱多事,奏章繁多,为了求得速决速用,官府让隶人(奴隶)们省易抄写,遂称“隶书”。
4.隶变:隶书到汉代逐步定型为横扁形的,从起笔到结体,都有一定的规格,到东汉,隶书成为官定标准字体。
这一书体的变革,文字史上叫做“隶变”。
5.(钟繇)完成了楷书的定型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6.二王:王羲之、王献之7.唐初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8.(欧阳询)被尊为唐人楷书第一。
9.(薛稷)实开后世瘦体的先河。
10.颜肥柳瘦:(01年名解)11.帖学:就是辗转翻刻前代名帖,然后又师法于帖。
12.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3.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14.宋徽宗赵佶的字体是(瘦金体)。
15.晚明四大家: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
16.所谓运笔起势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
17.数量很多、阵容最大的雕塑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8.汉代采用寓意手法雕塑作品代表作时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
1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以表现(佛教内容)为题材。
20.(灵岩寺千佛殿的40尊罗汉彩塑)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21.秦汉时期,出现(百戏),包括杂技和歌舞。
22.唐代开设(教坊),管理宫廷歌舞。
23.梨园:(97年名解)24.(唐玄宗)被奉为戏曲祖师。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八章

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八章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1. 释菜:旧时学校,在建校或开学之初,都要举行祭祀先圣之礼,“释菜”只供奉蔬菜,礼比较轻。
释奠:除蔬菜外,又供奉牲牢布帛,礼比较重。
2.(重农)和(重教)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传统特点。
3. 最早把教育二字联系起来的是(孟子),(《孟子·尽心篇》)一文中提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4.中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
5.学校的发展:夏代:庠、序、学、校。
西周:国学(大学、小学)和乡学。
汉代:官学和私学。
隋炀帝:六学二馆。
6.六艺:礼(规章仪式)、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马驾车)、书(历史)、数(数学)7. 荀子作(《劝学篇》)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
8. 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
9.束脩: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必须奉敬礼物。
10.明清国子监: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学的行政机关,后来在发展演变中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
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但其职权已经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
11. 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人为祭酒。
12. 北京国子监第一人祭酒是元代著名学者姚燧。
13. 明清国子监的学生分类:(1) 入国子监学习的人叫监生。
(2)在京会试落地的举人,由翰林院择优选送入监就读的叫“举监”;(3)从各地方学校中选拨入监就读叫“贡监”;(4)三品以上官员子弟靠父荫入监就读的叫“荫监”;(5)因监生缺额由普通人家捐资而特许其子弟入监就读的叫“例监”;(6)外国留学生在监就读,称为“夷生”。
14.我国书院教育的三大高潮:(1) 宋初:统治者看到民办书院为政府解决了文化教育问题,培养的人才也有助于维护统治,所以从政策和物资两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出现了宋初四大书院(2) 南宋:官学腐败,州县学校有名无实,而兴盛起来的理学又需要宣讲的场所。
这时,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相继恢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教学活动,并亲自讲课,各地纷纷效法,出现南宋四大书院;(3) 明代中叶以后:政治黑暗,科举腐败,一些儒学名士借书院宣传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发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教育重又兴起。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要略整理(1-6章)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4.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整理

版权申明《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整理》的作者是上海大学11级对外汉语班的陈永辉仅限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作商业用途由于整理仓促,其中难免有错别字或其他错误,还请见谅!如有疑问,请自行翻阅本整理的参考书目。
本整理参考书目为: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8月第3版《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整理》由陈永辉创作,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第二章地理概况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平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3.四大盆地:塔里木、准格尔、柴达木、四川4.中国最大的两条河流:黄河、长江5.中国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北京、南京、杭州6.第一次奠定中国版图的基础的朝代:秦朝7.西藏中国的版图的朝代:元朝8.明代设__ 努尔干都司_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9.从秦汉到隋代实行__郡县制__,从唐宋到辽金实行__道路制__,元明清三代实行__行省制__。
10.汉武帝将郡国分为__十三刺史部__,属于监察性质,不是行政区域,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11.唐代将一些比较地位特殊的州改为_ 府_,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__都督府__,在边疆地区设_ 都护府__。
12.元代初年,以__中书省__为中央政府。
第三章历史发展1.元谋猿人__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直立人。
__北京猿人 _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2.从_ 新石器时代 _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
3.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__仰韶文化__,又称__ 彩陶文化___4.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_ 龙山文化__,又称__ 黑陶文化__5.古文明起源四大区: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北方和东北文化流域区6.__黄河流域文化区__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
7.历代王朝崇祀的三皇:伏羲、神农、黄帝8.春秋战国以后才有“三皇五帝”的称呼。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4.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5、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地理状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文化要略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读书笔记摘要:一、前言二、文化定义与重要性三、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四、中国文化的特点五、中国文化的代表作品和人物六、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影响七、结语正文:一、前言作为中国知识类写作助理,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在阅读《中国文化要略》这本书后,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本文将对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概述。
二、文化定义与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艺术、思想、信仰等综合体现。
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面貌,是国家的软实力。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5000 多年前的黄河流域。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四、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源远流长,历史悠久;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3.注重和谐,强调中庸;4.强调道德,重视人文;5.注重实际,追求实用。
五、中国文化的代表作品和人物中国文化的代表作品有《论语》、《道德经》、《庄子》、《红楼梦》等。
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屈原、司马迁、杜甫、白居易等。
六、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影响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不衰,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同时,中国文化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如孔子、老子的思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结语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文化要略整理(1-6章)

13.封建社会修谱的目的及其作用:为了记录家族血统的承袭关系。
14.全国姓氏中以(李)最多,其次(王)和(张)。
15.“名有五”:《左传》中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16. 西周农业生产已有了(百谷)之称。
17.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有渴望,无实绩)
18.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19. 秦王嬴政建立(皇帝)制度,以自己为始皇帝。
20. 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和都城。
11.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
12.姓氏混杂的原因:
(1)帝王分封子弟功臣:从周代起,天子分封诸子诸臣和先朝后裔,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形成很多氏,也即后来的姓。
(2)战乱:战乱造成人口大量迁移。
(3)官宦: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当地一姓。
4.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2. 孔孟之道: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
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讲的是“入世之学”,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
中国文化要略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读书笔记【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二、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儒家、道家、佛教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包容性、人文关怀四、结论:中国文化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正文中国文化要略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不言而喻。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化之一,中国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仁爱”、“礼仪”,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佛教的“慈悲”、“般若”等理念,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佛教三大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倡导“仁爱”、“礼仪”等道德理念;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佛教文化则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慈悲心,倡导“般若”、“慈悲”等理念。
再次,中国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包容性、人文关怀等特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同时,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民为邦本”、“和谐共生”等理念。
最后,中国文化的价值和现代意义不容忽视。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和理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例如,儒家的“和而不同”、“礼治国家”等理念,道家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理念,佛教的“慈悲为怀”、“般若智慧”等理念,都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要略是一部重要的文化研究著作,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要略第一章总论(一)何为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含义。
如:汉代认为是与武治相对的,文教治理国家的手段。
唐代孔颖达认为是指社会的文化,主要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顾炎武认为人自身的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也属于文化的范畴。
西方“文化”一词culture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意为耕种、栽培,也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所以西方“文化”的含义包涵了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之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更加宽泛。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定义到“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在文化史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
近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的核心是人。
没有人就没有文化。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享受者和改造者。
人在受到文化约束的同时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
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终成果。
文化层次分为四个:一、物质文化层:即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集体实在的事物,如:衣食;二、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三、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四、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二)了解中国文化必要性:中国人也要认识和改造自己1.我们并不真正地了解自己2.我们不容易认识自己3.我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文化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的是样子即形态,内在的是品性即精神。
中国文化外在特点四方面:1、统一性,中国文化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包含多民族文化的统一体;2、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连续而不中断的,不像希腊、巴比伦、埃及等文化出现过间断暂停或跳跃,以文学为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3、包容性,中华文化有容乃大,包含多民族多种思想;4、多样性,民族众多,人口众多,形成了复杂多样,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内在特点:(众说纷纭且和个人研究侧重面有很大关系,还有近几年的新概括)冯友兰“哲学特性说”,中国文化具有以儒学为主导因素的哲学特性,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塑造了中国传统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格。
任继愈“宗教特性说”,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三教合一,儒学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在实质上都是宗教。
三教合一的思潮构成了唐宋以后直到鸦片战争前后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
李泽厚“伦理特性说”,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等,追求群体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很不相同。
其他,一是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宗教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方面,相反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二是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不像西方讲究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易经》。
三是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
农业文明致使中国人有着浓厚的乡土情谊,要思乡怀旧寻根问祖。
(四)中国文化的未来中国文化正处于一个深刻变化和巨大发展的阶段。
在生活、思想、道德伦理方方面面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影响,特别是西方文化。
张岱年先生主张中国文化“综合创新”: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总和,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三就中国本身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道墨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发夹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不崇洋媚外,实事求是,汲取和借鉴。
第二章地理概况(一)中国文化所处地域环境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
中国卫浴亚洲大陆的东部,其东南濒临浩瀚无边的太平洋,而至西、至西南、至西北则居于亚欧大陆的中心腹地。
在这样辽阔地域里生息的中华民族有足够的天地创造文化,演绎自己的历史。
这也是早曾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
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人们依据自然条件决定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其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二、中国历代疆域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四、现代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第三章历史发展一、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华大地:黄河与长江贯穿东西形成两大“文化哺育区”考古证明,中国文化是像满天星斗、四面火光一样分布于神州大地的;中国文明的流向也不仅仅是由西向东,而是四面八方融合交汇,互相渗透,彼此印象,形成秦汉以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大一统多元性文化。
据考古成果,专家将古代文明起源分成许多区域,其中“四大区域”说可供参考。
(一)黄河流域文化区,这是中国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极有可能是夏文化)(二)长江流域文化区,包括江汉流域、太湖流域和巴蜀地区。
已发行的原始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三)珠江流域文化区,石峡遗址在马坝人头骨附近,证明其是中国文明发祥地之一。
(四)北方和东北文化区,其代表性文化是“红山文化”(内蒙古)辽宁西部“牛梁河遗址”。
还有六大区域说:(一)陕豫晋邻境地区;(二)山东及邻省一些地区;(三)湖北好附近地区;(四)长江下游地区;(五)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六)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由此可知,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的不是外传来的,它并不起源于一时一地,而是遍地火光,多元融合;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原始文化比较发达,是中国文明奇缘的主要区域;各个区域内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以中原地区成熟最早,约在五千年前已进入文明社会。
二、三皇五帝“三皇”有六种说法:(一)天皇、地皇、人皇;(二)天皇、地皇、泰皇;(三)伏羲、神农、祝融;(四)伏羲、女娲、神农;(五)燧人、伏羲、神农;(六)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有三种说法:(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二)黄帝、颛顼、帝喾、尧。
舜;(三)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历代王朝所崇祀的三皇五帝是: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三皇五帝究竟是否真实存在不可简单断言,不论有无具体的人存在,他们的名称和流传的事迹都反映了原始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他们可能是某一社会阶段的概括和象征,也啃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名称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名称。
如:慈宁宫社会发展和科学认识的角度看,燧人、复习、神农这一序列反映了中国原始先民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
燧人——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伏羲——渔猎阶段,神农——农耕时代。
“三皇五帝”是由儒家选择加工而来,以天地人为“三才”,以三皇相配;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以五帝相配。
在儒家的大力推崇下,秦汉后,三皇五帝被奉若神明。
三、夏代文明(极有可能是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禹后,其子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中国由此进入奴隶社会。
共历十七君,至桀为商所灭,共计四百三十余年。
夏代社会几大情形:1、生产力有所提高,夏禹治水推动了农业发展;另外传说禹制兵器、九鼎,青铜器出现;2、私有财产出现,“货力为己”,且出现战俘转奴等现象,说明奴隶制基本形成;3、夏代的王朝建立,较完备的国家统治系统建立:1)“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形成;2)国家官吏制度,设职分官,形成官僚群体;3)行政区域划分,分九州,每州设地方官,称“九牧”。
四、商周社会起于商汤,止于商纣帝辛,合计约六百余年,其间五起五落,六次迁都,商最终迁都至殷,即今河南安阳,故其地商朝遗址命名“殷墟”。
(妇好墓,司母戊鼎代表着商朝青铜器的最高成就)通过甲骨文考察得出商朝社会基本状况:1)成为了发达的奴隶制社会,奴隶主随意屠杀奴隶状况常见;2)国家机器发展成熟,拥有成熟的国家社会统治体系,商王拥有天下一切权力,最高官位叫尹,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武装力量也相当可观;3)社会生产力提高,精美的青铜器,统一通行货币(贝币),商品交易活动活跃,天文有所成就,有完整的纪时、纪日、纪月、纪年法。
4)宗教祭祀活动活跃五、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其子周平王迁都史称东周。
前一段称为春秋,后一段称为战国。
)六、秦汉帝国七、魏晋南北朝八、隋唐时代九、宋元明清十、近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