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考研笔记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第十四章1.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1)“礼乐一体”的原则: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2)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主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3)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4)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2.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从(汉魏时期)才真正开始形成的。
3.隶书:秦代由于官狱多事,奏章繁多,为了求得速决速用,官府让隶人(奴隶)们省易抄写,遂称“隶书”。
4.隶变:隶书到汉代逐步定型为横扁形的,从起笔到结体,都有一定的规格,到东汉,隶书成为官定标准字体。
这一书体的变革,文字史上叫做“隶变”。
5.(钟繇)完成了楷书的定型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6.二王:王羲之、王献之7.唐初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8.(欧阳询)被尊为唐人楷书第一。
9.(薛稷)实开后世瘦体的先河。
10.颜肥柳瘦:(01年名解)11.帖学:就是辗转翻刻前代名帖,然后又师法于帖。
12.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3.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14.宋徽宗赵佶的字体是(瘦金体)。
15.晚明四大家: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
16.所谓运笔起势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
17.数量很多、阵容最大的雕塑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8.汉代采用寓意手法雕塑作品代表作时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
1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以表现(佛教内容)为题材。
20.(灵岩寺千佛殿的40尊罗汉彩塑)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21.秦汉时期,出现(百戏),包括杂技和歌舞。
22.唐代开设(教坊),管理宫廷歌舞。
23.梨园:(97年名解)24.(唐玄宗)被奉为戏曲祖师。
中国文化要略部分整理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第一章总论(一)何为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含义。
如:汉代认为是与武治相对的,文教治理国家的手段。
唐代孔颖达认为是指社会的文化,主要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顾炎武认为人自身的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也属于文化的范畴。
西方“文化”一词culture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意为耕种、栽培,也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所以西方“文化”的含义包涵了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之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更加宽泛。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定义到“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在文化史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
近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的核心是人。
没有人就没有文化。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享受者和改造者。
人在受到文化约束的同时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
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终成果。
文化层次分为四个:一、物质文化层:即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集体实在的事物,如:衣食;二、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三、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四、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二)了解中国文化必要性:中国人也要认识和改造自己1.我们并不真正地了解自己2.我们不容易认识自己3.我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文化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的是样子即形态,内在的是品性即精神。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4.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5、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地理状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写给2014考研的同学们,2014考研,无论考哪所学校都需要踏踏实实的复习功课。
勤思考研专业课建议大家先买推荐的参考书目,了解一下就业前景和以后的工作情况,这样就不会造成盲目报考,如果你找不到合适的资料,可以在勤思考研网申请一下2014的考研必胜电子书。
中国文化要略本资料并非勤思考研的2014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讲义。
资料为勤思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坛分享资料。
仅供大家参考使用。
如果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备考有疑问,可以直接咨询勤思考研的程老师QQ2544878168.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六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六章第六章学术思想1. 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
2. 孔孟之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字。
仁的意义“仁者爱人”,方法:“推己及人”。
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
(《大学》中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正名和统治者立信。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
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性善和良知。
尊为“亚圣”。
提出要“养浩然之气”,在孔子“杀身成仁”基础上又提出了“舍生取义”。
政治方面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提出“仁政”观念。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
主张性恶,为善方法是“修身”和“师法”,主张强化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
董仲舒的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
王充的《论衡》颇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否认天有意志。
3.老庄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称老聃,一字伯阳。
春秋时期楚国苦人。
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把“道”作为最高范畴。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同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
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4.墨家学说:代表人物墨子,名翟,鲁国人。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
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三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三章第十三章古典文学1.最早的诗歌应当是民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其作品本来都是合乐的歌词,因此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地方乐调,即各地的民乐;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调;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其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比、兴、赋三种。
比是指以客观事务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
其形式采用四言诗,重章迭句,一唱三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属于现实主义手法。
2.楚辞又称骚体,浪漫主义手法。
著名诗人有屈原,写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后有宋玉,代表作为《九辩》;汉代有刘向、王逸等人整理的《楚辞》。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屈原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抒发个人激情的伟大诗人。
3.《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4.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收录了从汉代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
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体自由多样,句式以五言为主,三、四、六、七言不等,奠定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基础,著名篇章有《十五从军征》、《战城南》、《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敕勒歌》等。
到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有班固的《咏史诗》、张衡的《同声歌》、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5.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干。
6.蔡琰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左思《咏史诗》。
7.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者,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咏荆轲》、《桃花源诗》等。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删减版

中国文化要略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 ,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如等。
2)制度文化层:。
3)行为文化层:。
4)心态文化层: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B.连续性:C.包容性:D.多样性:2)内在特点: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2.四大盆地:、、、3.四大平原:、、、4.四大高原:、、、秦朝疆域:、、、唐朝疆域:东到,西到,北到,南到元代疆域:北逾,西极,东尽,南越清代疆域:西北达,东北至和,东南到及其附属岛屿、等,南到5.明代设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从唐宋到辽金实行,元明清三代实行。
7.汉武帝将国分为(也称),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8.唐代将一些比较地位特殊的州改为,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在边疆地区设。
9.元代初年,以为中央政府。
10.现在有个省、个直辖市、个自治区、个特别行政区,共个行政单位第三章历史发展1. 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2. 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3. 从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
特点是:使用石器到发明制造陶器和铜器;渔猎发展到农业;由氏族分化为家庭;由公有财产分离出私有财产;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4. 最能反映母系氏族文化的是,又称,最早发现于;5. 最能反映父系氏族文化的是和,又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6.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1)黄河流域文化区:(2)长江流域文化区:(3)珠江流域文化区:(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7. 三皇五帝:三皇: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一章科技成就第六章学术思想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一章科技成就第六章学术思想一.中国古代科技综述中国古代科技停留在经验阶段,科学技术理论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1.中国社会的伦理型结构。
中国的古代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主要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整个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也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各级官吏,因此与此相悖的科学技术活动被视为“旁门左道”。
2.中国科技的实用性特点。
一切学科、一切研究,都以“国家”的实用为最终目的。
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讨论,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企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3.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
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
二.天文与历法1.综述:天象记录:世界上最完整,最丰富,最准确。
世界上最早记载太阳黑子、彗星、哈雷彗星、新星、日食、月食、流星雨等。
天体测量:公元前4世纪,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经》比西方早200年。
敦煌发现的唐代星图绘有1350多颗,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的,最古老的星图。
历法制定:殷周时期,已有较为准确的历法,殷代四分历定定岁为365.25日,比欧洲早1000多年。
2.二十八星宿:古代的天文家在观测天象时,选取黄道带及赤道带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测的标志,其中每个星宿由若干颗星组合。
二十八星宿又以东、北、西、南方位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方保护神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相配。
古人认为二十八宿属于恒星,它们的方位是永恒不变的,因而可以用来作为观测行星的坐标。
其次是古人将天文与地理相联系,使之相互对应,将星宿对应的地域称为“分野”。
3.七曜: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中的重要概念。
4.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的历法把一年十二个月分成二十四节气,这是依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所处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制定的,它能反映不同月份的气温、物候和雨量变化,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