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4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相关史料解读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识记知识点:
1.中共“三大”的召开时间及内容;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
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2)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会通过的宣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开始北伐,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

北伐军先后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1927年3月,在陈独秀、周恩来等组成的中共中央特别委员会的指挥下,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理解知识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新三民主义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还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北伐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开始,对于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北伐战争的背景、发起以及影响三个方面,讲述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一、背景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至1928年期间,具体而言,是中国自主抵抗外国侵略,推翻北洋政府统治的一场伟大斗争。

那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内外压力日益增强,革命力量得到了新生,各阶层民众都表达了推翻北洋政府的愿望。

二、发起1.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发起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密不可分。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与国民党合作,才能在国内外形势的催化下推动中国的独立与解放。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最终赢得革命胜利。

2. 社会民主主义革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成为北伐战争的思想基础。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这一思想层面的变革为战争的发起提供了理论支撑。

3. 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北伐战争发生前,中国国共两党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纲领,包括打倒北洋政府、推翻军阀割据统治、恢复民主制度、实现土地革命等。

三、影响1. 军事影响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军事斗争,其胜利对中国人民军队的成立非常重要。

共产党利用战争锻炼了大量的军事干部,在战争结束后,这些干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骨干。

2. 政治影响北伐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建立了国共合作的南京国民政府,掀起了国共两党的合作高潮。

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为中国革命铺平了道路。

3. 社会影响北伐战争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国共合作时期,民族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等逐步得到解决。

战争的胜利为落后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获得了更多的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认可。

综上所述,北伐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对于中国的近代史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军事、政治和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PPT课件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PPT课件

1912.1.1 1912.4.1
1928
1949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五 色 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相关史事
【合作探究】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为什么又说国民 大革命失败了?
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基
本消灭了北洋军阀。北伐只是大 北伐虽然打垮了旧军阀,但却出
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
大的成就。”“革命”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有 ( )A
①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②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③革命军队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④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当堂训练
5.[2023·四川]国民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是
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直接传承。它们

党 内 合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 ·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
革命同盟。
建立。

学习任务一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三大政策 (方法手段)
民族 主义
推翻清王朝统治, 反对民族压迫
强调反帝反封建
联俄
民权 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国民一律平等
国家政权为 一般平民所共有
都坚持 ( C )
A.三民主义
B.君主立宪
C.反帝反封建
D.人民民主
当堂训练
6.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的历史事件
是 ( B)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东北易帜
C.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4课文注释:北伐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4课文注释:北伐战争

课文注释: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革命政府即制订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方针。

1926年,广东革命根据地空前发展,5月,广东革命政府派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李宗仁的第七军一部为北伐先遣队推进湖南。

7月,北伐军主力约十万人誓师出征,北伐战争全面开始。

仅半年多时间,北伐军连克武昌、南昌等地,占领福建、浙江、南京,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占领上海。

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第二年北伐军占领郑州、徐州,控制了广大地区。

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被全部歼灭。

正当北伐节节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身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武汉的汪精卫接着又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国共合作破裂,北伐战争失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旨在推翻北洋政府,结束军阀混战,统一中国。

本文将从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意义三个方面,介绍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一、北伐战争的起因北伐战争起因于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军阀割据:北伐战争前,中国军阀割据严重,形成割据割据局面,国家统一和发展受到阻碍。

2. 经济危机:北伐战争前的中国经济陷入困境,农业、工业和商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 国民党内部矛盾:北伐战争前,国民党内部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统一战线形成困难。

二、北伐战争的过程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发动的一场武装革命战争。

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开始时,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推动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2. 第二次合作:国共合作关系再度发展,北伐战争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

3. 前进路线:北伐战争中,以苏区为根据地,采取坚持游击战争和歼灭战相结合的策略,逐渐向内地进军。

4. 打破长江防线: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发生多次激烈战斗,最终击溃北洋政府军队,打破了长江防线。

三、北伐战争的意义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 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展: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结束了军阀割据局面,达到了国家统一的目标。

2. 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北伐战争成功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实现了政权的更替,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3. 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北伐战争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增强了党的领导地位。

4. 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北伐战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战术,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结起来,北伐战争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意义都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革命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材分析】《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本课主题是国民大革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讲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以及北伐的胜利进军,教材内容安排线索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历史节奏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如下基本历史史实:中共三大的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国民政府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国共双方第一次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分析统一战线特点的能力;(2)通过对北伐战争与辛亥革命的比较,概括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以及概括和归纳的能力;(3)从《北伐战争示意图》了解三路北伐的斗争对象、进军路线、推进态势,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孙中山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选择了国共合作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他一生中又一次伟大的转变。

孙中山为了救国和革命,与时俱进,奋斗一生的崇高精神,值得后人景仰。

(2)中共“三大”制定的关于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符合实际国情,对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通过掌握国共合作这一重大史实,体会先辈们以国家前途和民族大义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3)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创建国民革命军和推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而发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标志着国民革命进入高潮。

北伐军的胜利推进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求和探索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的完美品质。

【教学要点】1、重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及其历史作用、北伐战争2、难点:中共为何选择国民党为合作者以及国共合作为何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1、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利用问题加以引导,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掌握的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历史问题。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蒋介石像
• 周恩来(1898-1976 年)字翔宇,笔名
恩来。生于江苏淮 安。1913年在天津 南开中学就读。 1917年毕业后东渡 日本留学。1919年 五四运动时回到天
津,参加五四运动。 1921年参加共产党。 1924年11月任黄埔 军校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像
从1924年5月至 1927年7月,黄埔 军校招收了六期 学生共2万多人。 为国共两党培养 了一批著名将领 和军事人才。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
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
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
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
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
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
略》、《建国大纲》、《三民主
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
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
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
中共三大 1923年/广州
主要内容:
1.正式决定合作 2. 合作方针:个人加入,保持独立,帮助改组。 3.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局限性: 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国民党一大 (1924年\广州)
中心议题: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内容
1.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提出新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1924年广州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形成旧三民主义内容新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1924年广州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党校长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讲解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讲解
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两党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民主义 指导思想 政党性质 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工人阶 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
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还要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社会
和小资产阶级利益
实行产阶级民主政治
奋斗目标 在完成新民主义革命任务后,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总之,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 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扶助农工”既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思想的发展,也是中 国资产阶级以革命领导自居的心态。而共产党则是依靠而不是“扶
关于“党内合作”
原 因
共产党人当时力量弱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目 的是为了将它改造成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 盟,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斗争任务。 由于两党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和最终目标不相同,两党的性质有 着根本的区别,“党内合作”不是两党合并,中共在政治上、 思想上、经济上都保持独立性。 党内合作使统一战线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也容 易被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改造国民党,使其获得新生; 共产党员有双重身份,便于开展革命活动,有利于中共从工运 低潮中走出来,更能在孙中山这面革命旗帜下广泛发动群众, 组织革命力量,迎接革命高潮。
根本原因 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 在北伐誓师大会上讲话,台上左一为蒋介石)
吴佩孚像 军阀
孙传芳像 控制地区
张作霖像 兵力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湖南、湖北、河南和直隶的一部
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 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山东、察哈尔 和直隶
20万
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相关史料解读1.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指示
国民党是现时中国唯一强大的民族革命组织,它以民主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以及一部分学生和工人为依据。

……因为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尚属薄弱,因为中国目前的一切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在华代理人──中国军阀,尤其是因为解决民族革命问题,直接有利于工人阶级,而现时工人阶级又尚未充分分化成为完全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执委认为: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要的。

──《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1923年1月12日)
【解读】1920年,在共产国际二大上,通过了由列宁起草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提出共产国际有条件地援助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运动。

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的事业和斗争精神曾激励过许多革命者。

尤为宝贵的是,孙中山在革命处于最危难的时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苏俄、共产国际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而且在新的革命形势下,孙中山及时提出与苏俄合作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推动苏俄和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关注。

1922年1月至2月,共产国际主持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即远东民族大会),与会期间,尚在病中的列宁接见了中国代表张国焘、王尽美、邓恩铭、张秋白和邓培(工人代表)等,询问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工人运动的情况,对中国的国共合作表示关怀,向他们提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的问题。

远东民族大会带有明显的统一战线性质。

会议通过了关于各国共产党与民主革命派合作问题的决议,进一步重申了建立远东各国“反帝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确立了远东民族殖民地国家的革命任务。

这次大会,对于促进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资料,可以看到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形势的认识:①国民党是当时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政治力量。

②国民党的革命目标与共产党是一致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在华代理人。

③中国共产党还过于年轻,无力独立承担革命的任务。

④中国共产党一定要与国民党合作。

国共合作是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由此国共两党的合作也成为苏联和共产国际世界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的决议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执行的命令。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讨论了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接受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2.国共合作时的“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之主义维何?即孙先生所提倡之三民主义是已。

……(一)民族主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二)民权主义。

……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

盖民国之民权,唯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必不轻授此权于反对民国之人,使得借以破坏民国。

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国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

……(三)民生主义。

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23日)
【解读】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具体帮助下,以解决改组问题为中心内容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

大会通过了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这个宣言,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立宪派、联省自治派、和平会议派以及商人政府派等各种错误的、反动的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规定了民主革命的基本纲领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目标。

此次大会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