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0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试题汇编

2020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试题汇编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试题汇编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

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

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

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

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

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

”“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

”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

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生态文学之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题答案

生态文学之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题答案

生态文学之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题答案所谓生态文学是要在尊崇和适应大自然规则规律的过程中探寻人类延伸发展的契合点。

下面是作者整理的生态文学之思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李炳银①在西方,有“大地美学”“大地诗学”的概念。

这些概念的核心,似乎也是在认识感受大地的过程中寻找人类美好的生存状态和方式。

这些观念和思想,也是在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中追求和美和谐,使之具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理想情形。

卞之琳的《断章》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种人和风景两相呼应的效果情形,就应当是人和大自然的相处关系。

②人类在和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应当是简单的占有和享受,而应当是自觉地融入和共生发展。

大自然的美学表现和内涵,虽然说是人类赋予的对象,但是,设若没有了大自然的美的存在,人类何以凭空造景?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是非常深刻精准地对大自然的认识感受。

在中国古老的文学艺术传统中,大自然给予人的启发和感动是非常多的。

唐朝诗人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等等诗句意象,王维的诗画同一的诗歌作品等说明,大自然是文艺的根源所在。

③对于生态文学来说,就是要在尊崇和适应大自然规则规律的过程中探寻人类延伸发展的契合点。

梭罗将自己融入大自然的体验和感受,卡逊因为鸟类声音远去产生的遗憾、痛惜和恐怖情形等,都会使人有一种远离尘嚣,渴望融入大自然的向往。

由此看来,许多涉及到维护生态环境不被侵害,反对和批评破坏环境对象,放纵人类贪欲的作品,都是同生态文学相关的作品。

④但生态文学似乎还不能够等同“环保文学”。

“环保文学”其实是出于人类对大自然毁灭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反映,其根本还是源于人类自身的利益。

这中间存在着对大自然中他物的主观选择意志,欠缺一种平等尊重互生的态度,还是没有彻底摆脱人为中心的立场。

人类在面对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体的时候,需要有敬畏悯惜的情怀,有勇于平等对待他物的自觉,这或许是人类真的走向自然的开始。

新高考语言运用之辨析并修改病句 15题含答案

新高考语言运用之辨析并修改病句  15题含答案

新高考语言运用之辨析并修改病句15题含答案、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聚乳酸是一种热塑性脂肪族聚酯,②内部含有大量碳氧键、羰基和端羟基,③这是易吸潮的原因。

④随着我国稀土分离提纯技术的发展,使稀土改性剂的研究不断深入,⑤稀土离子能与羧基氧离子形成多种配位形式,⑥使得稀土类配合物在聚合物有机体中成为多种新颖的特殊结构。

⑦科学家借助稀土稳定剂方面的研发优势,⑧最终合成高性能聚乳酸稀土增韧改性剂,⑨解决了传统聚乳酸产品的性状缺陷。

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在2000年,福建省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布局,②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以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

③如今,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福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④森林覆盖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

⑤2016年6月,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⑥2017年首次在国家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中,⑦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位居全国第二位。

⑧八闽大地变得更加山清水秀,⑨生态美成为福建发展的优势。

3.下列语段有四处语病,请修改。

①山城重庆已经具有大约23000多年的文化积淀,②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使很多具有历史遗迹的地方被无情的铲出。

目前,重庆还有少量的东西带着历史的脉搏:然而它们在城市建设中苟延残喘,大有朝不保夕之势。

③大渝网发出倡议,督促重庆网友一起保护剩下来的“重庆记忆”。

行动起来吧!④不要让我们的后代身为重庆人却无法铭记和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

4.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自1902年第一块霸王龙化石出土以来,人类发现了大约50块。

②按照法律,只有在私人土地上发现的化石才能出售,霸王龙化石“斯坦”恰好符合这一要求。

③“斯坦”的买家信息并未揭露,整个拍卖过程通过电话竞价完成,持续时间20分钟,④成交价格超出此前预计的4倍多。

新高考语文 语用综合题 分析讲解

新高考语文 语用综合题 分析讲解

第一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位中医大夫不像是医生。

他是“水利学家”。

他拉起我的手,他开始切脉,他在察看我身体里江河湖海的水情。

脉有些滑,他说。

这不就是说河水快断流了,只有些残水勉强敷衍着河床?他又说,脉有些滞涩。

这当然是说,该清淤了,淤泥已堵塞了运河,许多船队搁浅了,天光照不见波影,没有湛然清流,生命在岸上如何能够领略柳浪闻莺?他是“哲学家”。

多数时间里他很少说话,他在格物致知,他在沉思。

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他总是由果推因,沿波溯源。

他说,勿躁勿怒,你当涵养性情,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物我无隔则万物皆备于我,万物之正气护持我,则何病之有?他说,旷达些吧通脱些吧,明月在怀,白云在怀,无垠的蔚蓝色时时高悬心中,你就有了至人的品格,则何病之有?这位中医大夫,当然不是这样滔滔不绝地发表他的哲学讲演,不,他常常是沉默和安静的,眉目间透出的是静穆和慈祥。

我借阅他的一些行医日记,我觉得我不是在读有关医术的文字,我其实是在读哲学,甚至,他告诉了我许多在哲学著作里读不到的东西。

这位中医大夫不像是医生,只因为他是高明的医生。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只有艰辛劳动过的人们才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B.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描写雪时用了一个“紧”字,鲁迅赞它富有神韵。

D.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1、表示直接引用。

2、表示特定称谓。

(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3、表示讽刺和否定。

(又称“反语讽刺”)4、表示特殊含义。

(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5、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

2.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比喻的基础是相似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既用了借代手法,又用了比喻手法,请简要分析。

(1)“蔚蓝色”代指“天空”,以特征代本体,两者体现的是相关性,属于借代。

2024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原文】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渺小的存在。

然而,正是这个渺小的星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命,成为人类唯一的家园。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还维持着生态平衡,保障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从了解和认识生物多样性做起。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基因的组合方式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

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动物则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维持生态平衡。

2.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品和工业原料等。

据统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药品来源于天然生物资源。

此外,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促进经济发展。

3.文化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生物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还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例如,植物在中医药、民间传说、艺术创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以下是一些主要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1.生物入侵:随着全球贸易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入侵现象日益严重。

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威胁着生物多样性。

2.生态环境破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例如,森林砍伐、湿地破坏、土壤侵蚀等,使许多物种失去栖息地。

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6 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6 含解析

专题提升练(六)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9·湖南衡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一问题的具体回应。

它具有三个维度,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蕴藏着新时代应该塑造与弘扬的伦理与道德,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还是先进文化的表征。

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

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释放,却也使资源与环境、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隐性矛盾显现。

建立在单纯追求物质丰富基础上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从而将美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以物质与精神共同美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整体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中国变得物质富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善,既强调变美的过程又突出美的结果,成就幸福的理想状态。

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

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

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

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

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

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

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

生态文化是美丽中国的文化形态,它包含了多层次的内容,涉及伦理、价值观、科技、教育、艺术、美学等范畴,其特征是生态学和谐共生的物质关系在文化上的体现。

《关于生态保护》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生态保护》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材料一:中国环境报: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你们在保护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温华军:目前就我们保护区来讲,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还算是协调得比较好的。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前不久与保护区临近的市打算引进一个项目,是有关光伏发电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办这样一个企业,相关市级领导来征求保护区的意见。

最后我们向他们解释,光伏发电产生光的污染,离保护区太近,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关市级领导在听到我们解释以后,回去开会经过讨论,放弃了原计划,最后在距离保护区几公里外的地方选址。

(摘编自《推进保护区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中国环境报》)材料二:1962年,一支几百人的造林队伍开始进驻塞罕坝的荒漠。

55年来,几代林场人愈挫愈勇,终于把塞罕坝改造成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北京东北方三百多公里外,就有这样一片奇迹般的凝翠之地。

但很多老北京人都有感受,曾经困扰京城的沙尘暴,近些年越来越少光顾了,这样的变化背后,就有塞罕坝茫茫林海无言的功绩。

当然塞罕坝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它在旅游、苗木、风电、生态涵养等方面的总价值,已经很难用具体的数字形容。

塞罕坝林场从荒到绿的这个创造历程,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塞罕坝的绿色发展之路就像一个标本,印证了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科学性。

党的十八大将“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拓展为“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纳入,无疑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体现。

塞罕坝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之路,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因眼前利益而造成局部生态严重破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塞罕坝的绿色传奇,以最生动的方式诠释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含义。

塞罕坝55年造林植草,最终实现生态与效益双丰收,以实践证明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关系。

备战2022高考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2(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新人教版

备战2022高考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2(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新人教版

备战2022高考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素质升级检测2(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新人教版第二单元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总分值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19分)(一)现代文阅读(此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那么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那么,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

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

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

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

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

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

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

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

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

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

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

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

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

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
义。

D.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

B.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生态创新理论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重要区别。

1.A(B项,说法过于绝对。

原文是“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
都无力承担”,并不能得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问题”
的结论。

C项,“扩大范围”。

原文是“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
高”,而非“平均意识不利于资源开发和提高经济效率”。

D项,“曲解文意”。

“后
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有误,结合文意应为“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持平”。


2.A(A项,“混淆关系”。

原文第一段中引述熊彼特等人的言论,主要是为了追溯“生
态创新”的历史源流,而非论证“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

混淆了论据与观点
的逻辑关系。


3.D(D项,“偷换概念”。

原文是“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的本质
区别”,意为“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本质区别”,而非“是否提倡可持续发展
理念是……本质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