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姆雷特》中国王克洛狄斯与《夜宴》中的厉帝人物形象比较
《哈姆莱特》与《夜宴》对比论文

《哈姆莱特》与《夜宴》对比论文摘要:《哈姆莱特》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无限的魅力和生命力。
与《夜宴》两相对比,二者都有其鲜明的时空特点,形成了东西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不得不说《夜宴》是一次对经典成功的演绎,它在体现《哈姆莱特》精神实质的同时灌入了中国味道。
两部作品相似的主题背景,相似的人物设置,相似的故事情节,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性格突出得无与伦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一、主要内容二者从主要内容来看都可简述为“王子复仇记”。
《哈姆莱特》讲述在动乱不安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国内传来噩耗,父王暴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后乔特鲁德改嫁,国内谣诼纷纭。
他对父亲的暴死与母亲的匆促改嫁感到非常悲愤,又看出到处都是恶事败行,因此一直郁郁不乐。
正在这时,他父亲的鬼魂在显现,详细告诉他克劳狄斯谋杀自己的罪行,并命其为自己复仇。
哈姆莱特把这一复仇的任务理解为反对一般罪恶斗争的任务,这使他心烦意乱,犹豫不决。
虽然受其犹豫、延宕性格所累,但最终仍踏上复仇之路与新王克劳狄斯同归于尽。
《夜宴》展现的是身处五代十国的太子无鸾为情所伤,无心政务,为避尘俗,他远走他国修习吴越之艺。
当得知其父罹难于后庭,反朝后得知为其叔父所为,他选择了复仇。
整部电影表达的是欲望,探讨的是寂寞。
两位王子的复仇之路贯穿了整个故事,成为情节发展的主线。
这一过程中又穿插进其他人物的爱恨情仇,表现了人对欲望无止尽的追求和封建制度与人文主义的强烈冲突。
二、人物塑造哈姆莱特这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他忧郁、深沉、犹豫、延宕。
他曾经是一位博学多才且文武双全的快乐王子,正如奥菲莉亚所言,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言,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目的一朵娇花……”残酷冰冷的现实将其拽入了痛苦的深渊,面对父亡母嫁、王位易主的现实,他犹如失去灵魂的木偶,精神颓靡,郁郁寡欢。
当先王鬼魂告知其被新王克劳狄斯所害,哈姆莱特便有了复仇的意识,但因其延宕的性格,却迟迟没有采取行动。
《夜宴》与《哈姆雷特》之比较

《夜宴》与《哈姆雷特》之比较作者:周万波来源:《商情》2010年第08期[摘要]冯小刚导演是以贺岁片著称的,从1997年至今贡献了八部贺岁影片,而本文要讨论的影片《夜宴》是一部不是在贺岁档推出的电影,但是其票房还是很可观;通过与《哈姆雷特》进行比较,来探寻两者的不同点,以及影片的改编和其自身的特征。
[关键词]情感独白彷徨改编爱情众所周知,由冯小刚导演执导的首部古装影片《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
该片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定在五代十国,那时战乱频繁,宫廷斗争残酷,皇上、母后、将军、太子、公主各自心怀鬼胎,母后暗中联合公主和朝廷重臣,借为太子谋位之名,密谋篡夺皇位,而太子也欲借母后的势力夺取皇权。
在一场晚宴上,他们都企图在这场鸿门宴中消灭对手,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母后联合起来的势力大胆灭王,王子也终于向所有人复仇了,宴会最终结束了无休止的争夺战,但王子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桎梏,他们最终都成为这场残酷人性斗争的牺牲者,无一幸免。
纵观整部影片,的确,《夜宴》就是一部中国版的《哈姆雷特》,但是仔细比较,便还是能发现有许多不同之处。
其中的第一个问题是把时间定在五代十国的理由是什么?编剧盛和煜的解释是“明代教条、清代不代表古典,五代十国的文化包容性比任何时候都要大”。
其实,对于影片《夜宴》来说,把背景放在五代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大部分观众对于五代的历史都比较模糊,具体的正史也很少普及。
另外,五代与唐朝也十分接近,这就会使得观众本能地认为那依然是一个强盛的中国,又可以照着唐朝的方式来建构人物。
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外国人不知道,中国人不明白的历史时期给中国版《哈姆雷特》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背景。
第二个问题是,与《哈姆雷特》相比,到底有哪些情节变化?这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方面。
显然,无鸾正是哈姆雷特,厉帝是国王克劳狄斯,而婉后是王后,青女是奥菲利娅,殷隼是雷欧提斯,殷太常就是宰相波洛涅斯等等,都一一对应了。
下面再具体分开来细说。
《哈姆莱特》与《夜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

乔特鲁德在剧中最突出的身份是哈姆莱特 的母亲,而不是王后。王后这个身份对乔特鲁 德来说只是一个苍白的权力符号,她自始至终 没有直接和主动地参与到权力斗争中去,她甚 至没有洞察宫廷阴谋的智慧。 作为一个女性,她也有温良谦和,安守本 分,不热衷于权力等符合男权价值体系的品德。
婉后不仅有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强 烈意愿,极大的抱负和热情投身政治, 也有不输于他人的智慧和才能。
乔特鲁德
乔特鲁德
她是男性的附庸,正如“女人首先被定义为女儿、或 母亲、或是妻子,”乔特鲁德在剧中最突出的身份是哈姆 莱特的母亲,而不是王后。王后这个身份对乔特鲁德来说 只是一个苍白的权力符号,她自始至终没有直接和主动地 参与到权力斗争中去,她甚至没有洞察宫廷阴谋的智慧。 她一直疼爱着儿子,尽管儿子曾经对她恶语相向;她无意 中为儿子而死,用死亡完成了对自己“不贞”的救赎。对 哈姆莱特而言,她不失为一个慈爱宽容的好母亲。作为一 个女性,她也有温良谦和,安守本分,不热衷于权力等符 合男权价值体系的品德。因此,莎士比亚并不是将乔特鲁 德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塑造,而只是将她定义为一个有缺 点的人。当然,这位有缺点的女性也是“男人幻想的产 物”,是基本按照“天使型”的标准打造出来的。
莎士比亚的笔下虽然也有鲍西娅那样智勇双全 的女性,但总的来说,莎翁笔下的主要女性人物 没有逃离著名文学评论家吉尔伯特和格巴提出的 天使/ 妖妇的二元对立模式。天使型女性美丽温 柔,忠贞贤良,谦卑沉静,以德报怨,如《李尔 王》中的考地利亚,《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 妖妇型女性野心勃勃,杀伐决断,自私冷酷,凶 悍狠毒,如《马克白》中的马克白夫人,《李尔 王》中的高纳里尔和里根。这种对女性程式化、 脸谱化的描绘,显然没有还原妇女在生活中的本 来面目。男性作家通过对他们臆造出的天使型女 性的褒扬和对妖妇型女性的贬斥,把父权制的价 值体系强加给女性,要求女性具有天使般的美德, 以满足男性的审美期待。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置上的异同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置上的异同冯小刚在2006 年上映的一部宫廷悲剧电影《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五代十国期间,关于欲望、权利和爱情之间的故事。
让人们看到一个关于欲望的凄美传说。
但是相比《哈姆雷特》,电影播出之后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两部作品的人物出发,通过人物方面的异同来看两部作品的区别。
一、人物方面的相同之处在人物设置方面,《夜宴》中的无鸾其实上就是《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中的克劳狄斯其实就是《夜宴》中无鸾要复仇的对象厉帝的原型,而他与无鸾的关系也是叔侄关系;而电影中的婉后就是原著中的乔特鲁德;最后青女也是和奥菲莉娅相互对应。
包括《哈姆雷特》中的一些其他人物,比如雷欧提斯,在《夜宴》中也能找到殷隼这样类似的形象。
二、人物方面的不同之处悉德·菲尔德在他的作品《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提到要构成令人满意的人物必须具备四种特质:第一,人物具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第二,有独特的个人观点;第三,有一定特定的态度;第四,经历过某种改变或转折①。
电影剧本和戏剧剧本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人物具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戏剧性需求是剧本中的人物所期望赢得、攫取、获得或达到的目标②。
在这两部作品中,其实他们的戏剧性需求是类似的,都是报杀父之仇。
但是除了复仇之外,哈姆雷特在复仇途中更多的是对人的本体性的思考,通过这些思考,重新理解生存与毁灭,从而揭示了人思考的力量。
相比哈姆雷特,无鸾的需求仅仅只有复仇,是欲望驱使下的报复和逃避。
所以在戏剧性需求方面,《哈姆雷特》显得更加有深层次。
(二)有独特的个人观点观点即我们观察、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③,观点将会影响人物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因个人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而不同。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观点就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与权力欲望——比较《哈姆雷特》与《夜宴》

他更发现了父王被害的真相 , 决心为父王报仇 , 于是 装 疯 。他 首 先 在 宫 廷 内 安 排 了戏 剧 表 演 《 捕 鼠机 》 试探 叔父 , 后又在其 母后房内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 , 其叔父将他送往英 国, 想 借 英 王之手除掉他 , 没 想 到 他 半 路 上 又 逃 了 回来 。 其 叔 父 又 挑 唆 波 洛 涅斯 之 子 雷 欧 提 斯 与 哈 姆 雷 特 比武 .并 在 雷 欧提 斯 的剑 上 抹上了剧毒 , 还 准 备 了毒 酒 。 比武 中 两 人 均 被 对 方 所 伤 , 毒 酒 被其母后 喝下 , 得 知 内情 的 哈姆 雷 特 挺 剑 刺 向 叔 父 , 国王 倒 地
悲剧 , 历来 被誉 为戏剧 中的桂冠 , 以 其 深 沉 的 艺 术 精 神 震 撼 和感 召 着 世 人 。叔 本 华 曾 说 过 , “ 无 论 从 效 果 巨 大 方 面 看, 或 者从 协作 困难 方 面看 , 悲剧 都要算 做 文艺 的最 高 峰 , 人 们 因此 也 公 认 是 这 样 ” 。 莎 士 比亚 的 五 幕 悲 剧 《 哈姆 雷特 》 和冯小 刚执导 的电影 《 夜 宴 》 都 选 择 了 以 悲 剧 形 式 展 现 情 节, 反 映 时 代 。有 人 把 《 夜 宴》 比做 中 国版 的 “ 王子复仇 记 ” ,
7 4 5 0 0 0 )
摘 要: 冯 小 刚 导 演执 导 的 《 夜宴》 被 称 做 中 国版 的“ 王子复仇记” , 从题材选择 、 人 物设定、 情 节设 计 等 方 面 都 与 莎士 比 亚 的 五 幕 悲剧 《 哈 姆雷特》 有 着相 似 之 处 。但 不 同 时代 背 景 , 使 两位 作 者 表 达 的 主 题 思 想有 着很 大的 差 别 , 一 个 着 力反 映文 艺复 兴 时期
经典面具下的我行我素——《哈姆雷特》与《夜宴》人物形象比较

经典面具下的我行我素——《哈姆雷特》与《夜宴》人物形
象比较
石燕京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 作为一部发行量与<圣经>比肩的世界名著,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已经多次被改编为电影,而一向以擅长表现小人物、日常生活,并以喜剧风格驰骋中
国电影界的冯小刚导演,突然一改常态,拍摄了一部历史题材、古装武打、虚幻场景、悲剧风格的艺术大片<夜宴>,号称"中国版的哈姆雷特",我们在惊诧之余,不得不佩
服冯导颠覆自我、进军国际的决心和气魄.
【总页数】5页(P87-91)
【作者】石燕京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夜宴》与《哈姆雷特》之比较 [J], 周万波
2.人性的悲剧与人的悲剧——《哈姆雷特》与《夜宴》悲剧价值比较 [J], 刘莲
3.电影和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对比探讨--以《哈姆雷特》和《夜宴》为例 [J],
潘纯
4.寂寞爱情与寂寞《夜宴》——兼与《哈姆雷特》比较 [J], 王桂青
5.《夜宴》与《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J], 石拓;赵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哈姆雷特 的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因其复杂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包括哈姆雷特本人、克劳狄斯国王、根德尔太后和奥菲莉亚。
哈姆雷特是这部戏剧的主角,也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极富才华和聪明才智的年轻人,同时也是一个内心矛盾的复杂人物。
在父亲死后,他陷入了深深的悲伤和孤独之中。
他的内心挣扎体现了个人意志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冲突。
他犹豫不决、迟疑不决,这使得他的行动常常受到质疑。
然而,他也是一个善良和正直的人,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伤害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哈姆雷特的形象深刻地描绘了一个矛盾和复杂的人类性格。
克劳狄斯国王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他通过谋杀哈姆雷特的父亲夺取了王位。
克劳狄斯是一个具有野心和权力欲望的人物,他极尽所能地保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使用各种手段来掩盖他的罪行,并试图消除与他权力有关的威胁。
然而,他的罪行最终被揭露,并为他的邪恶付出了代价。
克劳狄斯的形象展示了欲望和权力对人的腐蚀和堕落的效果。
根德尔太后是哈姆雷特的母亲,她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她在哈姆雷特父亲的死后很快就与克劳狄斯成婚,这引发了哈姆雷特的不满和痛苦。
根德尔太后表现出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对自己的感情和责任缺乏清晰的认识。
尽管如此,她仍然是一个对家人忠诚且深受伤害的女性。
根德尔太后的形象揭示了一个被情感和责任纠缠的人物。
奥菲莉亚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她是一个善良、纯洁的角色。
奥菲莉亚对哈姆雷特抱有深深的爱意,并试图帮助他摆脱内心的困扰。
然而,哈姆雷特的变态行为和深深的苦闷使奥菲莉亚陷入了痛苦和疯狂之中。
她的精神和情感的崩溃凸显了个人感情和外界压力的巨大影响。
奥菲莉亚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以及在压力下的崩溃。
通过对这几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哈姆雷特》不仅仅是一个复杂的悲剧,同时也反映了个人意志与道德责任、权力和堕落、责任与情感之间的冲突。
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剧作更加生动和令人难忘。
比较文学讲义:《哈姆雷特》与《夜宴》比较教案简略版

经典面具下的我行我素——《哈姆雷特》与《夜宴》人物形象比较石燕京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莎士比亚经典名著《哈姆雷特》在中国的传播;了解电影版《哈姆雷特》的改编历程;以人物形象为重点,比较分析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异同。
重点和难点:1、影像世界中的《哈姆雷特》2、《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求异比较3、《夜宴》的后现代文化色彩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导入语: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其实与莎士比亚“原装哈姆雷特”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夜宴》无论人物形象、情节元素、结构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克隆经典名著《哈姆雷特》之嫌。
特别是细细比较了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即哈姆雷特与无鸾;乔特鲁德与婉儿;克劳狄斯与励帝,以及奥菲莉娅与青女之后,便会清楚地看到:《夜宴》编导弄潮地赋予了其戏中人很强的后现代文化色彩,使他们分别在不同程度上颠覆了莎剧中相对应的人物形象。
对《夜宴》妄加责难和大肆吹捧都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夜宴》也就是冯小刚为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借用精英文化符号所作的一次大胆尝试而已,成败得失、见仁见智。
一、电影版《哈姆雷特》一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已经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如1948年劳伦斯·奥立弗(Lawrence Olivier)主演的黑白版——《王子复仇记》,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版本,曾荣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
1964年理查德·伯顿主演的“简约版”。
1990年梅尔·吉卜森(Mel Gibson)担纲的“性感版”。
1994年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版”、1996年肯尼思·布莱纳(Kenneth Branagh)领衔的“超长版”。
2000年伊森·霍克主演的“现代版”等。
二、《夜宴》与《哈姆雷特》的雷同之处:首先,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夜宴》中的人物几乎是《哈姆雷特》中的人物的克隆:无鸾与哈姆雷特;励帝与克劳狄斯;婉后与乔特鲁德;奥菲莉娅与青女;莱欧提斯与殷隼;殷太常与波洛涅斯,甚至被害的冤魂都是一一对应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哈姆雷特》中国王克洛狄斯与《夜宴》中的厉帝人物形象比较
克洛狄斯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刻画的一个丑恶的人物形象。
为了权力,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娶了嫂子为妻,夺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时为了隐瞒自己的罪行,他设计杀害哈姆雷特,同时还要让舆论有利于自己。
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也是一个阴谋家。
在他认为哈姆雷特不知道真相之前,他不是没有打算将哈姆雷特杀害,他只是想通过哈姆雷特父亲死亡和母亲改嫁的打击使哈姆雷特变得消沉,使他离人们越来越远,失去他的影响,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然后在他知道了哈姆雷特得到自己父亲死亡的真相后,他便开始使用各种手段来杀害哈姆雷特,一计不成便再来一计,但恶人有恶报,他最后还是被哈姆雷特刺死。
克洛狄斯行事十分小心,生怕出现差错。
他是一个十分阴险的人,但是却从不外露,是一个隐性的暴徒。
他杀害了自己的王兄,还继承了王兄的王位。
他想杀害哈姆雷特却还在众人面前褒奖哈姆雷特。
克洛狄斯的性格是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封建君主,在他眼里,自己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莎士比亚笔下的国王克洛狄斯狡猾、诡谲,怀有一种不懈的戒忌心理。
虽然他大权在握,得到了渴慕已久的王后,但在众人面前,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喜色,依然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用原著中的话来说就是“破损的欢乐”、“殡葬时带着欢乐”、“结婚时唱着挽歌”、“悲喜分量相等”等话来蒙蔽众人,这表明他是一个心机很深、善于伪装的人。
另外,他还被一种强大的罪孽感所缠绕。
他在祈祷时说:“这该诅咒的手,纵然再沾厚一层我哥哥的血,天堂上就没有那么多的雨把它冲洗得雪一样的白吗?上天慈悲不来照射在罪恶的脸上,又有什么用处呢?”他明白,虽然祷告有力量使罪人失足后得到宽恕,但是他由犯罪得来的东西还未放弃:王冠和王后,若一个人保留着由罪恶得来的东西,是得不到宽恕的,因为天上与腐败的人世间不同,不能由罪恶得来的利益划出一份去交换天罚,在天上,一切行为只是按实情给予奖励或惩罚的。
他感到难以逃脱不安心理对他的折磨,说:“啊,被胶粘住的灵魂,越挣扎着要逃,越动弹不得。
”因为他明白,虽然他祈祷时嘴里唱着高调,但充斥在心里的依然是世俗的种种欲望,而“没有真实思想的语言是上不了天的”。
他还用自己的政治手腕骗得了一帮朝臣的拥戴,像波洛涅斯这样的老臣对他是忠心不二。
克洛狄斯的性格明显是勇于攫取与占有的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九世纪的封建君王。
在他身上体现出西美尔所说的现代人的生存样式:“世界不再是真实的、有机的‘家园’,而是冷静计算的对象和工作进取的对象,世界不再是爱和冥思的对象,而是计算和工作的对象。
”《哈姆雷特》通过以克洛狄斯为代表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的16世纪末英国现实: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国家;恶人当道、阴谋成风的朝庭;奸诈残暴、荒淫奢侈的统治者。
这是英国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至于《夜宴》中的厉帝,傲气逼人,一旦大权在握,就忘乎所以,比如:在殿中梁柱是漆丹朱还是玄墨的问题上,他坚持漆丹朱。
他说:“丹朱乃是鲜血,赤金象征辉煌。
哪一个辉煌的王朝不是用鲜血洗出来的?”再比如:当大臣裴洪叫婉儿为皇太后,他居然直言不讳地说:“先帝殡天,如果是太子继位,皇后就变成了皇太后。
而朕就是篡位。
裴洪,对不对?”于是,裴洪被杖毙庭下,并诛九族。
厉帝这种忘乎所以的傲气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是大宴群臣一事。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皇上:“朕要大宴群臣。
”
答:“后儿个正好是黄道吉日,”
皇上:“等不及了, 就在明晚。
”
答:“太谱曰明日犯忌不宜宴饮
皇上:“如今朕还有什么可忌讳的。
传旨,明晚戌时三刻始朕要在皇宫金殿大宴群臣。
”
答:“是。
”
皇上:“不到者斩。
”
这一段对白足以刻画出励帝的专横残暴。
《夜宴》中的厉帝虽然凶残卑鄙,但他却是作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而出现的,这与克洛狄斯的的灾难制造者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在处理克洛狄斯与厉帝之死时,《哈姆莱特》与《夜宴》清楚的表现了这一点。
对于克洛狄斯这个杀兄、篡位、淫嫂的“戕害人间的毒瘤”,莎士比亚让他在最后阴谋即将得逞的时候被王子哈姆莱特一剑刺死,落实了整剧的“复仇”主题,使读者或观众积攒的愤懑得到宣泄,完成了整剧的升华;虽然厉帝也不乏凶狠歹毒,但是他毕竟为婉后付出了真情,是爱使观众对他给予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于是,影片在处理厉帝之死时并没有将之置于一样无可选择的必死之境,也没有让太子手刃奸王,而是让他在局势尚可控制的境况下,自己选择对心灵的忏悔和对爱情的殉葬。
通过《哈姆雷特》和《夜宴》的比较,可以看出克洛狄斯和励帝这样两个人物也有相似之处。
克洛狄斯的性格立场不是鲜明连贯的,一方面他狠毒邪恶、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甚至为了个人权欲,不惜杀死了亲生兄弟,为了满足淫欲,胆敢诱惑和占有王嫂;另一方面,他又是孤独无助的。
虽然他拉拢波洛涅斯之流成功篡位,但是他并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即使是和他朝夕相处的皇后。
虽然他拥有极权,可面对尚未坐牢的皇位,真心不属于自己的美人,虎视眈眈的朝臣,以及剑拔弩张的王子,他何尝不是如坐针毡?他甚至还有脆弱的时候,对皇后的犹豫不决,独自一人时的祈祷,面对心灵的忏悔等等,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
但对于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来说,忏悔和犹豫只是暂时的一种表象,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来之不易”的王位。
他感觉到王子的威胁,便凶相毕露——以假保护真放逐的方式,企图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同时厉帝也具备了克洛狄斯的一些特点,但是通过比较,他的性格要复杂得多。
尽管厉帝也是十恶不赦、弑兄娶嫂的王位窃取者,但是他更有手腕,更有谋略,更沉着冷静,将整个王朝轻松的玩弄于股掌之间,最重要的是他心中有爱。
厉帝对婉后的爱是真挚的,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去维护。
他毅然饮下毒酒,用生命殉了爱情便足以证明该点。
这种改编使得厉帝的形象更丰满,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特征:一方面,他如同克洛狄斯一样做着肮脏的勾当,另一方面,他也逃脱不了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
与克洛狄斯彻头彻尾的恶毒肮脏相比,厉帝充满内心斗争的复杂形象更具张力,更让人信服。
以上就是我对《哈姆雷特》中国王克洛狄斯和《夜宴》中励帝两个人物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