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统计年鉴2017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消费性支出
2010-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参照标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2012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五项统计指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2012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五项统计指标如下:
指标2010年2011年2012年 201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4643.005442.006394.00 7296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3458.0043985245.00 5520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644.0015514.0017921 19874
城镇居民家庭人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元)10197.001183913892 15206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32361.0038820.0044576 (45789 )注:以上数据摘自《新疆统计年鉴》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月平均工资:3817元。
新疆统计年鉴2017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社会保险基本情况

11.25
注:基本医疗保险数据不含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
2015
2016
345.35 250.20
95.15 530.83 105.79
376.48 280.41 253.55
2.30 229.45
7.44 211 133.21 539.58 109.61
386.62 300.93 257.27
1.94 233.62
10-18 社会保险基本情况
指标
基本养老保险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万人) 参保职工 离退休人员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万人) 享受待遇人数(万人) 基本医疗保险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万人)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万人) 工伤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万人) 年末享受待遇人次数(万人次) 失业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万人) 年末享受待遇人次数(万人次) 生育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万人) 年末享受待遇人数(万人)
聚类分析应用范例

安徽工程大学本科课程设计(论文)专业:题目: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的农村消费状况探索作者姓名: ***指导老师:成绩:年月日摘要多元统计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解决多指标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近30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科研生产的迫切需要,多元统计分析被广泛应用于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已经成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是最大的消费群体,进行研究时要处理大量的复杂信息,因此运用统计方法探索农村消费状况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从我国农村消费现状入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农村消费支出结构水平进行分类比较研究,以得出各因素对农村消费状况影响程度,进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提出增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一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提高消费者素质;三是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四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五是统筹协调发展。
本文所研究的农村消费状况就受多种因素支配,各种因素之间也常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
需要分析哪些是主要的,本质的,哪些是次要的,片面的,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等问题,多元统计分析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工具。
因而利用统计方法中的聚类分析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农村;消费;聚类分析引言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在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1]。
”党中央正式把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作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仅体现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居民生活所带来的显著变化,更体现了整个中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的增长,借此稳定中国的经济基础,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
农村住户调查主要指标解释(精)

农村住户调查主要指标解释(一)农村住户基本情况农村住户: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农村住户。
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及以上的住户也包括在本地农村常住户范围内;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都不包括在本地农村住户范围内。
常住人口:指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
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为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为家庭常住人口。
但是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走读生除外)的在校学生、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亲、看病等)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应当作家庭常住人口。
家庭常住人口主要作为计算农村住户平均每人收入、消费和积累水平及分析家庭人口状况的依据。
劳动力:整劳动力是指男子18周岁到50周岁,女子18周岁到45周岁;半劳动力是指男子16周岁到17周岁,51周岁到60周岁;女子16周岁到17周岁,46周岁到55周岁,同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虽然在劳动年龄之内,但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不应算为劳动力;超过劳动年龄,但能经常参加劳动,计入半劳动力数内。
常住人口中的职工,若这些职工为劳动力,就包括在本户的整半劳动力中。
耕地面积:耕地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
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和当年的休闲地(轮歇地)。
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附带桑树、茶树、果树和其它林木的土地及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也包括在内。
但不包括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草原等。
南方小于一米、北方小于两米宽的渠、路、田埂、包括在耕地中。
耕地面积是指调查期末的所有耕地的面积。
经营耕地面积:是指农村住户年末经营的全部耕地面积,包括承包集体生产的耕地面积和家庭自营地面积(自留地、饲料地和零星开荒地),经营耕地面积中,应包括因各种原因休闲和抛荒的耕地面积、改种植为养殖的耕地面积。
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数据分析

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数据分析摘要:本文采用2011年我国31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数据,根据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以及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水平很不平衡,消费结构差异也较大。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k均值聚类法等方法,对2011年我国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各项指标进行计量分析,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水平进行评价和排序,以期反映消费水平与结构上的差异,为政府制定更加合理的引导性政策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一、背景: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物质文明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加之各地人口、资源、政策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各地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情况其次,消费结构可以反映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消费结构就越趋向于追求安逸享受的消费结构。
在这样的消费结构中,奢侈品支出如住房、服务性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
反之,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中,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日益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迅速上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主要利用三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
本文选取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分类和排序,并与人们实际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比较。
二、实证分析指标体系的选择(1)评价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九个指标,分别为:y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元/人);x人均食品支出(元/人);x2人均衣着支1出(元/人);x3人均居住支出(元/人);x4人均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元/人);x5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元/人);x6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元/人);x7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元/人);x8人均其他消费支出(元/人)。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精选文档】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
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
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中国人均GDP确实已经超过3000美元了),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新疆统计年鉴2017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分行业分地区城镇非私营单位年末就业人员

446978 35152 49594 65385
131452 493769
9767 1498
719 1675 2299 4565
298676 138583
30776 37925 114797 145007
伊犁州直属县(市) 塔城地区 阿勒泰地区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阿克苏地区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喀什地区 和田地区 石河子市 阿拉尔市 图木舒克市 五家渠市
128592 10269 6991 31171 4348 19551 47135 50818 4205
388017 180935
27881 581428
29856
1111976
64 186 1851 336 6051 2519 534 299
7 9560
508 5362
526
159 116 1771
3204834
487830 160268 358374
96476 249814
89174 166127
22756 29006 94438 54074 80439 63669 57067
7092 391308 185627
29810 581485
2063002
474234 10477 8503 47945 28453 12049
4 3
13532 149605 348020
48195 215310
74606 37001 12188 22008 53707 49218 55526 16008
6249 2728 3175 2921 1925
54
按地区分 乌鲁木齐市 克拉玛依市 吐鲁番市 哈密市 昌吉回族自治州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招警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题2020年(27)_真题-无答案

招警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题2020年(27)(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材料分析题从垂直高度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也十分明显。
海拔2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占27.8%,而居住在这一高度内的人口比重却占到56.2%,200~500米高度的陆地面积占全部陆地面积的29.5%,而居住在这一高度内的人口为24%,500~1000米高度的陆地占陆地总面积的19%,人口占11.6%。
也就是说,世界人口90%以上是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比较低平的地区。
尽管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永久性居民点已达海拔5000米的高度(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和我国西藏),最高城市也达到海拔3976米(玻利维亚的波托西)。
请根据这段文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 1.居住在海拔200~500米这一高度内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 )A. 56.2%B. 27.8%C. 24%D. 29.5%2. 2.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在哪一个高度的陆地上?( )A. 0~200米B. 200~500米C. 500~1000米D. 1000米以上3. 3.居住在1000米以上高度的人口比重是多少?( )A. 10%B. 8.2%C. 11.6%D. 9.3%4. 4.世界上最高的城市是哪一个?( )A. 我国的拉萨B. 南美洲的安第斯C. 玻利维亚的波托西D. 日本的广岛5. 5.海拔200米以上的陆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比重为多大?( )A. 56.2%B. 27.8%C. 72.2%D. 29.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上的资料显示,2017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为11,242.85元,比去年多1245.38元。
8大类消费情况如下:全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总支出人均4259.81元,比上年增长17.4%;衣着消费支出人均1165.91元,增长11.9%;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人均1358.26元,增长2.2%;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人均1417.12元,增长4.4%;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人均786.20元,增长12.5%;居民居住消费支出人均1145.41元,增长16.6%;家庭设备用品支出人均691.83元,增长15.0%;其他商品支出人均418.31,增长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