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教案,主要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写,小数的比较,小数的运算等。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小数的基本知识,对小数的认识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问题,如对小数的读写不熟悉,对小数的比较和运算方法不清晰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理解小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的认识和读写。
2.小数的比较和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运算方法。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小数运算案例和题目。
2.准备教学PPT,包括小数的认识、读写、比较和运算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小数的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作用和意义。
如购物时价格的表示,体重、身高等的计量。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小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小数的认识、读写、比较和运算等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小数的基本知识。
如小数的定义,小数的读写规则,小数的比较方法等。
通过呈现,让学生对小数有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小数的运算题目,如小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等。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通过操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运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小数的实际应用题目,如购物时计算价格,身高、体重等的计算等。
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及反思)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对四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进行总复,帮助学生回顾重要概念和技能,并加强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总结四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要点;2. 练和巩固各种数学技巧;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单元一:几何图形1. 复各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2. 练根据给定条件绘制指定几何图形;3. 比较和分类不同几何图形。
单元二:分数1. 复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2. 加减分数的练;3. 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换。
单元三:时间1. 复时、分、秒的概念和换算;2. 日常事件的时间顺序和计算;3. 解决涉及时间的问题。
单元四:金钱1. 复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金额表示;2. 进行简单的货币加减法运算;3. 解决涉及金钱的问题。
单元五:数据收集与统计1. 复调查问题的制定和数据收集;2. 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 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回顾各自所学单元的重要知识点;2. 游戏活动:设计不同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数学技能;3. 综合练:提供一系列综合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
教学评价1. 口头问答:教师随机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 练册评分:根据学生完成的练册情况,评价他们的练和巩固情况。
教学反思本次总复习教案注重学生对重要知识点和技能的回顾和巩固。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教学调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集体备课教材分析及教案(共4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集体备课教材分析及教案(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主要是对前八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巩固。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等。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本单元的知识点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运算速度、逻辑思维、问题解决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等基本运算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等基本运算方法和技巧。
2.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材。
2.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学具: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前八个单元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入总复习的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单元的知识点,包括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规律和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总复习-第二单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总复习-第二单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第二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时间和空间。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比较大小、改写和求近似数。
2. 数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方法及运算定律。
3. 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的认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4. 时间和空间:时间的认识、计算;空间位置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和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和计算、时间和空间的认识。
2. 教学难点: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时间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知识和技能。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教具展示数学知识。
3.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第二单元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讲解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时间和空间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演示:通过实物或教具演示数的读写、比较大小、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演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方法及运算定律;演示平面图形的认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演示时间的认识和计算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第二单元的练习题。
2. 预习第三单元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第二单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来共同学习。
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小红花,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吗?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图)小朋友们,瞧,今天谁来到我们班级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应不应该向大象爷爷问声好呢?2、小朋友真有礼貌!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决定带小朋友们去他的神奇果树园摘水果吃。
(出示果树)这些果树可真神奇啊!树上长满了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吗?每人摘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3、让学生摘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的个数呢?4、让学生贴水果。
通过贴水果的活动,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1、师:今天是大象爷爷的生日。
(出示图)看,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过生日(动物们头戴面具依次出现)。
你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生日歌(播放音乐)大家跟着一起唱吧!(学生欢快地唱起了生日歌)师: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题。
数学知识点四年级教案七篇

数学知识点四年级教案七篇数学知识点四年级教案篇1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课件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
(出示投影)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
(板书课题)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课件出示:我国人口)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
(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
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1一、说教材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时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运动会排名次和购买体育用品等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六一学校都举行运动会,在运动会中你都参加了哪些体育项目?成绩怎样?(学生说)2.老师收集了一张上次运动会的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出示表格姓名小明小红小莉小军成绩3.05米2.84米2.88米2.93米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从表格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果想给他们排出名次,想想应该怎么办?(比较他们的大小)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结合老师的要求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我们先来看一下要求(出示要求:1.每个人在交流中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2.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报小组的想法,如果你认为小组代表说的不完整,本小组或其他小组可以给予补充。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平均数-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平均数-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教具有什么特点吗?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教具都是用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的。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出示学具,引导学生观察。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学具有什么作用吗?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学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三、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教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
3. 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四、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检查学生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3. 教师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平均数的含义、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补充和说明:一、讲解平均数的含义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 平均数的性质:平均数是数据的一种代表值,具有以下性质:a. 稳定性:平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小,更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b. 代表性: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值,用于比较不同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单元总复习一、复习内容:本册教材9个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三角形,图形的运动,观察物体,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实践等。
复习时按照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分——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统计和数学广角这四大块来进行知识的梳理。
二、复习目标:1、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更牢固的掌握;2、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知识领域的角度回顾梳理知识,体会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并进一步养成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3、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感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三、复习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关系,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运算;图形与运动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统计知识中的平均数内容。
四、复习建议:1、“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关系”的复习,突出运算间的联系。
加法是基础,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除法又是乘法的逆运算等。
2、“运算定律”的复习,突出基于运算意义的理解。
复习这部分内容时,不仅在于对定律的记忆,更应关注学生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灵活合理地选择运算的定律,使计算简便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3、“小数”内容的复习,突出数系的扩展与整数学习方法的迁移。
重点让学生从数要领的若干方面去掌握,包括小数的意义、读法、写法、比较大小等。
此外,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求小数的近似数等也是复习的重点。
从整数到小数,是数系的一次扩展,整数和小数之间有着内存的联系,复习时注意让学生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进行学习。
4、“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复习,突出概念的理解与操作技能的形成、强化。
本期“图形与几何”内容包括三部分:观察物体、三钐形和图形的运动。
5、“统计”内容的复习,突出统计量的意义以及统计图中相关信息的理解。
内容主要包括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两部分。
复习中,重点关注统计量-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及其价值,并且能够结合对平均数的认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7、在“用”中强化认识,形成素养。
8、开放学习空间,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复习措施:1、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先归类复习各部分内容,再在各部分中又突出重点知识的复习。
及时检测学生对所复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早发现问题,早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2、狠抓学生基础计算,坚持每天课前口算、课后笔算练习。
3、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帮扶工作,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4、加强家校联系,关注孩子思想动态,关心孩子学习情况,共同教育。
5、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归纳以及应用的能力。
六、课时划分:4课时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加法和减法………………………1课时左右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1课时左右三角形………………………………………………………1课时左右统计和数学广角……………………………………………1课时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案四年级数学第十单元共 4课时主备人:杨金秀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午第节授课内容总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课型复习教学目标1、巩固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
2、小数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重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教学难点数位顺序表教学准备复习卷教学设计:一、讲评试卷1、口算。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及验算。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
将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简算(复习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连减的简算方法)。
5、解决问题(复习购物小票的填写方法)。
二、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师: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 10 倍、 100 倍、 1000 倍、……缩小它的 1/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 )×100=( ) ÷1000=(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练习: 2.37 米=()厘米1.46 米=()毫米5070 千克=()吨 6.5 吨=()千克1 吨 25 千克=()吨 52 米 4 厘米=()米教师提问: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这个方法与以前学的名数的变化有什么联系?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 、“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 千米=()亿千米≈()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教师:想—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怎样求? 与求整数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取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 0 能不能去掉?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三、综合练习课本 P111、1、2、3、4题。
四、课后小结作业设计: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第十单元共 4课时主备人:杨金秀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午第节授课内容总复习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2课时)课型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复习卷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引入复习1、引出课题:2、板书课题:“四则运算与运算定律复习课”二、师生互动整理复习1、复习加减法与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316+59)÷3= 38+56÷7×4= 940×【128-(154-31)】=3、复习简便运算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4、组织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11第2、3题。
P112第6题。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运算的,分别运用哪些运算定律。
应用题A、一个水池的长是 98 米,宽是 27 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B、班上共有男生 23 人,女生 27 人,每人交课本费 37 元,一共要交多少钱?(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 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三、小结作业设计: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第十单元共 4课时主备人:杨金秀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午第节授课内容总复习三角形(第3课时)课型复习教学目标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特性、三角形的分类;根据特性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特性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复习卷教学设计: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 50 度(3)有一个锐角 50 度,是直角三角形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
它的一个底角是 75 度,顶角是多少?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活动三:提高题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交流——汇报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交流讨论——汇报五、综合练习:课本 P112— 8、9、10作业设计: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第十单元共 4课时主备人:杨金秀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午第节授课内容统计和数学广角(第4课时)课型复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教学目标作用。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复习卷教学设计1、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2、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是要注意什么?3、练习: 1991—2003 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 (展示)(1)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P110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交流。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各自的研究情况。
(4)让学生体会到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P114第15、16题根据数量统计图回答问题。
作业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