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理论对临证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合集下载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中医经典读书笔记【篇一: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

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

可见。

《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心领神会,临证实践——李振华教授读书心要

心领神会,临证实践——李振华教授读书心要
天地之 道也 , 万物 之纲 纪 , 化之 父母 , 变 生杀 之本始 , 明之 神
收稿 日期 :06—1 —1 20 1 3
阳这一范畴, 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总纲, 我们 中国的文化也
叫中华文化 , 者是东方文化 , 或 它的基础 就是 阴 阳, 这个 阴阳
作者简介 : 王海军(93 , 河南郑州人 , 15 一) 男, 高级讲 师。
来自《 易经》《 ,易经》 上说“ 无极生太极 , 太极生两仪 , 两仪生

】 ・ 9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 月




J  ̄ ̄ 20 mun 07
V0.7 No. 12 1
第 2 卷第 1 7 期
HENAN TI TRADI ONAL CHI NES E 芷DI NE CI
中田分 类号 : 2 R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0 8 2 0 ) 1 0 9—0 1 0 —5 2 (0 7 0 —0 1 5
李振华教授作为国家级名老中医, 今年已 8 岁高龄, 2 从 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内经》 首先就强调阴阳的重要, 指出 事医疗 已6 多年 , 0 从事中医教育教学 5 多年 , 0 积累了丰富 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死存亡主要是 阴阳二气的化生, 宇宙之
但是根据它的症状、 脉证来分析 , 用阴阳的观点来分析它的
病理 、 变化 , 为它属于温热病 的范 畴 , 中药 就可 以迎刃而 认 用 解。所 以我们 在临床 上运 用 阴阳 的道理 治好 了很 多没 有治 过的病 , 明了一切 疾病 的发 生 , 这说 一切 事物 它都 离不 开 阴
说。阴阳学说在《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里面就说:阴阳者, “

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体会

第X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每月心得起止时间: 2014年月日至 2014年月日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每月心得起止时间:2014年月日至2014年月日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

用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对我们学医生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168号(教育类204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168号(教育类204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168号(教育类204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1.09.30•【文号】教高提案〔2021〕178号•【施行日期】2021.09.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材正文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168号(教育类204号)提案答复的函教高提案〔2021〕178号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医院校古汉语和中医经典课程比重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现答复如下:正如您所说,中医经典著作无一不由古汉语写成,中医与古汉语密不可分。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临证经验、诊疗方法的代表,对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学认知规律,推动中医院校加强古汉语教学和中医经典课程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一、关于提高古汉语教学和中医经典课程在中医院校教学中地位的建议重视和加强中医院校学生中医经典理论教育和著作学习,是中医教育新时代贯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理念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化医教协同,出台系列文件,积极引导中医药院校加强古汉语、医古文与中医经典教学,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

一是出台标准,强化中医经典课程教学。

2017年,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医药课程内容整合与优化,构建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经典课程为根基,以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中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在课程计划中开设《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课程,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理论学习。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强化传承,把中医药经典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

XXX20秋《中医内科学Z》平时作业15答案

XXX20秋《中医内科学Z》平时作业15答案

XXX20秋《中医内科学Z》平时作业15答案A:龙胆泻肝汤B:清热解毒汤C:二妙丸D:五苓散E:六君子汤正确答案: C1.XXX表现为发热烦渴,突然全身恶寒战栗,继而大汗淋漓,伴有声低息短和精神疲乏的症状。

2.XXX表现为汗出色黄,如同柏汁。

3.盗汗表现为在睡眠中出汗,醒来后自止。

4.脱汗表现为大量出汗,伴有声低息短和精神疲乏的症状。

5.自汗表现为在白天时时汗出,动辄加重。

6.盗汗的病机主要是由于阴虚内热所致。

7.脱汗的病机主要是由于正气欲脱,阳不敛阴所致。

8.自汗的病机主要是由于气虚不固所致。

9.消渴病初起多以燥热为主。

10.消渴病久则以阴虚为主。

11.消渴病中,肺热津伤证的最突出症状是烦渴引饮。

12.消渴病中,胃热炽盛证的最突出症状是消谷善饥。

13.消渴病中,肾虚证的症状是多尿而频。

14.消渴病中,肺热津伤证的主方是消渴方。

15.消渴病中,胃热炽盛证的主方是二妙丸。

A:麻杏石甘汤B:清热解毒汤C:四逆散D:六君子汤E:参苓白术散正确答案: A16.阴黄寒湿证候的特征为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

17.消渴病,肾阴阳两虚证主方为金匮肾气丸。

18.支饮证,肾阳不足可选用金匮肾气丸。

19.阴虚内伤发热的主症是午后或夜间潮热骨蒸,手足心热,口干咽燥。

20.阳黄,热重于湿证候特征为初见目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疸色泽鲜明。

21.虚劳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虚损。

22.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23.汗证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

24.血虚发热可选用升阳益胃汤。

25.气不摄血出血可选用归脾汤。

26.气血亏虚心悸可选用归脾汤。

27.气虚发热可选用补中益气汤。

28.肺脾同病,气虚喘证可选用麻杏石甘汤。

B:导滞通便,理气化痰C:软坚破瘀,行气活血D:祛瘀软坚,兼调脾胃E:行气消积,和血通络正确答案: A丹栀逍遥散是一种清热解毒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病。

归脾汤是一种补益脾胃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

中医基础理论之源:中医的“四大名著”

中医基础理论之源:中医的“四大名著”

中医基础理论之源:中医的“四⼤名著”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门课程,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科学和⽂化背景。

中医基础理论,以其独精的原理和祛则,客观地概括了⼈体⽣命活动,病理变化、诊断治疗,养⽣及预防疾病的基本规律,⽽且具有指导临床实践的作⽤。

因此,中医基础理论是科学的知识体系。

它以临床实践为基础,融汇了⾃然、社会、⽣物、⼼理等多⽅⾯的知识和学说,以⼈体⽣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为其整体观察与调控对象,表现了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从整体上动态,综合地研究疾病过程中的证候及证候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原理,对⼈体⽣命活动、病理变化的调控原则和⽅法等。

中医基础理论所体现的思维⽅式,具有不注重物质实质,⽽从整体,联系、运动的观念出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特征。

这与西⽅现代医学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有着根本区别。

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先秦秦汉时期所出现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医学经典著作,这些著作通常称作“四部经典”。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的年代,⼀般认为从春秋战国开始,可能⾄汉代才完成。

所以,此书⾮出⾃⼀时⼀⼈之⼿,是众多医学家的论著⼏经修纂⽽成。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和临床经验,井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学、历算学、⽣物学,地理学、⼈类学、⼼理学、逻辑学及古代哲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就,确⽴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创⽴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从⽽成为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它标志着中医学进⼊了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这⼀理论体系⾄今仍卓有成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以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阐发医学基本理论,它论述的阴阳五⾏学说是与医学内容相结合的,所以《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学说实际上巳成为医学理论的⼀个组成部分。

另⼀⽅⾯,《黄帝内经》⼜借助医学知识,对阴阳.五⾏、⽓、天⼈关系和形神关系等进⾏了探索,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理论。

《金匮要略》临证菁华与应用

《金匮要略》临证菁华与应用

《金匮要略》临证菁华与应用《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是一部关于杂病诊治和方剂的经典著作,由张仲景所著,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这部古籍系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各种杂病诊治经验,内容丰富,论述精辟,理法方药兼备,是中医临床治疗杂病的典范之作。

在临证实践中,《金匮要略》的运用广泛而重要。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金匮要略》临证菁华与应用进行简要阐述:1.重视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金匮要略》强调对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诊治疾病时,要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症状、舌脉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对于现代医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1.丰富多彩的方剂学成就《金匮要略》共收录了200多个方剂,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名方,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具有组方合理、用药精炼、疗效显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同时,《金匮要略》还详细阐述了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主治等信息,为后人学习和应用方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对临床各科的指导意义《金匮要略》所论述的各种杂病和方剂,对于临床各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对于内科疾病,书中论述了咳嗽、哮喘、胸痹、心痛、腹痛、呕吐等疾病的治疗方法;对于外科疾病,书中论述了痈疽、疔疮、湿疹、痔疮等疾病的诊治方法;对于妇科疾病,书中也详细论述了痛经、崩漏、带下等疾病的诊治方法。

这些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1.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和贡献《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书中所论述的各种杂病和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并被后人奉为经典。

同时,《金匮要略》也是中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被列为中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此外,《金匮要略》还对其他医学流派产生了影响,如温病学派就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总之,《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具有极高的临证应用价值和学习价值。

证因方论集要

证因方论集要

《证因方论集要》中还收录了许多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分享。这些经验对于 中医从业者和爱好者来说非常有价值。例如,有一位专家分享了他治疗失眠的经 验,他通过调节患者的气血流通和阴阳平衡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证因方论集要》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中医书籍,其中收录了许多宝贵的中 医理论和临床经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精髓和临床应 用。
《证因方论集要》作为中医古籍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目录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影响。该书为后来的中医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推动中医 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证因方论集要》的目录结构也为后来的中 医古籍编纂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证因方论集要》的目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书在内容结构、 学术价值和学术特点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该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学术特点。《证因方论集要》作为中医古籍 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中医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 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证因方论集要》的目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 义。
《证因方论集要》作为中医古籍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目录体现了作者在中 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深厚造诣。该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对于中医临床 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证因方论集要》的目录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学术特点。作者在阐述疾病病因、 病机等方面时,注重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中医经典理论进行深入探讨。这种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特点使得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书中对于每一个病证的论述都十分详尽,从症状、病因、治疗等方面进行了 深入剖析。这种详尽的论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一个病证,从而 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治疗方案。同时,书中还收录了一些经典的治疗方剂,这 些方剂都是经过前人实践验证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经典 做临床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于白莉
中医经典理论对临证实践具有重 要的指导价值
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必须重点抓两头
学习中医经典 必须注重临床实践
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必须遵循的根本法则
八纲辨证的初步模式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所谓“病机”,张景岳曰:“机者,要也, 变也,病变所由出也."就是辨证。
《黄帝内经》展示了许多辨证法则, 《素问·调经论》云: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脏腑辨证的起源
《内经》对于大量病证,多是以脏腑经 络为系统进行分类,
咳嗽,分五脏六腑咳; 喘,有肺病喘\心痹喘\肾病喘\五脏喘 消渴,有肺消\脾瘅\中(胃中)消\肾消 痹证,分五脏六腑痹; 痿证,分五脏痿; 汗证,分五脏汗出; 黄疽,有脾病、胃热、肾热、心热之分 积聚,有五脏积病之辨
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痰饮咳嗽病》“夫短气,有微饮,当
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 亦主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男子消渴,小 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 主之”
肾气丸
《妇人杂病》“妇人病,饮食如故,烦 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 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 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
三等医生,叫辨证医生。这种人,---虽 然学有渊源,但是经验不够,所以旁人 能治的病,他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 他也治不好。
四等医生,叫入细医生,这种人,---能够纯熟 地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独立地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
最上等的医生,辨证分析,准确细微,论治方 药,贴切对病。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医治病
是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 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是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辨 证论治,它注重的是整体,注重的是辨证。
西医按解剖部位系统的详细分科,如呼吸道专 科、心血管专科、肠胃专科、肝胆专科、肾病 专科等等,西医注重微观,注重局部,注重解 刹。
中医治病必须从整体出发,必须辨证论治,决 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脏腑,某一个部位,某一 个病症。
经典论述
内经《素问。痹论》“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根据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的虚实、 盛衰,因证而立法,依法而选方,随方 遣药,真正贯穿理法方药的基本步骤
怎么样辩证?
八纲辨证的关键 一辨病邪性质,二辨病变部位
中医的辨证方法很多,如八纲辨证、脏 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 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
凡是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以六经 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为主尤其是急性热 病,必须运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法则;
因证而选方。
伤寒论条文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 主之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 芩连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 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者,桂枝人参汤主之(理中汤+桂枝)
以肾气丸为例
《中风历节病》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血痹虚劳病》“虚劳腰痛,少腹拘急,
《金匾要略》以脏腑经络为纲,对杂病进行系 统地辨证论治。
温病学家叶大士、吴鞠通创立了温热病的卫气 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中医诊治疾病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辨证论治的 过程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千变万化,
所谓“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临床治病,坚持辨证论治
分阴阳表里,辨寒热虚实,
审脏腑经络,察标本缓急
凡是内伤杂病,重在辨虚实寒热,以脏 腑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为主;
所有这些辨证都是以八纲辨证为纲领。
怎么样论治?
中医论治的关键 不是立法选药,而是立法选方
中医历代名家,
强调“因证制方”,“方证合拍”
但是“知方甚易,用方甚难”(《医学阶 梯》)
《存存斋医话》云:“古人随证以立方,非 立方以待病……非谓某方一定治某病, 某病一定用某方也。”
所以,传统的中医只分内、外两大科
中医的临证本领 取决于辨证论治的水平
岳美中老师曾经把中医划分为五等
初等医生:叫开方医生。这种人…平日 打听名医好开什么方药,依样葫芦,拿 去应诊,看病用方与抄方无异。
二等医生:叫用药医生。这种人,--全凭 自己对症用药,纳呆则麦芽、山植,头 痛则白芷、川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胸无定见,幸中自少。
经络辨证的起源
《灵枢·经脉》提出了十二经脉的病证 《素问·骨空论》记载了奇经病证,
《素问·热论》讨论了六经分证。
古代医家不断完善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强调:“观其脉证,知 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以六经为纲,对外感病进行系统地 辨证论治,而它的具体运用,贯穿了阴阳、表 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并且完善了理、 法、方、药。
如何当一个好中医
扎实的理论功底 丰富的临床经验 敏捷的思维反应
经典理论指导疑难病
病例分享
病案举例
硬皮病案 女40岁,四肢皮肤硬肿一年,一身皮肤粗糙,
四肢关节屈伸不利,双手指关节肿胀不能曲伸, 多家医院诊断硬皮病,查四肢皮肤硬肿,尤以 手指及腕关节,踝关节等处肿而僵硬,手背和 足背皮肤不能捏起,其肿胀处无灼热,但皮肤 色泽暗,皮肤粗糙,四肢肌肤触觉不灵敏,活 动已经明显感到困难,动则关节疼痛,伴脚底 痠痛,四肢无力,舌苔薄白,脉沉细,
一方可以治许多病,这是因为其证相同; 一病又可以选用多方,这是因为其证不 同。
以下利举例
《伤寒沦》中论治下利, 表邪不解而下利者,用葛根汤; 邪热内传而下利者,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脾阳损伤,里寒夹表邪而下利者,用桂枝人参汤; 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致心下痞而下利者,
用半夏泻心汤; 热利下重者,用白头翁汤; 太阴虚寒,下利而腹满者,用理中汤; 少阴虚寒,下利清谷者,用四逆汤; 久泻滑脱者,赤石脂禹余粮汤; 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利者,用五苓散; 此外,还有热结旁流而下利者,要选用承气汤。 由此可见,拘一方不能统治一病,必须辨证而施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