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论文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论文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原因和特点,并分析这一道路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和选择1.1中国历史传统的独特性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等都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因此,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立足于自身文化传统,并结合自身国情来进行现代化建设。
1.2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西方的现代化过程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注重市场经济和个人利益。
在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中,曾发生了许多浪费资源、环境破坏、社会不公等问题。
中国看到了西方现代化的一些局限性,不盲目照搬西方模式,而是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重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
1.3 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是一个伟大的东方国家,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近代历史上,中国遭受了帝国主义的欺凌和侵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必须走上一条自主、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路径2.1开展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起点。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种中国式的改革开放,既维持了社会稳定,又满足了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2.2 注重农村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并不仅仅是城市现代化,还注重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是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业转型和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中国成功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2.3 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可持续发展,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发展的底线。
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19世纪末,中国开始遭受列强的侵略和割据,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开始逐渐接受西方的工业技术和思想,逐步开展了自己的工业生产。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860年代,当时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输入机器、设备和技术。
此后,中国开始逐步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并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工业生产。
在20世纪初,中国的工业生产开始迅速发展。
在国民政府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业政策,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发展一直未能跟上西方国家的步伐。
1949年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在毛泽东时代,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的工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政策的限制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发展一直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动经济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工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其工业产值和产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
总之,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在不断的实践中,中国逐步吸收和创新了西方的工业技术,创造了自己
的工业生产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工业生产不断壮大,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试题】2017-2018学年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一)(含答案)

【试题】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一)(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下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中,哪一项直接对中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探索史,以下侵略与探索史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C.甲午战争——戊戌变法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3.“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
”“大变局”是指()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D.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殖民地4.电影《十二生肖》讲述了成龙扮演的杰克四处寻找“圆明园”十二生肖中失散的最后四个兽首的故事。
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流失海外是在()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5.马克思在论及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时说道“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在此,马克思旨在强调()A. 两次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B. 英国侵略是太平天国兴起的唯一因素C. 英国领先于世界的军事是矛盾的根源D. 太平天国的斗争矛头最主要指向英国6.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右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
其中的“李鸿章说:我学”,是指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技术而开展()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7.“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口气。
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
”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A.《南京条约》期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8.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中国工业化道路

目的: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实
现工业化。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1、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一汽、第一 个飞机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2、交通运输: 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发展历史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总体比较落后 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重农业而 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 山的压迫。
十一五,十二五
十三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处于一个新 的历史转折点上,这需要我们去思考五年规划的新方 位,只有当我们能够回答五年规划从哪里来的时候, 才能够更深刻地认知五年规划的本质属性,也能为我 们考虑"十三五"规划编制提供有益的启示。 "十三五"规划制定的成败,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要素之一,制定过程中借鉴历史 经验并给出新的战略定位,事关全局,关系重大。 中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要确保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 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发展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
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 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传统工业生产力发生了一些变革主要体现为手工工具的改良和"石磨+蒸汽机"的技术模式这是手工业从传统向现代技术过渡的中间技术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产生了若干积极效应: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经济区的兴起同时在某些方面为民族机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从而丰富了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近代工业化始于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官僚对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大规模移植此后便艰难地行进在一条"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上。
无论是当时的经济界还是当下的经济史学界人们往往将移植或引进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得失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成败联系在一起虽然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失败原因但它是中国早期工业化不成功的全部原因吗?换句话说"移植型"模式是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惟一选择吗?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近代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及其取向的研究说明在中国近代"移植型"道路之外还存在着一条通过传统工业生产力的改造而形成的"嫁接型"的渐进化道路。
所谓传统工业是指以生物动力为主的手工业与它相对的则是以非生物动力为主的机器工业。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随着通商口岸的逐步增加外国在华资本急剧增长民族机器工业初步发展中国传统工业的生存环境十分不利。
以工业化为特征的"西力"既对传统工业的生存构成压力--工业化以排斥和取代传统手工业为历史使命如中国传统手工业中的手纺纱、制靛、踹布、土针、土烛、土烟等行业遭到严重摧毁但是要实现对传统工业经济整体的取代并非一蹴而就其过程是漫长的同时工业化也对传统工业的发展形成动力--为传统手工业进行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如机纱的出现解除了手织业发展的"瓶颈"为手织业的改良创造了条件西方的先进机器及工具的引进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据统计1891~1893年我国"机器及工具"进口值为1259176元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为0.5%1935年增至65853248元比重上升至7.2%[1](p75,76)。
政治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10月考(三)政治试卷及答案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思想政治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研读经典,致敬伟人。
对下列两则原文相同点的解读,科学的是()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
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
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
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①两者都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②前者揭示社会形态更替的条件性,后者揭示其更替的必然性③依据两者都能推断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趋势④两者都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关于“四个自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时期,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了解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格局)的变动

外来势力强行介入中国社会之后,中国社会结 构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经济基础看,由过去单 一的小农经济转变为外来殖民主义经济、中国新生 资本主义经济和原有的宗法农业经济三中成份的复 合体。 ——《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以经济结 构为透视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 时限:1840到1949 • 专题线索: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曲折发展
关于现代化的概念:
“近代化”概念不适用于中国史,应当统称为现代 化。(罗荣渠) 机器化、工业化和民主化过程虽初始于晚近时期, 却一直持续至今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在目前 情势下,对晚近以来机器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最佳 概括和概念表述莫过于“现代化”。 ——陈向阳:《现代化研究与晚近中国社会再认识》 但是,在同一篇或不同篇的文章中交替使用“近 代化”或“现代化”的描述,说明这两个概念有着同 一内涵。
三个阶段划分
• 1840---1895:
从独立的封建经济形态向依附性半封建经济形态的 演变 • 1895---1936: 从依附性半封建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演变 • 1937---1949:战时经济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崩溃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第一阶段:1840——1895
虞和平:组织完 成三卷本《中国 现代化历程》 “前提与准备”、 “启动与抉择”、 “改道与腾飞”。 考察1840----2000 年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
李时岳: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趋向是,封建经济 结构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汪敬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这 才是贯穿于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条红线。如果把和帝国 主义、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处于对立地位的 民族资本主义看做是中国资本主义,那么中国近代历 史的一条红线,或者说基本线索,就是中国资本主义 的发展和不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 虞和平:要全面估计中国资本主义化的程度,至 少还应该包括官僚和买办资本、在华外国资本、传统 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适应三个方面。
带你深入理解“中国工业化”

带你深入理解“中国工业化”
●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 连菂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是其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工业化的显著表现为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与工业化起步早、范围广、程度深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之路走得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发展:民国时期
1. 辛亥革命促进工业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制度上的障碍。
一时间,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民族工业带来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减少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良机,出现“短暂的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传统工业生产力发生了一些变革,主要体现为手工工具的改良和”石磨+蒸汽机”的技术模式,这是手工业从传统向现代技术过渡的中间技术,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产生了若干积极效应: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经济区的兴起,同时在某些方面为民族机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从而丰富了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编辑。
中国近代工业化始于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官僚对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大规模移植,此后便艰难地行进在一条”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上。
无论是当时的经济界,还是当下的经济史学界,人们往往将移植或引进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得失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成败在一起,虽然这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失败原因,但它是中国早期工业化不成功的全部原因吗?换句话说,”移植型”模式是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惟一选择吗?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近代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及其取向的研究,说明在中国近代”移植型”道路之外,还存在着一条通过传统工业生产力的改造而形成的”嫁接型”的渐进化道路。
所谓传统工业,是指以生物动力为主的手工业,与它相对的则是以非生物动力为主的机器工业。
一
表1 近代主要丝织区改良丝织机应用情况简表
地名改良丝织机应用情况资料出处木机千余张,艮山门外有生货铁机期,1926年10月30日。
2500张。
期,有铁木机6000余架。
),第7编,第48页
宁波到抗战前夕,估计该地区有手拉机《近代江南丝绸工业史》
700台。
第158页。
下方桥区2350台。
丹阳民初,渐将完全依赖人力之旧式机赵如珩:《江苏省鉴》,至400余台。
4000余张。
期,1926年11月27日。
其中手拉机1200台。
第135页。
盛泽到抗战前夕,据盛泽工商联资料,《近代江南丝绸工业史》使用手拉机约8000台。
第140页。
改良缫丝机在华南、四川、东北等主要蚕丝区得到了使用,如华南丝区,汽机未
发明之前,主要使用手缫机,”只有手縆,其丝略粗,不过供土人纺织而已”。
在汽机的影响下,出现了改良足机,最初被蚕农在家庭缫丝业中使用,”厥后渐有商人创设机多具,收购蚕茧,雇妇工缫之,更有集股公司,设置场所,购备足机百数十具,排列成行。
”(p53)在四川,”为了使川丝适于外销,有些四川的制丝商已经很快地改变了缫车,这一点充分地说明了他们的精神。
”(p90)据《三台县志》载,”从前县人缫丝,皆用大车,其质甚粗。
清光绪中叶,邑人陈宛溪倡办小车缫细丝,初为足踏,继为扬返,仿而行之者,相继不绝,现各乡小厂林立。
”1904年,东北地区有人”仿烟台的CANNAL式制丝机做了一件脚踏机器,开始制造大粹丝,这种事业遂引起了许多人的注目”,其结果,东北地区的安东、西丰、涨城、盖平、岫岩、凤凰城、开原等地,都建起了脚踏机的榨蚕工场(p315)。
二
“石磨+蒸汽机”技术模式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特殊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近代中国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与此相适应,手工业生产技术上也出现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过渡模式,最为典型的就是以蒸汽机带动的石磨。
本文之所以将”石磨+蒸汽机”作为一种传统与现代相契合的技术模式,是因为石磨是传统技术的象征,蒸汽机乃现代技术的同义语。
当然,传统的手工工具并非仅限于石磨,蒸汽机也涵盖不了现代技术的完整意义,因此作为一种模式,这里泛指手工工具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传统缫丝、磨粉、榨油等业中出现了”石磨+蒸汽机”的技术模式。
旧式缫丝业技术落后,主要工具有缫车、竹磨、锅马、丝笼、缴竿、铁锅等,传统家庭缫丝多在土灶中以炭火加温煮茧索绪,”缫丝之法,以大锅盛清水,候其沸,加入荞灰汁,调匀,乃置茧于中,约煮半时,将茧翻转,再煮一二刻,视其茧软,壳外浮丝松散,则茧熟可缫矣”。
这种煮茧方法温度难以控制,并容易造成生丝纤度不匀净的毛病,不适应近代机器丝织业的要求。
最早对手缫丝煮茧技术加以改进的是陈启源,他在继昌隆缫丝厂安装了蒸汽机,其作用是,”一、用来发动抽水器向外涌吸水入厂;二、煮沸水,并将沸水透过汽管输送到各缫丝工作位去。
尚未作过推动丝縆自动旋转的用途”[14](p786)。
继陈启源后,广东顺德、新会、南海等地也出现了技术改进的缫丝工场,如顺德的缫丝工场”由炭火改为蒸汽热水,俨如汽机缫丝厂焉,其所不同者,惟缺乏机械与转动车轮缫丝,此无疑受汽机缫丝影响所致”(p53)。
新会、南海等地涌现出了数百家手工缫丝厂,”其大厂有用八、九百工人者,大率以四、五百人为多”(p356),并由炭火煮茧改用蒸汽锅炉热水,称”汽喉踩縆”[15](p909)。
表2 天津208家磨坊动力变迁状况表[18]
年代磨碾总计畜力
畜力电力合计畜力电力合计畜力电力合计磨坊%1926 60 220 280 32 80 112 92 300 2 10 370 380 14 145 159 24 515 5 8 440 448 14 171 185 22 611 633
编辑。
三
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对中国近代工业化产生了一些积极效应:
附图{图}
传统工业生产力变革及其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问题。
过去学术界对直接引进外国机器建立现代工业的移植型道路研究较多,对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转化注意不够,这是有失偏颇的。
一方面,移植型的工业化之路虽是近代中国无法选择的选择,它在早期工业化过程中也确实起主导作用,但是,移植进来的工业文明(包括外资在华)对传统工业主要采取一种摧毁式的取代,而其自身的能量又无法完全吸纳失业的传统工业工人,从而遭到手工业者的抵抗,同时民族机器工业又由于遭受外资在华的特权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利用传统工业的劳动成本优势,使得移植型工业文明的扩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传统工业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还会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存在,移植的工业文明难以一下子全面代替工业生产中的手工方式,而只要手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没变,中国就不可能到达现代化的彼岸。
因此,近代中国在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之外,还必须对传统工业进行嫁接改造,走嫁接型的工业化之路,即近代中国工业化应是一条二元工业化道路的结合,深入的探讨已不是本文的旨趣,对此,笔者将有另文分析。
【参考文献】
严中平.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严中平.手工棉纺织问题 [J].中山文化教育季刊,1937,(4).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3辑[C].北京:三联书店,1957.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辑[C].北京:三联书店,1957.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广益丛报,1908,(第13期).
四川官报,1908,(第1册).
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四川官报,1908,(第14册).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13] 方显廷.天津织布工业[M].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1930.
[16] 上海市粮食局等.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8] 方显廷.天津之粮食及磨房业[J].经济统计季刊,1933,2(4).
版社,1978.
[22]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3] 王子建.中国土布业之前途[A].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C].上海:中华书局,1936.
[24] 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5]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26] 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9] 严中平.定县手工棉纺织业之生产制度[J].社会科学杂志,1936,8(3).
[31] 叶量.中国纺织产销志[M].上海:生活书店,1935.
[32] 徐新吾.近代江南丝绸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3] 朱新予.浙江丝绸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4] 陶景瑗.记东吴丝织厂[A].江苏工商经济史料[C].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