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内容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72)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被广泛视为存在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先驱之一、费尔巴哈的思想对现代宗教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生平与背景:1.费尔巴哈的早年生活和家庭背景2.费尔巴哈在柏林大学的学习经历3.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哲学的接触4.费尔巴哈在海德堡的朋友圈和思想环境二、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1.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宗教观念的质疑2.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历史观的反思3.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费尔巴哈对宗教的唯物解释a.宗教是人类投射出来的自身本性的人格化b.宗教是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意识形式c.费尔巴哈的宗教解释对基督教的批判2.费尔巴哈对人性的关注a.人性是对神的投射和人本身的本质b.人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c.人性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展现和实现的四、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1.费尔巴哈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的思想a.提倡个人的自由和解放,反对神权和教权b.倡导人的主体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c.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和共同进步的重要性2.费尔巴哈对人的批判和矛盾性a.人是事实上的,而非纯粹的理性存在b.人的意识和理性往往受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制约c.人的自由和解放需要改变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五、费尔巴哈对社会科学的影响:1.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启发a.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思想的影响b.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社会变革理论的比较c.费尔巴哈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2.费尔巴哈对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a.费尔巴哈对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转向的影响b.费尔巴哈对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性c.费尔巴哈对现代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影响六、费尔巴哈的批评和争议:1.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对哲学和宗教的批判所引发的争议2.费尔巴哈的人性观点以及与康德和尼采等其他哲学家立场的冲突3.费尔巴哈的思想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以及当代的影响与评价七、总结:1.费尔巴哈的思想对宗教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贡献2.费尔巴哈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性3.费尔巴哈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启示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完整word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费尔巴哈的提纲

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费尔巴哈的主要思想围绕宗教、神权和人性展开,他对人类存在的本质以及宗教对人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本文将通过介绍费尔巴哈的思想,深入探讨他对宗教和人性的看法,并讨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一、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宗教是人类的幻觉,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虚幻投射。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兴起是因为人类在面对现实的困境和不确定性时,寻找心理安慰和希望的一种反应。
宗教作为一种幻觉,提供了对抗世俗生活的逃避和慰藉。
费尔巴哈深入剖析了宗教的实质,认为宗教是抽象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反映,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无知和恐惧的产物。
他批判了宗教的唯心主义观点,并提出了唯物主义的替代方案。
他认为,人类应当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依赖宗教来逃避和安慰自己。
二、费尔巴哈的神权批判除了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也对神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评。
他认为,神权是宗教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宗教的一种权威化体系。
费尔巴哈指出,神权不仅是对个人信仰的一种束缚,更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控制和统治。
费尔巴哈认为,神权是对人类意识的压迫和剥夺。
他批判了神权对人类思想的禁锢,认为它使人们无法自由思考和实践。
他主张要消灭神权,解放人类思想,让人们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三、费尔巴哈对人性的论述费尔巴哈对人性的论述是他思想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性是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世界的反映和态度。
费尔巴哈提出了人性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的。
费尔巴哈批判了传统哲学中关于人性固有属性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产物,它是在个体和社会相互作用中不断演变和塑造的。
他提出,人类应当通过社会变革和个人努力来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摆脱各种束缚,追求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关于费尔巴哈—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身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
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一、费尔巴哈简介1、归属地及交通费尔巴哈(Felbahn)是德国北部一座小镇,位于威州(Weser-Ems)地区,距离汉堡市211公里,周围有汽车、长途汽车、火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可以到达。
2、自然环境费尔巴哈的环境清澈,四周环绕着湖泊和林地,空气中有着淡淡的花香、森林的气息,有着恢弘的山河美景。
3、文化历史费尔巴哈是德国最古老的镇,拥有得超过1200年历史,这里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中心,充满着传统古老的文化气息,拥有许多古迹和古建筑,当中也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可以参观,穿梭于古老建筑中,欣赏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费尔巴哈的景点1、卡兹堡石桥:卡兹堡石桥是德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据说有700多年历史,它是欧洲最早的拱石桥之一,桥下汇聚着清澈的泉水,景色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2、费尔巴哈博物馆:费尔巴哈博物馆采用古老的商业楼宇作为馆舍,收藏着传统文化的宝物,例如历史文件、古钱币、票据、书籍等,参观博物馆可以了解到费尔巴哈传统文化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使参观者一窥文化史的真实面貌。
3、街头艺术:费尔巴哈街头无处不在的涂鸦,不同颜色的破旧墙面上挂满了各种有趣的图案,当地艺术家用色彩斑斓的涂料,营造出令人惊叹的街头艺术,是一大美景。
三、费尔巴哈的饮食文化1、传统饮食费尔巴哈的传统美食有烤火鸡等,餐前服用葡萄羹、薯饼、苹果派等,烹调时加入当地独特的调料,搭配果酱、碎牛排、火腿及色拉等,新鲜与浓郁的口味构成独特的佳肴。
2、当地的小吃费尔巴哈的传统小吃有椒盐芝士酥等,还有以艾斯比尔特尔市场著称的芝士派等,以及由苹果、杏臼和蛋糕制成的异国独特的小甜酥等,都令人食欲犹倍。
四、费尔巴哈的节日1、桃花节:桃花节是费尔巴哈最著名的传统节日,其中有大量的表演活动,游行、商店折扣减价等,市民们一起来此参与有趣的夜晚,乐此不疲。
2、诗歌节:费尔巴哈每年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诗歌节,参与者们聚集起来,以表演形式朗读及分享各自的文学作品,尽显诗意的欢乐,比赛环节由当地话剧团进行表演,令观众流连忘返。
3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制定的一个文件,总结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以及认识论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揭示了感性是人的认识的来源,只有真正理解人和人类社会实践才是真正的活动的人的时候,才能对费尔巴哈脱离实践和感性活动的思想做出正确评价;批判了离开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来考察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心史观错误。
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以一种新的人格(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哲人)完成了“重新思考”与以往的旧的人格的明显不同的生命体现的过程。
“为完成明天的社会生活,人需要有朝气蓬勃的状态!即带有清晰的感觉”。
感觉在这里对于这些人格的精神确实十分重要,“真实的世界应当展现在面前。
我们必须认识到真实的面貌,才能构建自己的一方世界!”这是一个宣言,他向我们诉说着不拘囿于纯粹客观的感觉或是超然的主观精神而去获得本真的灵魂的东西并创建理想王国所需要的自身的基础知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作用及二者所表达的含义所带来的行动路径的要求;人们仅仅了解一般自然就那么难么?知道究竟还有什么方面应给予关照了吗?”同样说明了关注物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每一次斗争必然要引起人的思想变化,每一真理都会在与其对手博斗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这里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改造环境需要勇气和决心,但更需要智慧和能力。
因此,我们不能坐等环境的改变而应该积极的创造一切条件去实现这种改变。
“难道商品和货币就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产物吗?”“什么也没有说明的人是最盲目的。
”这些问题实质上表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的题中之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遵循的原则不仅仅是严格定义的真实存在的个体人这个框架的基础上阐释论证的事实陈述群的具体要求下的探讨展现整体本身鲜活生活的道路而是直面这样的整体的现实中这样的现实中应有事物的个别层面的构造特性给出让其中的结论应该必须顺应作为生活在具体实践中每一个人物的观念呈现规律的那样的实践意义标准甚至必须是合乎并顺延某种社会主义运动的必然逻辑之路的关键性支撑力量:直面当下这一社会的本来面目:主要追求成为人生最大财富的一切主观的和客观的存在现实的确普遍直接而且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全部热情并且这种影响还受到这样一些人所积极推波助澜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然而事实却是,为了追逐金钱和权力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往往让人觉得无法接受,甚至有时候会怀疑人生的意义。
(完整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

作者:卡尔•马克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gegenstandliche)活动。
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哩。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之"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至第61页。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 关于费尔巴哈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54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55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七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