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过零丁洋---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合集下载

《过零丁洋》阅读练习及答案 (3)

《过零丁洋》阅读练习及答案 (3)

(一)阅读下边的一首诗,达成9—10 题。

过零丁

文天祥
辛苦遭遇起一经,兵戈零落周围星。

河山破裂风飘絮,出身浮沉雨打萍。

惊恐滩头说惊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河山破裂风飘絮,出身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

( 2 分)
10.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怀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剖析。

( 3 分)
答案:
二、(共 45 分)(一) 9.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用“风飘絮”来比
喻南宋王朝破裂的河山(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
己浮沉不定的出身,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崎岖命运的悲叹。

(2 分。

修辞 1 分,赏析 1 分)10. 这一句采纳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示了诗人以死明志的信心,充足表现了作者的民族时令。

( 3 分。

抒怀方法 1.5 分,内容剖析 1.5 分)。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过零丁洋》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过零丁洋》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过零丁洋》含答案在班级举办的“熟读精思”交流会上,善学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复习古诗文。

请你参与并完成小题。

出师表(节选)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9.辨析词义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请你翻译下列字词,选出下面选项中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项()A.主人日在食./钟鸣鼎食.B.烨然若.神人/泰然自若.C.媵人持汤.沃灌/浩浩汤汤..D.夙.夜忧叹/夙.兴夜寐50.疏通句意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感悟主人公多变的情感。

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51.语文学科李老师鼓励同学们开展小组学习活动。

逐梦小组成员在对比梳理时发现三篇选文作者都在追忆往事,也都流露真情。

中考诗歌赏析专题11-过零丁洋(知识梳理+试题精练)

中考诗歌赏析专题11-过零丁洋(知识梳理+试题精练)

——中考诗歌赏析专题——【㈡爱国忧民篇】06《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学常识】㈠作者简介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浮休道人、文山。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

官至右丞相。

著有《指南录》《正气歌》,有《文山先生全集》。

㈡写作背景德祐元年(1275),文天祥于江西起兵响应朝廷“勤王”的号召,转战东南,抗击元军。

文天祥于1278年为元军所俘。

次年,文天祥过零丁洋,写了这首诗。

后文天祥被押解至大都(今北京),于元世祖至二十年(1283)初英勇就义。

㈢解题“过”,经过、途经之意。

“零丁洋”即“伶仃洋”,今广东珠江口外。

公元1279年,文天祥途经零丁洋时写下此诗,以表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基础字词】㈠课本注释①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bǐng)祥兴元年(1278)被元军所俘。

次年,文天祥过零丁洋(即“伶仃洋”,今广东珠江口外),写了这首诗。

②[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

③[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

④[干戈]指战争。

干和戈本是两种兵器。

⑤[寥落]稀少。

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散。

⑥[四周星]四周年。

从德祐元年(1275)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⑦[寥落]稀少。

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散。

⑧[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

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

⑨[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

宋端宗景炎二年(122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

⑩[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⑪[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

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

过零丁洋阅读试题

过零丁洋阅读试题

《过零丁洋》阅读试题(沙启波)(一)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1分)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2分)5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6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的悲哀;借和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分)7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2分)答案:1.(1分)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意思相近即可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2.(3分)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1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1分),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1分)。

(意思相近即可计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3儒家经典(1分)4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2分)5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2分)6国破家亡惶恐滩零丁洋(2分,第1空1分,第2、3两空各分)7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2分,意近即可。

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二)泰州市200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B卷)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两题。

(5分)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爱莲说》《过零丁洋》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爱莲说》《过零丁洋》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爱莲说》《过零丁洋》含答案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壮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尚节亭记(节选)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①无营乎外之心也。

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注释】①澹乎;恬静、安然的样子。

56.【甲】诗作者是南宋文学家(人名),【乙】文作者是(朝代)哲学家周敦颐。

57.下列各句中“为”字的释义各不相同,请作解释:(1)岂徒为.玩好而已( )(2)故为.亭竹间( )(3)以为.读书游艺之所( )(4)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 )58.下列对【丙】文画直线的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的确是有远超过常人的地方。

B.这确实是一个不会犯大错的人。

C.是他有真诚的品质而没有犯错。

D.是他拥有的真诚大大超过别人。

59.【丙】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但其位置不能交换。

请结合其不同的句式分析原因。

60.刘基作此记,说明他和黄中立一样,同是“”之人。

【甲】诗、【乙】文的作者也都是这样的人:【甲】诗作者在生死关头,展现出的高风亮节;【乙】文作者面对“”的社会风气,仍能做到。

《过零丁洋》阅读试题

《过零丁洋》阅读试题

《过零丁洋》阅读试题(沙启波)(一)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受起一经,兵戈零落周围星。

河山破裂风飘絮,出身浮沉雨打萍。

惊恐滩头说惊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密切联系在一同。

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怀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剖析。

3“辛苦遭受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1分)4 用你自己的话描绘“河山破裂风飘絮,出身浮沉雨的打萍” 所反应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 2 分)5 频频朗读诗中拥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怀( 2 分)6 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的悲痛;借和两个地名,示意了形势的邪恶和作者状况的危苦。

(2 分)7 联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存亡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2 分)答案: 1.(1分)自己出身崎岖如雨中浮萍流浪无依,时起时沉。

(意思邻近即可计 1 分,不够正确酌情扣分)2.(3分)这一句采纳直抒胸臆的方式(1 分 ),表示了自己以死明志的信心(1分 ), 充足表现了他的民族时令 (1 分 ) 。

( 意思邻近即可计分 , 不够正确酌情扣分3 儒家经典( 1 分)4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裂,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世时起时沉,好像水中雨打的浮萍。

( 2 分)5 杀身成仁的崇高情操。

( 2 分)6 国破家亡惊恐滩零丁洋(2分,第1空1分,第2、3两空各分)7人不免一死,为挽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照射千古,诗句表示了诗人杀身成仁的信心,充足表现了他的民族时令。

如:闻一多义愤填膺,横眉怒对公民党的手枪,宁愿倒下去,不肯折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豪气慨。

(2 分,意近即可。

其余切合要求的答案亦可)(二)泰州市2006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B 卷)阅读《过零丁洋》,达成以下两题。

文天祥《过零丁洋》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天祥《过零丁洋》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天祥《过零丁洋》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天祥《过零丁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

(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2分)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end#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2分)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
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

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过零丁洋---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可编辑修改版).

过零丁洋---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可编辑修改版).

《过零丁洋》赏析题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5)“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不定,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答:主旨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情感线索:前六句是反复渲染激愤悲苦的情调,后两句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先激愤后激昂即可)9.颈联有怎样的写作特色?答:“惶恐滩”和“零丁洋” 巧用两个地名表达双关的语义,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达作者特殊的心境。

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渲染出作者抗原失败后惶恐不安的心态、孤苦无依的感叹。

10.选择题。

(1)下面对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B.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四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四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D.“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应为“前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两句” 则笔锋一转……)(2)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1)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4)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零丁洋》赏析题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2)颔联用风飘絮和雨打萍之景,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国家局势和个人经历,表达了作者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的悲痛的感情。

(3)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的意思是史册,该联表达了作者的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围绕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气节、决心、态度、精神等回答即可)
(4)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5)“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不定,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6)简析本诗三、四句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比喻、虚实结合。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答: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3.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答: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经历的哪两件大事?①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②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响应号召起兵抗元。

6.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或者: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7.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于史册,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抒发了作者爱国热情。

8.本诗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简述本诗的情感变化的线索。

答:主旨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情感线索:前六句是反复渲染激愤悲苦的情调,后两句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先激愤后激昂即可)
9.颈联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答:“惶恐滩”和“零丁洋”巧用两个地名表达双关的语义,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达作者特殊的心境。

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渲染出作者抗原失败后惶恐不安的心态、孤苦无依的感叹。

10.选择题。

(1)下面对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B.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四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四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
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D.“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应为“前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两句”则笔锋一转……)
(2)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
虑。

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

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11.理解性背诵。

(1)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 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1)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4)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