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历年中考阅读鉴赏试题
《赤壁》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赤壁》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想内容】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的郁闷。
似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名句赏析】后两句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五年中考试题汇编】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3分)3.“借物兴叹”是杜牧咏史绝句《赤壁》中的主要写法。
请你结合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说明这一特点。
(2分)【参考答案】(1)咏史诗(1分)。
特点:借史实抒情。
(2分)(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3.(2分,答对一个要点即可)⑴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
⑵借“沉沙”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庸。
⑶借“铁未销”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令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
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也有可能。
【参考答案】1.(1分)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2.(4分)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赤壁》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赤壁》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选出下列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C “东风”是实指,无不屑与嘲讽,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A.这首诗借三国史实,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B.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自将磨洗”和“认”显示了对前朝故事的兴趣和思索。
C.“东风”一语有意虚指,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条件,表现诗人的不屑和嘲讽。
D.诗的后两句以小见大,反说其事,以两名女子的可能命运暗指曹刘“势”与“运”。
2.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反面落笔,含蓄抒发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A.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借“折戟”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思考。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
D.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直接正面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为曹操鸣不平”有误,应是表达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历史观)A.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
B.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为曹操鸣不平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历史观。
C.诗人借一件古物来引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迈胸襟。
D.“二乔”并非写两个美貌的女子,而是借此形象代表东吴的国家命运。
4.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这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抒发感情,属于议论抒情)A.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首诗,是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来倾吐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
赤壁 精解与精练(中考试题大全)

初中古诗词精解与精练八年级上册赤壁(杜牧)(注:理解赏析均编自教师教学参考用书)预习资料1.题目解说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
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2.作者名片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因有感于时局,其诗文多为讽喻之作,诗在晚唐成就颇高。
世称杜甫为“老杜”,杜牧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其诗以七绝最为出色,《过华清宫》《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
3.背景资料本诗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战役,对当时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鼻矶时,有感于这些英雄成败之事而写下的。
诗句理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句意:折断的戟沉入泥沙还没有销蚀,拿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理解赏析: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百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也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句意:倘若东风不给予周郎方便,二乔就会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理解赏析:后两句发议论,抒感慨。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曲折地表达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总结归纳1.主题归纳《赤壁》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2.写作特色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杜牧《赤壁》导学赏析及中考试题附答案

杜牧《赤壁》导学赏析及中考试题精选(附答案)杜牧《赤壁》导学赏析及中考试题精选(附答案)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题】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赏析】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成就,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
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的风貌。
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杜牧的咏史诗,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
晚唐诗人和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已经失去了中兴的锐气,怀着一种矛盾心理,感慨衰败不可避免的到来,感慨生不逢时,不得一展襟抱。
怀古伤今,就成了此时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都有大量怀古伤今之作。
杜牧写这类诗,完全是一种大手笔的气概,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赤壁》写于杜牧官黄州刺史(842—844年)时,反映的心理状态和含蓄而俊爽的风格与《过华清宫》一致,但在写法上却别具一格。
《赤壁》的开头便与众不同。
《过华清宫》是由回望引起回想,杜牧还有很多咏史诗是一开头就高度概括,纵横驰骋。
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一片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赤壁》含答案3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赤壁》含答案阅读古代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渔家傲[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56.下列选项中,对本首词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实写所见景象,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B.“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仿佛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终于得到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C.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一个“谩”字,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抒发了空有才华却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D.这首词通过记梦,展示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作者内心的苦闷,也表现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57.词分豪放、婉约两种风格,分析本首词属于哪一种,请阐明理由。
【答案】56.A 57.豪放风格。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
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解析】56.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词的开头虚写梦中所见景象,不是实写。
故选A。
57.本题考查理解诗词的风格。
这首词是婉约词派李清照的作品,风格为豪放派。
开头两句写景展现一幅辽阔、壮美风景。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壮丽,其中“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千帆舞”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开阔壮美奠定了基调。
《赤壁》 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4题)

部编八上《赤壁》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4题)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译文折断了的铁戟(兵器)沉埋在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2.主旨、情感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表达效果。
答:运用“借物兴叹”(借物起兴、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情感含蓄而深刻:借“折戟”慨叹当年的赤壁之战;借“沉沙“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庸;借“铁未销”慨叹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显身手。
4.“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①这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写兴感之由);②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因为这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关,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作铺垫。
5.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妙处。
答:①运用双关修辞手法,“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②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诗歌妙在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警醒深刻,表达了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感慨。
③诗句富于形象性,写得具体、可感,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别出心裁。
6.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并简要谈谈你对这诗句的理解。
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这两句诗以小见大,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婉转地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唐)杜牧《赤壁》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唐)杜牧《赤壁》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唐)杜牧《赤壁》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
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
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1/ 5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
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
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赤壁》试卷及答案

《赤壁》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意为“折断”?A. 折B. 沉C. 销D. 未2. 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磨洗”指的是什么?A. 洗涤B. 磨练C. 磨灭D. 洗涤并磨亮3. “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周郎”是指谁?A. 周瑜B. 周仓C. 周宣D. 周勃4. “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是指什么?A. 一种鸟类B. 曹操的宫殿C. 一把锁D. 一座桥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5. 解释“折戟”在诗句中的含义。
6. 解释“沉沙”在诗句中的含义。
7. 解释“磨洗”在诗句中的含义。
8. 解释“东风”在诗句中的含义。
9. 解释“铜雀”在诗句中的含义。
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0. 将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翻译成现代汉语。
11. 将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翻译成现代汉语。
12. 将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翻译成现代汉语。
13. 将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4. 折戟沉沙______未销,自将磨洗认______朝。
15. 东风不与______便,铜雀春深锁______乔。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16. 概括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所表达的历史意义。
六、描写手法(5分)17. 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七、句子赏析(5分)18. 赏析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和感受。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每题5分,共15分)19. 分析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所蕴含的人物形象。
20. 分析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中所表达的情感。
21. 分析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中所体现的环境特点。
九、主旨剖析(10分)22. 结合全诗内容,剖析《赤壁》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意为“折断”?A. 折B. 沉C. 销D. 未答案:A2. 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磨洗”指的是什么?A. 洗涤B. 磨练C. 磨灭D. 洗涤并磨亮答案:D3. “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周郎”是指谁?A. 周瑜B. 周仓C. 周宣D. 周勃答案:A4. “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是指什么?A. 一种鸟类B. 曹操的宫殿C. 一把锁D. 一座桥梁答案:B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5. 解释“折戟”在诗句中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赏析题
译文: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
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
3.杜牧的《赤壁》属于咏史诗,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借史实抒情的特点。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中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5.理解性背诵。
(1)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表明诗人的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
7.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8.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9.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别出心裁。
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10.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11.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12.选择题。
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