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文言文中而的 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一、表示并列关系。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囯险而民附:表示并列,相当于“也”。
二、表示顺承关系。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表示顺承,可不译。
三、表示转折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示转折,相当于“然而”。
四、表示修饰关系。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五、表示递进关系。
天假之年,而除其害:表示递进,相当于“并且”。
六、表示假设关系。
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七、副词,相当于“到”。
由小而大:
八、有时通“尔”,相当于“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入。
峥嵘、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北救而西却,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北边救援国,西边打退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论》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有争议)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东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溪深而鱼肥。
溪水深,鱼儿肥;(或因果,有争议)泉香而酒洌;泉水清,酒水甜;(或因果,有争议)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竖起他的左腿,②表示递进关系。
最新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而的用法总结

本篇文章为同学们整理了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而的用法,文章中从7个方面讲解了而的用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用法吧。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假设〞、“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似,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假设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1。
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结的两个成分有同样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6、夫不可以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可是早樵而暮归。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祖逖不可以清中原而复济者,犹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11、望之蔚但是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2、而乐亦无量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5、起坐而吵闹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18、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九上)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0、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23、方虚骄而恃气——《目瞪口呆》(九下)24、犹疾视而盛气——《目瞪口呆》(九下)25、此臣因此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并且"。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讲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讲解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入。
峥嵘、崔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有争议)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溪深而鱼肥。
溪水深,鱼儿肥;(或因果,有争议)泉香而酒洌;泉水清,酒水甜;(或因果,有争议)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竖起他的左腿,②表示递进关系。
文言中虚词而的用法整理

⽂⾔中虚词⽽的⽤法整理⽂⾔虚词“⽽”的意义和⽤法,有以下四个⼤的⽅⾯: ⽤作代词,连词,助词以及固定词组。
代词1.第⼆⼈称代词,⼀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某所,⽽母⽴于兹。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连词1.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永州之野产异蛇,⿊质⽽⽩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唐· 欧阳修《醉翁亭记》2.表⽰递进关系,译作“⽽且”“并且”或者不译。
君⼦博学⽽⽇参省乎⼰.——《荀⼦·劝学》以三保勇⽽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3.表⽰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余⽅⼼动欲还,⽽⼤声发于⽔上.——宋· 苏轼《⽯钟⼭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则》4.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却”“可是”青,取之于蓝,⽽青于蓝.——《荀⼦·劝学》⼈不知⽽不愠,不亦君⼦乎?——《<论语>⼗则》5.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死⽽有知,其⼏何离?诸君⽽(如果)有意;瞻余马⾸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吾恂恂⽽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唐· 欧阳修《醉翁亭记》7.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不能⽤他。
——《资治通鉴· ⾚壁之战》助词1.置于表⽰时间的副词词尾,合成⼀个词,表⽰时间短,通常译为“不久”“⼀会⼉”。
已⽽⼣阳在⼭。
——唐· 欧阳修《醉翁亭记》既⽽⼉醒,⼤啼。
——《⼝技》2.语⽓助词,⽆实际意思,⼀般不译。
有⼀⾔⽽可以终⾝⾏之者乎——《<论语>⼗则》固定词组1.“⽽已”⽤于句末,表⽰限⽌的语⽓词,当是由连词“⽽”和动词“已”凝固⽽成,相当于“罢了”。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历பைடு நூலகம்事件
2
了情节的复杂性和表现角色心理的深 度。
古代史书中经常使用虚词“而”来连接
不同的事件,形成完整的历史叙述。
3
政治演讲
一些政治家在演讲中善用虚词“而”, 使句子更有力度和韵律感。
她不仅会画画,而且还精通音乐和舞蹈。
表示让步
1 举例一
虽然天气很热,而他还是坚持每天晨跑。
2 举例二
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而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
表示条件
1 举例一
只有努力学习,而才能取得好成绩。
2 举例二
只有愿意付出努力,而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实际应用举例
1
文学作品
《红楼梦》中虚词“而”的使用,增添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是一种常用的连接词,有着多种用法,包括并列、转折、递进、 让步和条件等。本文将详细介绍其定义、分类以及实际应用举例。
定义和分类
定义
文言虚词“而”是一种用于连接句子的虚词, 具有特定的词义和语法功能。
分类
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不同功能,可以将文言虚 词“而”分为表示并列、转折、递进、让步和 条件的不同类型。
表示并列
1 举例一
他勤奋学习,而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2 举例二
这个公司产品质量好,而且价格实惠。
表示转折
1 举例一
他刚开始很自信,而后来却变得怀疑起自己的能力。
2 举例二
这种药物看似有奇效,而实际上却存在许多副作用。
表示递进
1 举例一
2 举例二
他不仅学会了基础的编程知识,而且还研 究了许多高级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不过早樵而暮归。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18、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九上)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0、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23、方虚骄而恃气——《呆若木鸡》(九下)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1、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七上)2、而此地适与余近——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4、而年又最高——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5、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递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三)、表示承接关系。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六则(七上)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欧阳修《卖油翁》(七上)3、卒辇而致之。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4、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范晔《强项令》(七下)5、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范晔《强项令》(七下)6、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毕沅《岳飞》(七下)7、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毕沅《岳飞》(七下)8、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善鼓琴》(七下)9、伯牙乃舍琴而叹曰——《伯牙善鼓琴》(七下)10、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八上)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1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八上)14、成礼而去。
——《细柳营》(八下)15、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细柳营》(八下)16、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八下)17、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祖逖北伐》(八下)18、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墨子》(八下)19、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墨子》(八下)20、邻有糠糟而欲窃之——《墨子》(八下)21、邻有敝舆而欲窃之——《墨子》(八下)22、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八下)2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之间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5、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6、云归而岩穴暝——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7、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8、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9、水落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3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3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3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八下)33、望洋向若而叹曰——《庄子·秋水》(九上)34、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九上)35、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九上)36、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37、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38、谨食之,时而献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39、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40、余闻而愈悲。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4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九上)42、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十则(九上)43、咏而归——《论语》十则(九上)4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4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韩愈《马说》(九上)46、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知》(九下)47、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私心》(九下)48、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49、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50、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51、谓吾忍舍汝而死,——林觉民《与妻书》(九下)52、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53、无宁汝先我而死。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54、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林觉民《与妻书》(九下)55、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林觉民《与妻书》(九下)56、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浑沌之死》(九下)57、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58、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59、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60、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61、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6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四)、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但是”、“可是”、“却”。
1、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七上)2、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六则(七上)3、久而不去。
——欧阳修《卖油翁》(七上)4、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欧阳修《卖油翁》(七上)5、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七下)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七下)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七下)9、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
——范晔《强项令》(七下)10、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郢人》(七下)1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1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13、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4、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八下)16、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墨子》(八下)17、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墨子》(八下)18、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墨子》(八下)19、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墨子》(八下)20、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墨子》(八下)21、公输盘诎,而曰:——《墨子》(八下)2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3、而不知人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九上)26、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27、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28、视其缶,而吾蛇尚存——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29、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则(九上)30、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则(九上)3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32、乡为身死而不受,——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3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3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九上)3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九上)36、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私心》(九下)37、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私心》(九下)38、足肤皲裂而不知。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39、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40、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1、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2、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3、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4、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5、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6、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7、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48、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五)、表示修饰关系。
用在偏正结构,连接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相当于“着”、“地”等,也可不译。
1、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七上)2、妇拍而呜之。
——《口技》(七下)3、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八上)4、隶而从者——柳宗元《小石潭记》(八上)5、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八上)7、叩而与语——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8、歌毕,盘旋而起——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众诺而退。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道士笑而允之。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1、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