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而字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翻译

而字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翻译

而字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翻译一、而字的用法概述在中文语言中,“而”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连接词,其多种用法和含义使得它变得非常灵活。

作为一个承接词或转折词,它能够起到桥梁的作用,连接前后句子或短语,并且帮助传递更加精确的信息。

在文言文中,虽然“而”字有时候被误认为只能用于表示转折关系,但实际上它还有很多其他用法。

本文将介绍“而”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不同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和翻译。

二、表示并列关系1. “而”字表示并列关系例句: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窃也背。

故君子之战也以义为名,而废弃甲胄;大都会独进不辟难”这个例句中,“而”字被用来表示两种行为之间的并列关系。

孔子通过使用“而”字,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进行了对比,在表达上更加清晰明了。

2. “而且/并且”表示增加、强调或补充例句:夫九地者皆朝阳之所照也,而焉得久暖。

夫千年者不一旦之树也,而焉得全干。

这个例句中,“而且/并且”关键词表达了一个增加的关系,强调了后面的内容是前文的补充和进一步说明。

三、“而”字表示转折关系1. “虽...而...”表示让步关系例句:虽穷必犯贵,虽富必欺贫,人在为贼心事;虽贱必笑尊,虽显必轻何人?这个例句使用了“虽...而...”的结构来表示让步关系,表达出尽管某事物存在一定条件或局限性,但仍然有其他情况发生的意思。

2. “非...而...”表示否定和转折例句:文人以笏者非已曰;诗人以尔言之者非吾曰。

好学患难易;巧语困是非。

这个例句中,“非...而...”的结构用于表达否定与转折。

通过使用“非”,作者指出与前述观点相反的意见,并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

四、“而”字表示因果关系1. “因果关系”例句:民间故有守岁。

孟春,动植物醒润而生;缓夏,水国流淌而长;还秋,树木花谢而绽;启冬,草原地表积聚而成。

这个例句中,“而”字被用来表示一种因果关系。

作者通过使用“而”字,将季节的变化与自然对象的行为相连接。

2. “因...而...”例句:天岳庙多无尘污者,以山高云少起也。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WORD文档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等。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满井游记》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色的花纹;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袁宏道《满井游记》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亡的道理了。

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入。

峥嵘、崔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上,竖起他的左腿,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表示递进关系。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九国的军队(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起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有争议)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WORD文档偻(《登泰山记》)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都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象脊背弯曲的样子. 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及例句而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连词,它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分别介绍而字的用法及例句。

1. 表递进关系而字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子,表示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补充或发展。

例如:例句1:夫天之云,而乃风之行也。

(《墨子·非攻》)解释:云是天气的一种状况,而风则是空气流动的原因,通过“而”字表达了风与云之间的递进关系。

例句2:善疑而后从。

(《左传·襄公十五年》)解释:疑是人心中对事情的疑问,而后从就是在怀疑之后才会决定是否从命。

2. 表转折关系而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用在两个相对矛盾的句子之间,表示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否定或相反。

例如:例句3:人之情也,而贞者独行之。

(《礼记·表记》)解释:贞是指坚定不移的品德,人的情感容易变化,而只有贞的人才能坚守自己的原则。

例句4:乐之而不淫,哀之而不伤,是若是若者也。

(《左传·哀公七年》)解释:乐是指快乐的情感,淫是指放纵,哀是指悲伤的情感,而字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快乐和悲伤的情感应当适度,不应过度。

3. 表让步关系而字还可以表示让步关系,用在两个相对的句子之间,表示前一句是为了衬托后一句的意义。

例如:例句5:而且亦不敢以百金玩士。

(《战国策·魏策》)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即使给他们很多财产,也不敢随便娱乐他们。

例句6:并茂林木而犹恶之。

(《六韬·行病谱》)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是繁茂的树木,也可能被人砍伐。

通过而字的使用,突出了尽管树木生长得很好,但仍然可能被砍伐的现象。

4. 引出理由而字还可以引出理由,用在一个结果或结论的前面,表示给出一个原因或理由来证明结果的合理性。

例如:例句7:故笃于内者,而可以少欲矣;厚有益者,而可以寡求矣。

(《孟子·离娄上》)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深入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就能减少物质欲望;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过厚道而受益,就能减少求取财富的欲望。

虚词而的用法总结及举例

虚词而的用法总结及举例

虚词而的用法总结及举例1. 什么是“而”?“而”这个小词在中文里可是个大明星!它的用法可多了,能连词、能转折、还能表示时间,简直是个多面手。

想想看,你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不也是经常用到它吗?比如说:“我想吃炸鸡,而她却想要沙拉。

”听起来就像生活中的小插曲,真是妙不可言。

1.1 连接句子首先,“而”常常用来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一种并列关系。

就好比你跟朋友一起吃饭,大家各自点了不同的菜。

你可能会说:“我点了红烧肉,而她点了鱼香茄子。

”在这句话里,“而”就是在帮你连接这两个美食的故事,让人听了更有画面感。

1.2 转折关系接着,“而”也可以表示转折。

比如说,你刚刚在描述一件事的美好,突然来了个大反转:“我原以为这场电影很好看,而实际却让我失望。

”这就像生活中的意外,有时候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乎意料。

2. “而”的其他用法除了连接和转折,“而”在表达时间关系时,也能显得很自然。

比如说:“他先完成了作业,而后才去玩。

”这就像你跟朋友分享一天的安排,先有任务,后有欢乐,顺畅得不要不要的。

2.1 表示顺承“而”还可以用来表示顺承,增加叙述的连贯性。

例如:“她在图书馆学习,而我在咖啡店等待。

”这就像两个小故事的交错,虽然各自独立,却又紧密相连。

2.2 引出结果此外,有时候“而”也能引出结果,像是说:“我努力学习,而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

”这种用法让人倍感振奋,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奋斗。

3. “而”的情感表达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而”在情感表达上的妙用。

比如说:“生活中有喜悦,而也有忧愁。

”这句话让人忍不住思考,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其中,情感深邃而丰富,简直就是生活的缩影。

3.1 诗意的表达“而”还可以为语言增添一丝诗意。

例如:“春风拂面,而花香四溢。

”这时候,“而”就像是个桥梁,让读者能感受到不同的景象交织在一起,美得让人陶醉。

3.2 口语化的使用在口语中,我们也常常随意地用到“而”,这让交流显得更加轻松自然。

比如:“我觉得这部剧很不错,而你觉得呢?”这样一问一答,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沟通就像是在朋友间随意的吐槽。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入。

峥嵘、崔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有争议)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溪深而鱼肥。

溪水深,鱼儿肥;(或因果,有争议)泉香而酒洌;泉水清,酒水甜;(或因果,有争议)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竖起他的左腿,②表示递进关系。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doc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doc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doc文言文中的“而”是一种虚词,常常连接两个并列的动词或句子,表示转折、转移、加强、推论、并列、顺承等不同的语义。

以下是“而”的使用方法和一些例句。

1. 表示转折“而”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用法之一是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然而”,“可是”等,常放在句首。

例句:【1】夫水至者,必穴通而萃于下,此其情也;而斗则载水以行,此其形也。

(《淮南子·天文训》)(水流至必然向下汇聚,这是情理;但斗则能承载水并行,这是形式的不同。

)【2】悟道之人,志洋大而缪综小,此其常也;而庸人则反,志缪而思小。

(《庄子·徐无鬼》)(觉悟修道的人志向远大,而思虑繁杂细致;庸俗之人则相反,思虑偏狭局限。

)2. 表示转移或推论“而”还可以表示转移或推论,起到串联整篇文章的作用。

例句:【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卑礼,辞之士也。

乡愿之弊,往往于身;卑礼之崇,往往于国。

”(《论语·雍也》)(孔子说,“本地的愿望,是道德败坏的罪魁祸首;小节的讲究,是辞藻华丽的人的标志。

过分追求本地愿望会导致自身危害;过分崇尚小节,会影响国家社稷。

”)3. 表示加强“而”还可以表示一种加强的语气,用于强调上下关系或者否定。

例句:【4】天生一男,大丈夫也;而生一女,小人也。

(《论语·鲁国衞弟》)(生了一个男孩,是大丈夫;如果生的是女儿,就是小人。

)【5】其所去五百里,如穿韦;斯诚略也。

而已矣。

(《荀子·劝学》)(经过五百里的行程,却好像只穿了一件衣服一样;这就是谨慎行事的方法了。

)4. 表示并列在某些情况下,“而”也可以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动词,凸显事物的共性或相似之处。

例句:【6】非木非石,而人也。

(《庄子·外篇》)(不是木头也不是石头,而是人类。

)【7】既能舞且能歌,而亦人女。

(《荀子·君道》)(既能跳舞又能唱歌,是真正的人类女性。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入。

峥嵘、崔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有争议)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溪深而鱼肥。

溪水深,鱼儿肥;(或因果,有争议)泉香而酒洌;泉水清,酒水甜;(或因果,有争议)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竖起他的左腿,②表示递进关系。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虚词的概述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用于构建句子结构或起到一定语义作用,但本身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汇。

而字则是表示程度、方向、否定等语气词,在句中充当虚词的辅助成分。

文言虚词和而字的使用非常广泛,熟练运用它们可以增加文章的韵味和表达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例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

二、表示递进关系的“而”1. 表示不同因果关系“而”在句中可以连接两个不同因果关系的动作或状态。

例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其中,“异域”与“同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通过“而”的引导来表达这种关系。

2. 表示前后衔接“而”的一个常见用法是连接两个互相衔接但不具有转折关系的内容。

例如:“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难成。

”这里,“欲速”和“见小利”并无直接转折之处,然而它们由“而”连结在一起,形成了平滑过渡。

三、表示转折关系的“而”1. 表示对比“而”在句中承接前后两个具有对比关系的内容。

例如:“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这里,“静以修身”和“俭以养德”是互相对立的,用“而”连结起来,突出了二者的反差。

2. 表示限制条件“而”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表示限制条件。

例如:“尽力而为”、“实事求是”。

这些短语中,“而”连接前后内容,使得后者成为一种限定或补充条件,强调了主体行动的局限性和现实性。

四、文言虚词的例句1.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通过使用文言虚词“而”,表达出异国山川与中国的月亮和天空在大自然中共存的意境。

2.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难成。

”──通过使用文言虚词“而”,凸显了追求速度可能带来失败,追逐一时小利可能阻碍大事成功的道理。

3.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通过使用文言虚词“而”,突出了君子行为中的修身、养德两个相对立的原则。

4. “尽力而为”──通过使用文言虚词“而”,强调了由于种种限制条件,只能尽量尝试并去做的意思。

5. “实事求是”──通过使用文言虚词“而”,表达了一种追求真实和实际情况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入。

峥嵘、崔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有争议)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溪深而鱼肥。

溪水深,鱼儿肥;(或因果,有争议)泉香而酒洌;泉水清,酒水甜;(或因果,有争议)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竖起他的左腿,②表示递进关系。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word可编辑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都象脊背弯曲的样子.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聚室而谋曰: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的,而年又最高,而且年龄又是最大,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而承天子之宠光,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而此地适与余近——袁宏道《满井游记》而且满井这地方正好接近我的住处,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而形貌昳丽。

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

(或并列,有争议)③表示承接关系。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宋·苏轼《石钟山记》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故舍汝rǔ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和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相委而去。

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家无井而出溉汲,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有闻而传之者:有人听了就去传播:结友而别。

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乃记之而去。

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启窗而观,打开窗子看,枪榆枋fāng而止,碰到树枝就停下来,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有时飞不到树上去,就落在地上,夫列子御风而行,列子能驾风行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吧!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又如太阳出来而word可编辑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佳木秀而繁阴,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或并列,有争议)水落而石出者,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游人离开,鸟儿快乐。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守护它,与臣而将四矣。

(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挺剑而起。

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再而衰,三而竭。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丁壮者引弦而战假诸人而后见也。

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成礼而去。

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还是它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呢?三餐而反,带上一日之粮就可以往返,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致万乘shèng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并列修饰转折舍生而取义者也。

那么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或并列)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承接连词,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而”字前面的动作是副动作;其后面的动作是主动作。

前者多具有某种程度修饰后者的功能。

例:按剑而跽——(原来坐在自己脚跟上的项羽,把着剑柄直起腰赶来。

)扪虱而谈——(王猛一边捉虱子,一边与苻坚谈大事。

)衣冠而见之——(孟尝君穿戴整齐来接见冯谖。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故外户而不闭,所以外出也不用关门。

word可编辑④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但是”、“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靛diàn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你却不恼怒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不义而富且贵,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后面的狼停住了,前面的狼又到了。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而顷刻两毙,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而钱不湿。

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

可是计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

水浅而舟大也。

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为什么要那么费劲地高飞去南海呢?何必要飞到九万里好才向南飞。

(或修饰)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但是彭祖现在却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于世,而彼且奚适也?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而宋荣子嗤笑这四种人。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而且世人都赞誉他,他却并不会因此而更加奋勉,世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

而伯乐不常有。

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或修饰)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而不知人之乐;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word可编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然而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不采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或顺承)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一箪食,一豆羹),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而君逆寡人者,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足肤皲裂而不知。

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而复问其妾曰: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⑤表示假设关系。

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如果”、“假如”、“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锲qiè而不舍,金石可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