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以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导言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本文将介绍"以"的基本用法,并提供一些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用法一:标志手段或方法"以"可以表达一种手段或方法的意思,常常与动词连用。
例句:1.以巧妙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2.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3.以言辞激励人们奋发向前。
用法二:表示目的或用途"以"可以表示某个行动或状态的目的或用途。
例句:1.以学习为目的,每天坚持阅读。
2.以保护环境为使命,大家共同努力。
3.以守规矩为准则,树立良好的行为范例。
用法三:表示比较或相对"以"也可以用来表达比较或相对的意义,常与另一个对象或标准相对应。
例句:1.以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理?2.以他的实力而言,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3.以往的比赛记录来看,他并不是无敌的。
用法四:表示根据或按照"以"在文言文中还经常用来表示根据某种标准或规则来进行某种行动。
例句:1.以法律为准绳,处理各类纠纷。
2.以前辈的经验为指导,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以自然规律为依据,推理出这个结论。
用法五:表示时间或条件"以"还可以表示时间或条件,常与时间词或条件词连用。
例句:1.以春风为信,盛开的花朵迎接新的一天。
2.以万一发生意外,我们应该怎么应对?3.以能够及时完成任务为前提,我愿意接受挑战。
用法六:表示程度或范围最后,"以"还可以表示程度或范围的意思。
例句:1.以力所能及的程度,尽力帮助他人。
2.以小见大,从细节中寻找整体的问题。
3.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微小的变化。
结语以上是关于文言文中"以"的不同用法及一些例句。
通过学习这些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意思,并能够更准确地运用"以"这个词汇。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虚词以的用法:1、作为动词(1)认为。
例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译文: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2)有。
例句: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宋代苏轼《书戴嵩画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3)用,举用。
例句: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召集国内的豪杰商量对策,举用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辖区内)人房君蔡赐做上柱国。
2、作为介词(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
可译为“用”“拿”。
例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先秦韩非子《自相矛盾》译文: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可译为“依”“按”“凭”“顺”“按照”。
例句: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4)表示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介绍对象,可译为“把"。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作为连词(1)连接词与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例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译文: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2)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 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屈原列传》)
5.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三)动词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 赵太后》) 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以为,认为。
•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2.用,任用。
(四)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五)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本来就已经够奇怪这件事了)
②日以尽矣。
现在按照实际情况验证它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6.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 “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 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 钟山记》)
“以”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文言文“以”的用法
“以”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以下是对“以”的用法进行总结: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用”、“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利累形(用利益牵制他)《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头部队的奖品。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用作连词:表示顺承、并列、转折等关系,结合用法不同,可分别译为“而”、“又”、“而且”、“却”、“是用来”等。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地势平坦而且离楚国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游褒禅山记》)。
3.用作动词:相当于“认为”,可译为“认为”。
例如:“皆以美于徐公。
”(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4.用作代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把”、“用”;表示所针对的对象,可译为“敌”、“对象”、“方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
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虚词“以”用法讲解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虚词“以”用法讲解
以
四、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
(《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以的概述及用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语言体系,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学习上的挑战。
而其中最常见且多变的一个部分便是虚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以”。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在文言文中,“以”既能做介词,表示手段、方式;也能做连词,表示条件、目的等等。
下面会具体介绍这些用法及其例句,并排列成一二级标题便于阅读。
二、作介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手段在表示手段时,“以”可以与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一起使用,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方法达到目的。
例如:(1)黔首以福肪陈。
《史记·平凖书》意思:国家富强是因为良好政策长期实施。
解析:此句中,“以”将“福肪陈”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国家富强”。
(2)罩口堂射属黑土民,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汉书·刑法志》意思:坏人不得在政府中担任职务。
解析:此句中,“以”将“黑土民”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2. 表示方式在表示方式时,“以”可以与动词或名词一起使用,表示某种方法、方式。
例如:(1)秦月之象以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凖。
《汉书·艺文志上》意思:研究月亮的道理是依据观察四季更替和先天的六情。
解析:此句中,“以”将“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准”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秦月之象”。
(2)是日也登乎行阳適候寒冬之岁也……故葢邪境以居择彘。
《论语季氏篇》意思:那样的日子出行要看时令寒冷与否……所以只能居住在边远地区吃猪肉。
解析:此句中,“以”将“居择彘”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因为寒冬无法外出而导致食物短缺的问题。
三、作连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条件在表示条件时,“以”可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表达某种条件下的前因后果关系。
例如:(1)高世王曰:余有奉太祝之礼,可乎?《公羊传·成公元年》意思:高世王说:“我能够按照太祝的仪式来行事吗?”解析:此句中,“以”引导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如果遵循太祝的礼节。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文言文中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文中虚词以的用法一、文言文中虚词「以」的基本用法文言文中,虚词「以」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字,它有着广泛的用法。
下面将探讨文言文中虚词「以」的基本用法,并以具体例句进行解析。
1. 表示方式、手段在表示方式或手段时,「以」常与动词连用,表示借助某种方式或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其中「盼兮」就是指通过美丽的眼神来达到吸引人们注意的目的。
2. 表示依据、根据在表示依据、根据时,「以」多与名词短语连用,在句子中起着表明行动或判断依据的作用。
例如《论语·为政》中有一句话:“则民服。
”这里的“以…则”结构就是指如果按照某个标准或方法行事,则会得到相应结果。
3. 表示目标、范围在表示目标和范围时,「以」通常与介词短语连用。
例如《左传·桓公二年》:“胡取吾城?”其中「胡取吾城?」就是问对方为什么要攻占自己的城池。
4. 表示比较、对照在表示比较、对照的时,「以」常与一个相应的介词连用,例如:《左传·桓公元年》:“以其器使我。
”这句话中的「以其器」指按照他人的才能和能力来做出适当安排。
二、文言文中虚词「以」搭配出现的常见词语除了基本用法外,在文言文中,虚词「以」还常常与其他字搭配使用。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用法。
1. 以求如《论语·述而》:“久而不息,则又加之以艰。
”这里的“加之以”表示通过付出更多努力(艰苦)来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
2. 以至如《左传·宣公十四年》:“君子忌犯禽兽之冢。
”这句话中“...君子忌犯禽兽之冢”是说君子要避免触犯或侵害那些应该受到尊重的事物。
“以至于”则强调了前后两个行为或结果之间的关联和因果关系。
3. 以资如《礼记·檀弓下》:“不道德而有识者,以其知而不用则为无才。
”这句话中的「以...则」结构表明了“智慧没有得到利用就等于无能”这一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以
本文是关于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以,感谢您的阅读!
以
四、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
(《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