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
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
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注释

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注释标题: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注释一、项脊轩志原文方其皓首穷经,欲以告裟室。
曾无兄弟,乃独为孤老之身。
不释然者三,甚矣哉!曰:“若果哉!若果哉!”盖其方然也。
原无经地之一時也,退之必有得。
岁结舆转,不自宠焉;时运之推拿也,不自及焉。
多患忧勤、多思虑,牛马之所顾也,而犹存以为况,況其胥名之人邪?进之托也。
而况其舆人之荷重又忽一变乎?豫近之而不可蹂,般陁之而不舍。
进之托也,况人之所保而不可失乎?弟何线心哉!石丞之厚也!舍亲山川,以恪携名与人,他日而以为笑者,岂少人哉!乡校之教,物尽其用者,人莫之禁止者也。
曾无犹存者,亦无存焉;虽然,一般之人也。
所复为哉!假而戢之,则无所逃于睢盱之蓬牖矣”,岂人所愿乎?二、项脊轩志翻译注释项脊轩是富有学问的人,愿意与人分享他的知识。
他没有兄弟,孤单独自一人。
他三次反复说:“果然,果然!”表示他的喜悦之情非常真挚。
他不是一个只顾自己的人,只要他退而求其次,就一定能够得到。
当时年岁变迁,他自己并不希求享乐;时运之推拿也不能影响他。
他经历了多种困难和烦恼,就像牛马曾经忧虑焦急一样,他仍然坚持下去,更何况那些还有地位的人呢?他寄托希望于前进。
况且他平时背负着沉重的责任,突然间又发生了变故?离家近却不能前去蹂躏,退而不舍。
他寄托希望于前进,更何况人们所依靠而不能失去的东西呢?这位弟何线真是有一颗仁爱之心啊!石丞为人非常厚道!他舍弃了亲人和山川,为了携带名誉而与人为伍。
那些以后来讥笑他的人,可不少!乡校的教育,能够充分利用一切,没有人能够禁止。
石丞虽然没有剩下任何东西,但他并不觉得悲伤。
虽然如此,他还是愿意做出一番事业来。
如果他退缩而不前进,就再也无法摆脱贫困的窘境了。
这难道不是人们所希望的吗?注释:1. 项脊轩:古代一种供学问者读书写字的小屋。
2. 哉:古汉语助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3. 经地:学问广博的人。
4. 退之:退避他人。
5. 得:进步取得。
6. 舆转:世事变迁。
《项脊轩志》原文译文(完整版)

《项脊轩志》原文译文(完整版)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
文言文《项脊轩志》原文及注释

文言文《项脊轩志》原文及注释文言文《项脊轩志》原文及注释上学期间,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项脊轩志》原文及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译文及注释篇一译文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
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
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
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荣。
家中的〔这里不翻译成〞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单独端坐,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
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快乐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
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
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答复……〞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忆旧日遗物,就像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注释、译文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注释、译文【原文】《项脊轩志》明·归有光项脊轩①,旧②南阁子③也。
室仅方丈④,可容⑤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⑥,雨泽⑦下注⑧;每移案⑨,顾视⑩无可置(11)者。
又北向(12),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13)。
余稍为修葺(14),使不上漏(15)。
前(16)辟(17)四窗,垣墙周庭(18),以(19)当(20)南日,日影(21)反照,室始(22)洞然(23)。
又杂(24)植兰桂竹木于庭(25),旧时栏楯(26),亦遂增胜(27)。
借(28)书满架,偃仰(29)啸歌(30),冥然(31)兀坐(32),万籁(33)有声;而庭阶寂寂(34),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35)。
三五之夜(36),明月半墙,桂影斑驳(37),风移影动,珊珊(38)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39)喜,亦多可悲。
先是(40),庭中通(41)南北为一(42)。
迨(43)诸父(44)异爨(45),内外多置(46)小门,墙往往(47)而是(48)。
东犬西(49) 吠(50),客逾(51)庖(52)而宴(53),鸡栖(54)于厅。
庭中始为(55)篱,已(56)为墙,凡(57)再(58)变矣。
家有老妪(59),尝(60)居于此。
妪,先大母(61)婢(62)也,乳二世(63),先妣(64)抚(65)之甚厚(66)。
室西连于中闺(67),先妣尝一至(68)。
妪每(69)谓余曰:“某所(70),而(71)母立于兹(72)。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73),呱呱(74)而泣;娘以指叩(75)门扉(76)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77)外相(78)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79)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80)曰:“吾儿,久不见若(81)影,何竟日(82)默默(83)在此,大类(84)女郎也?” 比去(85),以手阖(86)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87),儿之(88)成,则(89)可待(90)乎!”顷之(91),持(92)一象笏(93)至,曰:“此吾祖太常公(94)宣德间执此以朝(95),他日(96)汝当(97) 用之(98)!”瞻顾(99)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100)不自禁。
《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
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对照翻译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注释全解

《项脊轩志》注释全解注释: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书斋名。
轩:小的房室。
旧:旧日的,原来的。
方丈:一丈见方。
尘泥渗漉:(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
渗:透过。
漉:漏下。
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泻。
下:往下。
雨泽:雨水。
案:几案,桌子。
顾视:环看四周。
顾:环视。
得日:照到阳光。
昏:光线不明。
修葺:修缮、修理,修补。
辟:开。
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
垣: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
垣墙:砌上围墙。
周庭,(于)庭子周围。
当:挡住。
洞然:明亮的样子。
栏楯:栏杆。
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增胜:增添了光彩。
胜:美景。
偃:伏下。
仰:仰起。
啸歌:长啸或吟唱。
文章指吟咏诗文,显示豪放自若。
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兀坐:端坐。
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
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珊珊:树影移动的样子。
迨诸父异爨:等到伯、叔们分了家。
迨:及,等到。
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
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往往:指到处,处处。
东犬西吠: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
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
庖:厨房。
已:已而,随后不久。
凡:总共。
再:两次。
相为应答:一一回答。
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岁前指儿童时代。
竟日:一天到晚。
竟:从头到尾。
阖:通合,合上。
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
瞻:向前看。
顾:向后看。
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扃牖:关着窗户。
扃:(从内)关闭。
牖:窗户。
殆:恐怕。
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来归:嫁到我家来。
归:古代女子出嫁。
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
几:小或矮的桌子。
书:写字。
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手植:亲手种植。
手:亲手。
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
亭亭:直立的样子。
盖:古称伞。
全解: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兴华中学邸秋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亲人深深怀念之情。
2、鉴赏文章细节描写感人的艺术手法,感受细节在写作方面的魅力。
3、感悟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鉴赏文章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真挚的情感,感悟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难点:体会细节的感人魅力,学习作者用细节动人的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反复吟诵,体味感情。
品味细节,加深理解。
书面鉴赏,充分交流。
教学方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体验式谈话法感受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留意过这个词“细节”(板书)什么是细节?细节是朱自清笔下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细节是母亲日渐染白的黑发,是父亲一天天苍老的面容,是晚自习后妈妈递过来的那一杯热牛奶,是困难时爸爸那热情鼓励的眼神,是委屈时父母理解的那份心情……, 我们常常抱怨生活太平淡,没有什么事情能感动我们的心灵,写作中总觉得无话可说,其实并不是生活无味,正如罗丹所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下面,让我们带上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和善感的心灵,继续走进明代作家归有光《项脊轩志》,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平凡琐事”来传达真挚情感的。
一间破屋就是指项脊轩,两种情感了“喜”与“悲”,三个女人指逝去的祖母、母亲和妻子。
过渡语:你一定会问:既然项脊轩如此可怜、可悲、可叹,为什么作者对它有着如此深挚的眷恋之情,并且专门为它写一篇志来歌咏它,纪念它呢?那是因为这间破屋承载着他一个读书青年的理想,并留下有关他和他三位挚亲的生活细节和美好回忆。
二、解决重点、难点过程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的一种方法。
它既可以是一句微不足道的话,也可以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
细节描写虽然“细小”,但在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
正如作家李准所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
”细节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等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感受归有光和三位挚亲间不能不说的细节感人故事。
1、三个女人:①我因这篇文章而感动,分组合作,找一找你被文中的哪些细节感动了?(自由发言)
对下人仁爱,对孩子慈爱,这样的好母亲却那么早离世,留下“象根草样的自己”,幼时失母,母爱难忘,这样的慈爱心肠,他只有在回忆中重温了。
虽然归有光记不起母亲的音容笑貌,但母亲在他心中永远是最美丽的。
清人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业已成人的归有光,无论是想见亲人一面抑或是想孝敬祖母与母亲一次,都已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可想而知,归有光的“长号”中有着多少的无奈、多少的遗憾啊!
祖母至轩,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称“束发”童为“若”,
而又“大类女郎”:“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分明是多年忧虑中透出的殷切希望。
丈夫官至太常寺卿,儿辈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乌烟瘴气。
今见一小小孙儿,一反诸孙的顽皮常态,静如处女,埋头读书,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看惯世情冷暖的老人,怎能不满怀欣喜,喃喃自语呢?而那“以
手阖门”这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其用心之良苦,嘱咐之庄重,语气之谆谆,情意之真诚,催人泪下,怎能不使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从心底发出“令人长号不自禁”呼喊呢?这三个细节,都是生活中极平常的家庭琐事;三个动作,也是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动作;三句话,更是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家常语。
然而就是这平平常常的三件事,自自然然的三个动作,朴朴实实的三句话,连在一起,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使我们仿佛亲眼看见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祖母,既盼望家族兴旺又爱怜孙儿的矛盾心情,看到她那且走且喃喃自语的蹒跚步履,乃至于银丝飘飘,忧喜交集的满脸皱纹。
于此可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的功力之深,到了身手不凡炉火纯青的境界。
难怪(清)姚鼐这样评价归有光的散文:“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风韵疏淡”——说的是归有光的写作风格,也就是“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不要紧”指的是—不太重要的、小的方面,就是细节。
“庭中枇杷树,吾妻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
这一句话,托物寓情;以物来传情,写景来忆人。
睹物思人,物在人非,树茂人远,几多情感,几多言语……几多哀愁几多相思几多离苦,全可在月夜难眠时尽情倾诉,而此时的树便是妻啊,睹物思人,情何以堪!这令我想起苏轼的悼亡诗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们不难从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中想象归有光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
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愁字了得?难以用文字来形容!心物完全相印,余韵悠然,感情缠绵不尽,大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叹,孕育着惊天地而泣鬼神、感人肺腑的千钧之力。
多少悲悲切切平凡事,尽在平平常常斗室中。
善于剪辑活生生的悲欢离合的日常细节,用清新淡雅的笔触一一点染,传深情于其中。
笔墨至清至淡,感情至深至诚。
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所推崇,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而永垂史册的根本原因。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
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我们读来会产生巨大的震撼。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细节让你难忘:熟睡时母亲为你掖被角;远方求学每次回家,妈妈总说:“我们的孩子瘦了”;你想买一件奢侈品,一向节俭的父母却狠心为你买下,…这便是亲人的爱,这爱,比任何豪言壮语更让你感动不已。
2、感悟体验:请大家敞开心扉,说一说你的亲人哪一个细节让你尤其感动?
1)教师读范例:《秋天里的怀念》
2)学生自由发言(动情处欣赏歌曲《母亲》)
过渡语:翻阅我们的心灵,总有一段段记忆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无法忘却,每当我们拾起它时,心里总涌动着一丝久违的感动。
其实,在生命的长河中,每时每刻细节感动都在。
父母牵挂的目光、一天天憔悴的背影;灯下苦读,母亲的端来的一碗热粥;口渴时,母亲递过的一杯水;委屈时,父亲一番劝慰的话语;这些细节,都足以温暖心灵,让我们的感动。
生活中,细节决定成败;在写作中,细节同样至关重要。
下面让我们象归有光一样把这些美好的瞬间转换成文字。
让它成为我们记忆中永恒。
三、拓展延伸(写作训练)
1、教师展示细节写作示范片段。
2、学生按照示例将自己感动的细节写下来。
阶梯一:示例要求(细节)
亲情就是父母悄悄变白的黑发和日益苍老的面庞。
父爱就是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
母爱就是灼灼的泪水,柔情的呼唤和温暖舒适的怀抱。
亲情就是。
父爱就是。
母爱就是。
阶梯二:示例要求(比喻句)
亲情就像/如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父爱就像/如歌,旋律或轻柔婉转,或高亢激情。
母爱就像/如一首田园诗,幽怨纯净.和雅清淡;
亲情就像/如(比喻)。
父爱就像/如(比喻)。
母爱就像/如(比喻)。
阶梯三:示例要求(议论句)
亲情如。
给我。
父爱如山,那样雄浑与厚重。
给我一生一世的荫凉。
母爱如阳光,温暖而细腻,给我一片明朗的天。
亲情如,给我(议论)。
父爱如,给我。
母爱如,给我(议论)。
四、课堂总结
这篇文章,以看似平常的场景,平凡的琐事,平淡的语言,却蕴含了至深、至浓的情感,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正所谓“淡而见真,平而见奇,至情言语即无声”。
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
然而,就是这种细节,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攥在怀里,便是阳光。
站在细节处,你可以眺望到一种精神,一份豁达。
在熟视无睹的细节里,往往深藏着文明的底蕴,闪烁着人性的关爱,透射着生命的感恩,浸润着真爱的芳香。
生活中爱的细节俯拾皆是,只要我们留意一下,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处处沐浴着爱的阳光。
五、作业:
父爱就像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父爱如红绿灯,时刻提醒着我该走时走、该停时停。
父爱如歌,或轻柔婉转,或高亢激情。
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怨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