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三针治疗原发性震颤中西医机理探析-王若玉

合集下载

中西医诊治震颤麻痹(帕金森病)良方

中西医诊治震颤麻痹(帕金森病)良方

中西医诊治震颤麻痹(帕金森病)良方【概述】震颤麻痹又名帕金森病,是一种较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以运动减少、肌张力强直、震颤和体位不稳为主要症状。

震颤麻痹在祖国医学中属于颤证的范畴。

颤证又称颤振、振掉、震颤。

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自理生活;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

本病老年人发病较多,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本病基本上属于中、老年疾患;40岁以前发病者甚少,而60岁以上人口的患病率达1%。

单纯老年化并非病因,但老年化的规律可能助长发病机制。

一是黑质细胞逐年减少;二是神经细胞内的单胺氧化酶含量居高不下,易于氧化外来致病因子。

80年代初期在洛杉矶偶然发现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一种海洛因类的衍生物,注射或长期接触后,能产生酷似本病的症状、进行性过程和病理变化。

用之于其他灵长目动物亦然。

进一步了解发现MPTP经氧化后成为对黑质细胞有特异性毒性的MPP+根,在胶质细胞内短期或长期蓄留后,作用于黑质细胞的线粒体而阻碍其呼吸功能。

从而建立了环境因素病因学,其来源包括多种分子式类似的工业毒素和农业毒素。

虽然如此,在大致相同环境中,患病者究属少数。

动物实验也常显个体差异。

很可能有遗传因素决定本病的易感性。

此外,也有少量报告家庭性帕金森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等。

发病特早者(20岁以下)尤其多有近亲同病史。

这些可能是本病的亚型。

二、中医病因病机颤证多由肝肾阴亏,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或风火夹痰,互阻络道而成。

兹分述如下:(一)肝肾阴亏是颤证的常见原因,尤其以老年人为多。

肝主藏血,肾主藏精。

如摄生不慎,或疾病所伤,肝肾阴虚,精血俱耗,以致水不涵木,风阳内动,筋脉失养,颤动振掉,或拘急强直等证遂由此而作。

(二)气虚血少气血亏虚造成颤证,亦为临床所常见。

针药并用治疗颤证的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颤证的经验

颤证又称“颤振”“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1]。

轻者表现为头部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震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本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小脑性震颤、老年性震颤等疾病。

颤证呈慢性疾病过程,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可严重影响患者情志及社交,从而使疾病愈发加重,故在治疗上应积极应对。

薛莉主任医师从事临床近30年,擅于针药并用治疗颤证,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薛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肝血不足,血虚生风。

其发生虽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但不论是肾虚髓减,下虚则高摇,还是脾虚受损,土不栽木的风木内动,颤证的发生均与肝脏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

若情志不遂,肝失其条达,致肝气郁结,肝郁日久,阴血暗耗,血虚则内风生,风动则筋颤;肝郁日久,亦可化火而伤阴血,阴血伤则不能制亢阳,亢阳化生内风,内风动则发为震颤。

乙癸同源,肾虚则肝无所养,日久则肝血亏虚,肝血虚则生内风,风动则筋颤。

脾虚则运化失常,运化失常则气血生化乏源,日久必致肝血亏虚,继而内风生,故筋颤。

2治疗方法薛师认为本病的治疗应从肝论治,养血柔肝,舒筋止颤。

治疗时当针药并用。

针刺选用“养血柔肝针法”并配合“静针法”[2-3],方药采用逍遥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2.1针刺治疗“养血柔肝针法”主穴:风池、支沟、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

其中风池为风所从入之池也,疏风效捷,为治风之要穴;血海养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刺之滋补三阴;阴陵泉升润宗筋;支沟、阳陵泉条达肝气以顺肝之用;《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对足三里有“补三里而能健脾,泻三里而能平肝”之说,一穴二用,补泻兼施,既可健脾养血又可平肝;针刺双侧合谷、太冲乃“开四关”之法,具有镇静解痉的作用。

临证中可根据具体病情加减配穴:痰热交阻加丰隆、曲池以祛痰泻热,动风眩晕加中脘止眩;髓海不足加肾俞、太溪以补肾填髓;风阳内动加大椎、风府以平抑风阳;气血亏虚加气海、关元以补气血;颤抖甚加百会、后溪、三间、大椎以止颤。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颤证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颤证
始 动 困难 , 作 缓 慢 和 活 动 减 少 ; 旦 起 步 可 表 现 为 “ 张 步 动 一 慌
震颤麻痹又称“ 帕金森病” 属于中医学 “ , 颤证” “ 、 震掉” 的范 畴。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 变性 的锥体外 系疾 病 , 以静 止性
震 颤 、 强 直 、 动 徐缓 为 主 要特 征 。 肌 运
军 医 出版 社 。9 8 5 . 1 9 :4
的止痛作用。另外 , 石蜡 本 身的 油质 和冷却 凝 固时对 皮 肤 的压 缩, 可使皮肤保持柔软 、 弹性 , 对瘢痕 、 肌腱 挛缩等 有软化 及松 解 作用 , 并可减轻 因挛缩引起的疼痛 。石蜡中的某 些碳 氢化合物 能 刺激上皮生长 , 加速表皮再 生过程 和真皮结缔 组织 增生过 程 , 促
态 ” 患者 因失去联合动作 , ; 行走 时双手无 前后摆 动 ; 时不易起 坐
立 , 时 不 易 翻 身 ; 写 时 可 出现 “ 卧 书 写字 过小 症 ” 。
颅脑损伤 、 基底节脑瘤 、 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或基底节钙化 、 慢性肝
脑变性及 一氧化碳或二硫化碳等化学物质 中毒等 。 中医学很早就对本病有所认 识 , 明王肯 堂《 病政治 准绳 ・ 杂 诸风门颤振》 中说 :颤 , “ 摇也 ; , 也。经脉约束 不住 而莫能任 振 动 持, 风之象也…此病壮 年鲜有 , 中年以后乃有之 , 老年尤多 。 其基 ”
中外 医 学 研 究
21 0 0年 9月 第 8卷
第2 0期
C IE EA D F R I N ME IA E E R H H N S N O EG D C LR S A C
薯誊 | 。:§l 叠 曩奢 || 譬誊 嚣 曹 誊 ≯。一≯ 。≥簪0誊 ≯ l曩誊 | 譬 。 l l _ : 貉 ≯碧篱 , 磐≯ 劳 0 ≯ 0碧j 细血管轻度受压 , 防止组 织 内淋 巴液和血 液的渗 出 , 速局部 肿 加 胀的消除 , 促进炎性浸润消散吸收 , 助于热量 向深 层组织传递 , 有 增加胶原纤维组织 的可延展性 , 软化瘢痕 , 松解粘连 的结缔组织 ,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震颤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震颤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震颤薛香菊【摘要】原发性震颤也称特发性震颤,多于中老年发病,主要表现为上肢或下肢不自主颤抖.该病可始发于单个肢体,逐渐发展至四肢,亦有伴头部摇动、说话颤抖者.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主要以β肾上腺能阻滞剂和解痉剂,效果不理想.现运用中医辨证治疗,介绍如下.【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6(029)008【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原发性震颤/中医药疗法;肢体颤抖;中医;辨证治疗【作者】薛香菊【作者单位】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康复科,河北邢台0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46原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也称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四肢远端不自主震颤,以站立时或精细动作时颤抖加重,行走及运动幅度大时减轻或消失为发病特点。

部分患者头部摇动、说话颤抖[1]。

30%~50%的ET患者有家族史。

中医学认为:ET是良性、家族遗传性、单症状性疾病,但目前临床医者认为ET是缓慢进展的、可能与家族遗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

大部分患者十至数十年后丧失劳动能力,严重者因手部和上肢震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头摇不已、手颤不能进行持筷挟食,影响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需要人照料[2]。

虽然原发性震颤属良性,不像各种恶性肿瘤那样危机生命,但给患者劳动能力、生活质量造成的损害不容忽视,对于此病的有效治疗越来越重要。

原发性震颤属中医学“颤震”“颤振”“颤掉”“身振摇”范畴,在中医学上泛指筋脉、肢体失控而发生以头部或肢体动摇、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现将原发性震颤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介绍如下。

《黄帝内经》中已有对震颤的初步认识,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掉即震颤。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生物细胞三联修复疗法治好特发性震颤

生物细胞三联修复疗法治好特发性震颤

1 特发性震颤唯一的症状就是震颤,偶有报道伴有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希望大家能够注意身边的亲人朋友,近年来,特发性震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发性震颤的出现给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特发性震颤的治疗一定要及时的进行。

选择科学的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就等于给患者的恢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特发性震颤的治疗的有效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就请生物细胞治疗中心杜玉芳主任带来有关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介绍。

康复治疗:特发性震颤患者应积极参加功能训练,尽力改善运动、平衡、协调功能,积极进行言语训练,设法提高或维持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家属应引导患者与外界建立良好关系,给予他们热情关怀,消除其忧郁情绪。

药物治疗:一般应根据患者年龄、工作性质、疾病类型等决定用药。

以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长期服药控制症状为原则,但副作用较大。

外科治疗:特发性震颤的外科治疗适用于五种情况:①确诊为原发性特发性震颤病,无小脑、椎体束损害;②经全面、完整药物治疗,有确切疗效但疗效明显减退,或出现症状波动和异动症;③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减退;④无明显痴呆和精神症状,CT 、MRI 检查无明显脑萎缩;⑤能在术中与医生良好配合。

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介绍!对于特发性震颤这种严重的疾病,大家要注意对其尽早的进行治疗,只有尽早的治疗才能够避免其导致的严重危害。

一旦身体出现相关的症状表现,请及时的到正规的医院检查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如果确诊及早采用专业的方法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治疗效果最为显著的方法有生物细胞三联修复疗法。

生物细胞三联修复疗法是生物细胞、物理治疗、康复三者联合的综合疗法,是云南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以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赵佳华教授为首的细胞生物医学研究团队,基于细胞生物医学领域经过八年的课题攻关及临床研究所独创的疗法。

是目前国际上最权威、最先进、最成熟的的生物技术。

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介绍!生物细胞三联修复疗法是由生物细胞、物理治疗、康复理疗三者联合的综合疗法,以生物细胞治疗为核心,以康复理疗为辅助,是一种巩固、综合、整体、系统的全新疗法。

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8-11-16T11:54:30.6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胡玉萍[导读] 故仍需深入开展更多的试验研究,不断丰富中医理论,探索出高效的治法方药,以发挥中医药治疗特发性震颤疾病的最大优势。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属于中医颤证的范围。

目前西医多采用普萘洛尔、扑米酮及苯二氮卓类口服药物对症治疗,长期使用药物的副作用大。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治疗颤证疗效确切,具有效果稳定、副作用小等优点。

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医家经验、针刺治疗等方面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进展,为今后进一步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特发性震颤;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438-02 1病因病机ET主要以肢体震颤为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属为“颤证”范畴。

《黄帝内经》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奠定了“颤证”病位在肝的病理基础,《赤水玄珠》中记载颤震“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虚”,明确指出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近几年来,中医药专家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偏实偏虚,各有不同。

卜献春[1]认为本病病机首先是肝肾亏虚,虚风内动,肝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极易化风动风。

黎凯[2]认为颤证的病位在筋脉,与肝、脾、肾等脏关系密切。

病机是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肝藏血,肝又主筋,筋脉离不开肝血滋养,若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导致肢体摇动、颤抖。

李宁认为,颤证从病因病机上看虽有痰热动风,气血不足,风阳内动之分,但其根本在于髓海不足,为本虚标实之证。

王一珂等认为,颤证病机是肝肾阴虚,髓海不足,虚风内动所致。

肾藏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不足,导致髓海不足,不仅脑转耳鸣,而且头摇肢颤。

颤针疗法治疗急性经筋病探析——澄江学派特色技术系列

颤针疗法治疗急性经筋病探析——澄江学派特色技术系列

-证治探讨-颤针疗法治疗急性经筋病探析3——澄江学派特色技术系列陈"#田丰玮4(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中图分类号:R6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21)03-0448-04doi:10.3969/j.issn」004-745X.2021.03.024【摘要】澄江学派作为我国著名针灸学派,对针灸事业的复兴与发展、近现代针灸学术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颤针疗法作为澄江学派特色治疗技术,充分发挥学派以临床疗效为起点,承古纳新、中西结合,不断追求学术提高的特点,应用机械振动源连接针具,作用于人体局部,在得气或出现上下传导的基础上施以振动治疗,是振动结合针刺的治疗方法。

本文介绍了颤针疗法的定义、操作方法、技术要领及中西医理论背景,为进一步探讨运用颤针疗法治疗以急性经筋病为代表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设定治疗参数,优化应用及长期疗效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经筋病颤针疗法澄江学派振动疗法谐振The Characteristic Technology Series of Chengjiang School:Vibrating Acupuncture for Acute MeridianSinew Disense Chen Yuehao,Tian Fengwei.Chongq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Chongqing440021o Ching.[Abstracti As a famous 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Sustioo in China,Chengjiang School plays a vital leadingand promoting role in the revivvl and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austion,the coxsUpctiox of moOere acu-demia syste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nustion.As a characteristic therapy of Chengjiang school,vinrating acupunu-turo gives full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which bases o clinicul efficacy,t n herits tranitioxs and ab-sores new things,c c mUinvs Chigese and Western,and peruses the improvemeni of acanemiu.it is oxv king of treai-meni which comUines vi V ratio x therapy with acupuncture,uses vinrating acupuncture as the mechanical vi V ratio xsource to coxnect the neenies and acts ox the local paes of the human UOy,applies the viVratiox therapy after o X-taining qi oe the occurrence of uppee and lowee coxdpchox.This paper introppces the definition, a p eration methoX ,technical essentials and theoretical racUground of tran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nicine of viVrating acupunc­ture,which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e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viVrating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of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clinical diseases represented by acute meeVian sinew disease.Afe,t t dis­cusses the setting of treatmeni parameters,the optimization of application and long-teen eSicacu.【Key words】MeriVian sinew disease;ViVrating acupuncmro;Chengjiang Acupuncmro Schooi;ViVration therapy;Resonance澄江学派成立于20世纪39年代,是由承淡安先生为学术领袖,以邱茂良、程莘农、杨甲三等众多学术传人为代表组成的具有科学学派特质的针灸学派[0]o澄江学派对针灸事业的复兴与发展,对近现代针灸学术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形成了以临床疗效为起点的学术范式,以学术提高为导向的学术目标,以承古纳新为视野的学术方法⑵o0中朝教授师承我国著名针灸学大家、澄江学派*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科技创新专项重点研发项目4通信作者(电子邮箱:gcp666@)代表传人邱茂良先生,0教授在数十年的中医针灸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澄江学派的学术特点,在治疗以经筋病[31]为代表的临床疾患上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疗效卓著。

中医治疗震颤临床举隅

中医治疗震颤临床举隅
凡情志所伤,损及于脑,或气血虚损,不荣于脑,不能自持经脉,或痰湿阻滞,脑窍失濡。引起四肢、躯干、面颈颤振摇动,称为颤 振。
颤振症起病缓慢,初多不识,待症候明显,治愈亦较难。近来观察,老年患颤振症者,并不罕见,故研究其发病规律,早期诊断,及 时治疗,实属必要。
病因病理 1.肝血亏损 肝血不足,上不能荣脑,外不能灌溉四肢,筋脉失养,头脑自持失灵,四肢颤振,肌肉痉急,因而产生本病。正如薛立斋曰:“此乃肝 经血虚火盛。” 2.外感风湿 外感风湿,未得宣发,风湿阻塞经隧,精气不能上奉于脑,引发本症。所谓“风淫末疾者此也”。正是指风中于人,颤摇、挛急的现 象。 3.情志所伤 忧思恼怒,损伤神志,引起神志约束失灵,亦可形成颤振症。张子和医案曰:“新寨马叟,年五十九,因秋欠税,官杖六十,得惊气, 成风搐已三年矣。”此医案如实的记录了惊恐可导致本疾。 老年气血虚衰,肾精渐耗,亦可致筋脉失濡,神志散乱,引发颤振症,故此病老年多患,青壮年鲜有。陈无择曰:“人之筋,各随经络 约束一身,血气内虚,筋无所养,故邪得以入之。”说明气血不足,筋脉失濡,可以产生本病。 诊断 望诊:望患者的面色、面容、体态、步态、神采及四肢颤振,行为迟滞,口角流涎,目睛直视等现象,此即所谓“面具脸”。此外慌张 步态,搓丸样动作,写字过小症等也应观察。 闻诊:闻患者的语声,说话单调,语声震颤,缓慢不续。 问诊:问患者发病情况、时间、先后症状反应,寒热、头痛、汗液、二便、饮食、病因等也要仔细询问。若患者言语不清,可问侍者 或家属,务必清楚。 切诊:切患者寸口脉,察皮肤肌肉活动,伸屈四肢指趾等,查看手足不随之象。 通过四诊症见手足颤抖,肌强直,面具脸,慌张步态等,明确诊断。 鉴别 1.应与眩晕等症引起的手颤抖鉴别 眩晕手抖,时头摇,临床无慌张步态,搓丸样动作,面目呆滞等。 2.应与中毒或头脑损伤引起的震颤鉴别 中毒后头摇手颤,有明显中毒史;外伤手颤,有明显外伤史。 治则 颤振症的治疗,以益气养血,熄风解痉,消痰活络,安神定志以治。 同时采取针灸治疗,药针并用。 辨证论治 1.气血虚型 主症:手足颤抖,肌肉强直,头倾弯腰,曲肘挛膝,腕急指收,全身无力,面容消瘦,神疲倦怠,纳差食少。脉细弱,或细弦,舌 淡,苔白。 证析:此为气血不足,上不荣脑,外不养筋之象。气不充荣四肢,故倦怠无力。血不荣肌肤,故消瘦。阳明脉虚,纳食少。纳食少则 气血无以生化,其病愈重,其势愈猛。 脉舌亦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则:益气养血,兼以熄风。 处方:中药: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针灸:合谷、曲池、液门、关元、气海、风市、悬钟、太冲、侠溪;或心俞、百会、风池、肝俞、风市、委中、昆仑、束骨。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补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关元,或束骨),留针半时,出针。 2.风痰内壅 主症:颤振,筋挛胸膈满闷,口角流涎。头痛,肢体肌肉关节作痛,神情痴呆,动作不随,口苦口干,烦躁不安,惊慌恐惧。脉弦 滑,或沉弦,舌淡,或舌质绛,苔白滑。 证析:此为风痰内聚,阻滞经隧之象。风甚则手足颤振。湿痰内困,阻塞经络,不通则痛,故肢体疼痛。风痰阻塞清窍,故神志痴 呆,动作不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第19卷 第7期 2017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9 No. 7 Jul .,2017[ 8 ] 董明会.放射性肺炎中医分型辨治概括[ J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3 ( 3 ):77-78.[ 9 ] 燕忠生,孙凯强.中医药防治放射性肺炎研究述评[ 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 ( 6 ):106-108.[ 10 ] 徐巍.肺癌放射性肺损伤中医治疗体会[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 ( 4 ):1140-1142.[ 11 ] 王丽,冯炎.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J ] .中国肺癌杂志,2004,7 ( 5 ):462-464.[ 12 ] 王明臣,刘洪明,刘杰,等.放射性肺炎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J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3,12(增刊):49-51.[ 13 ] 王苏.养阴清肺方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研究[ D ]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14 ] 吴鞠通.温病条辨[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15 ] 陆茵,张大方.中药药理[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 16 ] 王炳胜,张秀丽,彭东长,等.益气活血养阴方对急性放射性肺损伤防治作用的临床观察[ J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 ( 6 ):599-601.[ 17 ] 王苏,杜欣颖,侯炜,等.养阴清肺方对放射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血清TGF-β1表达的影响[ J ] .北京中医药,2012,31 ( 11 ):858-860.[ 18 ] 邓青南,周建龙,梁静.放射性肺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J ]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 ( 12 ):1748-1749.[ 19 ] 刘欣,王炳胜,刘秀芳,等.益气活血方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内皮素-1,γ-干扰素表达的影响[ J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24 ( 18 ):205-208.[ 20 ] 刘斌,王炳胜,刘秀芳,等.益气活血方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组织MMP-2/TIMP-2表达的影响[ J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3 ( 20 ):185-189.[ 21 ] 李民,孙学娟,杨进,等.谈养阴生津法治疗热毒血瘀证的作用机理[ J ]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 ( 3 ):249-250,256.[ 22 ] 王苏,侯炜,赵彪,等.养阴清肺方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 ( 4 ):18-20.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又称为特发性震颤,中医属“颤证”范畴,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中西医对此病的研究各有所长,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的发展,丰富了现代医学对ET 的发病机制及诊断,但治疗效果欠佳。

中医注重治疗,且方法多样,针灸治疗ET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以颤三针为主穴治疗ET 疗效良好。

颤三针是靳三针中专为治疗运动障碍所设立的一组穴位,由四神针、四关穴、风池穴组成。

四神针分别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5寸。

靳三针疗法是全国名老中医靳瑞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所总结出的取穴精华,“三针”为主,辅以辨证,实用性强,广泛运用于临床。

颤三针现将ET 及颤三针治疗机制探讨如下。

1现代医学对ET 的认识ET 起病隐匿,缓慢进展,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肢的震颤,少数影响头面部、躯干、下肢,是典型的姿势性和运动性震颤,其他症状包括认知功能障碍及情感异常等。

发病机制和病理尚未明确,较为广泛接受发病机制是[1]:ET 是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例如β-咔啉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等有关,使下橄榄核向小脑同步放电增强,导颤三针治疗原发性震颤中西医机理探析王若玉1,指导:庄礼兴2(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摘 要:通过介绍颤三针,概述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对原发性震颤的认识,分别从西医发生机制、病理变化、治疗方案和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论述原发性震颤,进而从局部解剖、分子生物学及经脉循行等方面探讨颤三针治疗原发性震颤的机理。

关键词:颤三针;原发性震颤;靳三针疗法;机理中图分类号:R25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7) 07- 0081- 03收稿日期:2016-12-22基金项目:全国中医学术流派靳三针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LP0119046)作者简介:王若玉(1992-),女,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脑病。

通讯作者:庄礼兴(1955-),男,广东普宁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脑病。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Tremor Three-needle on Treating Essential TremorWANG Ruoyu 1,Advisor:ZHUANG Lixing 2(1.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China;2.First Affiliated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China)Abstract:To introduce tremor three-needle and overview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out essential tremor(ET). Discussing ET on the aspects of etiology,pathogenetic mechanism as well as treatment in both modern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Then to further expound the principle of tremor three-needle from meridians,topography and molecular biology.Keywords:tremor three-needle;essential tremor;Jin three-needle theropy;mechanism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7.07.020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9卷致小脑—丘脑—皮质发生异常节律性振荡,再通过影响中枢和周围之间的反射回路将节律信号传递至肢体,继而引起肢体震颤。

病理及生化改变[2]:小脑浦肯野细胞肿胀、丢失,对突触来源及外源性GABA 的反应减弱或消失,导致小脑到丘脑、皮质兴奋性输出的抑制作用减弱。

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多以普萘洛尔、扑痫酮为一线药物,有一定疗效,但需长期服药,有一定副作用和依赖性,停药易出现反跳现象。

手术包括丘脑损毁术和深部刺激术[3]。

2 颤三针治疗ET的西医机理现代医学可从局部解剖、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颤三针治疗ET的机理,具体分析如下。

2.1调节局部神经肌肉及血流从局部解剖结构来看,颤三针中风池穴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的凹陷中,其深部中间即为延髓。

现代医学认为ET与小脑浦肯野细胞肿胀、丢失,小脑—丘脑—皮质的异常震荡,再影响中枢和周围之间的反射回路将节律信号传递至肢体,引起肢体震颤[1]。

针刺风池穴并加电,电流通过风池穴传入脊髓后角,通过脊髓上行,到达脑干网状结构,并通过上行激动系统与抑制系统,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恢复协调,以治疗由于中枢系统不稳定产生的震颤[4]。

同时通过针刺头部的四神针、风池穴及四肢的四关穴,刺激末梢神经,反复刺激改变反应阈值,增加神经纤维的激活数量,形成反射,从而对中枢受损的小脑浦肯野细胞进行调节,使未变性肿胀的小脑浦肯野细胞进行代偿,重建头部、肢体运动的神经通路,使患者震颤消失。

饮酒可缓解ET震颤症状,有学者认为[5]其机制可能与饮酒后小脑血流量减少,而下橄榄核血流增加,通过减少小脑皮层突触的过度活动,增加向下橄榄核的输出有关。

针刺对异常脑血流具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通过改善脑部血流从而治疗ET。

2.2与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目前对ET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的了解并不全面,大部分学者认为[2]与小脑浦肯野细胞肿胀、丢失,对GABA的反应减弱或消失有关。

而小脑浦肯野纤维的病理改变多与自由基产物堆积,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以及抗氧化酶活性异常有关[6]。

一方面针刺四关穴可以提高脑内抗自由基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增强脑细胞抗氧化能力,减轻自由基对神经元的损伤[7]。

另一方面针刺可以提高脑内GABA含量从而抑制神经细胞的过度兴奋[8]。

且研究已证实[9],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对小脑浦肯野细胞最有效的神经营养因子,针刺治疗能够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途径调节GDNF的释放,从而营养小脑浦肯野细胞。

最近研究提出ET的震颤程度与血液中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介导的谷氨酸浓度相关[10],谷氨酸过多堆积可通过激活谷氨酸受体对突触后运动神经元及其组织造成兴奋毒性。

实验研究表明[11]:针刺四关穴可降低脑脊液中谷氨酸的含量,有效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对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毒性。

3 祖国医学对ET的认识ET中医属“颤证”范畴,且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内经》虽无颤证病名,但相关描述较多,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中“病者身热足寒……独头摇动……痉病也。

”《扁鹊心书》载有“手颤病”,载有“手足颤摇不能够持物者”。

至清代王肯堂明确提出颤证之病名,其著作《证治准绳·杂病颤振》云:“颤,摇也;振,动也。

”后张璐《张氏医通·诸风门·颤振》则有更具体的描述“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

亦有头动而手不动者”。

3.1ET的病因病机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阐明了颤证病机与肝的关系。

宋代窦材《扁鹊心书·手颤病》提到:“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盛则四肢实,实则四体轻便。

若手足颤摇不能持物者,乃真元虚损也。

”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云:“颤振者非寒禁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