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伤害事故案例分解
氯碱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一、氢引起的安全事故及案例分析
技改措施: (1)解决氢气管路结冰堵塞有2种方法。①降低氢气含水量。来自电解的 氢气首先经洗涤,再压缩,然后进行冷却。氢气冷却分2段进行:1段冷 却是用循环水冷却至40℃以下;2段冷却再用8℃冷冻水冷却到约l8℃。 1t氢气含水约l0kg,冷却除水后的氢气送至氯化氢合成工序。②提高氢 气温度。增加氢气管路伴热,提高进合成炉的氢气温度,杜绝调节阀冻 结、堵塞。 (2)循环液槽排空管改造。循环液槽放空管线配置要求:必须保证不积水, 因此循环液槽放空管线安装须垂直或倾斜度大于45°以保证冷凝水不停留 在管路中间冻结堵塞管路。
图 “3.29”事故现场
二、氯引起的安全事故及案例分析
事故案例十三
2019年4月,西南某市一工人文化宫(液氯用户)内废弃的液氯钢瓶,因阀门 腐蚀造成氯气泄漏,导致76人中毒,其中74名学生,2名市民。
二、氯引起的安全事故及案例分析
事故案例十四
2019年11月,某私人企业发生液氯气瓶爆炸事件,死亡2人,7人重症,中度 中毒21人,轻度中毒42人。
事故案例四
2019年5月,西部某公司因管道氯气压力过大,冲开阀门间的垫片造 成泄漏,有64人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事故案例五
2019年10月,华东某外资企业氯干燥系统的除雾器发生爆炸,氯气泄 漏,有人员中毒,据报道分析是氯内含氢高所致。
二、氯引起的安全事故及案例分析
事故案例六
2019年3月,华东某公司因电源跳闸突然停电,导致装置停车,氯气泄 漏,公司附近的村民吸氯后产生咳嗽、咽痛,有200人就诊检查。事故原因 是企业生产装置主电源在接入临时施工用电线路时,因电工操作不慎发生短 路,引起电解生产系统停车,系统内部分氯气冲破水封进入事故氯气吸收塔, 由于塔内碱液喷淋器变形和部分开裂,致使吸收塔无法起到应有的吸收氯气 作用,导致氯气从排风口进入了大气。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8月14日液碱泄漏事故报告

8月14日液碱泄漏事故报告一、事故描述:事故描述人:耿晓军、侯召军、李杰、程春平、朱强事故调查人:王孟2013年8月14日上午11点左右,采购主管耿晓军将刚采购回来的液碱提至液碱储罐时,液碱储罐人孔盖突然损坏,液碱从人孔中直接喷出,液碱储罐开始变形并出现裂痕,导致液位计法兰口损坏。
耿晓军马上停止提液碱,并开始将液碱储罐内液碱转移至车间液碱计量罐,最后统计损失如下:液碱28吨,价格合计20720元;液碱储罐损坏,价格47000元;液碱储罐保温损坏,价格合计13030元。
合计损失80750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人:朱强1、液碱储罐放空管被花纹板封住。
2012年11月底,原设备部负责人程春平安排设备主管李杰将液碱储罐顶部备用法兰口封住,李杰将工作安排后离开我公司。
之后维修工吴顶山和朱强将液碱储罐顶部法兰口全部封住(维修工吴顶山已经离开公司)。
2、我公司液碱储罐采用玻璃钢,容量为52吨(储罐容积38.6m3,32%液碱密度为1.35 T/m3)。
液碱储罐放空管被封后,当通过泵往储罐内提进液碱或用提料泵提出液碱时,因流速变化缓慢,空气可以通过被封放空管慢慢排放。
当液碱提到31吨后,压力比较大,液碱储罐人孔盖承受不住压力被损坏,液碱从人孔直接喷出,流速很快,导致储罐内出现瞬间真空,储罐被大气压压缩变形后损坏(压力过高损坏储罐与储罐损坏现场不相符)。
3、安装时没有安装呼吸阀。
我公司委托中易建设安装液碱储罐,根据规范,应该在储罐顶部安装呼吸阀,而中易建设没有为我公司安装呼吸阀,也没有提出应该安装呼吸阀。
4、人孔盖存在质量问题。
液碱储罐在装本批液碱前,人孔盖已经被腐蚀,开始出现渗漏。
采购主管耿晓军为人孔盖增加垫片后开始装本批液碱。
当液碱撞到31吨后,人孔盖承受不住压力而损坏。
5、设备部负责人程春平和设备主管李杰交代任务不清楚,造成员工违规全部密封液碱储罐法兰口。
6、采购主管耿晓军及其员工在明知人孔盖滴漏的情况下,即通过简单维修后开始大量存放液碱,安全意识不强。
碱烧伤事故分析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碱烧伤事故分析一、碱液特性及拜尔法物料含碱浓度氢氧化钠(NaOH,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氢氧化钠是一种极常用的碱,它的溶液可以用作洗涤液。
化学表现:无色透明的钠碱液体,是强碱之一,易在水中溶解,能与许多有机、无机化合物起化学反应,腐蚀性很强。
主要危险性:对消化系统造成严重的和永久的损伤,粘膜糜烂、出血、休克。
吸入刺激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危险:可引起灼伤直至严重溃疡的症状。
眼睛危险:可引起烧伤甚至损害角膜或结膜。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烧碱与铝土矿矿石中的氧化铝进行反应,含碱物料充斥于全部生产流程中,且温度在80℃以上。
在员工生产运行巡检、操作中,含碱物料一旦进入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引发工伤事故。
二、碱烧伤事故案例根据某新建氧化铝厂3年间发生的碱烧伤事故及碱烧伤未遂事故,分为四类。
一类为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此类事故发生率最高;二类为处理冒料事故时发生碱烧伤;三类为设备突然损坏造成碱烧伤;四类是检修过程中发生碱烧伤事故。
1、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1)2006年某月某日凌晨1点10分,某检修维护人员用化清泵清理堵料的2#晶种管,通知岗位操作人员杨某确认放料阀门。
杨某在没有戴安全帽和防护面屏的情况下,确认了放料阀门并在放料管旁察看放料情况。
在敲打堵料的放料管时,料浆突然从放料管内喷出,冲进地沟后反弹,站在一旁的杨某躲闪不及,被含有高浓度氢氧化钠的料浆灼伤面部。
其他人员及杨某数分钟后找到硼酸水冲洗,后被送往医院,住院约2个月,眼部留有疤痕,经劳动部门诊断为10级工伤。
(2)2009年某月某日凌晨1:30分左右,操作工孟某单独替取样工取强滤液样时,打开1#焙烧炉强滤液泵西侧放料阀,料浆突然从放料管焊缝中喷出,溅至孟某面部及双眼,孟某立即摸索着寻找真空泵房内应急水源,当班其他人员看到后立即用1%的硼酸水和大量清水对其受伤部位进行冲洗,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医生诊断为面部和双眼眼角膜轻度碱烧伤,住院约一个月后完全康复。
碱烧伤事故分析

碱烧伤事故分析一、碱液特性及拜尔法物料含碱浓度氢氧化钠(NaOH,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氢氧化钠是一种极常用的碱,它的溶液可以用作洗涤液。
化学表现:无色透明的钠碱液体,是强碱之一,易在水中溶解,能与许多有机、无机化合物起化学反应,腐蚀性很强。
主要危险性:对消化系统造成严重的和永久的损伤,粘膜糜烂、出血、休克吸入刺激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危险:可引起灼伤直至严重溃疡的症状眼睛危险:可引起烧伤甚至损害角膜或结膜。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烧碱与铝土矿矿石中的氧化铝进行反应,含碱物料充斥于全部生产流程中,且温度在80 C以上。
在员工生产运行巡检、操作中,含碱物料一旦进入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引发工伤事故。
、碱烧伤事故案例根据某新建氧化铝厂3 年间发生的碱烧伤事故及碱烧伤未遂事故,分为四类。
一类为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此类事故发生率最高;二类为处理冒料事故时发生碱烧伤;三类为设备突然损坏造成碱烧伤;四类是检修过程中发生碱烧伤事故。
1、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1)2006年某月某日凌晨1点10分,某检修维护人员用化清泵清理堵料的2#晶种管,通知岗位操作人员杨某确认放料阀门。
杨某在没有戴安全帽和防护面屏的情况下,确认了放料阀门并在放料管旁察看放料情况。
在敲打堵料的放料管时,料浆突然从放料管内喷出,冲进地沟后反弹,站在一旁的杨某躲闪不及,被含有高浓度氢氧化钠的料浆灼伤面部。
其他人员及杨某数分钟后找到硼酸水冲洗,后被送往医院,住院约2 个月,眼部留有疤痕,经劳动部门诊断为10 级工伤。
(2)2009 年某月某日凌晨1:30 分左右,操作工孟某单独替取样工取强滤液样时,打开1#焙烧炉强滤液泵西侧放料阀,料浆突然从放料管焊缝中喷出,溅至孟某面部及双眼,孟某立即摸索着寻找真空泵房内应急水源,当班其他人员看到后立即用1%的硼酸水和大量清水对其受伤部位进行冲洗,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医生诊断为面部和双眼眼角膜轻度碱烧伤,住院约一个月后完全康复。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1、案情简介
安鹏碱矿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碱矿开采企业,因其产出的碱矿品质
优良,被誉为国内碱矿业的佼佼者。
然而,2019年5月,该企业发生
了一起重大的事故,造成16人死亡、35人受伤,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
大的经济损失,也让人们深深反思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不足之处。
2、事故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安鹏碱矿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忽视
了安全因素,导致煤层突出、冒顶等不安全情况的产生。
同时,该企
业为了提高采矿效率,忽视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导致员工缺
乏应变能力,无法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3、事故影响
安鹏碱矿事故一经发生,便立即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除了造成人员伤
亡外,该事故还对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同时,这起事故也揭示了我国目前矿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引起了社会对
于重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强烈呼吁。
4、教训和反思
安鹏碱矿事故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企业生产经营
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安全生产管理,并始终将人员安全放在首位。
企
业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应用,优化完善安全生产机制,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和应变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结论: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一道标志或是一种宣传,更是企业责任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企业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而永恒的工作去推进,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碱伤害事故案例综述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案例评议]烧碱的强腐蚀性应该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在装卸作业中的某些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案所反映出来的事实是: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伤害事故,由于装卸工艺落后,使用工具不当而人为地发生了。
烧碱与其他具有强烈腐蚀性的酸类一样,给运输、装卸企业带来的问题是:由于其强烈的腐蚀能力会给包装容器造成损害。在投入运输后,这些物品的包装质量并不可靠,金属类包装易受腐蚀,抗腐蚀能力较强的玻璃和陶瓷类包装却容易破损。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港口作业的同志注意:一是尽可能使用机械等工属具,使人体与其保持距离,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二是在搬运中做到轻拿轻放,防止撞击、振动,绝对不可以翻滚、摔跌。如发现货物包装有破损、裂缝等,应当立即停止作业;在采取合理的临时施救措施后,通知发货人立即将货物提走。(最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风险世界网)
原因分析:(1)车间主任等5名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制定的《隔膜法制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关于“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道时,应先泄压,切断物质来源,将罐内物料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检修”的规定,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二次蒸汽压力泄尽,未将管内的残余碱液放净,也未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
(2)检修人员将阀门和管道间的连接全部拆除,未保留1只,以防阀门撬下后,大量物料喷出;
二
1981年6月12日安徽某厂发生一起碱液灼伤事故
事故经过:电解车间主任带领4名职工检修第一组二效蒸发器的过料液压阀。21时30分,当他们将阀门螺栓全部卸开,用工具撬下阀门时,管内尚存有0.1~0.2Mpa的压力将残留碱液压出,灼伤在场的5人,其中1名工人的面、四肢、腹背部均被灼伤,2~3度灼伤面积占37%,其他四人轻伤。
事故原因
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蒋某在排放清液时,思想麻痹大意,阀门开得过大,致使牵入清液回收池的消防水带摆动出池外,溅出的热清液致其烫灼伤;蒋某违反了操作规程,冒险蛮干,不是先关小或关住排清液的阀门再去固定消防水带,而是在阀门开大、消防水带摆动剧烈的情况下去牵拉消防水带;蒋某没有按规定穿劳动防护用品,在不佩戴安全防护面罩和穿防护靴的情况下,就去处理正在摆动的排清液消防水带的异常情况。
(3)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颁发的《化工企业通用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关于“从事酸、碱危险液体设备、管道、阀门修理时,特别注意面部、眼的防护,并戴橡胶手套等以防烧伤,……”的规定,在换碱液管线阀门时,未佩带必要的防护用具;
(4)车间主任违章指挥,作业人员违章作业。
教训:(1)严格执行化工部颁发的有关腐蚀性物料的设备、管道安全检修的规定;
[事故原因分析]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3.合成车间碱液预防烫灼伤预案培训不到位,操作工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警惕性。
预防措施
1.合成车间要编制熔硫岗位防止烫灼伤预案,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制成安全警示标牌,分别挂在半脱和变脱熔硫釜处。
2.合成车间要为熔硫岗位设备检修编制一套完整的检修方案,并对岗位操作工、维修工进行认真的培训,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间接原因
物的不安全状态。接清液管的消防水带未进行有效固1.清液沉降槽检修监护人和同岗位操作人员发现接清液管的消防水带存在不安全隐患,只是对蒋某进行了提醒,但未进行严格及时的纠正、整改和彻底消除。
2.合成车间放松了对员工的安全管理,致使出现了员工上岗操作不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的违章行为。
(2)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应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负责;
(3)加强全厂干部、工人的安全思想和安全技术教育,使广大职工自觉遵章守纪的现象。
一起碱液烫灼伤事故
事故过程
2006年3月15日15时,某化工厂合成车间熔硫岗位操作工蒋某,在向熔硫釜内加入硫磺泡沫液过程中,发现压力升高,即开排清液阀门向回收池内排清液。此时,清液沉降槽正因清除沉碴而停用,排清液管口接着一节3m长的旧消防水带。由于蒋某把排清液的阀门开得过大,接管的消防水带摆动出回收清液池外,蒋某不假思索地赶过去牵拉水带,想重新放入回收池内。不料,摆动的水带溅出的少量热清液(含碱)溅到他的面部和颈部,致其烫灼伤。在对蒋某受伤处进行一番清水冲洗后,为慎重对待,又将其送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