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2 手指(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教学设计 (2)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教学设计 (2)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教学设计 (2)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22 手指》的内容,抓住主旨,领会作者的用意。

2.能够通过对比分析,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3.能够通过朗读练习,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语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主旨。

2.分析课文中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22 手指》中含蓄的内涵。

2.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感情表达。

四、教学准备1.课本《22 手指》、黑板、粉笔。

2.录音机、录音带。

3.朗读练习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师生热情互动,导入课文内容,让学生尝试猜测主题。

2.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解释生词。

3.学生小组合作,分享对课文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4.老师组织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与看法。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描写,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情感变化。

3.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训练,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4.师生共同总结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感情表达。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开展相关作文活动,写一写自己亲人的故事,展示对家庭的独特感悟。

2.提倡学生多读一些优秀散文,培养对生活的细腻感悟和文学鉴赏能力。

七、课堂作业1.撰写课后读书笔记,记录自己对《22 手指》的理解和感悟。

2.准备一段朗读练习,展示在课堂上。

以上为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教学设计(2),希朓对教学有所帮助。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22 《手指》教学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22 《手指》教学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22 《手指》教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能够理解文章主题,抓住中心思想;–能够感受文章中描述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2.能力目标:–能够独立读懂课文,利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够在思维和语言上进行合作,发展语言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懂得感恩,珍惜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能力,关注身边的生活细节;–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分享意识,增强交流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理解文章主题,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抽象情感,拓展课文内涵。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整理教学资料,准备教学用具;2.检查课堂设备运行情况;3.确认学生的课文预习情况;4.安排好课堂座位,确保教学秩序。

导入1.利用图片或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简短问答,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3.进行预备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引入课文主题。

学习过程1.第一遍课文朗读: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2.教师解释课文生字词,学生自主猜测意思;3.学生小组合作,共同理解课文段落;4.学生进行个人阅读,表达课文中引发的情感;5.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段落,加深理解。

拓展延伸1.学生就手指的作用进行讨论,达到拓展课文认知的目的;2.组织学生进行手指创意活动,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3.学生展示创意成果,互相欣赏交流。

课堂小结1.教师对课文中重要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2.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收获和体会;3.对学生课堂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议;4.布置课下作业。

四、课堂评价1.通过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观察学生合作与分享的情况,评价学生合作精神;3.对学生参与拓展活动的创意和表现进行评价;4.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个性化评价。

五、课后作业1.完成《手指》课文试题;2.创作手指作文,发挥想象力;3.阅读相关文章,写出自己的感想。

22 手指(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2 手指(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2 手指教学目标1、了解五根手指不同的特点和作用,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语句。

2、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3、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儿一段话,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五根手指不同的特点和作用,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语句。

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教学难点: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儿一段话。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图片导入出示课件)2、提问: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的关系的?你从哪里知道的?(设计意图:知识复习图片导入能更直接、更快地把学生带入课堂中来,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品读课文,感受幽默1、默读课文,自主学习并完成表格。

(1)默读课文4-5段,从外形和作用两方面了解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完成好表格。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通过一张表格把文章的重点问题明朗化、简单化,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时,加强对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认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2、再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幽默(1)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把自己觉得幽默风趣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

(设计意图:贯穿以学生为主的思想,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引领学生边读边思考,标话语句,记录感受。

培养学生做批注的习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小组间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4)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幽默的语言。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刻)【预设】【1】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手指》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手指》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手指》教学设计《手指》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拇、弦”等13个生字,会写“拇、搔”等15个字,会写“拇指、接触”等9个词语。

2.能通过画关键句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文章按照总分总结构介绍了手指的姿态特点和性格特征,告诉我们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3.了解大拇指的姿态特点和性格特征,体会它的特点,能初步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

【教学重点】1.能通过画关键句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文章按照总分总结构介绍了手指的姿态特点和性格特征,告诉我们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2.了解大拇指的姿态特点和性格特征,体会它的特点,能初步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

【教学难点】读课文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的姿态特点和性格特征,体会它的特点,能初步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谈话导入: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白鹅》一文,课文中那只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预设1:那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预设2:那是一只架子十足的白鹅。

过渡:《白鹅》的作者是丰子恺,你还记得他吗?2.简介作者: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号子觊,后改为子恺,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人,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鼻祖”。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漫画集《子恺漫画》等。

3.揭示课题: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丰子恺文章的最大特点,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来领略大师的风采。

出示课题《手指》。

(板书:手指丰子恺)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从学生学过的《白鹅》入手,回忆丰子恺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1.自读任务(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2)识记生字,交流易错字的识记方法。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画出文中的关键句并说说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随文识字拇(mǔ)指按弦(xián)揿(qìn)电铃搔(sāo)痒窈(yǎo)窕(tiǎo)秽(huì)物轧(yà)伤拧(nǐng)螺丝解纽(niǔ)扣周仓(cāng)附庸(yōng)爱憎(zēng)3.集中识字拇(mǔ)弦(xián)揿(qìn)搔(sāo)窈(yǎo)窕(tiǎo)秽(huì)轧(yà)拧(nǐng)纽(niǔ)仓(cāng)庸(yōng)憎(zēng)点拨1:“拇、秽、纽”都是形声字,可以按照形声字的特点记住读音。

22《手指》(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2《手指》(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手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手指》,让学生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掌握文章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手指》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手指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感悟。

本文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幽默的笔触,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深厚的感情。

2. 生字词:了解并掌握“拮据、恬静、篡改、斑斓、禁锢”等词语的意思。

3. 语法知识:学习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亲情的感悟。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和语法知识。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手指。

2. 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

3.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手指有哪些作用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手指的课文,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描绘手指的。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 教师讲解生字词,强调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文章主题。

3. 学生分享对文章中亲情感悟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第1课时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第1课时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听懂、读懂课文《手指》。

2.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知道手指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能够正确使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表达。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手指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懂得互帮互助。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手指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手指的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手指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话题,让学生感受手指的重要性。

2. 分析课文(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手指》,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强化理解。

3. 阅读课文(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

教师适时纠正发音错误。

4. 操作练习(20分钟)分组讨论手指的结构和功能,在课堂上模拟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手指的作用。

5. 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论,展开合作活动,完成一份小结论,分享给全班。

6.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介绍手指的保护知识,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保护自己的手指,提高安全意识。

7. 课堂小结(5分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学习重点,留作业:写一篇关于手指的文章。

五、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手指的文章,介绍手指的结构、功能和保护知识。

六、板书设计•课文《手指》•手指的结构和功能•手指的保护知识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手指的结构和功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继续巩固学生对手指的理解,并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和保护。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2《手指》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2《手指》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2《手指》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会背诵课文。

2.能正确朗读课文,讲述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手指的结构、功能及重要性。

4.能用所学知识描述手指的作用,体会手指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识记并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手指的结构和功能。

3.认识到手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情感。

2.让学生明白手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A. 导入1.师生共同欣赏手指的图片或手势,引出“手指”话题。

2.引导学生谈谈手指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B. 学习课文1.师生共同阅读《手指》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讨论。

2.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故事情节。

C. 深化学习1.老师介绍手指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手指的构成。

2.讨论手指的功能,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手指的认识。

D. 回顾梳理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梳理知识点。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手指的观点,展示手指在生活中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背诵《手指》课文。

2.简单绘画手指的结构。

3.思考手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写下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对手指的特点和作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关注和珍惜自己的手指,明白手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教案(第一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教案(第一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手指》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身体,爱护自己的手指。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手指的功能和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与手指有关的日常生活经历,引发学生对手指的重要性的思考。

2. 学习课文《手指》(15分钟)•教师逐段阐述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情感认识(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手指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进行小组讨论。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手指,描述自己对手指的感受。

4. 锻炼表达能力(15分钟)•让学生围绕手指的功能和重要性,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手指的功能和重要性。

5. 总结(5分钟)•整理学生的学习收获,总结课文《手指》的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手指的重要性,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手指》相关内容,复述自己对手指的认识和感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手指的重要性会有更深的认识,也会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体。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并爱护自己的手指,让它们为我们服务更好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手指文本分析本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教学目标1.会认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试探、养尊处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及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4.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1.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

2.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明白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1.会认“拇、弦、揿”等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搔、痒、秽”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拇指、搔痒、强硬”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1.学习生字新词,交流识记字词的方法。

2.把握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明确重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简单又有趣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手的图片)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根手指,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观察它们。

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哲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趣味盎然的文章。

2.板书课题,提出疑问。

(板书:手指)思考:丰子恺笔下的手指具有什么特点?他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司空见惯的手指?这篇文章蕴含了什么道理?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丰子恺(1898—1975)我国漫画家、作家、翻译家、音乐和美术教育家。

浙江桐乡人。

早年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

1921年去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回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

丰子恺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善于选取熟悉的生活题材,用质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另外还著有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

2.教师课件出示学习要求,指名分别扮演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及叙述者来朗读课文。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边听朗读边将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3)同学扮演手指朗读后,小组内自学生字,交流学习生字的方式方法。

(4)运用联系上下文推断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学习词语,做好笔记,举例运用。

(5)把好句、不理解的句子做上记号,小组内探讨交流。

3.教师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拇mǔ指 搔sāo 痒yǎnɡ秽huì物 轧zhá伤 拧nǐnɡ 螺luó丝 纽niǔ 扣kòu 相貌mào 周仓cānɡ 渺miǎo 小 享xiǎnɡ乐 附庸yōnɡ 爱憎zēnɡ 按弦xián 揿qìn电铃 窈yǎo 窕tiǎo 薄báo 弱◆需注意的字音:“痒”“仓”“憎”等是后鼻音的字;“薄”是多音字,有“báo”“bó”“bò”三个读音,在“薄弱”一词中读“bó”。

◆需注意的字形:“搔”的右上部是“叉”,不要写成“又”;“仓”的下部是“”,不要写成“巳”。

◆形近字示例:纽(纽扣)——扭(扭动)——钮(电钮)憎(憎恨)——赠(赠送)——增(增加)(2)理解重点词语。

[姿态]①姿势;样儿。

②态度;气度。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秽物]肮脏的东西。

[窈窕](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堂皇]形容气势宏大。

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优裕环境。

[扶衬]扶助,衬托。

[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只能依附其他几根手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鼓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找出文中的总起句和总结句。

总起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总结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2.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大意。

预设:划分文章层次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各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说明手指的全体和人群的全体一样,团结起来力量才会大。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划分了层次并归纳了段落大意,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写五根手指的,告诉我们。

过渡:同学们,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各根手指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手指,作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下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2.交流收获,拓展学习。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1.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1.了解各手指的特点,学习描写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2.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善于从万物中受到启示。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课件)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将之前所出示的内容补充完整。

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特点;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4.指名说说课文描写五根手指的顺序。

预设:迅速看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五根手指的。

明确: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提出要探讨的问题。

(1)在中心句下画上记号,并朗读。

(2)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流后明确:(1)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第1自然段的作用:总领全文,为下文分别描写五根手指的特点作铺垫,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2.教师总结第1自然段的内容,引出第2自然段的内容。

过渡:第1自然段中指出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不同,各有长短。

那么,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什么样的长处和短处呢?现在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对大拇指的描写吧!3.研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大拇指短处与长处的词语,并说说大拇指的短处和长处各是什么。

明确:短处是形状不美;长处是最肯吃苦。

(2)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外形的?明确:“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这句话从身体、头、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寥寥几语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然纸上。

(3)作者在描写大拇指时,运用了“他”这个字,体会这样用词的效果。

明确:这个“他”字让大拇指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体矮胖、头大而肥的人,并贯穿全文,突出了丰子恺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4)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长处的?(教师课件出示)明确:这组句子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要翻倒、读书、进门时他“相帮扶住琴身”“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翻书页”“揿电铃”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教师课件出示)明确:这两句再次列举具体事例:招呼人和给人搔痒,突出表现了大拇指的另一个长处——不图名利。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描写大拇指长处的句子。

朗读指导:要用恳切的语气,读出对大拇指的赞美之情,表现大拇指的性格特点。

4.研读第3~5自然段,了解其他手指的特点。

过渡:大拇指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已经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体会到了,那其他手指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吧!(1)教师出示“学法指导”和表格,引导学生学习第3~5自然段。

学法指导:①同桌俩人一组,从3、4、5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进行学习。

②读一读,了解手指的特点,圈出能概括手指短处、长处的词语。

③想一想,作者在描写手指的特点时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表格:(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学生集体反馈,深入研究。

①指名分组反馈表格中的内容,教师适当引导。

A.交流方法:引导学生逐一说出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短处与长处,然后让他(她)读出在表达上有特点的部分,教师随机点拨一些生词的意思,引导学生领悟这样写的好处,最后指导学生朗读。

B.明确:②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重点句探究。

A.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食指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食指的这些特点的?明确:这句话列举具体的事例,突出了食指的作用,表现了食指勤奋努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