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学基础第四阶段练习说明第四阶段练习共60题主要包括

合集下载

方剂学阶段训练

方剂学阶段训练

何不同?
方剂学
——阶段训练(三)
方中某些特殊药物的作用和意义?
1.小青龙汤中的芍药、五味子? 8.清营汤中的银花、连翘? 2.银翘散中的荆芥、豆豉? 3.败毒散中的人参?
9.葛根芩连汤中重用并先煎葛根
10.青蒿鳖甲汤中的青蒿、鳖甲?
4.九味羌活汤中的生地、黄芩? 11.导赤散中的生甘草梢? 5.芍药汤中的肉桂? 12.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
汤均可用于治疗“四逆”,如何”的方剂?
麻黄汤、麻杏甘石汤、银翘散、
大承气汤、小柴胡汤、白虎汤、清 营汤、青蒿鳖甲汤主治病证均有
“发热”,如何区别?
方剂学
——阶段训练(二)
大黄在不同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大黄在大承气汤、温脾汤、凉 膈散、芍药汤等方中的配伍意义有
方剂学
——阶段训练(一)
治疗“咳喘”的方剂? 麻黄汤、小青龙汤、桑菊饮、麻
杏甘石汤、泻白散均可用于治疗“咳
喘”病证,如何区别使用?
方剂学
——阶段训练(一)
治疗“腹痛”的方剂? 痛泻要方、大承气汤、芍药汤、
理中丸、小建中汤均可用于治疗“腹
痛”,如何区别使用?
方剂学
——阶段训练(一)
治疗“四逆”的方剂?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
6.普济消毒饮中的升麻、柴胡? 13.麻杏甘石汤中石膏与麻黄的配无意义? 7.逍遥散中的薄荷?
14.桂枝配芍药在桂枝汤和小建中汤中的意
义有何不同?
方剂学
——阶段训练(四)
常见“药对”并用的方剂?
1.麻黄和桂枝并用? 2.桂枝和芍药并用? 7.升麻和柴胡并用? 8.附子和干姜并用?
3.银花和连翘并用?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 麻杏甘石汤 大承气汤 参附汤 温脾汤 麻子仁丸 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 小柴胡汤 左金丸 四逆散 逍遥散 痛泻要方 半夏泻心汤 白虎汤 理中丸 竹叶石膏汤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黄连解毒汤 葛根芩连汤 导赤散 龙胆泻肝汤 清胃散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大柴胡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33首方剂)

方剂学各章节习题集

方剂学各章节习题集

方剂学练习题上篇总论一、选择题(一)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1.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载方剂的医书是()A 《太平圣惠方》B 《黄帝内经》C 《五十二病方》D 《千金要方》E 《外台秘要》2.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理论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外台秘要》D《普济方》E《和剂局方》3. 最早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学著作是()A《和剂局方》B《千金方》C《黄帝内经》D《伤寒杂病论》E《五十二病方》4.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著是()A《五十二病方》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普济方》E《和剂局方》5.《外台秘要》载方()A 6800余首B 5300余首C 788首D 314首E 61739首6.被称为“开方论之先河”的医著是()A 《普济方》B 《伤寒杂病论》C 《千金要方》D 《五十二病方》E 《伤寒明理论》7.首次按照“君臣佐使”理论剖析组方原理的医书是()A 《伤寒杂病论》B 《伤寒明理论》C 《外台秘要》D 《五十二病方》E 《普济方》8.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是()A 《祖剂》B 《伤寒明理论》C 《医方考》D 《医方集解》E 《普济方》9.开方剂综合分类法的医学著作是()A 《成方切用》B 《医方考》C 《医宗金鉴》D 《成方便读》E 《医方集解》10.新中国成立后最具代表性的方剂工具书是()A 《医方发挥》B 《简明中医方剂辞典》C 《中国药典》D 《中医方剂大辞典》E 《中医类方辞典》11.与治法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方剂的()A 组成B 证候C 病位D药物 E 症状12.指导遣方用药的主要依据是()A 患者性别B 患者年龄C 患者体质D 治疗方法E 气候因素13.治法是依据下列哪项确立的()A 症B 舌C 证D 脉E 病因14.将治法概括为“八法”的医家是()A孙思邈B程钟龄C张景岳D朱橚E徐之才15.提出“八法”的医学著作是()A 《景岳全书》B 《医学心悟》C 《医方集解》D 《医方考》E 《瘟病条辨》16.下列不属于“八法”内容的是()A 汗B 下C 攻D 和E 温17.下列不属于“和”法范畴的是()A 和解少阳B 透达膜原C 调和肝脾D 攻补兼施E 调和肠胃18.下列不属于“清”法范畴的是()A 清气分热B 清营凉血C 清热解毒D 清脏腑热E 分消上下19.下列病证不可用下法治疗的是()A 痞块B 宿食C 瘀血D 燥屎E 痰饮20.“七方说”始于哪部医学著作()A 《五十二病方》B 《伤寒杂病论》C 《黄帝内经》D 《伤寒明理论》E 《千金要方》21.首次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医家是()A 张仲景B 成无己C 吴昆D徐之才E陈藏器22.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医书是()A 《伤寒明理论》B 《黄帝内经》C 《伤寒杂病论》D 《五十二病方》E 《千金要方》23.下列不属于“七方”内容的是()A 大方B 急方C 缓方D 偶方E 和方24.明确提出“十剂”名称的医家是()A 陈藏器B 赵佶C 张仲景D 成无己E 徐思鹤25.明确提出“十剂”名称的医书是()A 《本草拾遗》B 《圣济经》C 《伤寒明理论》D 《本草衍义》E 《医家全书》26.“十剂”的内容不包括下列哪项()A 宣剂、通剂B 升剂、降剂C 补剂、泻剂D 轻剂、重剂E 涩剂、滑剂27.按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A 《黄帝内经》B 《五十二病方》C 《伤寒杂病论》D 《兰台轨范》E 《张氏医通》28.“八阵”的分类法是哪位医家提出的()A 张仲景B 徐思鹤C 赵佶D 成无己E 张景岳29.下列内容不属于“八阵”的一项为()A 燥、湿B 补、和C 攻、散D 寒、热E 固、因30.党参、黄芪同用所起的配伍作用为()A 产生协同作用B 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C 增强药力D 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E 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31.下列药物配伍能产生协同作用的是()A 桃仁、红花B 生姜、半夏C 砂仁、熟地D 附子、干姜E 甘遂、大枣32.川芎与羌活、细辛配伍起祛风止痛作用,与当归、芍药配伍起活血调经作用,属那类配伍作用()A 增强药力B 产生协同作用C 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D 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E 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汗方向33.组方原则的理论最早见于哪部医书()A 《五十二病方》B 《黄帝内经》C 《伤寒明理论》D《圣济总录》E 《普济方》34.下列哪项不属于组方原则()A 君B 臣C 复D 佐E 使35.君药的涵义下列说法正确的为()A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 针对次要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 辅助臣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D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E 减缓方中其他药物的毒烈性36.下列关于佐药的涵义不正确的说法是()A 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 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C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D 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E 与君药性味相反,但在治疗中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37.一首方剂中必不可少的药物为()A 反佐药B 使药C 佐助药D 臣药E 君药38.下列关于臣药的说法正确的为()A 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B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 辅助君药起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D 引领方中诸药直达病所E 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39.能引领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称为()A 调和药B 引经药C 反佐药D 佐制药E 佐助药40.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是()A 君药 B 佐助药 C 臣药 D 佐制药 E 反佐药41.桂枝汤变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属于方剂的哪种变化形式()A 药味加减的变化B 剂型更换的变化C 药量加减的变化D数方相合的变化 E 配伍形式的变化42.方剂药味加减变化中,不包括方中哪种药物的加减变化()A 臣药B 反佐药C 君药D使药 E 佐制药43.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两方的变化属于()A 药味加减的变化B药量加减的变化C剂型更换的变化D 数方相合的变化E煎煮方法的变化44.理中丸与理中汤的变化属于方剂组成变化的哪种形式()A 配伍形式的变化B 药量加减的变化C剂型更换的变化D数方相合的变化E药味加减的变化45.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属于哪种剂型()A 汤剂B 丸剂C 膏剂D 散剂E 酒剂46.将药物细粉用水或酒、醋、蜜水、药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丸,属于()A 煮散 B 水丸 C 蜜丸D糊丸 E 浓缩丸47.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是()A 浓缩丸 B 软膏 C 硬膏D流浸膏 E 膏滋48.下列不属于浓缩丸的特点的是()A 口味甜美B 体积小C 有效成分高D 服用剂量小E 吸收较缓慢49.下列不属于酒剂的特点的是()A 活血B 通络C 体积小D易于发散 E 助长药效50.补益药的服用时间宜()A 食后服B 食前服C 临卧服D 平旦服E 空腹服(四)X型题(每题均由1个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

中药方剂学试题集

中药方剂学试题集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填空题1.东汉______著《_____________》,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全书共收载方剂_______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2.南北朝时期,________著《__________》,将药物按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其后引伸为“十剂”。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61739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E.《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本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A.《太平圣惠方》B.《普济方》C.《圣济总录》D.《外台秘要》E.《五十二病方》三、多项选择题1.有关《伤寒杂病论》的论述正确的有( )A.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B.其中多数方剂组织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方剂之祖”C.最早提出佐药的概念D.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理方原理E.为金代成无己所著2.下列方书属于宋代的有( )A.《外台秘要》B.《千金翼方》C.《太平圣惠方》D.《圣济总录》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简答题举出五部方论方面的著作,指明其成书朝代、作者。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142.徐之才《药对》二、单项选择题1.C2.E三、多项选择题1. AB2. CDE四、简答题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元代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明代许宏的《金镜内台方义》、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罗美的《古今名医方论》、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清代王子接的《绛雪园古方选注》等。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填空题1.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____的体现,即“_____”,“_____”。

中药方剂学基础第三阶段练习说明第三阶段练习共60题主要包括

中药方剂学基础第三阶段练习说明第三阶段练习共60题主要包括

《中药方剂学基础》第三阶段练习说明:第三阶段练习共60题,主要包括补虚药、解表剂、和解剂、清热剂、泻下剂等内容。

题型涉及单项选择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判断对错题、论述题等。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治疗气虚欲脱证,宜选用的药物是:A.太子参B.人参C.党参D.北沙参E.西洋参2.既补气,又补血的药物是:A.人参B.西洋参C.太子参D.党参E.制首乌3.治疗卫气不固、表虚自汗,宜选用:A.西洋参B.太子参C.党参D.白芍E.黄芪4.具有燥湿与利尿功效的补气药是:A.人参B.白术C.黄芪D.扁豆E.党参5.能滋养肾阴的补气药是:A.山药B.人参C.西洋参D.太子参E.知母6.治疗咽喉红肿疼痛,以下药中宜选用:A.党参B.太子参C.扁豆D.山药E.甘草7.量大久服可引起浮肿的药物是:A.黄芪B.白术C.白扁豆D.甘草E.山药8.主要用于肺、胃阴虚证的药物是:A.北沙参B.百合C.石斛D.墨旱莲E.女贞子9.治疗精血不足,视力减退者,宜选用的药物是:A.枸杞子B.墨旱莲C.黄精D.玉竹E.百合10.能益精血,调冲任的药是:A.鹿茸B.紫河车C.海狗肾D.海马E.蛤蟆油11.白芍缓急止痛宜配伍:A.甘草B.大枣C.当归D.熟地E.龙眼肉12.熟地黄药性粘腻,久服宜配伍:A.橘皮、砂仁B.砂仁、木香C.木香、香附D.香附、厚朴E.厚朴、橘皮13.阿胶的用法:A.先煎B.后下C.包煎D. 烊化E.冲服14.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润肠的药是:A.鸡血藤B.何首乌C.当归D.阿胶E.丹参15.生用解毒通便,制用补血生精的药物是:A.熟地黄B.何首乌C.黄精D.当归E.阿胶16.小柴胡汤的主要配伍是:A.柴胡、黄芩B.柴胡、芍药C.半夏、黄芩D.柴胡、当归E.人参、甘草、大枣17.十枣汤组成中不含有:A.甘草B.甘遂C.芫花D.大枣E.大戟18.三承气汤都含有的中药是:A.大黄B.甘草C.厚朴D.枳实E.芒硝19.下列何方体现了叶天士所说“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法?A.清营汤B.犀角地黄汤C.黄连解毒汤D.桑菊饮E.银翘散20.清营汤中体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药物是:A.麦冬、元参B.犀角、生地黄C.银花、连翘D.黄连、丹参E.犀角、丹参21.六一散中滑石与甘草的配伍比例:A.6:1B.3:1C.2:1D.1:6E.1:122.青蒿鳖甲汤证的发热特点是:A.身热夜甚B.高热不退C.夜热早凉D.身热不扬E.往来寒热二、多选题(每道题有五个备选答。

方剂学各章节习题

方剂学各章节习题

方剂学练习题上篇总论一、选择题(一)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1.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载方剂的医书是()A 《太平圣惠方》B 《黄帝内经》C 《五十二病方》D 《千金要方》E 《外台秘要》2.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理论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外台秘要》 D《普济方》E《和剂局方》3. 最早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学著作是()A《和剂局方》 B《千金方》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E《五十二病方》4.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著是()A《五十二病方》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普济方》E《和剂局方》5.《外台秘要》载方()A 6800余首B 5300余首C 788首D 314首E 61739首6.被称为“开方论之先河”的医著是()A 《普济方》B 《伤寒杂病论》C 《千金要方》D 《五十二病方》E 《伤寒明理论》7.首次按照“君臣佐使”理论剖析组方原理的医书是()A 《伤寒杂病论》B 《伤寒明理论》C 《外台秘要》D 《五十二病方》E 《普济方》8.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是()A 《祖剂》B 《伤寒明理论》C 《医方考》D 《医方集解》E 《普济方》A 《成方切用》B 《医方考》C 《医宗金鉴》D 《成方便读》E 《医方集解》10.新中国成立后最具代表性的方剂工具书是()A 《医方发挥》B 《简明中医方剂辞典》C 《中国药典》D 《中医方剂大辞典》E 《中医类方辞典》11.与治法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方剂的()A 组成B 证候C 病位 D药物 E 症状12.指导遣方用药的主要依据是()A 患者性别B 患者年龄C 患者体质D 治疗方法E 气候因素13.治法是依据下列哪项确立的()A 症B 舌C 证D 脉E 病因14.将治法概括为“八法”的医家是()A孙思邈 B程钟龄 C张景岳 D朱橚 E徐之才15.提出“八法”的医学著作是()A 《景岳全书》B 《医学心悟》C 《医方集解》D 《医方考》E 《瘟病条辨》16.下列不属于“八法”内容的是()A 汗B 下C 攻D 和E 温17.下列不属于“和”法范畴的是()A 和解少阳B 透达膜原C 调和肝脾D 攻补兼施E 调和肠胃18.下列不属于“清”法范畴的是()A 清气分热B 清营凉血C 清热解毒D 清脏腑热E 分消上下19.下列病证不可用下法治疗的是()A 痞块B 宿食C 瘀血D 燥屎E 痰饮20.“七方说”始于哪部医学著作()A 《五十二病方》B 《伤寒杂病论》C 《黄帝内经》D 《伤寒明理论》E 《千金要方》21.首次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医家是()A 张仲景B 成无己C 吴昆 D徐之才 E陈藏器22.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医书是()E 《千金要方》23.下列不属于“七方”内容的是()A 大方B 急方C 缓方D 偶方E 和方24.明确提出“十剂”名称的医家是()A 陈藏器B 赵佶C 张仲景D 成无己E 徐思鹤25.明确提出“十剂”名称的医书是()A 《本草拾遗》B 《圣济经》C 《伤寒明理论》D 《本草衍义》E 《医家全书》26.“十剂”的内容不包括下列哪项()A 宣剂、通剂B 升剂、降剂C 补剂、泻剂D 轻剂、重剂E 涩剂、滑剂27.按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A 《黄帝内经》B 《五十二病方》C 《伤寒杂病论》D 《兰台轨范》E 《张氏医通》28.“八阵”的分类法是哪位医家提出的()A 张仲景B 徐思鹤C 赵佶D 成无己E 张景岳29.下列内容不属于“八阵”的一项为()A 燥、湿B 补、和C 攻、散D 寒、热E 固、因30.党参、黄芪同用所起的配伍作用为()A 产生协同作用B 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C 增强药力D 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E 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31.下列药物配伍能产生协同作用的是()A 桃仁、红花B 生姜、半夏C 砂仁、熟地D 附子、干姜E 甘遂、大枣32.川芎与羌活、细辛配伍起祛风止痛作用,与当归、芍药配伍起活血调经作用,属那类配伍作用()A 增强药力 B 产生协同作用 C 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D 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E 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汗方向33.组方原则的理论最早见于哪部医书()A 《五十二病方》B 《黄帝内经》C 《伤寒明理论》 D《圣济总录》E 《普济方》A 君B 臣C 复D 佐E 使35.君药的涵义下列说法正确的为()A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 针对次要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 辅助臣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D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E 减缓方中其他药物的毒烈性36.下列关于佐药的涵义不正确的说法是()A 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 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C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D 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E 与君药性味相反,但在治疗中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37.一首方剂中必不可少的药物为()A 反佐药B 使药C 佐助药D 臣药E 君药38.下列关于臣药的说法正确的为()A 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B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 辅助君药起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D 引领方中诸药直达病所E 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39.能引领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称为()A 调和药B 引经药C 反佐药D 佐制药E 佐助药40.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是()A 君药 B 佐助药 C 臣药 D 佐制药 E 反佐药41.桂枝汤变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属于方剂的哪种变化形式()A 药味加减的变化B 剂型更换的变化C 药量加减的变化D数方相合的变化 E 配伍形式的变化42.方剂药味加减变化中,不包括方中哪种药物的加减变化()A 臣药B 反佐药C 君药 D使药 E 佐制药A 药味加减的变化 B药量加减的变化 C剂型更换的变化D 数方相合的变化 E煎煮方法的变化44.理中丸与理中汤的变化属于方剂组成变化的哪种形式()A 配伍形式的变化B 药量加减的变化 C剂型更换的变化D数方相合的变化 E药味加减的变化45.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属于哪种剂型()A 汤剂B 丸剂C 膏剂D 散剂E 酒剂46.将药物细粉用水或酒、醋、蜜水、药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丸,属于()A 煮散B 水丸C 蜜丸 D糊丸 E 浓缩丸47.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是()A 浓缩丸B 软膏C 硬膏 D流浸膏 E 膏滋48.下列不属于浓缩丸的特点的是()A 口味甜美B 体积小C 有效成分高D 服用剂量小E 吸收较缓慢49.下列不属于酒剂的特点的是()A 活血B 通络C 体积小 D易于发散 E 助长药效50.补益药的服用时间宜()A 食后服B 食前服C 临卧服D 平旦服E 空腹服(四)X型题(每题均由1个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

202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z第四次作业答案

202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z第四次作业答案

202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z第四次作业答案一、A1型题(每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在使用辅助检查时,哪一项是不适宜的?()A.严格地掌握适应证B.应该广泛地依审依赖辅助检查C.有利于提高医生认识疾病的能力D.应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决定做什么项目E.结合临床应用辅助检查手段『正确答案』B2、患者,男,27岁。

声音嘶哑1年余,伴干咳,五心烦热,口咽干燥,颧红失眠,盗汗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

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肺肾阴虚证B.肾阴虚证C.肺阴虚证D.肺燥津伤证E.心肾阴虚证『正确答案』A3、水肿病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应补肾阴兼利水湿,方用()。

A.右归丸加生地、泽泻B.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C.济生肾气丸D.六味地黄丸E.己椒苈黄丸『正确答案』B4、乳岩好发于()。

A.绝经期前后B.青春期C.妊娠期D.哺乳期E.老年期『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乳岩好发于40~60岁,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

5、患者,女,33岁,已婚。

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净,色紫暗、有块,小腹胀痛,舌紫苔薄白,脉涩。

治疗应首选()。

A.圣愈汤B.四物汤合失笑散C.血府逐瘀汤D.少腹逐瘀汤E.膈下逐瘀汤『正确答案』B6、心经的郄穴是()。

A.少府B.神门C.阴郄D.灵道E.通里『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阴郄为心经郄穴,少府为心经荥穴,神门为心经原穴,灵道为心经经穴,通里为心经络穴。

7、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硬肿症的病因?()A.先天禀赋不足B.保暖不当C.感受他病D.早产儿E.跌仆损伤『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初生小儿本为稚阴稚阳之体,尤其是双胎儿、早产儿先天禀赋不足,阳气虚弱,此为本病发病的内因。

小儿初生,特别是早产儿,若护养保暖不当,复感寒邪,或感受他病,气血运行失常为发病之外因。

8、心肌梗死与心绞痛心电图鉴别最有意义的是()。

中医方剂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方剂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方剂学试题及答案近来,中医方剂学成为医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方剂学对于探索中药的组方、配伍规律以及药物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提供一些中医方剂学的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试题一:请简要介绍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答案:方剂学是研究中医药方剂的组方规律、制剂技术以及药物疗效等方面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中药的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方剂的炮制、制剂技术的探究以及方剂的临床应用等内容。

方剂学的研究对于增进对中药的理解,发现新的药物组方和提高药物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试题二:方剂学中的“四诊”指哪四诊?请分别简要介绍。

答案:方剂学中的“四诊”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诊断方法。

-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病情。

- 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色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病情。

- 问诊: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获取患者的信息,进而判断病情。

- 切诊: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皮肤温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试题三:请简要介绍中医药方剂的制剂技术。

答案:中医药方剂的制剂技术是指将中草药炮制成可用于临床的剂型。

常见的制剂技术有煎煮、浸泡、蒸馏、研磨等。

其中,煎煮是最常使用的制剂技术,通过不同的煎煮方法和时间,可以提取出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以便治疗相应的疾病。

试题四:方剂学研究中的“六经”是什么意思?答案:方剂学研究中的“六经”是指中医药理论中的六个治病的基本原则或方向。

根据中医六经理论,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人体的阴阳、五脏六腑等方面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六经分别是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少阴经、厥阴经、太阴经。

试题五:请简要介绍方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答案:方剂学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方剂学的研究可以通过分析方剂中各药物的功效和配伍规律,为医生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用药指导。

此外,方剂学的研究也可以推动中药的创新研究,探索新的药物组方,提高药物的疗效。

《中药方剂学基础》第二阶段练习

《中药方剂学基础》第二阶段练习

《中药方剂学基础》第二阶段练习说明:第二阶段练习共70题,主要包括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药、化痰药、平肝熄风药等内容。

题型涉及单项选择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判断对错题、论述题等。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咳嗽气喘者,宜首选:A.麻黄B.杏仁C.石膏D.甘草E.桔梗2. 既能清热泻火,又能除烦止渴的药物是:A.夏枯草 B.决明子 C.蔓荆子 D.石膏 E.柴胡3. 善去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湿热泻痢要药的是:A.黄芩B.黄芪C.黄柏D. 黄连E. 苦参4. 常用治肺热喘咳的药物是:A.石膏B.薄荷C.栀子D.夏枯草E.麻黄5. 青蒿主治:A.水肿 B.疟疾 C.肠痈 D.黄疸 E.石淋6. 既能袪风湿,又能消骨鲠的药物是:A.防己B.木瓜C.威灵仙D.桑寄生E.秦艽7. 尤善治风湿痹证属下部寒湿者的药物是:A.威灵仙B.乌梢蛇C.伸筋草D.羌活E.独活8. 既能袪风湿,又能退虚热的药物是:A.地骨皮B.青蒿C.胡黄连D.秦艽E.黄柏9. 被称为“风药中之润剂”的药物是:A.威灵仙B.防己C.独活D.川乌E.秦艽10.化湿药入汤剂时应:A.先煎 B.后下 C.另煎 D.包煎 E.久煎11.既可化湿止呕,又能解暑的药物是:A.藿香 B.佩兰 C.砂仁 D.豆蔻 E.青蒿12.善于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是:A.苍术 B.厚朴 C.砂仁 D.豆蔻 E.藿香13.藿香尤其适宜于治疗下列哪种呕吐?A.胃虚呕吐 B.胃寒呕吐 C.胃热呕吐 D.湿浊呕吐 E.肝胃不和呕吐14.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是:A.藿香 B.苍术 C.厚朴 D.砂仁 E.豆蔻15.茯苓的性味是:A.甘,寒B.甘、淡,凉C.甘、淡,平D.辛、苦,温E.甘、酸,平16. 可治疗寒热虚实各种水肿的药物是:A.泽泻B.猪苓 C.茯苓 D.车前子 E.香加皮17. 治疗石淋,宜首选:A.萆薢B.木通 C.石韦 D.滑石 E.金钱草18.茵陈蒿善治:A. 血淋B. 膏淋C. 热淋D. 黄疸E. 痰饮19. 不属于理气药主要归经的是:A.脾经B.胃经C.肝经D.肺经E.肾经20. 下列药物中,性善“上行头目”,为治头痛的要药是:A.羌活B.川芎C.细辛D.白芷E.吴茱萸21.“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的药物是:A.川芎B.郁金C.延胡索D.姜黄E.乳香22. 既能活血,又能凉血,并能养血的药物是:A.丹参B.大黄C.鸡血藤D.郁金E.生地黄23. 郁金的归经是:A.归心、脾经B.归心、脾经C.归肝、脾经D.归肝、脾经E.归肝、胆、心经24.化痰药治痰证时最常配伍:A.平肝、安神药B.健脾、泻下药C.健脾、理气药D.补气、消食药E.补肺、健脾药25.治疗痰浊痹阻之胸痹,首选:A.白芥子B.天南星C.浙贝母D.川贝母E.瓜蒌26.治疗热病高热,热极生风,惊痫抽搐的要药是:A.地龙B.羚羊角C.钩藤D.天麻E.全蝎27.性平,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的药物是:A.钩藤B.天麻C.牛黄D.地龙E.蜈蚣28.治疗眩晕头痛,不论虚证、实证皆可应用的药物是:A.全蝎B.蜈蚣C.天麻D.钩藤E.僵蚕29.既能息风止痉,又能化痰开窍的药物是:A.羚羊角B.天麻C.钩藤D.牛黄E.僵蚕30.既能平息内风,又能祛除外风的药物是:A.羚羊角B.天麻C.钩藤D.刺蒺藜E.地龙二、多选题(每道题有五个备选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方剂学基础》第四阶段练习说明:第四阶段练习共60题,主要包括祛湿、理气、活血、平肝熄风、补虚、化痰等类别方剂的内容。

题型涉及单项选择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判断对错题、论述题等。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是:A. 桂枝汤B.小柴胡汤C.大承气汤D.平胃散E. 二陈汤2.平胃散的君药是:A.苍术B.甘草C.厚朴D.陈皮E.藿香3.茵陈蒿汤主治:A.黄疸B.石淋C.风湿D.痰饮E.水肿4.半夏厚朴汤主治:A.黄疸B.石淋C.胸痹D.梅核气E.水肿5. 越鞠丸的功用是:A.疏肝解郁 B.行气止痛C.行气解郁 D.疏肝理气 E行气活血6.补阳还五汤重用为君药的是:A.地龙B.川芎C.赤芍D.生黄芪E.当归尾7.补气活血的代表方是:A.补阳还五汤B.四物汤C.当归补血汤D.归脾汤E.八珍汤8.川芎茶调散主治:A.头痛B.腰痛C.胸痛D.牙痛E.腹痛9.血府逐瘀汤出自:A.《伤寒论》B.《金匮要略》C.《医林改错》D.《温病条辨》E.《黄帝内经》10.川芎茶调散用量最重的是:A.薄荷B.川芎C.防风D.甘草E.白芷11. 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的意义是:A.补气生血B.补气活血C.培土生金D.阴中求阳E.升阳举陷12. 四君子汤的功用是:A.补气健脾B.理气健脾C.温中祛寒D.温中益气E.气血双补13. 地黄饮子主治:A.头痛B.眩晕C.痿证D. 痹证E. 喑痱14.肾气丸的君药是:A. 附子B.桂枝C. 熟地D. 山药E. 茯苓15. 下列方剂中何方为“培土生金”法中的常用方剂:A.补中益气汤B.参苓白术散C.四君子汤D.归脾汤E.四物汤16.二陈汤中的二陈是指:A.陈皮、陈仓米B.陈皮、陈半夏C.陈半夏、陈仓米D.陈皮、茯苓E.半夏茯苓17. 炙甘草汤的脉象特点是:A.脉细数B.脉沉迟C.脉结代D.脉弦数E.脉浮数18.治痰基础方指:A. 二陈汤B. 大承气汤C. 小柴胡汤D. 白虎汤E. 川芎茶调散19.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A. 湿痰证B. 风痰证C. 热痰证D. 燥痰证E. 寒痰证20.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中含有:A. 平胃散B. 二陈汤C. 四君子汤D.四物汤E. 当归补血汤二、多选题(每道题有五个备选答。

正确答为2~5个,必须将其全部选中,少选、多选或错选者,均不得分。

)1.平胃散的组成有:A.苍术B.甘草C.厚朴D.陈皮E.藿香2. 藿香正气散治疗的病证包括:A.外感风热 B.外感风寒 C.内伤湿滞 D.内停水饮 E.表虚不固3. 茵陈蒿汤的组成中含有:A. 茵陈蒿B. 黄柏C. 黄连D. 大黄E. 栀子4. 补中益气汤中具有升阳举陷作用的药物是:A.升麻 B. 黄芪 C. 柴胡 D. 人参 E.甘草5.四物汤的组成包括:A. 当归B.地黄C. 阿胶D.白芍E.川芎6. 六味地黄丸的三泻指:A. 山茱萸B. 泽泻C. 茯苓D. 丹皮E. 山药7.属于补气方剂的有:A. 四君子汤B. 四物汤C. 补中益气汤D.平胃散E.二陈汤8.属于六味地黄丸衍化方的有:A. 杞菊地黄丸B.知柏地黄丸C.麦味地黄丸D.都气丸E.地黄饮子三、填空题1. 四物汤由________________等药物组成,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功用。

2.黄疸有阴阳之分,茵陈蒿汤所治的黄疸属于_________黄,以 ___________为特点。

3.治疗梅核气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_。

4.川芎茶调散为治疗的________________代表方。

5.镇肝熄风汤重用________为君药,取其________________的功用。

6.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7.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

8.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________、________,“三补”加上“三泻”组成,上述诸药的用量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1.清热剂 2.理气剂 3.补益剂 4.理血剂五、简答题1.简述越鞠丸所治六郁。

2.简述半夏厚朴汤的组成、功效与主治。

3.简述五苓散的组成及配伍比例。

4.简述王清任的五个逐瘀汤的方名及共同组成药味。

5.简述补阳还五汤的组成与主治。

6.简述祛痰剂的分类及主治。

7.简述六味地黄丸的衍化方剂。

8.举出三首以上组成中含有大黄的方剂。

六、判断对错题(正确打“√”,错误打“×”)1.藿香正气散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霍乱吐泻的常用方。

()2.五苓散的君药是猪苓。

()3.补阳还五汤中用量最大的是黄芪。

()4.下焦蓄血证,治宜用桃核承气汤方;胸中瘀血证,治宜用血府逐瘀汤。

()5.二陈汤既是燥湿化痰的主方,又是治痰的基础方,除湿痰外,还可加减用于其他各种痰证。

()6.桂枝在肾气丸中的配伍意义是发表解肌。

()7.炙甘草汤中用量最大的是生地,为方中君药。

()8.六味地黄丸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熟地黄。

()七、论述题1. 用半夏治湿痰,为何常与橘皮、茯苓配伍?2.为什么说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剂?3.肾气丸的立法依据和具体治法是什么?配伍有何特点?4.论述六味地黄丸的方解。

第四阶段练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答:1.D 2. A 3.A 4.D 5. C 6.D 7.A 8. A 9.C 10.A11.A 12. A 13. E 14.C 15. B 16.B 17. C 18.A 19.B 20.B二、多选题答:1.ABCD 2. BC 3. ADE 4. AC 5.ABDE 6. BCD 7. AC 8.ABCD三、填空题答:1.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补血和血 2.阳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桔子色3.半夏厚朴汤 4.头痛 5.怀牛膝引血下行,补益肝肾6.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7. 5:1 8.山茱萸、山药 8:4:4:3:3:3 四、名词解释答:1.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称为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2.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称为理气剂。

属于八法中的消法。

3.凡以补虚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为补虚剂,又称补益剂,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4.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用于治疗血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称为理血剂。

五、简答题1.答:指气、血、痰、火、湿、食六郁。

2.答:组成包括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功效为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梅核气。

3.答: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比例为5:3:3:3:2。

4.答:王清任的五个逐瘀汤皆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为基础,均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主治血瘀病证。

分别是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

5.答:包括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6.答: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息风等五类,其适应证分别为湿痰证、热痰证、燥痰证、寒痰证、风痰证。

7.答:包括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都气丸等。

8.答:桃核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麻子仁丸等。

六、判断对错题答:1.√2. ╳ 3. √ 4.√ 5.√6.╳ 7.√ 8.√七、论述题1. 答:湿痰之证,多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临床常见咳嗽痰多色白、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等症。

半夏辛温燥烈,入脾胃经,长于燥脾湿而化痰浊,故为治湿痰之要药,善治脾不化湿、痰涎壅滞之湿痰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茯苓甘淡性平,功能渗湿健脾,湿去脾旺,痰无内生以杜绝生痰之源;橘皮辛苦性温,长于理气燥湿,健脾化痰,与半夏相须为用,以增强燥脾湿而化痰浊之力。

又“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橘皮行气又助消痰之功,故临证用半夏治湿痰,常与陈皮、茯苓配伍,如二陈汤。

2.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气虚证无不源于脾胃,补气之法应着重从脾胃入手。

四君子汤药性平和,不温不燥,为平补之剂,有益气健脾之功,可使脾胃之气健旺,运化复常,饮食增加,气血生化有源,诸症自愈。

后世许多补气健脾的方剂,如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都是从本方发展而来,所以,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

3.答:立法依据:"虚则补之"、"少火生气"。

具体治法:通过温补肾阳,以消除阴寒之气。

配伍特点:①阴阳双补:六味地黄丸补阴,桂枝、附子温阳,属"阴中求阳"之法。

②补泻并用:既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桂、附补肾虚;又有茯苓、泽泻、丹皮泻肾浊,补中有泻,以补为主,使补而不滞,泻不伤正。

4.答:方中以熟地黄为君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山茱萸滋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益脾阴而固精,共为臣,三药相伍,滋补肝、脾、肾,为“三补”,而以补肾阴为主。

佐药用“三泻”,其中,泽泻泻肾火、利湿浊,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泻肝火,并制约山茱萸之酸收;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之健运。

六药相合,有补有泻,而以补为要,肝、脾、肾之阴兼顾,重在补肾阴,成为治疗肝肾阴虚证的著名方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