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 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二 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 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业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口语交际应对》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口语交际应对》教学设计共3篇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口语交际应对》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是《口语交际应对》,是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语文下册第1单元。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将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应对各种口语交际情景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口语交际情景,掌握应对方法。
2.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
3.运用语言交际技能,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口语表达技巧的视频,引导学生对正确的口语交际有更具体的印象。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个人口语表达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让他们写下自己的答案。
2.讲解口语交际情景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口语交际情景,例如:问路、打招呼、谈论天气等,在小组内,学生可以彼此讨论交流意见,探讨该情景下最合适的交际方式,并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经验来总结交际技巧。
3.讲解应对方法每个小组分别展示出讨论的结论,并邀请整个班级进行评审,评出最佳答案。
教师进行点评和解释,指出学生学习各种情景口语交际的优劣之处,以及如何运用针对不同场合的应对方法,最终建立起有效的口语应对技巧。
4.练习口语表达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口语交际练习,运用所学技巧,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尽可能多地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方法,例如:模拟打电话、聊天等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以便更好地掌握应对方法。
5.总结提升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不断总结提升口语交际技巧,帮助他们体验到流利自如的口语表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应对能力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评估1.学生展示口语练习成果,并互相反馈。
2.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练习口语表达的情况,调整课程内容。
3.在学生家长的帮助下,分别进行口头测试和书面测试,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口语技巧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总结本次教学通过针对不同口语交际情景的讲解和应对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正确认识并使用口语交际技能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1.《社戏》主备课人迟丹校对人李颜池课型新授上课时间2课时【个性修改】【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缕清小说情节,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法学法】提问启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优秀学生作文分享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童年的鲁迅在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童年乐趣?今天我们走进《社戏》这篇小说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迅哥儿又有哪些童年趣事?三、正课1.学生介绍作者并给下列字注音钳撮偏僻行辈照例欺侮宽慰怠慢礼数撺掇凫水吩咐潺潺踊跃家眷皎洁好歹2.写作背景《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
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
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
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生活。
资料链接:关于社戏——社,金文(示,祭神)(木,代表在上生长的万物)(一,代表大地----在汉字中,“一”既可代表天,也可以代表地),表示植树代表地神,以便祭祀。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1《坚持依宪治国》优秀教案

2.1《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教师总结:历时四个月的全民讨论,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影响之广,使宪法集中了广大群众的智慧,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3、阅读相关链接,了解一下宪法规定的内容。
教师总结: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4、观看视频,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
提问:为什么新上任的国家公职人员要向宪法宣誓?
教师总结: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教师总结:。
八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

八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发音规则; 2.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正确朗读; 3. 掌握关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4. 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5.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字词的读音和发音规则;2. 课文的理解和朗读;3. 关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4. 写作训练;5. 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
三、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1. 形象化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发音规则。
2. 问答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3. 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4.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交流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引入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20分钟)a. 生字词学习通过展示生字词的图片、读音和发音规则,引导学生正确读音,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生字词。
b. 课文理解和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并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通过多次朗读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词语解释和用法分析(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并进行示范句的写作练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4. 写作训练(15分钟)通过教师给出的写作题目和写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修改,并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5. 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20分钟)通过阅读理解题目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4 灯笼吴伯箫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这是一篇经典散文,对这样的课文,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注意体现其经典之处,又要体现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和发现。
围绕灯笼,教学重点应定位在“情感感悟”,应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比对教材知识要点的把握更为重要。
因此,我设计了“说灯笼缘”——“忆灯笼事”——“明灯笼情”——“学《灯笼》法”——“学以致用”五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设计意图:1、重朗读,重品析《灯笼》一文语言典雅,感情真挚。
学习此文,引导学生品析“明灯笼情”这一精彩片段,是一重要环节。
对情感的感悟,理解,朗读是第一步,所以教师在品析语言这一环节上,先让学生自己品,再指导朗读,带入情感去读,然后谈感受,也就是对语言的品析,教师在这一环节上通过让学生从字词,到句,最后段中抓住语言进行品味。
这样的学法指导,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合作学习本文典雅的语言,教师只做总结性点评和鼓励性带动。
由语言,细节的品析,很容易过渡到主题的理解。
重积累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角点还是在于积累。
本文以为“民俗”主题,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背过并积累下来,也从情感上积累了民风民俗。
重运用让学生运用排比,化诗入文写一写生活中某个物件,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2、品味作者典雅的语言特点,学会化诗入文使文章更加典雅。
3、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典雅的语言特点,学会化诗入文使文章更加典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法:诵读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情感体验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读品结合设计意图:听说读写相结合,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感悟和发现变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进入课文到投入感情、深入课文最后到探寻主题并自我发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大自然的启示”,包括《荷塘月色》、《春》、《济南的冬天》三篇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自然景物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仍需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有待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品味阅读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美,感悟生活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3.操练(2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类似的文章,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文章。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4 灯笼

4 灯笼◎文化自信: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体会作者怀念往昔生活时引发的激越的爱国热情。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分析文中描写、叙述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本文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的语言。
(重点)一、导入新课梅花映雪挂灯笼,福字生金万户红。
灯笼如今在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吴伯箫的《灯笼》,去感受“灯笼”的魅力。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斡旋”“怅惘”“人情世故”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938年4月辗转抵达延安参加革命。
抗战时期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著有《吴伯箫散文选》。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2.目标任务二:自读感知,梳理情节。
◎作者在文中说“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通读全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的缘有哪些。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 ①村头挂灯慰路人 ②元宵灯笼看不够 ③挑灯名将表宏愿◎这些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据此给文章分段,概括每部分内容。
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第2—11段。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体说“灯笼”,写“我”对灯笼的回忆及联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理解诗歌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3. 学会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能够创作符合要求的简单诗歌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 掌握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 理解诗歌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 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够准确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 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能够符合要求地进行诗歌创作。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教学内容
1. 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诗歌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3. 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创作符合要求的简单诗歌作品。
2.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 通过给学生朗诵一首名家诗歌,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分析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2. 简要介绍诗歌的分类和不同的鉴赏方法。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配发给学生若干个案例诗歌,并让他们进行阅读和鉴赏。
2. 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步骤四:讲解创作(10分钟)
1.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2. 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素材,并讲解如何进行创作。
步骤五:课堂练(25分钟)
1. 要求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符合要求的简单诗歌作品。
2. 分组讨论,分享并展示各自的创作成果。
步骤六:总结与提问(10分钟)
1. 整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诗歌创作的感受。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或者小测验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进一步完善单元教学设计。
以上是对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的初步规划,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