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听阈曲线的特点
什么是听阈

什么是听阈
能产生听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
耳的适宜刺激是空气振动的疏密波,但振动的频率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耳蜗所感受,引起听觉。
通常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在16-20000Hz之间,而且对于其中每一种频率,都有一个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称为听阈。
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可听阈是不同的,例如对1KHz纯音的可听阈约为2*10^(-5)Pa。
当振动强度在吸阈以上继续增加时,听觉的感受也相应增强,但当振动强度增加到某一限度时,它引起的将不单是听觉,同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觉,这个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
由于对每一个振动频率都有自己的听阈和最大或听阈,因而就能绘制出表示人耳对振动频率和强度的感受范围的坐标图,如右图所示。
其中下方曲线表示不同频率振动的听阈,上方曲线表示它们的最大听阈,两得所包含的面积则称为听域。
凡是人所能感受的声音,它的频率和强度的坐标都应在听域的范围之内。
由听域图可看出,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在1000-3000Hz之间;而日常语言的频率较此略低,语音的强度则在听阈和最大可听阈之间的中等强度处。
实验五-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

实验五 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 Determination of the Auditory Threshold Curve)【实验目的】(1) 掌握听觉实验仪的使用方法; (2) 测定人耳的听阈曲线。
【实验器材】听觉实验仪、立体声耳机等。
【实验原理】1。
声强级、响度级和等响曲线(包含听阈曲线和痛阈曲线)能够在听觉器官引起声音感觉的波动称为声波。
其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
描述声波能量的大小常用声强和声强级两个物理量。
声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声波能量,用符号I 来表示,其单位为W/m 2。
而声强级是声强的对数标度,它是根据人耳对声音强弱变化的分辨能力来定义的,用符号L 来表示,其单位为分贝,L 与I 的关系为:L=lg)(lg 10)(00dB I IB I I ⨯= 式中规定I 0=10-12 W/m 2 (频率为1000赫兹)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
一般来说、它随着声强的增大而增加、但两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还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人耳中引起相等的响度时、它们的声强(或声强级)并不相等。
在医学物理学中用响度级这一物理量来描述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其单位为叻 (Phon ),它是选取频率为1000赫兹的纯音为基准声音,并规定它的响度级在数值上等于其声强级数值(注意:单位不相同!),然后将被测的某一频率声音与此基准声音比较,若该被测声音听起来与基准音的某一声强级一样响、则这基准音的响度级(数值上等于声强级)就是该声音的响度级。
例如:频率为100HZ ,声强级为72dB 的声音,与1000Hz 、声强级为60dB 的基准声音等响,则频率为100Hz 声强为72dB 的声音,其响度级为60昉;1000Hz 、40dB 的声音,其响度为40昉。
以频率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声强级为纵坐标,绘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与1000Hz 的标准声音等响时的声强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得到的曲线称为等响曲线。
正常人听力指标

正常人听力指标
正常人的听力指标通常通过听力检测来评估。
听力测试可以测量一个人在不同频率和音量条件下的听力水平。
以下是一般的听力指标:
听阈:
听阈是指一个人能够听到的最轻微的声音强度。
听力测试通常以分贝(decibel,dB)为单位,正常听阈通常在0-25 dB 之间。
频率范围:
正常人的听力应该能够覆盖从低频到高频的广泛范围。
听力测试通常包括多个频率,例如,500 Hz、1000 Hz、2000 Hz、4000 Hz等。
语音辨识度:
语音辨识度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辨识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正常人应该在正常音量下能够清晰地辨识语音。
双耳听力:
双耳听力比单耳听力更加重要,因为双耳听力有助于定位声源和提高对于环境声音的感知。
听力损失程度:
根据听力测试的结果,听力损失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轻度听力损失是在26-40 dB 范围内,中度是在41-70 dB,重度是在71-90 dB,而极重度听力损失是超过90 dB。
高频听力:
高频听力通常是最先受损的,尤其是与年龄相关的听力损失。
因此,测试高频听力对于评估听力状况至关重要。
听力曲线:
听力曲线显示了在不同频率下的听阈,以图形方式表示一个人的听力水平。
正常听力曲线应该呈现平滑的形状。
耳蜗功能:
耳蜗是内耳的一部分,负责将声音信号转换成神经信号。
耳蜗的功能对于正常听力至关重要。
教你读懂“听力曲线图”分型

教你读懂“听力曲线图”分型临床听力测试时,通过测试病人对每个频率的声音反应阈值,将阈值描记在同一张听力图上,连接每个点即绘出气导听力曲线和骨导听力曲线,将两条曲线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确定:(1)正常听力范围;(2)听力损失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或极重度);(3)确定听力障碍的性质和部位,为治疗提供依据;(4)观察治疗效果和病程中的听阈变化情况,从而作为耳科听力障碍疾病诊断、耳聋评残鉴定、听觉干预效果评估的依据;是目前耳科及临床听力学疾病诊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测试方法。
临床接受测试的人,多少都比正常年轻人要差点,即都存在听力损失,比0dBHL值要高。
因此,临床上约定听力损失在25dBHL以内,都归为正常听力范围。
临床上正常听力图可显示骨导听力在各频率范围中均为0~20dBHL,气导听力则在0~25dBHL,气、骨导间距为10dB以内。
一、听力损失的分级标准目前以纯音听力图评定听力障碍或听力残疾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临床上常用的分级法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出的听力障碍程度的分级法,主要是根据0.5kHz、1kHz、2kHz、4KHz听阈的平均值进行分级。
WHO听力损失程度分级标准(1997年)二、听力损失性质的判定声音从外耳道进入,通过中耳的传音结构进入耳蜗之前这段,通常称为声音的传导部分;声音进入耳蜗到听神经这段称为感音部分;听神经至大脑听皮层这段称为神经中枢部分。
因此声音传导部分有病变就称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部分有病变就称感音性听力损失,神经中枢部分有病变就称神经性听力损失;如果传导和感音部分都有病变就称混合性听力损失,而感音和神经中枢部分都有病变就称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指声音在传导径路上,由于任何结构与功能障碍导致进入内耳的声能减弱所造成的听力下降。
但耳蜗之后声音传导正常,即骨导听力正常,听力曲线图上表现为:气导听阈提高(大于25dB),骨导听阈正常(通常小于15dB),气骨导差值大于10dB。
实验五-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知识分享

实验五 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 Determination of the Auditory Threshold Curve)【实验目的】(1) 掌握听觉实验仪的使用方法; (2) 测定人耳的听阈曲线。
【实验器材】听觉实验仪、立体声耳机等。
【实验原理】1。
声强级、响度级和等响曲线(包含听阈曲线和痛阈曲线)能够在听觉器官引起声音感觉的波动称为声波。
其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
描述声波能量的大小常用声强和声强级两个物理量。
声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声波能量,用符号I 来表示,其单位为W/m 2。
而声强级是声强的对数标度,它是根据人耳对声音强弱变化的分辨能力来定义的,用符号L 来表示,其单位为分贝,L 与I 的关系为:L=lg)(lg 10)(00dB I IB I I ⨯= 式中规定I 0=10-12 W/m 2 (频率为1000赫兹)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
一般来说、它随着声强的增大而增加、但两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还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人耳中引起相等的响度时、它们的声强(或声强级)并不相等。
在医学物理学中用响度级这一物理量来描述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其单位为叻 (Phon ),它是选取频率为1000赫兹的纯音为基准声音,并规定它的响度级在数值上等于其声强级数值(注意:单位不相同!),然后将被测的某一频率声音与此基准声音比较,若该被测声音听起来与基准音的某一声强级一样响、则这基准音的响度级(数值上等于声强级)就是该声音的响度级。
例如:频率为100HZ ,声强级为72dB 的声音,与1000Hz 、声强级为60dB 的基准声音等响,则频率为100Hz 声强为72dB 的声音,其响度级为60昉;1000Hz 、40dB 的声音,其响度为40昉。
以频率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声强级为纵坐标,绘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与1000Hz 的标准声音等响时的声强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得到的曲线称为等响曲线。
听阈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听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2. 测定人耳在不同频率下的听阈,绘制听阈曲线。
3. 分析听阈曲线的特点,了解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
二、实验器材1. 听觉实验仪2. 耳机3. 频率发生器4. 计时器5. 实验记录表三、实验原理听阈是指人耳能听到的最低声音强度。
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度不同,因此听阈曲线呈现出一定规律。
本实验通过听觉实验仪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调节声音强度,测定被试者在不同频率下的听阈,绘制听阈曲线。
四、实验步骤1. 熟悉实验仪器:首先,了解听觉实验仪器的构造、功能及操作方法。
包括频率调节、强度调节、信号输出等。
2. 实验准备:将被试者安排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实验,要求被试者放松,保持安静。
3. 测定听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听阈测定:(1)将被试者分为若干组,每组选取一名被试者。
(2)调节频率发生器,产生一定频率的声音。
(3)将被试者佩戴耳机,调整耳机位置,使声音传入被试者耳朵。
(4)调整听觉实验仪的强度调节旋钮,使声音强度逐渐增强。
(5)观察被试者的反应,当被试者能听到声音时,记录此时的声音强度。
(6)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测定被试者在1000Hz、2000Hz、3000Hz、4000Hz、5000Hz、6000Hz、7000Hz、8000Hz等频率下的听阈。
4. 绘制听阈曲线:将不同频率下的听阈值绘制成曲线,即为听阈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绘制听阈曲线,观察曲线特点。
(2)分析被试者在不同频率下的听阈值。
2. 分析(1)观察听阈曲线,可以看出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度不同。
在3000Hz左右,听阈值最低,说明人耳对中频声音最为敏感。
(2)分析被试者在不同频率下的听阈值,可以了解被试者的听力状况。
若听阈值普遍较高,可能存在听力障碍。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听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2. 测定了被试者在不同频率下的听阈,绘制了听阈曲线。
3. 分析了听阈曲线的特点,了解了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
实验五-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

实验五-⼈⽿听阈曲线的测定实验五⼈⽿听阈曲线的测定( Determination of the Auditory Threshold Curve)【实验⽬的】(1)掌握听觉实验仪的使⽤⽅法;(2)测定⼈⽿的听阈曲线。
【实验器材】听觉实验仪、⽴体声⽿机等。
【实验原理】1。
声强级、响度级和等响曲线(包含听阈曲线和痛阈曲线)能够在听觉器官引起声⾳感觉的波动称为声波。
其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
描述声波能量的⼤⼩常⽤声强和声强级两个物理量。
声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向的单位⾯积的声波能量,⽤符号I 来表⽰,其单位为W/m 2。
⽽声强级是声强的对数标度,它是根据⼈⽿对声⾳强弱变化的分辨能⼒来定义的,⽤符号L 来表⽰,其单位为分贝,L 与I 的关系为:L=lg)(lg 10)(00dB I IB I I ?= 式中规定I 0=10-12 W/m 2 (频率为1000赫兹)⼈⽿对声⾳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
⼀般来说、它随着声强的增⼤⽽增加、但两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还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中引起相等的响度时、它们的声强(或声强级)并不相等。
在医学物理学中⽤响度级这⼀物理量来描述⼈⽿对声⾳强弱的主观感觉,其单位为叻(Phon ),它是选取频率为1000赫兹的纯⾳为基准声⾳,并规定它的响度级在数值上等于其声强级数值(注意:单位不相同!),然后将被测的某⼀频率声⾳与此基准声⾳⽐较,若该被测声⾳听起来与基准⾳的某⼀声强级⼀样响、则这基准⾳的响度级(数值上等于声强级)就是该声⾳的响度级。
例如:频率为100HZ ,声强级为72dB 的声⾳,与1000Hz 、声强级为60dB 的基准声⾳等响,则频率为100Hz 声强为72dB 的声⾳,其响度级为60昉;1000Hz 、40dB 的声⾳,其响度为40昉。
以频率的常⽤对数为横坐标,声强级为纵坐标,绘出不同频率的声⾳与1000Hz 的标准声⾳等响时的声强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得到的曲线称为等响曲线。
听阈曲线实验报告

听阈曲线实验报告听阈曲线实验报告引言: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听觉阈曲线则是研究听力感知的基础。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听阈曲线,了解人类听觉系统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感知能力,并探讨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纯音听阈测定法,使用了一台专业的听觉测试设备。
参与者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内,佩戴耳机,并调整音量至舒适的水平。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需要按照听到声音的强度调整按钮,以确定自己能够听到的最低声音。
实验结果:通过对多位参与者的测试,我们获得了一组听阈曲线数据。
听阈曲线通常呈现出“倒U”形,即在低频和高频时听阈较高,在中频时听阈较低。
这与人类听觉系统的特性相符合。
实验数据还显示,男性和女性在听阈曲线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女性对高频声音的感知能力更强。
听阈曲线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听阈曲线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听觉系统的特点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听阈曲线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在不同频率声音下的听力水平,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听力健康。
例如,在高频段听阈较高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高音乐或噪音的伤害,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其次,听阈曲线的研究对于音频工程和音频设备的设计与优化也具有指导意义。
不同频率声音的听阈差异意味着在音频设备的设计中需要更加注重频率响应的平衡,以确保用户能够获得更好的听觉体验。
此外,听阈曲线还与语言学、音乐学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语言学中,了解人类听阈曲线的特点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人类语音产生和感知的机制。
在音乐学中,对听阈曲线的研究可以帮助音乐家和音乐制作人更好地把握不同音高的表现效果,从而提升音乐作品的质量。
结论:通过听阈曲线实验,我们了解了人类听觉系统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感知能力,并探讨了听阈曲线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听阈曲线的研究对于保护听力健康、音频工程优化以及语言学、音乐学等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听阈曲线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听阈曲线来改善听觉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听阈曲线的特点
正常听觉阈曲线是描述人类对声音强度敏感程度的曲线。
其特点包括:
1. 频率特性,正常听阈曲线在不同频率下的敏感度不同。
一般来说,在中等频率范围内,人耳对声音的敏感度最高,而在低频和高频时则相对较低。
2. 高低阈值,正常听阈曲线在低频和高频时有较高的阈值,也就是对声音的敏感度较低,而在中频时有较低的阈值,对声音的敏感度较高。
3. 阈值的变化,在不同声音强度下,正常听阈曲线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声音强度越大,听觉阈值越低,也就是对声音的敏感度越高。
4. 非线性特性,正常听阈曲线在低声音强度下呈现非线性的特点,也就是对低声音的敏感度较高,而在高声音强度下则呈现线性的特点。
5. 个体差异,尽管有一般规律,但不同个体的正常听阈曲线可
能会有所差异,这取决于遗传、年龄、性别等因素。
总的来说,正常听阈曲线是描述人耳对声音强度敏感度的曲线,其特点包括频率特性、高低阈值、阈值的变化、非线性特性和个体
差异。
这些特点反映了人类听觉系统对声音的感知特性,对于理解
声音处理和听觉感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