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听阈曲线的特点

正常听阈曲线的特点

正常听觉阈曲线是描述人类对声音强度敏感程度的曲线。其特点包括:

1. 频率特性,正常听阈曲线在不同频率下的敏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中等频率范围内,人耳对声音的敏感度最高,而在低频和高频时则相对较低。

2. 高低阈值,正常听阈曲线在低频和高频时有较高的阈值,也就是对声音的敏感度较低,而在中频时有较低的阈值,对声音的敏感度较高。

3. 阈值的变化,在不同声音强度下,正常听阈曲线的形状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声音强度越大,听觉阈值越低,也就是对声音的敏感度越高。

4. 非线性特性,正常听阈曲线在低声音强度下呈现非线性的特点,也就是对低声音的敏感度较高,而在高声音强度下则呈现线性的特点。

5. 个体差异,尽管有一般规律,但不同个体的正常听阈曲线可

能会有所差异,这取决于遗传、年龄、性别等因素。

总的来说,正常听阈曲线是描述人耳对声音强度敏感度的曲线,其特点包括频率特性、高低阈值、阈值的变化、非线性特性和个体

差异。这些特点反映了人类听觉系统对声音的感知特性,对于理解

声音处理和听觉感知具有重要意义。

电测听检查及听力图分析

电测听检查及听力图分析 一、电测听仪类型 电测听仪因用途不同大概分为以下五类: (一)纯音电测听仪: 以纯音听阈为主进行听能力测试的仪器。 (二)手动电测听仪: 频率、听力级的改变,结果记录均为人工操作的仪器。 (三)自描电测听仪: 频率、听力级的选用,信号的改变,听力结果曲线的描记是由受试者操作马达开关而自动完成的仪器。 (四)语言电测听仪:以语言为测试材料,以语言可懂度判断听力状况的仪器。 (五)筛选电测听仪:频率较少,通常用于较大范围人群体检筛查的仪器。 二、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电测听仪的构成主要取决以下因素: (一)人的听域范围在0 至20000Hz 以内,而满足日常生活的听域范围0 至10000Hz 即足够。通过听力学实践,人们认识到选取1000Hz 为中心的11 个频率作为气导域值测试点,基本能反映人的听力状况。这11 个频率分别是:125、250、500、1000、1500、2000、3000、4000、6000、8000 和10000。(二)声音向内耳传递时,空气传导占主流,颅骨亦有这方面的功能,根据颅骨的结构,人们选取了250、500、1000、2000、4000Hz 五个倍频程频率对骨传导状况进行测试。 (三)为了规避测试较差耳时,因颅骨的传递产生伪听力,需对好耳实施声掩盖,听力学实践证明:越接近测试声频率的掩盖越有效。国际通常的做法是从通过窄带滤波器的白噪声中获得相应的掩盖声。白噪声的特点是:6000Hz 以下能量分布基本均匀,6000Hz 以上能量明显衰减。 (四)充分满足听力测试的声能量是:气导130dB(SPL)、骨导80dB(SPL),而强度的衰减和提升起码要有1dB、5dB 两个阶。 (五)测试信号的显现,要有高质量的开关特性,不同时间间隔的通断控制,不同增量的幅度调制。 鉴于上述要求,目前的电测听仪主要工作原理是:纯音振荡器产生气、骨导所需要的高精度正弦信号,频率误差<±3%,80 年代以后的机器多采用CPU 控制的,由运放、A/D 转换器构成的数控振荡器。幅度调制往往是通过相关电路对该部分电路的控制实现的。由于光耦合开关无触点,最大程度的减少了自身噪音,所以测试信号的引出均采用光耦合开关,满足临床要求的测试对光耦开关的要求是:不小于60dB 的信号通断比,满足10ms<TKG<50ms 的开关特性。时间调制一般是通过相关电路对此开关的控制实现的。功率放大器多采用OTL 电路,其作用为最终的电声器件提供足够的电能量,保障气导130dB(SPL)、骨导80dB(SPL)的最大输出,且谐波失真分别<3%、5%。衰减器作为仪器的末级,即要完成测试信号5dB、1dB 阶的升降(目前大部分仪器该值可自定)又要匹配耳机、骨导器、音箱等负载。传声放大器是语言测听及医患沟通等声信号的前级处理。掩盖功能电路包括:白噪音振荡器、窄带滤波器、功放及衰减器,最终向患者提供以测试信号为中心频率,满足功率要求的白噪声、窄带噪声。 听力计是测定个体对各种频率感受性大小的仪器,通过与正常听觉相比,就可确定被试的听力损失情况。心理学上的听力计通常都是指纯音听力计。使用时,仪器主件自动提供由弱到强的各种频率刺激,自动变换频率,测听时被试戴上封闭隔音的耳机,当听到声音时,即按键,仪器可根据被试反应直接绘出可听度曲线。在医学上经常使用听力计来检查听力和测量听力的损失,听力损失的程度是用低于正常阈限的分贝数来衡量的。听力测定能评定一个人的听觉。因此,它在听力保护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仪器。 三、测试方法 纯音听阈测试包括气导听阈及骨导听阈测试两种,一般先测试气导,然后测骨导。检查从lkHz 开始,

实验五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

实验五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 ( Determination of the Auditory Threshold Curve) 【实验目的】 (1)掌握听觉实验仪的使用方法; (2)测定人耳的听阈曲线。 【实验器材】 听觉实验仪、立体声耳机等。 【实验原理】 1。声强级、响度级和等响曲线(包含听阈曲线和痛阈曲线) 能够在听觉器官引起声音感觉的波动称为声波。其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描述声波能量的大小常用声强和声强级两个物理量。声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声波能量,用符2。而声强级是声强的对数标度,它是根据人耳对声音强弱变化的分辨能力来来表示,其单位为W/m号I定义的,用符号L来表示,其单位为分贝,L与I的关系为: II(B)?10?lg(dB) L=lg II00-122(频率为1000I=10 W/m赫兹)式中规定0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一般来说、它随着声强的增大而增加、但两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还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人耳中引起相等的响度时、它们的声强(或声强级)并不相等。在医学物理学中用响度级这一物理量来描述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其单位为叻(Phon),它是选取频率为1000赫兹的纯音为基准声音,并规定它的响度级在数值上等于其声强级数值(注意:单位不相同!),然后将被测的某一频率声音与此基准声音比较,若该被测声音听起来与基准音的某一声强级一样响、则这基准音的响度级(数值上等于声强级)就是该声音的响度级。例如:频率为100HZ ,声强级为72dB的声音,与1000Hz、声强级为60dB的基准声音等响,则频率为100Hz声强为72dB的声音,其响度级为60昉;1000Hz、40dB的声音,其响度为40昉。以频率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声强级为纵坐标,绘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与1000Hz的标准声音等响时的声强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得到的曲线称为等响曲线。图5-1表示正常人耳的等响曲线。 引起听觉的声音,不仅在频率上有一范围,而且在声强上也有一定范围。就是说,对于任意在声波范围内(20Hz~20000Hz)的频率来说,声强还必须达到某一数值才能引起人耳听觉。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声强叫做听阈,对于不同频率的声波听阈不同,听阈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叫做听阈曲线。随着声强的增大,人耳感到声音的响度也提高了,当声强超过某一最大值时,声音在人耳中会引起痛觉,这个最大声强称为痛阈。对于不同频率的声波,痛阈也不同,痛阈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叫做痛阈曲线。由上图可知听阈曲线即为响度级为0昉的等响曲线,痛阈曲线则为响度级为120昉的等响曲线。

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

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 人耳听阈曲线是一个描述人们听觉敏感度的曲线,它表示在不同频率下人们可以听到的最小声强度。由于人类听觉系统的非线性特性,人耳听阈曲线呈现为一种U型曲线,这意味着在低频和高频两端,听觉阈值较高,而在中频段,听觉阈值较低。 测定人耳听阈曲线的过程通常涉及使用一种称为听阈测试的方法。这种测试需要使用一台音频发生器和一个耳机,并将音源的输出精确控制在逐渐递增或递减的水平上,直到被测人能够听到或不能再听到声音为止。这个测试过程需要在许多不同频率下进行,以获得全面的听觉阈曲线。 首先,在进行听阈测试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测试环境,如安静的房间或实验室。确保听测设备符合国家标准,并进行校准,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精准度。然后,要检查被测试人的耳朵是否有任何异常,如外耳道感染或中耳炎,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开始测试时,被测试者戴着耳机坐在安静的房间中,同时听觉实验员使用一台音频发生器逐渐递增或递减声音的水平。这个过程需要在一系列不同的频率下进行,从低频到高频,以获取完整的听觉阈曲线。 在每个频率点上,测试人员会提示被测试人是否已经听到声音,或者声音是否太弱而无法听到。如果被测试者能够听到声音,声强度将逐渐减小,直到声音变成听不到为止。如果被测试者没有听到声音,则声强度将逐渐增加,直到被测人能够听到声音为止。每个频率点上的测试将在几次测量中进行,并将取平均值作为结果。 测试得到的结果通常以 dB SPL(分贝声压级)为单位表示。这个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度,其中每一个10dB SPL的增加代表声音的强度增加了10倍。在听阈测试中,被测试人能够听到的最小声音级被表示为听觉阈,以 dB SPL为单位。

人耳听觉听阈曲线测量开题报告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子振动产生的疏密波,它的频率范围为16到20000Hz,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当强度在听阈以上继续增加时,听觉的感受也相应增强,但当强度增加到某一限度时,它引起的将不单是听觉,同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觉,这个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人耳的听阈随着声音的频率而变化,而且每一种振动频率都有它自己的听阈和最大可听阈,因而就能绘制出表示人耳对振动频率和强度的感受范围的坐标图。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在1000到3000Hz之间,语音的强度则在听阈和最大可听阈之间的中等强度处。 刘嘉敏,王玲,兰逸君,李丽娜,杨奇在《基于外耳轮廓边缘信息的人耳识别》中表示,人耳的听觉灵敏度是指人耳对声压、频率及方位的微小变化的判断能力。当声压发生变化时,人们听到的响度会有变化。例如声压级在50dB以上时,人耳能分辨出的最小声压级差约为1dB;而声压级小于40dB时,要变化1~3dB才能觉察出来。当频率发生变化时,人们听到的音调会有变化。例如频率为1000Hz、声压级为40dB的声音,变化3Hz就能察觉出来;当频率超过1000Hz、声压级超过40dB时,人耳能察觉到的相对频率变化范围(Δf/f)约为0.003。另外听觉灵敏度还与年龄有关,因人而有所差异。 桑基韬,王巍,林蔚在《3D人耳识别的研究进展》中表示,对於纯音来说,等响曲线表明了响度与频率的关系。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闻阈和痛阈不一样,灵敏度也不一样.例如,200Hz的30dB的声音和1kHz的10dB的声音在人耳听起来具有相同的响度,这就是所谓的“等响”不同的频率,具有不同的强度,但它们确有同等的响度级,单位是方(phon),如40方或60方等响曲线。在低强度时,等响线的图形类似於听阈曲线。因此,如果声音的强度相等,那麼中频声听起来会比低频或高频声更响一些。随著响度级或声压级的增加,等响曲线渐趋於平直。也就是说,不同频率的响度级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低频声的响度级随声音强度的增长比中频声要快,这表明在高声强时,人耳对低频声变得比较敏感了。一个由线谱或连续谱组成的复合声,一般来讲,它所包括的频率范围越宽,其声音也越响,尽管这时所包含的总声能保持不变。研究证明,响度与频宽的这种关系,只有当频宽超过某一最小值即临界带宽之后才会产生。而在其临界带宽之内,响度基本上不依赖於频宽,这种效应通常叫做响度综合,声音的响度也与声音持续作用的时间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大约15~150毫秒),持续时间越长声音也越响。超过这个范围,这种关系便不存在了。 杨莉莉,李燕,徐柏龄在《汉语耳语音库的建立与听觉实验研究》中表示,人类的听音特性曲线,是反映人们对声音振幅范围心理因素的曲线,每条曲线上对应于不同频率的声压级

听阈曲线实验报告

听阈曲线实验报告 听阈曲线实验报告 引言: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听觉阈曲线则是研究听力感知的基础。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听阈曲线,了解人类听觉系统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感知能力,并探讨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采用了纯音听阈测定法,使用了一台专业的听觉测试设备。参与者被 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内,佩戴耳机,并调整音量至舒适的水平。实验过程中,参与者需要按照听到声音的强度调整按钮,以确定自己能够听到的最低声音。 实验结果: 通过对多位参与者的测试,我们获得了一组听阈曲线数据。听阈曲线通常呈现 出“倒U”形,即在低频和高频时听阈较高,在中频时听阈较低。这与人类听觉 系统的特性相符合。实验数据还显示,男性和女性在听阈曲线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女性对高频声音的感知能力更强。 听阈曲线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听阈曲线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听觉系统的特点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具有重要 意义。首先,听阈曲线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在不同频率声音下的听力水平, 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听力健康。例如,在高频段听阈较高的人可能更容易受 到高音乐或噪音的伤害,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其次,听阈曲线的研究对于音频工程和音频设备的设计与优化也具有指导意义。

不同频率声音的听阈差异意味着在音频设备的设计中需要更加注重频率响应的 平衡,以确保用户能够获得更好的听觉体验。 此外,听阈曲线还与语言学、音乐学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语言学中,了 解人类听阈曲线的特点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人类语音产生和感知的机制。在音乐学中,对听阈曲线的研究可以帮助音乐家和音乐制作人更好地把握不同 音高的表现效果,从而提升音乐作品的质量。 结论: 通过听阈曲线实验,我们了解了人类听觉系统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感知能力,并 探讨了听阈曲线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听阈曲线的研究对于保护听力健康、音频 工程优化以及语言学、音乐学等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听阈曲线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听阈 曲线来改善听觉体验。

医用物理学(俞航)人耳听觉听阈测量.docx

人耳听觉听阈的测量 实验目的 1.掌握听觉听阈的测量方法; 2 •测定人耳的听阈曲线。 实验原理 能够在听觉器官引起声音感觉的波动称为声波。其频率范围通常为20 至20000Hzo描述声波能量的大小常用声强和声强级两个物理量。声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声波能量,用符号/来表示,其单位为W2/m o而声强级是声强的对数标度,它是根据人耳对声音强弱变化的分辨能力来定义的,用符号厶来表示,其单位为分贝,厶与/的关系为: L = lg*(dB)= 101g +(dB)(1)式(1)中规定/0=10'12W2/m; 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一般来说、它随着声强的增大而增加、但两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还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人耳中引起相等的响度时、它们的声强(或声强级)并不相等。在医学物理学中,用响度级这一物理量来描述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其单位为昉(Phon),它是选取频率为1000Hz的纯咅为基准声音,并规定它的响度级在数值上等于其声强级数值,然后将被测的某一频率声音与此基准声音比较,若该被测声音听起来与基准音的某一声强级一样响,则这基准音的响度级(数值上等于声强 级)

就是该声音的响度级。例如:频率为100Hz ,声强级为72dB 的声音, 与1000Hz 、声强级为60dB 的基准声音等响,则频率为100Hz 声强为 72dB 的声音,其响度级为60昉;以频率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声强 级为纵坐标,绘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与1000Hz 的标准声音等响时的声 强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得到的曲线称为等响曲线。图1表示正常人 耳的等响曲线。 图1正常人耳的等响曲线 引起听觉的声音,不仅在频率上有一范围,而且在声强上也有一 定范围。对于任意在人耳听觉范围内的如20Hz 至20000Hz 的频率来 说,声强还必须达到某一数值才能引起人耳听觉。能引起听觉的最小 声强叫做听阈,对于不同频率的声波听阈不同,听阈与频率的关系曲 线叫做听阈曲线。由图1可知,听阈曲线即为响度级为0昉的等响曲 线。 实验步骤 一、熟悉听觉实验仪面板上的各键功能,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 关,指示灯亮,预热5分钟。 二、 在面板上将耳机插入,把仪器各选择开关按到选定位置。带 上耳机20 100 500 1 OOO ( 分贝) 80 5 OOO 10 OOO 120 1OO 听觉

教你读懂“听力曲线图”分型

教你读懂“听力曲线图”分型 临床听力测试时,通过测试病人对每个频率的声音反应阈值,将阈值描记在同一张听力图上,连接每个点即绘出气导听力曲线和骨导听力曲线,将两条曲线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确定:(1)正常听力范围;(2)听力损失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或极重度);(3)确定听力障碍的性质和部位,为治疗提供依据;(4)观察治疗效果和病程中的听阈变化情况,从而作为耳科听力障碍疾病诊断、耳聋评残鉴定、听觉干预效果评估的依据;是目前耳科及临床听力学疾病诊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测试方法。 临床接受测试的人,多少都比正常年轻人要差点,即都存在听力损失,比0dBHL值要高。因此,临床上约定听力损失在25dBHL以内,都归为正常听力范围。临床上正常听力图可显示骨导听力在各频率范围中均为0~20dBHL,气导听力则在0~25dBHL,气、骨导间距为10dB以内。 一、听力损失的分级标准

目前以纯音听力图评定听力障碍或听力残疾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临床上常用的分级法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出的听力障碍程度的分级法,主要是根据0.5kHz、1kHz、2kHz、4KHz听阈的平均值进行分级。 WHO听力损失程度分级标准(1997年) 二、听力损失性质的判定 声音从外耳道进入,通过中耳的传音结构进入耳蜗之前这段,通常称为声音的传导部分;声音进入耳蜗到听神经这段称为感音部分;听神经至大脑听皮层这段称为神经中枢部分。因此声音传导部分有病变就称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部分有病变就称感音性听力损失,神经中枢部分有病变就称神经性听力损失;如果传导和感音部分都有病变就称混合性听力损失,而感音和神经中枢部分都有病变就称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实验五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

实验五 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 ( Determination of the Auditory Threshold Curve) 【实验目的】 (1) 把握听觉实验仪的利用方式; (2) 测定人耳的听阈曲线。 【实验器材】 听觉实验仪、立体声耳机等。 【实验原理】 1。声强级、响度级和等响曲线(包括听阈曲线和痛阈曲线) 能够在听觉器官引发声音感觉的波动称为声波。其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描述声波能量的大小经常使用声强和声强级两个物理量。声强是单位时刻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声波能量,用符号I 来表示,其单位为W/m 2。而声强级是声强的对数标度,它是依照人耳对声音强弱转变的分辨能力来概念的,用符号L 来表示,其单位为分贝,L 与I 的关系为: L=lg )(lg 10)(0 0dB I I B I I ⨯= 式中规定I 0=10-12 W/m 2 (频率为1000赫兹) 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一样来讲、它随着声强的增大而增加、但二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还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人耳中引发相等的响度时、它们的声强(或声强级)并非相等。在医学物理学顶用响度级这一物理量来描述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其单位为叻 (Phon ),它是选取频率为1000赫兹的纯音为基准声音,并规定它的响度级在数值上等于其声强级数值(注意:单位不相同!),然后将被测的某一频率声音与此基准声音比较,假设该被测声音听起来与基准音的某一声强级一样响、那么这基准音的响度级(数值上等于声强级)确实是该声音的响度级。例如:频率为100HZ ,声强级为72dB 的声音,与1000Hz 、声强级为60dB 的基准声音等响,那么频率为100Hz 声强为72dB 的声音,其响度级为60昉;1000Hz 、40dB 的声音,其响度为40昉。以频率的经常使用对数为横坐标,声强级为纵坐标,绘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与1000Hz 的标准声音等响时的声强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取得的曲线称为等响曲线。图5-1表示正常人耳的等响曲线。 引发听觉的声音,不仅在频率上有一范围,而且在声强上也有必然范围。确实是说,关于任意在声波范围内(20Hz~20000Hz )的频率来讲,声强还必需达到某一数值才能引发人耳听觉。能引发听觉的最小声强叫做听阈,关于不同频率的声波听阈不同,听阈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叫做听阈曲线。随着声强的增大,人耳感到声音的响度也提高了,当声强超过某一最大值时,声音在人耳中会引发痛觉,那个最高声强称为痛阈。关于不同频率的声波,痛阈也不同,痛阈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叫做痛阈曲线。由上图可知听阈曲线即为响度级为0昉的等响曲线,痛阈曲线那么为响度级为120昉的等响曲线。 在临床上经常使用听力计测定病人对各类频率声音的听阈值,与正常人的听阈进行比较,借以诊断病人的听力是不是正常。

第一章:声波的传播特性及人耳的听觉

第一章声波的传播特性及听觉特性 第一节声波的传播特性 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在一定的频率和强度范围内时,人耳就可听到。振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有声波传播的空间称为声场。当声源在空气中发声时,媒质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振动,媒质中振动着的质点的位移会作用到相邻质点,使后者也产生振动,于是,振动形成波动,在空间传播开来,在声源周围形成疏密交替的空气压力波,称为声波。声波在150C时,大约以340m/s的速度由声源向外传播。气体中的声波属于纵波,即波的前进方向与媒质质点的振动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在传播过程中不受反射而向前行进的声波,称为行波。在某一时刻,空间行波相位相同各点的轨迹曲面称为波阵面,也称为波前。波阵面为平面的声波称为平面声波。 尺寸比波长小的声源所发出的声波是以球面扩展的,波阵面为球面,称为球面声波。这种声源称为点声源。现实中的声源,即使具有一定尺寸,但在距离与声源尺寸相比充分远时,也可将它看作点声源,在这样的距离处得到球面声波。当距离远到一定程度时,波阵面即与平面声波的波阵面相接近,可看作平面声波。 声能从声源沿波阵面的法线方向传播的路径称为声线,在各向同性的媒质中,声线是代表声波的传播方向。例如球面声波的声线就是球面的半径线。 声波的瞬时状态可用声压、媒质质点振速和媒质密度中的任何一个来描述。 (1)声压:有声波存在时,在静态大气压强上叠加的变化分量称为声压。 (2)质点振速:有声波存在时,媒质质点的振动速度。单位为m/s。 (3)媒质密度:单位体积内的媒质质量称为媒质密度。有声波存在时,媒质密度要产生稠密稀疏的变化。单位为kg/m3。 一、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前进过程中如果遇到尺寸甚大于声波波长的坚硬界面,会产生反射。声波从界面反射的角度与声波入射到界面的角度相等,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的声波如同从界面后面与声源相对应位置处发射出来的一样,即如同在该位置处有一声源,称为虚声源,也称为镜像声源,它与界面的距离等于声源与界面的距离,如图1-1所示。 图1-1 声波的反射 当声源在一个凹界面前,声波会产生聚焦,如图1-2所示。对于播音室来说,为了声音良好扩散,应避免凹界面。

纯音听阈测定正常范围表

纯音听阈测定正常范围表 纯音听阈是指一个人对各种音频的听力能力,是人的一种生理特点。它的衡量标准是一种可以定性衡量一个人的听力能力的标准。为了确定纯音听阈的正常范围,科学家发展出了《纯音听阈测定正常范围表》(以下简称正常范围表),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划定纯音听阈的正常及畸形范围,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准确地评估一个人的听力状况。 正常范围表涵盖了不同年龄段的纯音听阈测定标准,从婴儿到老年,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特定的正常范围。其中,婴儿的纯音听阈测定标准从20赫兹(Hz)到100Hz,儿童的标准从100Hz到200Hz,成人的标准从200Hz到500Hz,老年人的标准从500Hz到1000Hz,以及更高纯音频率。 正常范围表还设置了受损水平,可以指示一个人的纯音听阈是否受到损伤。如果测定结果低于正常范围,那么这表明这个人的纯音听阈受到了损伤,受损严重程度可由离正常范围表格中标准较大而较小的差距来定。 纯音听阈范围的正常和受损程度的测定也与个体的环境有关,例如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导致纯音听阈受损,其受损程度距离正常范围的距离越大,受损的程度也越严重。 此外,纯音听阈的正常范围也会因个体的健康状况而变化,例如某个人对音频的感知能力可能会因为某种疾病而减弱,这种情况下,正常范围表也会适当调整,以更准确地反映个体的听力状况。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纯音听阈测定正常范围表》是一个完整而有用的方法,可以用来评估一个人的纯音听阈水平是否正常。因此,它对于分析听力问题并确定纯音听阈的正常范围是非常有用的,医务人员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一个人的听力状况,使之更容易得出合理的诊断结果。 总之,《纯音听阈测定正常范围表》是一种通过分析一个人的纯音听阈水平是否正常来评估听力问题的有效标准,它不仅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准确地诊断纯音听阈正常范围,而且还可以更精确地诊断受损的程度,从而帮助患者及时得到治疗和康复。

实验三人耳听觉听阈的测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1 实验三 人耳听觉听阈的测量 【实验目的】 (1)掌握听觉听阈的测量方法; (2)测定人耳的听阈曲线。 (3)了解人耳的痛阈曲线(必须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 【实验原理】 1.声强级、响度级和等响曲线(包含听阈曲线和痛阈曲线): 能够在听觉器官引起声音感觉的波动称为声波。其频率范围通常为 20—20000Hz 。描述声波能量的大小常用声强和声强级两个物理量。声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声波能量,用符号I 来表示,其单位为W/m 。而声强级是声强的对数标度,它是根据人耳对声音强弱变化的分辨能力来定义的,用符号L 来表示,其单位为分贝,L 与I 的关系为: ()()dB I I dB I I L 0 0lg 10lg ⨯== 式(1)中规定 Io = 10-12 W /cm ; 频率为 1000Hz 。 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一般来说、它随着声强的增大而增加、但两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还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人耳中引起相等的响度时、它们的声强(或声强级)并不相等。在医学物理学中,用响度级这一物理量来描述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其单位为昉(Phon ),它是选取频率为 1000Hz 的纯音为基准声音,并规定它的响度级在数值上等于其声强级的数值(但是单位不相同),然后将被测的某一频率声音与此基准声音比较,若该被测声音听起来与基准音的某一声强级一样响、则这基准音的响度级就是该声音的响度级。例如:频率为 100Hz ,声强级为 72dB 的声音,与 1000Hz 、声强级为 60dB 的基准声音等响,则频率为 100Hz 声强为 72dB 的声音,其响度级为 60 昉;1000Hz 、40dB 的声音,其响度为 40 昉。 以频率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声强级为纵坐标,绘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与 1000Hz 的标准声音等响时的声强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得到的曲线称为等响曲线。图3.1 表示正常人耳的等响曲线。

ABR、40Hz与ASSR特性及临床应用

40Hz主要特点: 刺激声:短纯音、短音或短声,通常以密波相位刺激声给声,刺激速率接近40次/s,如39.1次/s; 滤波范围:低频滤波5Hz,高频滤波100Hz; 分析时间:100ms; 平均次数:250~500次; 电极位置:与MAEP相同; 注意事项:需要被试者自然放松,保持安静配合,不易使用镇静或安眠药物。 40Hz AEP重复性好,反应稳定,波形容易辨认。由于能以500Hz、甚至250Hz的低频短纯音诱发,因此有较好的频率特异性,尤其适合对低频听力的判断。40Hz AEP的反应阈接近纯音听阈,有利于判断行为听阈,。但是,40Hz AEP易受被试者状态、睡眠、镇静药物以及麻醉的影响,因此不适用于婴幼儿以及其他不配合的受试者。 40Hz AEP的解剖起源可能与脑干及丘脑有关,小丘可能对40Hz AEP的形成其主要作用。 40Hz临床应用: 1、40Hz AEP波形稳定,重复性好,幅度大,易于辨认,记录也十分便利。 2、由于该反应常用频率为500Hz的短纯音诱发,因此有较好的频率特性,尤其适合于对低频听功能的判断。 3、40Hz AEP的反应阈值接近行为听阈,在成年人可在10dB以内,对行为听阈有较好的复核作用,阈值的高低对应听损伤的分类大致为:<40dBnHL(正常),40~60 dBnHL(轻度听力下降),60~80 dBnHL(中度听力下降),>80 dBnHL(重度听力下降),此分类仅供参考,不同的测试条件和环境应建立自己的标准数据。 4、鉴别诊断脑干病变及多发性硬化症。 5、了解聋哑儿童的残余听力,有助于助听器的选配及其进行早起语言训练。 6、人工电子耳蜗植入后效果的评价。 7、可用于新生儿听功能筛查。 8、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使用的刺激声源主要是短声,由于短声的声学特性,该反应主要评价中、高频的听功能状态,对低频听功能反应极微。而40Hz AEP使用的刺激声源主要是500Hz短纯音(tone burst,500Hz),鉴于500Hz短纯音的声学特性,对低频听功能的反应极佳,弥补了ABR临床应用的不足。因此,ABR和40Hz AEP两类测试方法在评价听功能方面,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两者同时应用,可以比较全面的评估听功能。

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实验设计

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实验设计 人耳听阈曲线是描述人听觉感知阈值的函数,它反映了人耳对不同声音强度的敏感程度。这个曲线的测定对于音频产业和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人耳听阈曲线的 测定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测定一个人在听不同频率的声音时的阈值曲线,进而研究人耳的听觉特 性。 实验原理: 人耳听力感受器官是内耳内部耳蜗中的一个小器官,叫做耳蜗。耳蜗是由两部分组成,其中内部的采用基于液体的技术,外部则有一个圆锥体形的骨头内耳蜗中的感觉细胞外分 布着沿蜗壳盘旋的4个区域。每个区域有一个名称——上位区、下位区、中位区和基底部。耳蜗中有两种类型的感觉细胞: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内毛细胞接受来自骨盐纤毛的声波 压力的刺激,进而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递到大脑。外毛细胞则负责调节内毛细胞 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听力的灵敏度和响应时间。 人耳听阈曲线测定原理是根据声音强度到达耳蜗时,根据人耳的生理反应,测量听者 能够听到的最小声音强度,即听觉阈值。测量周期绝对静音,然后不停听改变频率、强度 的声波,问感知声音的强度大小,然后绘制声音强度和频率之间的曲线。 实验过程: 1. 实验前准备: 实验地点需选择安静的环境,研究者可选择实验室或无人区域,在这类场地进行此项 实验更好。工具准备为计算机、扬声器、声卡、软件等;对被试者进行询问是否患有听力、中耳炎和耳道疾病的等方面的问题。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计算机、扬声器、声卡、软件、麦克风、头戴式耳机骨传导试听器等。 3. 实验操作流程: 分几个步骤执行,每个步骤需进行详细记录。 第一步:在所有实验之前,请选择适当的耳机、耳塞或骨传导式听器等听音设备,并 进行相应的音量调节。

电测听检查及听力图分析

电测听检查及听力图分析 第一篇:电测听检查及听力图分析 电测听检查及听力图分析 一、电测听仪类型 电测听仪因用途不同大概分为以下五类: (一)纯音电测听仪: 以纯音听阈为主进行听能力测试的仪器。 (二)手动电测听仪: 频率、听力级的改变,结果记录均为人工操作的仪器。 (三)自描电测听仪: 频率、听力级的选用,信号的改变,听力结果曲线的描记是由受试者操作马达开关而自动完成的仪器。 (四)语言电测听仪:以语言为测试材料,以语言可懂度判断听力状况的仪器。 (五)筛选电测听仪:频率较少,通常用于较大范围人群体检筛查的仪器。 二、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电测听仪的构成主要取决以下因素: (一)人的听域范围在0 至20000Hz 以内,而满足日常生活的听域范围0 至10000Hz 即足够。通过听力学实践,人们认识到选取1000Hz 为中心的11 个频率作为气导域值测试点,基本能反映人的听力状况。这11 个频率分别是:125、250、500、1000、1500、2000、3000、4000、6000、8000 和10000。 (二)声音向内耳传递时,空气传导占主流,颅骨亦有这方面的功能,根据颅骨的结构,人们选取了250、500、1000、2000、4000Hz 五个倍频程频率对骨传导状况进行测试。 (三)为了规避测试较差耳时,因颅骨的传递产生伪听力,需对好耳实施声掩盖,听力学实践证明:越接近测试声频率的掩盖越有效。国际通常的做法是从通过窄带滤波器的白噪声中获得相应的掩盖声。白噪声的特点是:6000Hz 以下能量分布基本均匀,6000Hz 以上能量明显衰减。 (四)充分满足听力测试的声能量是:气导130dB(SPL)、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