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进模课程设计
级进模课程设计

精冲与级进模技术学生班级:某学生学号:某学生姓名:某指导老师:某板厚0.5mm ,材料为10号碳素结构钢,制造精度IT10 弯曲部分圆角半径为r=0.5mm图一零件构思:此零件采用为徐字中的一局部,如左图可以知道,对于那两点跟那个勾比较麻烦因此进行简化,将两点和那个勾转换为一个大圆里面加个小圆来表示,即成为此零件。
1,工艺分析此零件为典型的冲压件,尺寸精度要求高,涉及的工序多。
若采用单工序或复合模加工,使用的模具数量多,定位困难,误差大,且生产批量大、生产效率高,故采用级进模加工,即可以节约冲压设备,又可以提高模具的经济效率。
此零件要使用10号钢,10钢属于优质碳素结构钢,抗剪强度为260—340Mpa,抗拉强度为300—440Mpa,极限伸长率为29%,屈服极限为210Mpa,因此其塑性好,焊接性好,冷塑性好,板材正火或高温回后性能及佳,切削性,冷拉正火较退火态好, 易焊接,是很好的冲压材料。
此工件基本上是平面的冲裁,只有一处是弯曲的,且其他形状均为规则或接近规则的矩形或圆形,工件中也没有什么不适合的圆孔和尖角,形状中有伸出的部分但是没有过长或过窄,悬臂和凹槽的长度都在冲裁适合的比例范围内。
工件中的圆孔的孔边距也很大,不必考虑最小孔边距,这也非常适合冲裁,制造精度IT10,冲裁模是可以达到的。
由图可以看出制件包括冲孔,落料以及弯曲三种基本工序,其中有直线冲裁和圆弧冲裁两种。
而且可以看到冲孔和落料的尺寸精度均要求较高,但是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工序顺序,提高模具的设计能力与制造精度来保证,所以零件连续冲压的可行性较大。
2,从图中可以知道此冲压零件为大多为冲裁工序,只有一步为弯曲工序,因此按照一般规则,先冲轮廓,再弯曲,然后冲孔,最后切断。
同时由于零件的轮廓复杂,轮廓冲裁必须分步进行。
同时R2.5的孔的放在最后的切断之前冲出,以防止提前冲出由于后续工序(例如弯曲等)的影响而导致R2.5的精度得不到保证。
连接板冲孔落料级进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题目:连接板冲孔落料级进模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目录摘要.................................................... (2)一课程设计题目.................................................... .4二冲裁件的工艺性计题目 (4)三模具的结构与工序安排,冲件 (5)四根据模具类型画排样图,计算材料利用率 (5)五冲,推,卸料力的计算................................................... .. (7)六选择冲压设备................................................... .. (8)七压力中心的计算................................................... . (9)八凸凹模工作刃口计算................................................... (10)九冲裁模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12)总结.................................................... (15)参考文献 (16)摘要目前,模具的设计特别是冲压模具的设计在现代化制造行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次设计是从零件的工艺性分析开始,根据工艺要求确定设计的基本思路。
在分析冲压变形过程及冲压件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经过方案比较,选择级进模作为该模具工艺生产方案。
然后设计模具的工作部分,即凸、凹模的设计。
包括冲压工艺计算、工艺方案制订和冲模设计以及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
设计中涉及冲压变形过程分析、冲压件质量及影响因素、间隙确定、刃口尺寸计算原则和方法、排样设计、冲压力与压力中心计算、冲压工艺性分析与工艺方案确定、冲压典型结构、零部件设计及模具标准应用、冲压模具设计方法与步骤等。
冲压模具级进模毕业设计

冲压模具级进模毕业设计冲压模具级进模是一种用于压力成形加工的模具,它能够在一次循环中完成多个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次毕业设计旨在设计一套适用于冲压模具级进模的工艺和设备,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以下是本次毕业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1.需求分析首先,需要对冲压模具级进模的应用场景和要求进行需求分析。
了解冲压模具级进模的工作原理、具体应用领域以及对模具设计和设备要求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为后续设计工作提供方向和参考。
2.工艺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工艺设计。
包括将原始材料加工成所需产品的具体步骤、工序和操作流程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模具的装夹方式、进模方式和工装设计等相关问题,确保工艺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模具设计在完成工艺设计后,进行模具的设计工作。
模具设计主要包括模具结构设计和零件设计两个方面。
模具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模具的切削和定位原理,选用适当的材料和成型工艺,确保模具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零件设计需要根据产品尺寸和形状要求进行模具零件的设计,包括上模、下模、导向装置和顶杆等。
4.设备选型和设计在模具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设备选型和设计。
设备选型需要考虑工艺要求、生产能力和设备性能等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的设备类型和规格。
设备设计包括设备整体结构设计和相关零部件设计,确保设备功能完善、操作方便和安全可靠。
5.制造和组装将模具和设备的设计图纸转化为实际产品。
制造过程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加工和热处理等工序,确保模具和设备的质量和性能。
组装过程则将各个零部件进行装配,确保模具和设备的完整性和一体性。
6.调试和测试对制造完成的模具和设备进行调试和测试。
通过调整参数、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和模具质量等方面的测试,确保模具和设备的正常工作和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7.结果分析和总结根据调试和测试的结果,对设计和制造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
评估设计和制造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步骤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完成一套适用于冲压模具级进模的工艺和设备。
级进模凹模课程设计

级进模凹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级进模凹模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和结构特点。
2. 学生能掌握级进模凹模的设计原理,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关键参数。
3. 学生能了解级进模凹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明确其在我国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级进模凹模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根据设计要求,运用相关软件或工具进行级进模凹模的初步设计。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级进模凹模的设计与制作,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对机械工程学科的认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级进模凹模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工程学科的专业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制图和模具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级进模凹模概述- 模具分类及级进模凹模的定义- 级进模凹模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2. 级进模凹模设计原理- 设计原则与关键参数- 模具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级进模凹模设计的基本步骤3. 级进模凹模设计实例分析- 常见级进模凹模案例分析- 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 级进模凹模设计与制作实践- 实践操作流程与方法- 相关软件及工具的使用- 小组合作完成设计制作任务5. 级进模凹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模具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级进模凹模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级进模凹模概述、模具分类及结构特点第二周:级进模凹模设计原理、关键参数与设计原则第三周:模具材料选择、设计步骤及实例分析第四周:级进模凹模设计与制作实践(上)第五周:级进模凹模设计与制作实践(下)第六周:级进模凹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发展趋势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垫圈级进模课程设计

垫圈级进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垫圈级进模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结构组成和功能作用。
2. 学生能掌握垫圈级进模的设计原则,了解不同类型垫圈级进模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3. 学生能了解垫圈级进模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垫圈级进模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垫圈级进模的安装、调试和优化方法。
3. 学生能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完成垫圈级进模的设计与仿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模具设计及制造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认识到垫圈级进模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模具基础知识,对垫圈级进模有一定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垫圈级进模的设计与制造。
二、教学内容1. 垫圈级进模基础知识- 垫圈级进模的概念与分类- 垫圈级进模的结构组成与功能- 垫圈级进模的应用场景与重要性2. 垫圈级进模设计原则与方法- 设计原则与要求- 常用设计软件及其操作方法- 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3. 垫圈级进模制造与加工- 制造工艺流程- 常用加工设备与工艺参数- 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检测4. 垫圈级进模的安装与调试- 安装步骤与方法- 调试技巧与优化- 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5. 垫圈级进模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实例分析:不同类型垫圈级进模的设计与制造- 实践操作:垫圈级进模的设计、制造与调试- 成果评价与反馈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垫圈级进模基础知识第2周:垫圈级进模设计原则与方法第3周:垫圈级进模制造与加工第4周:垫圈级进模的安装与调试第5周:垫圈级进模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教材章节关联:《模具设计与制造》第3章:模具设计基础知识《模具设计与制造》第4章:级进模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第5章:级进模制造与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第6章:模具的安装、调试与维修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案例,讲解垫圈级进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和制造工艺。
机械课程设计-冲孔落料级进模

xx大学课程设计题目:冲孔落料级进模课程设计班级:模具姓名:XXX指导教师:XXX完成日期:XXX一、设计题目如图1所示的冲件为大批量生产,材料为45钢,材料厚度为1.5mm,设计冲裁模。
二、原始资料(1) 被加工零件的零件图(草图)1张(2) 生产类型:中批或大批大量生产三、上交材料(1) 被加工工件的零件图1张(2) 模具装配图(A0或A1,结合具体零件决定)1张(3) 模具主要零件图,具体情况结合设计内容,由指导老师指定(4) 课程设计说明书(包含方案选择、设计计算等内容,8000字左右) 1份四、进度安排(参考)(1) 熟悉零件,画零件图2天(2) 选择方案,确定模具类型及结构草图3天(3) 计算分析,画模具装配图及主要模具零件图7天(4))编写说明书2天(5) 准备答辩1天五、指导教师评语该生设计的全过程表现,设计内容反映的基本概念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说明书书写,工程绘图图纸表达,外语水平。
综合评定成绩:指导教师日期摘要冷冲压模具在模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产品波及范围大,约占模具总数的一半,所以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而冲压件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模具设计、制造的技术水平。
本设计要求的制件材料为45钢,且厚度为1.5mm,大批量生产,涉及落料、冲孔,所以采用级进模是非常适合的。
设计的级进模采用弹性卸料,、挡料,导柱、导套配合导向,通过冲孔凸模、落料凸模和凹模共同作用,完成冲制过程。
在滑块的一次行程内,完成所有冲压要求,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冲压模具设计的全过程:1. 经工艺分析工艺计算,间隙值的选择,确定了该设计工艺流程及冲模结构形式。
2. 同时对所设计的模具分别进行了分析说明,3. 对压力机做出了合理的选择,4. 整个过程采用AutoCAD软件绘制模具的二维装配图和个别零件图。
关键词:冲孔;落料;模具设计;级进模;生产效率AbstractCold stamping mould in moul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product scope affected big, accounts for about half of the total number of mould, so by every aspect highly, and stamping quality stand or fall depends greatly on and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level. This design requirement of stamping materials for 45 steel, and the thickness of 1.5 mm, mass production, involving blanking, punching, so using progressive die is very suitable. Design of progressive die using elastic and unloading, and block material, guide pin, guide set with guidance, through the punching the punch, blanking the punch and dies, the joint action, complete blunt system process. The slide block within the trip, complete all stamping requirements, thus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Stamping mould design process of:1. The process analysis process calculation, inner-space value choice, to determine the design process and die structure.2 at the same time the design of mold respectively were analyzed and explained,3. To press a reasonable choice,4. The whole process using AutoCAD software rendering mould 2d drawings and individual detail drawings.Key words: Punching, Blanking, Mould design, Progressive die, Production efficiency目录前言 (1)1冲压基础知识 (2)1.1冲压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1.2冲压的基本工序及模具 (3)1.3冲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3)2冲压件工艺性分析 (5)2.1材料 (5)2.2结构与尺寸 (5)2.3精度与冲裁件断面质量 (6)3冲裁工艺方案的确定 (6)4选择模具总体结构形式 (6)4.1确定模架类型及导向方式 (6)4.2送料定位机构设计 (7)4.3卸料出件方式的选择 (7)5必要的工艺计算 (7)5.1排样设计与计算 (7)5.1.1搭边 (7)5.1.2材料利用率 (8)5.2计算冲压力 (8)5.3计算模具压力中心 (9)5.4计算凹凸模工作部分尺寸并确定其制造公差 (10)6冲裁模主要零部件设计 (11)6.1工作零件的结构设计 (11)6.1.1凹模 (11)6.1.2垫板 (11)6.1.3凸模固定板 (12)6.1.4卸料方式 (12)6.1.5冲孔凸模与异形凸模结构尺寸确定 (13)6.1.6导料板的设计 (13)6.1.7模架与其他零部件设计 (13)7参考文献 (15)前言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加上用模具加工成型产品具有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互换性好、材料利用率高、操作简单、安全性好、工人劳动强度低、适用范围大、产品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在电子、电器,仪表、仪器,航空、航天,汽车、摩托车、船舶制造,家用电器,文化用品、娱乐用品,医疗器械,日常生活用品及各种产品包装等生产行业中,均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数控模具设计)级进模模具设计(含全套说明书和CAD图纸)

(数控模具设计)级进模模具设计(含全套说明书和CAD图纸)级进模模具设计第一章工件的分析.1工件的用途此工件是微型电动机、电器元件里的一个关键零件,在电器行业中作为一种连接件使用相当普遍,主要用在电动竞技玩具、CPU风扇电机、录音机机芯等机电传动和微机控制中,承受的扭力和转矩大,是磨损最快的部位,成形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电器元件的质量,其引脚部位与电机转轴接触是否良好将严重影响整台设备的正常运行。
该工件由圆弧与直线对称组成,尺寸精度要求较高。
如果尺寸满足不了产品设计要求,将对产品整个传动机构造成严重影响可能使传动机构接触不良,不能正常工作。
其次本身的形状较为复杂,多种不同性质的冲压工艺为一身,因此形成具有一定难度。
其厚度很薄,体积小,全长只有15mm。
将外形视为冲孔,则其他需要冲的孔有4个,其中两个1.2mm 的球形盲孔因材质薄可在冲U形槽时直接用球头凸模局部胀形将板料拉伸成凸起或凹进形状,起伏成形(又名压肋、压凸包、球包成形)。
2.冲裁工序要求冲裁件形状尽可能简单、对称、避免复杂形状的曲线,并在许可情况下,把冲裁件设计成少、无废料排样的形状以减少废料。
由上图可知,总长1.6mm和总长4mm 的矩形孔两端用圆弧连接,有利于模具加工。
若工件的转角处R小于0.5t或以尖角过渡时,不仅会使凹模热处理时发生淬裂,而且冲压时,在凸凹模尖角处也容易磨损,影响冲裁件的加工精度。
该产品样图各直线或曲线连接处已尽量避免锐角和尖角,采用很多45°倒角,若采用镶拼模可不用圆角相连以免除其后附加工序,满足图纸要求并节省材料。
为利于模具制造,提高模具寿命,在冲裁件未标注倒角的四周,线段夹角a>=90°时落料模最小圆角半径取0.18t,冲孔模最小圆角半径取0.20t;a<=90°时落料模最小圆角半径取0.35t,冲孔模最小圆角半径取0.50t。
另外,冲裁件的孔径因受冲孔凸模强度和刚度的限制,不宜太小,否则,容易折断或压弯,冲孔的最小尺寸取决于冲压材料的力学性能,凸模强度和模具结构。
级进模模具课程设计

级进模模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级进模模具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和特点;2. 学生能够掌握级进模模具在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计算方法;3. 学生能够了解级进模模具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级进模模具设计中的实际问题;2. 学生能够运用绘图软件完成级进模模具的初步设计;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或模拟操作,验证级进模模具设计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热爱,增强对我国制造业的自豪感;2.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认识到级进模模具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级进模模具的基本知识、设计方法和应用技巧。
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生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本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模具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对新技术和新方法充满兴趣,但可能对复杂计算和理论分析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4.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
二、教学内容1. 级进模模具概述- 模具分类与级进模模具特点- 级进模模具的应用领域2. 级进模模具设计原理- 设计流程与方法- 关键参数的计算与选择- 模具结构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3. 级进模模具设计实践- 绘图软件操作与模具设计- 模具设计案例分析- 设计方案的优化与评价4. 级进模模具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与分析- 模具设计在产品生产中的作用- 案例启示与总结5. 级进模模具发展趋势与新技术- 国内外级进模模具发展现状- 新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创新设计与绿色制造理念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级进模模具概述第2-3周:级进模模具设计原理第4-5周:级进模模具设计实践第6周:级进模模具应用案例分析第7周:级进模模具发展趋势与新技术教材章节关联:《模具设计与制造》第3章:级进模模具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第4章:模具设计实践与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第5章:模具新技术与发展趋势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冲压件工艺性分析———————————————————(1)2.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3)3. 主要设计计算(1)排样方式的确定以及计算—————————————————————(3)(2)压力中心的确定及相关计算————————————————————(3)(3)冲压力的计算—————————————————————————(4)(4)工作零件刃口尺寸计算——————————————————————(4)(5)卸料橡胶的设计—————————————————————————(5)4.模具总体设计(1)模具类型的选择————————————————————————(5)(2)定位方式的选择———————————————————————(5)(3)卸料,出件方式的选择—————————————————————(6)(4)导向方式选择—————————————————————————(6)5. 主要零部件设计(1)主要零件的结构设计———————————————————————(6)(2)定位零件的设计—————————————————————————(8)(3)导料板的设计——————————————————————————(8)(4)卸料板部件设计—————————————————————————(8)(5)模架及其他零部件设计——————————————————————(8)6.模具总装图7.冲压设备的选定——————————————————————(8)8.工作零件的加工工艺—————————————————————(8)9. 模具的装配—————————————————————————(10)主要参考文献————————————————————————(12)设计小结——————————————————————————(12)级进模设计说明任务描述:工件名称:冲孔落料件工件简图:如下图生产批量:大批量材料:紫铜材料厚度:1mm要求:1.完成模具总装图(3D电子文档);2.完成总装配图,图纸符合国家制图标准;3.绘制工程图,图纸符合国家制图标准;4.编写设计说明书。
(A4纸打印)工件图1.冲压件工艺性分析此工件只有冲孔和落料两个工序。
材料为紫铜,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适合冲裁。
工件结果简单,有2个直径8mm的孔;孔与孔,孔与边缘之间的距离满足要求,工件的尺寸全部为自由公差,可看着IT14级,尺寸精度底,普通冲裁就能满足要求。
2。
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该工件包括落料冲孔两个基本工序,可有以下三种工艺方案:方案一:先落料,后冲孔。
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落料—冲孔复合冲压。
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三:冲孔—落料级进冲压。
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但需要两道工序两套模具,成本高而生产效率低,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要求。
方案二只需一套模具,工作精度及生产效率都比较高,但制造难度大,并且冲压成品件留在模具上,清理模具上的物料影响冲压速度,操作不方便。
方案三也只需要一副模具,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设计简单,由于工件精度要求不高,完全能满足工件技术要求。
所以经过比较,采用方案三最为合适。
3.主要设计计算(1)排样方式的确定以及计算设计级进模,先要设计条料排样图。
工件图可视为一矩形中间两个孔,直排材料利用率最高。
如图一所示的排样方法,可减少废料。
第一次冲裁使用活动挡料销,然后第二次可用固定挡料销。
搭边值取1mm,壁厚取1.5mm,条料宽度为63.5mm,步距为21mm,一个步距的材料利用率为76%(2)压力中心的确定及相关计算画出凹模型口图如下;通过软件得出压力中心点(-2.89,0)。
(3)冲压力的计算该模具采用级进模,选择弹性卸料,下出件。
冲压力的相关计算见表1根据计算结果,冲压设备拟选择J23-25。
项目分类项目公式结果备注排样冲裁件面积A A=40⨯20+π102-2π⨯421013.5mm2条料宽度B B=60+2⨯1.5+0.5 64mma=1mm,1a=1.5mm 步距S S=20+1 21mm一个步距的材料利用率BSnA=η⨯100% =21645.1013⨯⨯100% 76%冲压力冲裁力F F=KL tbτ=1.3⨯92.56⨯1⨯160 19252N L=92.56mm卸料力xFxF=X K F=0.04⨯19252 770N查表得XK=0.04推件力TFTF=n T K F=8⨯0.06⨯19252 9241N n取8冲压工艺总力ZF ZF=F+x F+T F=19252+770+924129263N弹性卸料下出件(4)工作零件刃口尺寸计算在确定工作零件刃口尺寸计算方法之前,首先要考虑工作零件的加工方法及模具装配方法。
结合该模具的特点,工作零件的形状相对较简单,适宜采用线切割机床分别加工落料凸模,凹模,凸模固定板,卸料板,这种加工方法可以保证这些零件各个孔的同轴度,使装配简化。
因此工作零件刃口尺寸计算就按分开加工的方法来计算,具体计算见表二所示。
表二工作零件刃口尺寸的计算(5)卸料橡胶的设计卸料橡胶的设计计算见表三。
选用的4快橡胶板的厚度无比一致,不然会造成受力不均匀,运动产生歪斜,影响模具的正常工作。
表三卸料橡胶的设计计算4. 模具总体设计(1)模具类型的选择由冲压工艺分析可知,采用级进冲压,所以模具类型为级进模。
(2)定位方式的选择因为该模具采用的是条料,控制条料的送进方向采用导料板,无侧压装置。
控制条料的送进步距采用挡料销初定距,导正销精定距。
而第一件的冲压位置可由活动挡料销定距。
(3)卸料,出件方式的选择因为工件料厚1mm ,相对较薄,卸料力也比较小,故可采用弹性卸料。
又因为是级进模生产,所以采用下出件比较便于操作与提高生产效率。
(4)导向方式选择为了提高模具寿命和工件治疗,方便安装调整,该级进模采用中间导柱的导向方式。
5. 主要零部件设计 (1)主要零件的结构设计 a.落料凸模结合工件外形并考虑加工,将落料凸模设计成直通式,采用线切割机床加工,2个M8螺钉固定在垫板上,与凸模固定板的配合按H6/m5。
总长L 可按公式计算: L =21h t h h ++=工+h =14.4+14+1+20.6=50mm落料凸模结构如下图所示b.冲孔凸模因为所冲的孔均为圆形,而且都不属于需要特别保护的小凸模,所以冲孔凸模采用台阶式,加工简单,便于装备与更换。
冲孔凸模结构如下图所示。
c.凹模凹模采用整体凹模,各冲裁的凹模孔均采用线切割机床加工,安排凹模具在模架上的位置时。
要依据计算压力中心的数据,将压力中心与模柄范围内。
其轮廓尺寸可按公式计算:凹模厚度H=kb=0.3x60=18,为了方便橡胶安装,取H=25凹模壁厚c=(1.5-2)H=27-36m,取c=40凹模宽度B=b+2c=60+2x40=140 取B=150凹模长度L取130mm(送料方向)凹模轮廓尺寸为130⨯150⨯25mm,凹模结构如图所示凹模(2)定位零件的设计落料凸模下部设置两个导正销,借用工件直径8mm的的两个孔作为导正孔。
导正销采用H7/r6安装在落料凸模端面,导正销导正部分与导正孔采用H7/r6配合。
(3)导料板的设计导料板内侧与条料接触,外侧与凹模齐平,导料板与条料之间间隙取1mm,这样就可确定了导料板的宽度,导料板厚度取4mm,采用45钢制作,热处理硬度为40-45HRC,用螺钉固定在凹模上。
导料板上有活动挡料销凹槽。
(4)卸料板部件设计a.卸料板的设计卸料板的周界尺寸与凹模的周界尺寸相同,厚度为8mm。
采用45钢制造,淬火硬度为40-45HRC。
b. 卸料螺钉的选用卸料板上设置4个螺钉,公称直径为8mm,螺纹部分为M6⨯4。
(5)模架及其他零部件设计该模具采用对角式导柱模架,导柱分别为Φ28⨯100,导套分别为Φ28⨯42x95。
上模座厚度取40mm,上垫板厚度取10mm,固定板厚度取15mm,下模座厚度取45mm,那么该模具的闭合高度:闭H =2h H H L H H -++++下模垫上模=40+10+50+25+45-2=168mm 式中:h2为凸模冲裁后进入凹模的深度,h2=2mmL —凸模长度,L=50mmH —凹模厚度,H=25mm可见该模具闭合高度小于所选压力机J23-25的最大装模高度(220 mm ),可以使用。
6.模具总装图通过以上设计,可得如图所示的模具总装图。
模具上模部分主要由上模板、垫板、凸模(3个)、凸模固定板及卸料板等组成。
卸料方式采用弹性卸料,以橡胶为弹性元件/下模部分由下模座、凹模板、导料板等组成。
冲孔废料和成品件均由漏料孔漏出。
条料送进时采用活动挡料销21作为粗定距,在落料凸模上安装2个导正销,利用条料上10Φ的孔作为导正销孔导正,以此作为条料送进的精确定距。
7.冲压设备的选定通过校核,选择开式双柱可倾压力机J23-25能满足要求。
起主要参数如下: 公称压力:250kN 滑块行程:65mm 最大闭合高度:270mm 最大装模高度:220mm 连杆调节长度:55mm工作台尺寸(前后x 左右):370x560 mm 垫板尺寸(厚度x 直径):50x200 mm 模柄孔尺寸:Φ40x60 mm 最大倾斜角度:30度8、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本副冲裁模,模具零件加工的关键在于工作零件、固定板以及卸料板。
若采用线切割加工技术,这些零件的加工就变得相对简单。
表四所示为落料凸模的加工工艺过程。
表四工序号工序名称工序内容工序简图1 备料将毛坯锻成长方体70⨯40⨯60mm2 热处理退火3 粗刨刨六面,互成直角,留单边余量0.5mm4 热处理调质5 磨平磨六面,互成直角6 钳工划线划出各孔位置线、型孔轮廓线7 加工螺钉孔、销孔及穿丝孔按位置加工螺钉孔、销孔及穿丝孔8 热处理按热处理工艺,淬火,回火达到60~64HRC 9 磨平面精磨上下平面10 线切割按图切割型孔达到尺寸要求11 钳工精修全面达到设计要求12 检验9、模具的装配根据倒装复合模装配要点,选凹模作为装配基准件,先装上模,再装下模,并调整间隙,试冲,返修。
具体的情况见表五所示。
序号工序工艺说明1 凹凸模预装1)装配前仔细检查各凸模形状及尺寸以及凹模形孔,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尺寸精度,形状。
2)将各凸模分别与相应的凹模孔相配,检查其间隙是否加工均匀。
不适合的应重新修磨或更换。
2 凸模装配以凹模孔定位,将各凸模分别压入凸模固定板的形孔中,并牢固。
3 装配上模1)在上模座上划中心线,按中心线预装凹模、垫板、凸模固定板2)在上模座上,用已经加工好的凹模分别确定其螺孔位置,并分别钻孔、攻丝3)将上模座、垫板、凸模固定板、凹模装在一起,并用螺钉紧固,打入销钉4 装配下模1)在凹模中放入0.12mm的纸片,然后将凸凹模与固定板组合装入凹模,将上模翻转2)预装下模,划出与凸凹模固定板相应的螺孔、销孔位置并钻铰螺孔、销孔3)用螺钉将固定板组合、垫板、下模座连接在一起,但不要拧紧4)将卸料板套装在已装入固定板的凸凹模上,装上橡胶和卸料螺钉,并调节橡胶的预压缩量,使卸料板高出凸凹模下端约1~2mm5)复查凸凹模间隙并调整合适后,紧固螺钉6)切纸检查,合适后打入销钉5 试冲与调整装机试冲,并根据试冲结果作相应调整1.上模座2.导套3.导柱4.紧固螺钉5.沉头螺钉6模柄7.凸模固定板8.卸料螺钉9.垫板10.圆柱销11. 卸料板12.下模座13.圆柱销14.凹模15.冲孔凸模16.落料凸模17.导正销18.卸料橡胶19.挡料销20.导料扳子模具总装图主要参考文献:1、《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陈于萍,机械工业出版社2、《机械制图》,刘少年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3、《机械制造基础》,胡大超,高等教育出版社4、《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赵先仲,机械工业出版社5、《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司乃钧,机械工业出版社6、《机械制造技术》,李华,高等教育出版社7、《冲压与成型设备》,孙凤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8、《模具制造工艺学》,郭铁良,机械工业出版社9、《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刘建超、张宝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0、《数控机床加工工艺与设备》,赵长明,机械工业出版社设计小结通过本次冲压模具的设计,让我又对这门课程有了重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