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混凝土课程设计全版

混凝土课程设计全版

混凝土课程设计全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能、设计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混凝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2.分析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3.应用混凝土设计原理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

4.解释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和维护。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混凝土的基本概念:介绍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混凝土的组成:讲解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的性质和作用。

3.混凝土的性能:分析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性能指标。

4.混凝土的设计:讲解混凝土设计原理和方法,包括配合比设计、构件设计等。

5.混凝土的应用:介绍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包括建筑、桥梁、道路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混凝土的应用。

3.实验法:学生进行混凝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混凝土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合适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安排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和大纲,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材料的性质和设计原则。

具体包括混凝土的组成、强度特性、耐久性要求以及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简单的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和分析,并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计算和绘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认识,使其能够在实际工程中考虑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混凝土材料的性质,包括混凝土的强度、变形、耐久性等方面的内容。

3.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包括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步骤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等。

4.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包括混凝土的浇筑、养护、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

3.实验法:学生进行混凝土材料的实验,使其能够直观地了解混凝土的性质。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书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书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书关键信息项1、课程设计的名称: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2、设计计算书的内容要求3、提交时间4、评分标准5、知识产权归属6、违规处理方式11 课程设计的名称本课程设计的名称为“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111 设计计算书的内容要求1111 结构选型与布置需详细阐述所选用的混凝土结构形式、构件尺寸、梁柱布置等,并提供相应的依据和分析。

1112 荷载计算准确计算恒载、活载、风载、地震作用等各类荷载,并说明荷载取值的依据和计算方法。

1113 内力分析采用合适的结构分析方法,计算结构在各种荷载组合下的内力,包括弯矩、剪力、轴力等。

1114 构件设计根据内力计算结果,对梁、柱、板等主要构件进行设计,包括截面尺寸确定、配筋计算等,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1115 基础设计若涉及基础设计,需给出基础类型、尺寸、配筋等详细设计内容。

1116 图纸绘制提供必要的结构平面图、剖面图、构件详图等,图纸应清晰、准确,符合制图规范。

112 提交时间学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书,提交时间为具体日期。

逾期提交将按照一定的扣分标准进行处理。

113 评分标准1131 计算书的完整性包括结构选型、荷载计算、内力分析、构件设计、基础设计等内容是否完整。

1132 计算的准确性对各类荷载的计算、内力分析、构件配筋计算等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1133 设计的合理性结构选型、构件尺寸、配筋等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工程实际和相关规范要求。

1134 图纸质量图纸的清晰度、准确性、规范性以及与计算书内容的一致性。

1135 文字表达计算书的文字表述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谨、格式是否规范。

114 知识产权归属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设计计算书及相关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

学生不得将其用于商业用途或未经授权的传播。

115 违规处理方式1151 抄袭若发现学生抄袭他人设计计算书或成果,将给予严肃处理,包括成绩不合格、通报批评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混凝土结构的材料性质及力学性能。

2. 学生能够掌握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设计要求。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混凝土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混凝土结构的初步设计和计算,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力学原理,解决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简单问题,具备一定的结构分析能力。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进行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共同完成混凝土结构设计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认识到混凝土结构设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土木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力学和材料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欲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将来从事混凝土结构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材章节:第一章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与标准:介绍国内外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标准及其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与标准3. 混凝土结构类型及设计方法:包括梁、板、柱、墙、基础等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混凝土梁设计;第四章 混凝土板设计;第五章 混凝土柱设计;第六章 混凝土剪力墙设计;第七章 基础设计4. 混凝土结构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混凝土结构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问题。

混凝土课程设计实践课

混凝土课程设计实践课

混凝土课程设计实践课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材料、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培养学生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实践能力。

1.了解混凝土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掌握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及其性能;3.熟悉混凝土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4.掌握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受力分析和设计方法。

5.能够分析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点和设计要求;6.能够进行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计算;7.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分析;8.能够掌握混凝土施工的基本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兴趣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材料、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

1.混凝土的基本概念:介绍混凝土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组成材料:讲解水泥、砂、石子等混凝土组成材料的性能和选择。

3.设计原理:阐述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分析、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

4.施工技术:介绍混凝土施工的基本工艺、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具体应用。

4.实验法:学生进行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和测试,增强学生对混凝土性能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混凝土结构设计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的过程。

4.实验设备:配置合适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原创实用版】目录1.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概述2.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内容3.混凝土结构设计注意事项4.结论正文一、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概述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通常要求学生完成一定规模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并撰写相应的计算书。

本文将对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

二、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内容1.设计任务概述:简要介绍设计任务的背景、目的、规模等基本信息。

2.结构方案设计:阐述设计的结构类型、结构形式、构件尺寸等。

3.荷载计算与组合:计算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并进行合理的组合。

4.混凝土结构分析:根据内力计算结果,进行混凝土结构的分析,包括截面强度、挠度、裂缝宽度等。

5.结构配筋设计: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配筋设计。

6.结构施工图:绘制结构施工图,包括构件尺寸、钢筋布置等。

7.结论与建议:对设计结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三、混凝土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确保设计方案合理: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实际工程需求,确保设计方案满足功能、安全、经济等要求。

2.准确计算荷载:合理确定荷载类型、数值,并进行正确的组合,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设计:设计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国家现行规范和标准,保证设计质量。

4.注重细节处理:在绘制结构施工图时,应注重细节处理,确保施工图清晰、准确。

四、结论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撰写计算书,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了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施工要求,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领域混凝土结构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1.掌握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2.了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则和方法;3.熟悉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和工艺流程。

4.能够根据工程需求,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5.能够分析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6.能够掌握混凝土施工的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兴趣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勇于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施工要求。

1.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介绍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如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

2.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讲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的选择和比例确定。

3.混凝土施工要求:介绍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和工艺流程,如模板制作、钢筋焊接、混凝土浇筑、养护等。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讲解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配合比设计原则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案例,让学生了解混凝土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

3.实验法:学生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土木工程概论》等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推荐《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参考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混凝土结构和施工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如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

下面是关于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的相关参考内容。

1.课程设计的目标:明确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使其掌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理解混凝土结构的工作原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课程设计的内容: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混凝土和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性质与特点; - 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原理与分析方法; -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与规范; - 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梁、柱、板、墙)的设计与计算; - 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3.课程设计的步骤: - 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和要求,明确设计的目标和范围; - 进行相关的调研和研究,收集与课程设计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 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包括混凝土和混凝土结构的力学计算和结构分析; - 设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构件,包括梁、柱、板、墙的尺寸和配筋计算; - 进行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设计,包括施工工序和施工过程的控制; - 编写课程设计报告,包括设计思路、计算结果、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4.课程设计的参考资料: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国家规范,包括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荷载计算、结构分析和基本构件设计等内容; - 《混凝土结构设计导则》:工程实践指南,包括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实际应用和工程实践经验; - 《混凝土结构设计与计算》:教材,介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实例分析;- 《混凝土结构施工与检测》:教材,介绍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检测方法;- 《混凝土结构工程案例》:案例分析,包括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实际案例和设计经验。

5.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 计算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 构件尺寸和配筋的合理性; - 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的可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施工图 15 6.参考书目 16
1.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任务书
1.1设计题目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1.2设计内容
1、结构平面布置图:柱网、主梁、次梁及板的布置 2、板的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3、次梁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4、主梁强度计算(按弹性理论计算) 5、绘制结构施工图 (1)、结构平面布置图 (2)、板的配筋图 (3)、次梁的配筋图 (4)、主梁的配筋图
0.1711 0.1711 0.1153 0.0923 0.1319 0.1054
0.955
0.955
0.970
0.976
0.966
0.973
As=M/
350
350
233
185
267
212
h0
选配钢筋
Ф6@80 Ф6@80 Ф6@110 Ф6@140 Ф6@100 Ф6@125
实配筋面积
354
354
4.2 主梁的内力计算
按端支座是固定的三跨等截面连续梁计算,故采用实用弯矩分配法 计算。
4.2.1 固端弯矩

=g(1-)=57.23×2.267×=86.49kN·m

= (g+q)(1-)=168.32×2.267×=254.39kN·m
4.2.2支座A、B的最大负弯矩及相应的支座的负弯矩计算
(a)边跨跨中最大正弯矩 先用实用弯矩分配法算出与边跨跨中截面最大正弯矩相对应的支座
负弯矩值,如表7所示。
表7 与边跨跨中最大正弯矩相对应的支座负弯矩的计算
6.8m
6.8m
6.8m
A
B
分配系数
-0.5
-0.5 -0.5
-0.5
-254.39 +254.39
-86.49 +86.49
-254.39 +254.39
座负弯矩值。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与中间跨跨中最大正弯矩相对应的B支座负弯矩值的计算
6.8m
6.8m
6.8m
A
B
分配系数
-0.5
-0.5
-0.5 -0.5
-0.5
-86.49 86.49 +86.49
-254.39 254.39
-86.49 86.49
分传弯矩
-43.25
- 41.98
相加弯矩之和
-254.39 +254.39
分传弯矩
-128.99
-41.98
0
43.25
相加弯矩之和
+128.98
-300.84 +254.39
-43.25
分配弯矩
+83.72
+83.72 -105.57
-105.57
传递弯矩
+41.89
-52.79
支座弯矩
-212.5
-170.21 +148.82
33.70
以上求得的是B支座的支座中心处的弯矩值,由P7,式(1.10)知B 支座边缘截面弯矩设计值为:
边跨 0=6800-120-400/2+400/2+240/2=6860(mm) 0=1.025*(6800-120-400/2)+400/2=6840mm
取0=6840mm 中间跨 0=c=6800(mm) 为等跨连续梁。 按弹性理论计算时,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取柱截面尺寸为400*400
主梁的截面几何尺寸、支承情况、计算简图如图3所示:
43.24
-296.37
分配弯矩
126.56
126.56
传递弯矩
63.28
支座弯矩
-23.21 169.81
-169.81
故中间跨跨中最大正弯矩 =168.32kN·m
4.3 主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及配筋
==
=2.267m
取=2.267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形截面,跨中取h0
=
650-
40=610(mm),=2267
3
4
选配钢筋
14+1
18
14
14
18
实配筋面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63
870.4
462
615.9
注:1.的计算值大于其限值,但考虑到钢筋深入支座对减少受压区高度 有 利,所以此处不予调整
2. 3.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要求满足<0.35 核算截面尺寸:
0.25fcbh0=0.25×9.6×250×360=216kN >88.64kN(符合要求) 设只配双肢箍筋,不配弯起钢筋
次梁截面几何尺寸、支承情况及计算简图如图:
次梁内力计算见表3,表4
表3.次梁弯矩计算
截面
边跨中
第一内支 中间跨


中间支 座
弯矩系数
+1/11
-1/11
1/16 -1/14
() 截面 剪力系数
67.19
-67.19 43.85 -50.12
边支座
表4.次梁剪力计算
第一内支座 (左)
第一内支座 中间支
1.3设计资料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7.2 楼面面层为20mm厚水泥砂浆,梁板的天棚抹灰为15mm厚混合砂浆 平面尺寸:25000×20400
材料选用: 混凝土:C20(
=9.6N/
) 钢 筋:梁的受力纵筋采用HRB335级,箍筋采用HPB300级,吊筋
采用HRB335级钢筋
楼盖结构布置图如下:
2.板的设计
1.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任务书 1 1.1设计题目 1 1.2设计内容 1 1.3设计资料 1
2.板的设计 2 2.1荷载计算 3 2.2内力计算 3 2.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
3.次梁的计算 6 3.1荷载计算 6 3.2内力计算 6 3.3截面承载力计算 7
4.主梁的设计 10 4.1 主梁的计算跨度及荷载 10 4.1.1主梁荷载计算 10 4.1.2主梁跨度计算 10 4.2 主梁的内力计算 11 4.2.1 固端弯矩 11 4.2.2支座A、B的最大负弯矩及相应的支座的负弯矩计算 11 4.2.3 支座最大剪力 12 4.2.4 主梁跨中最大正弯矩 12 4.3 主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及配筋 13 4.4 主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及配置钢筋 14 4.4.1 截面验算 14 4.4.2 配筋 14
2.2内力计算
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各跨的计算跨度为: 中间跨: 边 跨: 边跨与中间跨的计算跨度差,故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内力。 板的几何尺寸及计算简图如图:
各截面的弯矩计算见表1 截面
表1.板的弯矩计算
第一内支 边跨中
中间跨中
中间支
弯矩系数

4.97
-4.97

3.35
-3.83
2.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恒载标准值
活载标准值 此建筑的均布活荷载为7.2,可按工业厂房考虑。根据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对于标准值大于4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活载 荷载组合设计值:
g+q =1.2×2.66+1.3×7.2=12.552() g+q =1.35×2.66+1.3×0.7×7.2=10.143() 取g+q=12.552
取h0 = 400-40=360(mm) 则=9.6×1580×80×(360-)=388.08(kN·m) >69.2kN·m(边跨跨中
弯矩)
故各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第一支座和中间支座按一排筋考虑取
h0=400-40=360mm,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见表5
表5. 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面
边跨中 第一内支座
中间跨中
中间支座
M(KN.M)
67.19
-67.19
43.85
-50.12
As=M/
0.034 0.035 0.983
0.321 0.402 0.799
0.022 0.022 0.989
0.201 0.227<0.35
0.887
632.9
778.6
410.5
523.2
h0
3
3
支座A -178.836 400×560
0.148 0.161 1154.05
2
边跨跨中 232.57 2267×610
0.029 0.029 1283.30
2
支座B -136.55 400×560 0.113 0.121 867.33
2
中间跨中 211.77
2267×610 0.026 0.027 1194.80 2
(右)

0.45 68.23
0.60 88.64
0.55 81.24
0.55 81.24
3.3截面承载力计算
次梁跨中按T形截面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其翼缘宽度取下面两
者中较小者。
按计算跨度考虑:==4.75/3=1.58m
按梁肋净跨考虑:=b+=0.2+1.8=2.0m
取=1.58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形截面
257
202
283
226
注:表中对于②-⑤轴间板带的中间跨跨中和中间支座考虑板的内拱
作用,故弯矩降低20%。
3.次梁的计算
主梁高度h=(1/7~1/10)l,所以取主梁高h=650mm;梁宽 b(1/2~1/3)h,取主梁宽b=250mm。
3.1荷载计算
恒荷载
由板传来
2.66×2.267=6.03(kN/m)
(注:计算MB'和MA'是为了求支座最大剪力) 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