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凝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凝集实验在抗原抗体检测中的应用;3. 通过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凝集实验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实验方法。
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时,二者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颗粒性抗原凝集。
凝集实验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如RF因子检测。
三、实验材料1. 试剂:抗原、抗体、缓冲液、生理盐水、0.85%NaCl、洗涤剂等;2. 仪器:玻片、试管、移液器、显微镜、培养箱等;3. 实验动物:实验所需动物。
四、实验方法1. 玻片凝集实验:(1)将抗原和抗体分别滴加于玻片上,形成抗原抗体混合液;(2)观察抗原抗体混合液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2. 试管凝集实验:(1)将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入试管中,加入缓冲液;(2)观察试管内液体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3. 间接凝集实验:(1)将抗原吸附于颗粒性载体上;(2)将抗体加入含有抗原载体的混合液中;(3)观察混合液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五、实验结果1. 玻片凝集实验:观察抗原抗体混合液是否出现凝集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 试管凝集实验:观察试管内液体是否出现凝集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间接凝集实验:观察混合液是否出现凝集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到抗原抗体混合液出现凝集现象,说明抗原与抗体发生了特异性结合,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抗原抗体比例的调节,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凝集实验在临床诊断、疾病监测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实验结果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凝集反应细胞凝集反应【实验目的】1.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2.掌握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的原理;3.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实验原理】1.凝集素凝集素是一类含糖(少数例外)并能与糖转移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
目前已发现近千种植物中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
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通常一起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伴刀豆凝集素A、麦胚凝集素、花生凝集素和大豆凝集素等,凝集素是他们的总称。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
凝集素能与细胞外被中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从而引起细胞凝集。
凝集素引起的血细胞凝集,其细胞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与血液凝固中发生的复杂生物化学过程完全不同;另外,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结合,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不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因此,Ponder提出应称“凝集素组织化学”而不能称为“凝集素免疫组织化学”。
人们利用凝集素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识别和研究不同类型膜结构的生物学特征,以及进行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主要用于临床输血,在皮肤、肾等器官移植的时候选择ABO血型相符的供体;不孕症和新生儿溶血症病因的分析及亲子鉴定等。
另外,凝集素在临床疾病防治、机体生理活动调控以及生物工程等方面展示出了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植物凝集素可抑制受精;芸豆凝集素可直接抑制HIV-1反转录酶的活性,减少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细胞膜表面糖复合物的糖链结构与肿瘤细胞增殖、侵染、转移等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凝集素芯片技术实现了对癌症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有助于筛选出癌症相关的糖链标志物。
2.细胞凝集细胞凝集是指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不规则的细胞团。
凝集实验_吞噬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凝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其应用领域。
2. 学习吞噬实验的操作步骤,观察吞噬细胞的功能。
二、实验原理1. 凝集实验:凝集实验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从而引起颗粒性抗原聚集的现象。
凝集反应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现象;间接凝集反应是指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
2. 吞噬实验:吞噬实验是研究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一种方法。
吞噬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可使吞噬功能明显增强。
实验中,通过观察吞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现象,可以判断吞噬细胞的杀伤能力,间接测定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滴管、离心机等。
2. 实验试剂:鸡红细胞、鸡血清、抗体、生理盐水、0.85%NaCl溶液、玻片凝集试剂等。
四、实验方法1. 凝集实验:(1)将鸡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去除杂质。
(2)将洗涤后的鸡红细胞加入抗体中,充分混合。
(3)观察鸡红细胞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2. 吞噬实验:(1)实验前3小时,小鼠腹腔注射6%无菌淀粉液1ml,诱导巨噬细胞渗出至腹腔中。
(2)实验时,每只小鼠注射鸡红细胞1ml,轻柔腹部,使其在腹腔中分布均匀,利于吞噬。
(3)30分钟后,将小鼠拉颈处死,固定,打开腹腔暴露肠管。
(4)用载玻片轻擦腹腔,使腹腔液均匀涂于载玻片上。
(5)滴一滴0.03%冷亚甲蓝溶液,盖上盖玻片。
(6)高倍镜下进行观察,计数吞噬红细胞的百分数,及观察吞噬细胞内鸡红细胞的数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凝集实验结果:鸡红细胞与抗体结合后,出现明显的凝集现象。
2. 吞噬实验结果:(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现象。
(2)计算吞噬红细胞的百分数和吞噬指数。
(3)分析吞噬细胞的功能及其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水平的关系。
六、实验结论1. 凝集实验结果表明,鸡红细胞与抗体结合后,出现明显的凝集现象,验证了凝集实验的基本原理。
凝集实验报告

凝集实验报告篇一: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一.二.实验名称:细胞凝集反应实验原理: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支状糖外被。
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支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
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凝集素是指一种从各种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高等动物中提纯的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因其能凝集红血球(含血型物质),故名凝集素。
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 PNA),通常以其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刀豆素A(Conconvalina,ConA)、麦胚素(Wheat germ agglutinin, WGA)、花生凝集素(Peanut agglutinin, PNA)和大豆凝集素(Soybean agglutinin, SBA)等,凝集素是它们的总称。
凝集素不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它们具有的某些“亲合”特性,能被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方法所应用。
血型鉴别实验,也是凝集反应的一种。
三.实验用品:土豆块茎显微镜,粗天平,载玻片,滴管2支,离心管2支PBS缓冲液:称取NaCl7.2g,Na2HPO41.48g,KH2PO40.43g,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调pH值到7.2.4.2%的红细胞四.实验步骤:1. 称取土豆去皮块茎2g,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h,浸出的粗提液中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2. 以无菌方法抽取兔子静脉血液(加抗凝剂),加生理盐水3ml,在1000r/min,离心5min,重复3次离心,最后按压积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1%红细胞液。
3. 分别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1%红细胞液各一滴,置双凹片左孔内,充分混匀。
凝集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凝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悉凝集实验的操作步骤;3. 通过实验,了解凝集反应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凝集实验是一种基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当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结合时,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种。
直接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是指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显微镜、玻片、试管、移液器、离心机、恒温水浴箱等;2. 试剂:抗原、抗体、生理盐水、0.85%NaCl溶液、抗凝剂、玻片洗涤液等。
四、实验步骤1. 直接凝集实验(1)取清洁玻片,用生理盐水滴加在玻片上;(2)用移液器取抗原,滴加在生理盐水滴中,混合均匀;(3)用移液器取抗体,滴加在抗原滴中,混合均匀;(4)观察凝集现象,记录结果。
2. 间接凝集实验(1)取清洁试管,加入适量的抗凝剂;(2)加入已知浓度的抗原,混匀;(3)用移液器取抗体,滴加在抗原溶液中,混匀;(4)加入与抗体结合的颗粒性载体,混匀;(5)观察凝集现象,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直接凝集实验结果:观察到的凝集现象为红细胞或细菌在玻片上形成明显的团块。
2. 间接凝集实验结果:观察到的凝集现象为颗粒性载体在试管中形成明显的团块。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直接凝集和间接凝集实验,验证了凝集反应在免疫学检测中的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凝集反应可以有效地检测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在实际应用中,凝集实验可以用于病原微生物的鉴定、血型鉴定、血清学诊断等领域。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2. 实验试剂和仪器需保持清洁,避免污染;3. 观察凝集现象时,注意光线、角度等因素的影响;4. 实验结果记录准确,便于分析。
凝集反应

【实验方法】 1.用微量移液器吸取稀释液加于微量反应板的第1- 9孔内,每孔50微升,第10孔加50微升阳性对照血清。 2. 在第1孔中加50微升待检血清,混匀后吸出50微升 加于第2孔内,以此倍比稀释第8孔,并从第8孔中吸出50 微升弃去。 3. 将致敏红细胞混匀,从第9孔起以此向前各孔内加 入50微升致敏红细胞悬液,第10孔加50微升致敏红细胞悬 液。 4. 将反应板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分钟,37度静 置30分钟后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记录受检者红细胞凝集情况,根 据凝集情况,判断受检者的血型。
二、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 的颗粒性载体表面(这种载体与免疫无关), 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 存在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 反应。 根据载体的不同可将间接凝集反应分为: 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间接乳胶凝集试验(及 间接乳胶凝集抑制试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协 同凝集试验等。
【实验结果】 观察孔中红细胞凝集现象及其强弱程度, 记录结果。
协同凝集试验:细菌鉴定
【实验原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成分中的A蛋白 (SPA)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 的Fc段结 合。IgG的Fc段与SpA结合后,两个Fab段暴 IgG Fc SpA Fab 露在葡萄球体表面,仍保持其抗体活性和特异 性,当其与特异性抗原相遇时,出现特异凝集 现象。根据这一特性,将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吸 附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的 凝集反应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实验材料】 1.ABO标准血清:抗A分型试剂和 抗B分型试剂各1支。 2.1ml生理盐水的试管1支 3. 一次性采血针1枚、白瓷板1块、 一次性毛细吸管1支、75%酒精棉球和 灭菌干棉球
【实验方法】 1.用酒精棉签消毒被检者手指尖端,以采血针 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滴1至2滴血液 于含有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匀,制成血球悬液。 用干棉球止血。 2.取洁净载玻片1块,将抗A、B分型试剂分别 加1滴于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 3. 用毛细吸管吸取血球悬液,在白瓷板的两 个圆孔内各加一滴,并充分混匀,放置5-10分钟。 4.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发生。如有凝集,可见 红细胞凝集成块;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散。 5.记录凝集情况,判定受检者的血型。
凝集法原理

凝集反应一种血清学反应。
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介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
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
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类。
(1)直接凝集反应颗粒状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出现的凝集现象。
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
玻片法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
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
(若鉴定新分离的菌种时,可取已知抗体滴加在玻片上,将待检菌液一滴与其混匀。
数分种后,如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为阳性反应。
该法简便快速,除鉴定菌种外,尚可用于菌种分型、测定人类红细胞的ABO血型等。
)试管法是一种定量试验的经典方法。
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受检血清中有无某抗体及抗体的含量。
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供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操作时,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连续成倍稀释,然后加入等量抗原,最高稀释度仍有凝集现象者,为血清的效价,也称滴度,以表示血清中抗体的相对含量。
)诊断伤寒、副伤寒病的肥达氏反应、布氏病的瑞特氏反应均属定量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一定大小的颗粒状载体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
在有电介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即可发生凝集,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用做载体的微球可用天然的微粒性物质,如人(O型)和动物(绵羊、家兔等)的红细胞、活性炭颗粒或硅酸铝颗粒等;也可用人工合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制成,如聚苯乙烯胶乳微球等。
由于载体颗粒增大了可溶性抗原的反应面积,当颗粒上的抗原与微量抗体结合后,就足以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敏感性比直接凝集反应高得多。
分为(1)乳胶凝集法:(2)固相凝集法:(3)明胶凝集法;(4)免疫凝集法;(5)胶乳凝集反应法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生产厂家:河北益生医药有限公司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医学免疫学:实验2 凝集反应(ABO血型测定)

实验目的:
检测血清标本中有无HBsAb
材料:
48孔ELISA板
阳性对照血清(HBsAb) 阴性对照血清 酶标二抗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诊断试剂盒
洗涤液
底物A和B
微量加样器,待测血清标本等
实验方法
微孔板已包被HBsAg
HBsA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 — ① ① ① ① ② ② ② ②A + + — — ③ ③ ③ ③ ④ ④ ④ ④B + + — — ⑤ ⑤ ⑤ ⑤ ⑥ ⑥ ⑥ ⑥C + + — — ⑦ ⑦ ⑦ ⑦ ⑧ ⑧ ⑧ ⑧D
实验结果
颜色变化或OD(吸光度)值
酶标板
酶标仪Βιβλιοθήκη 样+-1 2 3456
每孔加 50μl 不同的血清样本 Positive control (HBsAb) :1 滴 Negative control (NS): 1 滴
加样
+
- sample
加酶结合物
enzyme
每孔加酶结合物1滴 混匀, 37 ℃ 30 min.
放射物标记技术 酶标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免疫组化技术
双抗体夹心法
竞争法
双抗原夹心法
间接法
直接法
原理:间接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不显色
洗涤
洗涤
1.包被已知抗原 2.加入待测标本 (未知抗体?) 3.加入酶标二抗 (即抗抗体 :抗人Ig的抗体) 4.加入底物
颜色改变 = 待测标本中存在抗体
实验结果
呈红色片状凝集颗粒为阳性 实验结束后,洗涤试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一、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直接与相应特异性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直接凝集反应。
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而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直接凝集反应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一)玻片凝集反应
在玻片上进行的直接凝集反应,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数分钟之内便可观察结果,快速、简便。
常用于细菌的分型鉴定,也用于ABO血型的测定。
【实验材料】
( 1)抗原:受检菌液或受检者的血细胞盐水悬液。
( 2)抗体:用于细菌鉴定的1:20稀释诊断血清。
血型检测的A及B诊断血清。
( 3)生理盐水、玻片、吸管、接种环。
【实验方法】
( 1)于洁净玻片的一端加诊断血清1滴,另一端加生理盐水1滴作阴性对照。
( 2)用接种环取待检菌液或血细胞悬液分别涂于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混匀。
( 3)轻摇玻片,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
玻片上抗原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小团块状或絮状凝集物,其周围液体澄清,为阳性反应。
阴性反应和生理盐水对照均不发生凝集,为均匀混浊的乳状液。
【注意事项】
细菌鉴定时,特别是肠道菌种的沙门菌属或志贺菌属,原则上先用多价诊断血清检测,如为阳性,再用单价诊断血清进行分群或定型。
血型测定时,室温需保持在 20oC左右,若低于10oC,易出现冷凝集现象而造成假阳性的错误诊断。
(二)试管凝集反应
是用定量的颗粒性抗原悬液与一系列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在试管中进
行的凝集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判定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对血清中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
此法目前仍常用于某些病原微生物感
染的免疫学诊断,例如,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肥达氏( Widal test)
反应,诊断斑疹伤寒的外—裴氏反应(weil-felix test)。
【实验材料】
诊断菌液, 1:10稀释的待检血清,生理盐水,小试管,刻度吸管,试
管架,恒温水浴箱。
【实验方法】
(1)稀释待检血清取8支试管排列于试管架上,依次编号,每管加入0.5
ml生理盐水。
于第1管中加入0.5ml待检血清,充分混匀后,吸出 0.5ml
加入第2管,同法混匀后又吸出0.5ml加入第3管,依次类推,连续稀释至
第7管,最后从第7管中吸出0.5ml弃去。
第8管为生理盐水对照管。
(2)于各管中加入诊断菌液0.5ml,振摇试管架,充分混匀。
试管凝集反应操作程序
(3)将试管静置于37oC恒温水浴箱中40min。
【结果分析】
( 1)首先观察阴性对照管,应无凝集现象,管底沉积呈圆形,边缘整齐,轻轻摇动则沉积菌分散均匀呈混浊现象。
• 观察实验管,凝集现象可根据强弱程度,分为五级:
++++ 细菌全部凝集,管底形成大片凝集物。
+++ 细菌大部分凝集,管底的片状凝集物较小而薄。
++ 约半数的细菌发生凝集,管底出现凝集环。
+ 仅有少部分细菌凝集,管底可见沉积的细菌周边有稀疏、点状的凝集物。
—液体混浊,无凝集。
( 3)血清抗体效价的判定:以出现明显凝集现象(++)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作为受检血清的抗体效价。
【注意事项】
实验中应注意反应体系的温度、电解质浓度及酸碱度( pH值)。
二、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在一种与免疫无关,一定大小的载体颗粒表面成为致敏载体颗粒,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
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特异性凝集现象,称间接凝集反应,此法敏感度比直接凝集反应高,因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检测中,间接凝集反应中常用的载体颗粒有人“ O”型红细胞、动物红细胞、活性炭或硅酸铝颗粒,聚苯乙烯乳胶微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