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一、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直接与相应特异性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直接凝集反应。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而抗体则称为凝集素。直接凝集反应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一)玻片凝集反应

在玻片上进行的直接凝集反应,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数分钟之内便可观察结果,快速、简便。常用于细菌的分型鉴定,也用于ABO血型的测定。

【实验材料】

( 1)抗原:受检菌液或受检者的血细胞盐水悬液。

( 2)抗体:用于细菌鉴定的1:20稀释诊断血清。

血型检测的A及B诊断血清。

( 3)生理盐水、玻片、吸管、接种环。

【实验方法】

( 1)于洁净玻片的一端加诊断血清1滴,另一端加生理盐水1滴作阴性对照。

( 2)用接种环取待检菌液或血细胞悬液分别涂于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混匀。

( 3)轻摇玻片,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

玻片上抗原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小团块状或絮状凝集物,其周围液体澄清,为阳性反应。阴性反应和生理盐水对照均不发生凝集,为均匀混浊的乳状液。

【注意事项】

细菌鉴定时,特别是肠道菌种的沙门菌属或志贺菌属,原则上先用多价诊断血清检测,如为阳性,再用单价诊断血清进行分群或定型。血型测定时,室温需保持在 20oC左右,若低于10oC,易出现冷凝集现象而造成假阳性的错误诊断。

(二)试管凝集反应

是用定量的颗粒性抗原悬液与一系列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在试管中进

行的凝集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判定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对血清中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此法目前仍常用于某些病原微生物感

染的免疫学诊断,例如,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肥达氏( Widal test)

反应,诊断斑疹伤寒的外—裴氏反应(weil-felix test)。

【实验材料】

诊断菌液, 1:10稀释的待检血清,生理盐水,小试管,刻度吸管,试

管架,恒温水浴箱。

【实验方法】

(1)稀释待检血清取8支试管排列于试管架上,依次编号,每管加入0.5

ml生理盐水。于第1管中加入0.5ml待检血清,充分混匀后,吸出 0.5ml

加入第2管,同法混匀后又吸出0.5ml加入第3管,依次类推,连续稀释至

第7管,最后从第7管中吸出0.5ml弃去。第8管为生理盐水对照管。

(2)于各管中加入诊断菌液0.5ml,振摇试管架,充分混匀。

试管凝集反应操作程序

(3)将试管静置于37oC恒温水浴箱中40min。

【结果分析】

( 1)首先观察阴性对照管,应无凝集现象,管底沉积呈圆形,边缘整齐,轻轻摇动则沉积菌分散均匀呈混浊现象。

• 观察实验管,凝集现象可根据强弱程度,分为五级:

++++ 细菌全部凝集,管底形成大片凝集物。

+++ 细菌大部分凝集,管底的片状凝集物较小而薄。

++ 约半数的细菌发生凝集,管底出现凝集环。

+ 仅有少部分细菌凝集,管底可见沉积的细菌周边有稀疏、点状的凝集物。

—液体混浊,无凝集。

( 3)血清抗体效价的判定:以出现明显凝集现象(++)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作为受检血清的抗体效价。

【注意事项】

实验中应注意反应体系的温度、电解质浓度及酸碱度( pH值)。

二、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在一种与免疫无关,一定大小的载体颗粒表面成为致敏载体颗粒,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

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特异性凝集现象,称间接凝集反应,此法敏感度比直接凝集反应高,因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检测中,间接凝集反应中常用的载体颗粒有人“ O”型红细胞、动物红细胞、活性炭或硅酸铝颗粒,聚苯乙烯乳胶微球等。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一、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直接与相应特异性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直接凝集反应。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而抗体则称为凝集素。直接凝集反应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一)玻片凝集反应 在玻片上进行的直接凝集反应,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数分钟之内便可观察结果,快速、简便。常用于细菌的分型鉴定,也用于ABO血型的测定。 【实验材料】 ( 1)抗原:受检菌液或受检者的血细胞盐水悬液。 ( 2)抗体:用于细菌鉴定的1:20稀释诊断血清。 血型检测的A及B诊断血清。

( 3)生理盐水、玻片、吸管、接种环。 【实验方法】 ( 1)于洁净玻片的一端加诊断血清1滴,另一端加生理盐水1滴作阴性对照。 ( 2)用接种环取待检菌液或血细胞悬液分别涂于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混匀。 ( 3)轻摇玻片,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 玻片上抗原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小团块状或絮状凝集物,其周围液体澄清,为阳性反应。阴性反应和生理盐水对照均不发生凝集,为均匀混浊的乳状液。 【注意事项】 细菌鉴定时,特别是肠道菌种的沙门菌属或志贺菌属,原则上先用多价诊断血清检测,如为阳性,再用单价诊断血清进行分群或定型。血型测定时,室温需保持在 20oC左右,若低于10oC,易出现冷凝集现象而造成假阳性的错误诊断。 (二)试管凝集反应

是用定量的颗粒性抗原悬液与一系列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在试管中进 行的凝集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判定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对血清中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此法目前仍常用于某些病原微生物感 染的免疫学诊断,例如,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肥达氏( Widal test) 反应,诊断斑疹伤寒的外—裴氏反应(weil-felix test)。 【实验材料】 诊断菌液, 1:10稀释的待检血清,生理盐水,小试管,刻度吸管,试 管架,恒温水浴箱。 【实验方法】 (1)稀释待检血清取8支试管排列于试管架上,依次编号,每管加入0.5 ml生理盐水。于第1管中加入0.5ml待检血清,充分混匀后,吸出 0.5ml 加入第2管,同法混匀后又吸出0.5ml加入第3管,依次类推,连续稀释至 第7管,最后从第7管中吸出0.5ml弃去。第8管为生理盐水对照管。 (2)于各管中加入诊断菌液0.5ml,振摇试管架,充分混匀。 试管凝集反应操作程序 (3)将试管静置于37oC恒温水浴箱中40min。 【结果分析】

凝集法原理

凝集反应 一种血清学反应。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介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类。 (1)直接凝集反应颗粒状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直接结 合所出现的凝集现象。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玻片法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若鉴定新分离的菌种时,可取已知抗体滴加在玻片上,将待检菌液一滴与其混匀。数分种后,如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为阳性反应。该法简便快速,除鉴定菌种外,尚可用于菌种分型、测定人类红细胞的ABO血型等。)试管法是一种定量试验的经典方法。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受检血清中有无某抗体及抗体的含量。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供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操作时,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连续成倍稀释,然后加入等量抗原,最高稀释度仍有凝集现象者,为血清的效价,也称滴度,以表示血清中抗体的相对含量。)诊断伤寒、副伤寒病的肥达氏反应、布氏病的瑞特氏反应均属定量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一定大小的颗粒状载体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介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即可发生凝集,称为间接凝集反应。用做载体的微球可用天然的微粒性物质,如人(O型)和动物(绵羊、家兔等)的红细胞、活性炭颗粒或硅酸铝颗粒等;也可用人工合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制成,如聚苯乙烯胶乳微球等。由于载体颗粒增大了可溶性抗原的反应面积,当颗粒上的抗原与微量抗体结合后,就足以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敏感性比直接凝集反应高得多。 分为(1)乳胶凝集法:(2)固相凝集法:(3)明胶凝集法;(4)免疫凝集法;(5)胶乳凝集反应法 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 生产厂家:河北益生医药有限公司 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分为两个阶段 特异性结合阶段:抗原和抗体迅速识别、结合 可见反应阶段:受电解质、酸碱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发生凝集、沉淀、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溶血等可见现象,反应慢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颗粒性抗原,或与载体颗粒结合后的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抗体(或抗原)结合后,在适当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参与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凝集素。 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影响因素 ●电解质:0.85% NaCl溶液,降低颗粒性抗原的电荷 ●pH值:合适pH值为6~8,pH在3左右出现细菌的自凝现象,称为酸凝 ●温度:过冷反应速度慢,过热破坏蛋白结构 ●抗体与抗原的比例什么现象? 一、直接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1、玻片法 简便、快速的定性试验,敏感度低 如:人类ABO血型鉴定,细菌分离株的鉴定与分型 2、试管法 半定量试验:了解抗体及其含量

二、间接凝集试验 将可溶性抗原吸附或偶联在大小适当、与免疫无关的载体微粒上,制成致敏颗粒,再与相应的抗体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时,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也称被动凝集试验

致敏: 将可溶性抗原吸附或偶联到载体微球上的过程称为致敏,致敏后的载体微球称为致敏微球。致敏后的颗粒反应面积增加,敏感性提高。 载体微球的条件 1、不溶于水,理化性质稳定,无化学活性和免疫学活性 2、大小均匀一致,密度与生理盐水等介质相近,短时间内不致下沉 3、可直接吸附或偶联结合抗原或抗体,且不影响其特性 致敏所用的抗原或抗体需要纯度高,且免疫活性较好 常用载体: 红细胞:绵羊、家兔、鸡红细胞,人O型血红细胞 吸附多糖抗原较好,吸附蛋白抗原较差 使用前醛化,可增强吸附蛋白的能力,能耐60℃加热,可长期保存不溶血。 且延长保存期,不易溶血 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人工合成颗粒,带负电 物理方法吸附蛋白,但结合牢固性较差 羧化后,带化学活性基团,可化学交联蛋白,性能稳定,保存期长 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 1、正向间接凝集试验 用已知抗原致敏载体颗粒,检测样本中的抗体。常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相关的抗体 2、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用已知抗体致敏载体颗粒,检测样本中的抗原。可检测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乙肝表面抗原等 3、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用已知抗原致敏载体颗粒,检测样本中是否含有相同的抗原(正向)。亦可用已知抗体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凝集反应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凝集反应 内容: 四、直接凝集反应 (一)玻片凝集反应—细菌的鉴定、ABO血型鉴定 (二)试管凝集反应 五、间接凝集反应 (一)正向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乳胶试验、间接血凝试验 (二)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协同凝集试验 (三)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试验、直接凝集反应 (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 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直接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常用的直接凝集试验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㈠玻片凝集反应(Slide agglutination test) 玻片凝集反应是将已知的抗体直接与未知的颗粒性抗原物质(如细菌,红细胞等)在玻片上混合,在有适当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如两者对应便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肉眼可见凝集物,即为阳性;如两者不对应,便无凝集物出现,即为阴性。此法属定性试验,主要用于细菌鉴定和分型、人类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等。 ⒈细菌的鉴定: 【材料】 ⑴1∶20稀释的伤寒杆菌的诊断血清。 ⑵伤寒杆菌、大肠杆菌18~24小时培养物、生理盐水。 ⑶洁净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记号笔等。 【方法】 ⑴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记号笔划分为三格,并依次编号为1、2、3。 ⑵用灭菌的接种环取生理盐水于玻片的三格内,各加2~3环。 ⑶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灼灭菌,冷却后自平皿挑取少量大肠杆菌置于第2格生理盐水中混匀。然后,同法分别取少许伤寒杆菌于第1格及第3格,与生理盐水混匀。 ⑷用灭菌接种环于第2格加伤寒杆菌诊断血清2~3环并混匀,同法取伤寒杆菌诊断血清2~3环,加于第1格中混匀。 ⑸轻摇玻片,静置1~2分钟后,观察结果, 【结果】 如上述混合悬液由均匀混浊状变为澄清透明,并出现大小不等的乳白色凝集块者为阳性;如混合物仍呈均匀混浊,无凝集物者为阴性。 【注意事项】 ⑴每一待检菌均须作生理盐水对照,如对照凝集则表示细菌发生自凝,试验无效。 ⑵取细菌培养物时,不宜过多。与诊断血清或生理盐水混合时,必须将细菌涂散,涂均匀,但不宜涂得太宽,以免很快干涸而影响结果。 ⑶伤寒杆菌为肠道致病菌,在实验中务必严格无菌操作,遵守实验规则,用后的载玻片应立即放入盛有消毒剂的容器内。 ⒉ABO血型鉴定 【材料】

--临床免疫学凝集反应

第五章凝集反应 本章考点 1.概述 2.直接凝集反应 3.间接凝集反应 第一节概述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分为两个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聚。 凝集反应的特点:凝集试验是一个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阴性或阳性;也可以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抗体作一系列稀释,与抗原结合产生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作为其效价或滴度。由于凝集反应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因而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 第二节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其原理是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直接凝集反应。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则称为凝集素。从方法上来讲,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玻片法凝集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短时间便能观察结果,一般用来鉴定菌种或分型;也用于人类AB0血型的测定。 试管凝集反应是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递度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混合,保温静置后,根据每管内颗粒凝集的程度,以判断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可以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流行病原调查研究。例如Widal反应、Well-Felix反应、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两者间的交叉配血试验。 第三节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间接凝集反应。 根据致敏载体用的是抗原或抗体以及凝集反应的方式,间接凝集反应分为4类:①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②反向间接凝集反应;③间接凝集抑制反应;④协同凝集反应。

细胞凝集反应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目的】 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 掌握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的原理; 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实验原理】 1.凝集素是一类含糖(少数除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目前已发现近千种植物中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原体内也含有凝集素。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PNA),通常以其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半刀豆凝集素A、麦胚凝集素、花生凝集素和大豆凝集素等,凝集素是它们的总称。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凝集素能与胞外被中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从而引起细胞凝集。凝集素引起的血细胞凝集,其细胞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与血液凝固中发生的复杂生物化学过程完全不同;另外,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结合,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不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因此,Ponder提出应称“凝集素组织化学”而不能称为“凝集素免疫组织化学”。 人们利用凝集素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别和研究不同类型膜结构的生物学特征,以及进行血型鉴定。ABO血型鉴定主要用于临床输血,在皮肤、肾等器官移植的时候选择ABO血型相符的供体;不孕症和新生儿溶血症病因的分析及亲子鉴定等。另外,凝集素在临床疾病防治、机体生理活动调控以及生物工程等方面展示出了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植物凝集素可抑制受精;凝集素可直接抑制HIV-1反转录酶的活性,减少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细胞膜表面糖复合物的糖链结构与肿瘤细胞增殖、侵染、转移等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凝集素芯片技术实现了对癌症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有助于筛选出癌症相关的糖链标志物。 2.细胞凝集 细胞凝集是指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不规则的细胞团。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凝集素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如植物血球凝集素,伴刀豆凝集素和土豆凝集素等,它具有凝集细胞核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3.细胞凝集的反应技术 一、直接凝集反应技术 颗粒性抗原(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血清混合后,在电解质的参与下,经过一定时间,抗原抗体凝聚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这种现象称为凝集反应。血清中的抗体称为凝集素。抗原称为凝集原。细菌或其他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电荷(阴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均匀的分散状态。抗原与抗体相遇后,由于抗原和抗体分子表面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化学基团,因而发生特异性结合,称为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静电排斥力,抗原表面的亲水基团减少,由亲水状态变为疏水状态,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参与下,由于例子的作用,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面的大部分电荷,使之是去了彼此间的经典排斥力,分间相互吸引,凝集成大的絮片或颗粒。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但是,直接凝集反应技术也有缺点:特异性不高、抗原抗体无法获得或无法用于实验。

试验一凝集反应

医学免疫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凝集反应 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凝集反应是一种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或阴性;也可以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或效价)来判断结果的强弱。凝集反应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由于凝集反应方法简便,目前在临床检验中仍被广泛应用。 一、直接凝集反应 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凝集反应中的抗原又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常用的直接凝集试验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一)玻片凝集试验——ABO 血型鉴定 【原理】 玻片凝集试验为定性试验,一般用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与受检颗粒性抗原如菌液或红细胞,各加一滴在玻片上,混匀,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观察凝集结果,出现凝集颗粒的为阳性。此法简便,快速,适用于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得到的菌种的诊断或分型,也可用于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材料】 1.标准血清(抗体):抗A分型试剂和抗B分型试剂各1支。 2.盛有1ml生理盐水的一次性试管1支。 3.一次性采血针1枚、白瓷板或玻片1块、一次性毛细吸管1支、75%酒精棉球和灭菌干棉球。 【方法】 1.用酒精棉球消毒被检者的耳垂或手指尖端,以采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滴1~2滴血液于含有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匀,使成为血球悬液。用灭菌干棉球止血。 2.取白瓷板1块,将抗A、抗B分型试剂分别滴加1滴于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 3.用毛细吸管吸取血球悬液,在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各加1滴。 4. 将白瓷板前后左右不停地摇动,使其充分混匀,5~10min后观察血球有无凝集发生。如有凝集,可见红细胞凝集成块;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散(图1)。 5. 记录受检者红细胞凝集情况,根据ABO血型鉴定表,判断受检者的血型。 表1-1 A B O血型鉴定表 抗A分型试剂抗B分型试剂血型 +- A -+ B ++AB --O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五章凝集反应讲义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五章凝集反应讲义 第五章凝集反应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第一节凝集反应的特点 凝集试验是一个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阴性或阳性; 也可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抗体作一系列稀释,与抗原结合产生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作为其效价或滴度。 凝集反应分为两个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聚。 第二节直接凝集反应 一、原理 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二、方法 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一)玻片凝集试验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短时间便能观察结果。 一般用来鉴定菌种或分型;也用于人类ABO血型的测定。 (二)试管凝集试验是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梯度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混合,保温静置后,根据每管内颗粒凝集的程度,以判断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可以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流行病原调查研究。例如肥达试验、外斐试验、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两者间的交叉配血试验。 第三节间接凝集反应 一、原理

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 二、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 (一)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致敏载体,用以检测标本中待测抗体的凝集反应,称为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二)反向间接凝集反应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用以检测标本中待测抗原的凝集反应,称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三)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先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混合,然后再加入抗原(或抗体)致敏的载体颗粒,则能抑制原先的凝集现象,称为正向(或反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可用于检测抗体、自身抗体、变态反应性抗体,也可测定抗原。 (四)协同凝集反应协同凝集反应与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相类似,但所用载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SPA具有与IgG的Fc 段结合的特性,因此当这种葡萄球菌与IgG抗体连接时,就成为抗体致敏的颗粒载体。如与相应抗原接触,即出现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协同凝集反应也适用于细菌的直接检测。 间接凝集反应适用于各种抗体和可溶性抗原的检测。以载体来分,常用的为红细胞、胶乳颗粒及明胶颗粒等。 三、间接凝集反应的载体分类 (一)间接血凝试验 1.原理:抗原(或抗体)包被于红细胞表面,成为致敏载体,然后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结合,从而使红细胞被动的凝聚在一起,出现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 2.载体:最常用的为绵羊、家兔、鸡的红细胞及O型人红细胞。 致敏的新鲜红细胞保存时间短,且易变脆、溶血和污染,只能使用2~3天。为此一般在致敏前先将红细胞醛化,可长期保存而不溶血。常用的醛类有甲醛、戊二醛、丙酮醛等。红细胞经醛化后体积略有增大,两面突起呈圆盘状。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

细胞凝集反应 王玉琼201005232142 齐鲁医学班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 2了解血细胞凝集原理 3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细胞凝集是指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不规则的细胞团。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如植物血球凝集素,伴刀豆凝集素和土豆凝集素等,它具有凝集细胞核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三实验用品: PBS缓冲液显微镜双凹载玻片滴管 土豆凝集素 土豆凝集素的提取:去皮土豆块茎2g,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4h,所得粗提液中既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1%兔血红细胞 2.1%兔血红细胞制备:抽取兔静脉血1mL加抗凝剂,加入3mL生理盐水,1000r/min离心5min,重复洗涤三次。按红细胞压积配成1%红细胞悬浊液。 四实验步骤: 1.分别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1%兔血红细胞各一滴,置于双凹片左孔混匀。 2.吸取PBS缓冲液各一滴置于双凹片右孔混匀。 3.摇晃5-10min观察,并以低倍镜镜检。 五实验结果: 反应前反应后 (左为混合了PBS的兔血红细胞,右为混合了土豆凝集素的兔血红细胞)

发生凝集的细胞未发生凝集的细胞 图2 低倍镜(*10)下混合了了土豆凝集素(左)和PBS缓冲溶液(右)的兔血红细胞观察结果分析: 混合土豆凝集素9分钟时细胞开始发生凝集,可以观察到细小沙粒状的细胞团,随时间流逝小细胞团变大。 如图1可看到,混合了土豆凝集素的兔血红细胞(右侧)聚集成块,周围液体较澄清;而混合了PBS缓冲溶液的兔血红细胞(左侧)未发生凝集,液体浑浊。 低倍镜下镜检(图2)可看到,凝集了的细胞聚成一簇不规则的团,而未发生凝集的红细胞很均匀。 六关于实验操作的反思 1 兔子耳缘静脉抽血: 基本操作:按压兔子耳缘静脉的近心端,用酒精棉球擦拭,可以看到耳缘静脉鼓起来。针尖孔朝上,平行进针。看到针尖回血后,抽取血液。拔针止血。 第一次抽血,手还是有点抖,不过还是抽到血。 存在问题:感觉抽不动针的活塞。不习惯拿针管的姿势。 2细胞凝集反应操作反思: 前两次由于滴入的PBS缓冲液太多,致使两边混合在一起。因此,要少滴,摇晃玻璃片时要缓慢。 七关于实验内容的理解体会 一关于实验原理 定义: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偶联抗原的乳胶颗粒)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此称

胶乳凝集试

可编辑 胶乳凝集试验 ——类风湿因子的检测 【实验目的】 1.学习凝集反应的类型及原理 2.掌握胶乳凝集试验检测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的方法 【实验原理】 1.凝集反应是一种血清学反应。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介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根据凝集反应发生的条件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也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类。胶乳凝集试验也是一种间接凝集试验,它是以聚苯乙烯胶乳微粒作为惰性载体。

可编辑 2. 胶乳凝集试验检测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的原理:类风湿因子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IgD类和IgE 类,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可与IgG的Fc段结合。胶乳凝集试验是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此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可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胶乳凝集试剂是由纯化的人IgG和羧化聚苯乙烯胶乳共价交联而成的抗原胶乳。RF胶乳超过20U/ml即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如出现大颗粒凝集的为阳性反应,保持均匀乳液状为阴性反应。根据阳性阴性反应即可知血清中是否有类风湿因子。检测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分型和疗效观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验材料】 1.待测血清 2.类风湿因子(RF)测定试剂盒(胶乳凝集法):

可编辑 胶乳液成份:类风湿因子胶乳、牛血清白蛋白、磷酸盐缓冲液; 阳性对照成份:羊抗人 IgG 抗血清、牛血清白蛋白、磷酸盐缓冲液; 阴性对照成份:牛血清白蛋白、磷酸盐缓冲液。 3.微量加样器,反应板 【实验方法】 1. 标记:取四个反应板孔,标记1号为待测,2号为阳性对照,3号为阴性对照,4号为空白对照。 2. 加样:取待测血清,加入4个孔中,每孔加20μl。1号加50μl 胶乳液,2号加阳性对照成份50μl,3号加阴性对照成份50μl 。 3. 搅匀:轻轻晃动,充分混和。2-3分钟后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正常参考范围:成人<20IU/ml 目测法:与阳性和阴性对照比较,

实验:凝集反应

实验一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是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分为两类: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是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间接凝集反应是小分子可溶性抗原吸附到颗粒载体(红细胞、药用炭和乳胶等)表面,再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常用的实验方法:玻片法和试管法。 (一)试管凝集试验-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实验目的:了解试管凝集反应方法;掌握凝集效价的判定及其意义。 实验原理:试管凝集试验为半定量试验方法,常用已知红细胞(微生物中常用细菌)作为抗原液与一系列稀释的受检血清混合,保温后观察每管内抗原凝集程度,通常以产生明显凝集现象的最高稀释度作为血清中抗体的效价,亦称为滴度。在试验中,由于电解质浓度和pH不适当等原因,可引起抗原的非特异性凝集,出现假阳性反应,因此必须设不加抗体的稀释液作对照组。临床上常用的直接试管凝集试验为肥达试验(Widal test)和外斐试验(Weil-Felix test)。在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两者的红细胞和血清的交互配血试验。 实验材料:试管、吸管、试管架、记号笔;生理盐水、鸡红细胞、待检血清、温箱等。37℃恒温培养箱等。 实验方法:①取洁净试管七支,依次编号;②用玻璃吸管在每管内都加NS0.5ml; ③将第1试管内加入1:10待检血清0.5ml,液体吸注混匀3次以上,从中取出 0.5ml加入第2个试管内,然后再吸注混匀3次取出0.5ml加入第3个试管内,依此类推,直到第6个试管取出0.5ml弃掉,不加入第7个试管,将第7个试管设为阴性对照管;④每管内都加鸡红细胞0.5ml;⑤混匀后放入37°C恒温箱内1.5h,观察结果 表1-1 试管凝集实验方法

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免疫学·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一:玻片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0.85%NaCl)存在的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法;②间接法。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细菌或细胞)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RF因子检测 玻片凝集试验是使用已知抗体与未知颗粒性抗原在玻片上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此类反应较简单迅速,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本次实验使用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进行人类ABO血型的鉴定。ABO血型系统是按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来命名的。人类ABO血型抗原有两种:A抗原和B抗原。A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B抗体;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B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A抗体;A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抗原和B抗原,血液中不具有抗A、B抗体;O型血红细胞表面不具有A、B抗体,但血液中含有抗A、B抗体。若用已知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与受试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根据凝集反应结果便可判断出受试者的血型。 2.实验方法: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马克笔分为两格并注明A、B分区。 (2)倒置标准抗血清试剂瓶,悬空轻挤出抗A血清一滴,滴在A区内;同法在B区内滴加抗B血清一滴。 (3)使用消毒液对左手无名指进行消毒,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无菌三棱采血针快速刺破手指。 (4)用木棒的两端取血,分别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均匀。 (5)用无菌棉棒压迫手指止血。 (6)静置玻片数分钟后,观察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 3.实验结果: 4.结果分析: 实验二:试管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试管凝集反应是在试管内将待检血清对倍稀释后,加入等量的已知颗粒性抗原与待检血清混合,然后观察试管内有无凝集快出现。如出现凝集块者为阳性反应。混合后仍均匀浑浊,无凝集块出现者为阴性反应。根据血清凝集效价判定待检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即在试管内用已知颗粒性抗原检测未知抗体的相对含量的半定量试验。本次实

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免疫学·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一:玻片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NaCl)存在的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法;②间接法。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细菌或细胞)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RF因子检测 玻片凝集试验是使用已知抗体与未知颗粒性抗原在玻片上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此类反应较简单迅速,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本次实验使用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进行人类ABO血型的鉴定。ABO血型系统是按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来命名的。人类ABO血型抗原有两种:A 抗原和B抗原。A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B抗体;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B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A抗体;A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抗原和B抗原,血液中不具有抗A、B抗体;O型血红细胞表面不具有A、B抗体,但血液中含有抗A、B抗体。若用已知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与受试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根据凝集反应结果便可判断出受试者的血型。 2.实验方法: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马克笔分为两格并注明A、B分区。 (2)倒置标准抗血清试剂瓶,悬空轻挤出抗A血清一滴,滴在A 区内;同法在B区内滴加抗B血清一滴。 (3)使用消毒液对左手无名指进行消毒,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无菌三棱采血针快速刺破手指。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凝集反应的过程和结果,了解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凝集反应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原理。 凝集反应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凝集物质的现象。凝集反应 的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使得溶液中的颗粒物质凝聚成大颗粒,从而导致溶液浑浊或沉淀。凝集反应是免疫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也是许多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基础。 三、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抗原溶液、抗体溶液、生理盐水、试管、移液器、离心管等。 2. 实验方法: (1)取一定量的抗原溶液和抗体溶液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 (2)将试管摇匀,使抗原和抗体充分混合; (3)观察试管中是否出现凝集物质,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在抗原与抗体混合后,部分试管中出现了凝集物质, 而另一部分试管中则未出现凝集物质。这说明凝集反应的产生是由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所致。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导致了溶液中颗粒物质的凝聚,从而产生了凝集反应。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凝集反应的原理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凝集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现象,它在许多免疫学检测方法中起着关键作用。掌握凝集反应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对于进一步开展免疫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实验材料的保存和使用方法,避免污染和损坏; 2.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操作,避免实验结果的偏差; 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实验器具,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七、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免疫学实验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王五,赵六. 免疫学实验指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以上就是本次凝集反应实验的实验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间接凝集实验报告

篇一: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免疫学·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一:玻片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0.85%nacl)存在的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法;②间接法。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细菌或细胞)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rf因子检测 玻片凝集试验是使用已知抗体与未知颗粒性抗原在玻片上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此类反应较简单迅速,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本次实验使用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进行人类abo血型的鉴定。abo血型系统是按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来命名的。人类abo血型抗原有两种:a抗原和b抗原。a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b抗体;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b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a 抗体;a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抗原和b抗原,血液中不具有抗a、b抗体;o型血红细胞表面不具有a、b抗体,但血液中含有抗a、b抗体。若用已知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与受试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根据凝集反应结果便可判断出受试者的血型。 2.实验方法: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马克笔分为两格并注明a、b分区。 (2)倒置标准抗血清试剂瓶,悬空轻挤出抗a血清一滴,滴在a区内;同法在b区内滴加抗b血清一滴。 (3)使用消毒液对左手无名指进行消毒,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无菌三棱采血针快速刺破手指。 (4)用木棒的两端取血,分别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均匀。 (5)用无菌棉棒压迫手指止血。 (6)静置玻片数分钟后,观察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 3.实验结果: 4.结果分析: 实验二:试管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试管凝集反应是在试管内将待检血清对倍稀释后,加入等量的已知颗粒性抗原与待检血清混合,然后观察试管内有无凝集快出现。如出现凝集块者为阳性反应。混合后仍均匀浑浊,无凝集块出现者为阴性反应。根据血清凝集效价判定待检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即在试管内用已知颗粒性抗原检测未知抗体的相对含量的半定量试验。本次实验是以定量的伤寒杆菌为抗原,根据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来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对应的抗体;根据各试管凝集程度的不同,来判断抗体的效价。 2.实验方法: (1)取试管6支,用马克笔进行标记,依次放入试管架中。 (2)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0.9ml,其余各管加生理盐水0.5ml。然后在第一只试管中加入伤寒免疫血清0.1ml,用吸管将它与生理盐水吹打混匀后,取出0.5ml加入第二支试管中;再将第二只试管的液体吹打混匀,取出0.5ml加入到第三支试管中,其余各管依次按照上述步骤将血清对倍稀释。至第五支试管时,将试剂混匀后,取出0.5ml弃之不用。是第

免疫学实验-凝集试验

实验一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抗原颗粒可相互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或凝集试验。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细菌或其它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负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现均匀的分散状态。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静电排斥力,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参与下,由于离子的作用,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面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彼此间的静电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大的絮片或颗粒,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反应及其程度,对待测抗原或待测抗体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本实验主要介绍直接凝集反应。 [目的要求] 1. 掌握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凝集试验的结果判定及判定标准。 3. 熟悉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所需材料和试剂。 [材料与试剂] 1. 玻板,载玻片,试管〔1cm x 8cm〕,试管架,刻度吸管,滴管,微量可调加样器,滴头〔tip头〕,牙签或火柴棒,记号笔。 2. 灭菌的生理盐水,灭菌的0.5%石炭酸生理盐水。 3. 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阳性血清,布氏杆菌病阴性血清,被检血清〔牛、羊或猪〕。 4. 鸡白痢平板凝集抗原,鸡白痢阳性血清,鸡白痢阴性血清,被检鸡血清。[实验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试管凝集试验 以牛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为例。 1. 试管准备:每份血清用试管4支,另取3支试管作为对照,作好标记,置试

项目九 凝集反应

项目九凝集反应 一、直接凝集试验 (Direct agglutination) (一)玻片凝集试验 【实验原理】 天然的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宜条件下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为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属于定性试验,常用已知抗体直接检测未知的细胞性抗原,对抗原进行鉴定。 【试剂和器材】 1.待检标本OX19变形杆菌18~24h琼脂斜面培养物。 2.试剂OX19变形杆菌诊断血清(用时以生理盐水作适当稀释)、生理盐水。 3.器材载玻片、接种环、滴管等。 【步骤和方法】 1.于洁净玻片一端加诊断血清1滴,另一端加生理盐水1滴作对照。 2.用接种环挑取OX19变形杆菌18~24h琼脂斜面培养物,分别涂于生理盐水和诊断血清中,充分混匀。 3.室温下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 生理盐水对照应不发生凝集,为均匀混浊的乳状液。在诊断血清中,如混悬液由混浊变澄清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为阳性结果;如与对照相同,则为阴性结果。 【注意事项】 1.玻片应洁净、干燥、中性,以防止和减少非特异性凝集。 2.每一待检菌均须作生理盐水对照,如对照凝集则表示细菌(粗糙型)发生自凝,试验结果无效。 3.在载玻片两端涂布细菌时,应先在生理盐水中涂,然后在诊断血清中涂,以免将血清带入生理盐水中。 4.试验后的细菌仍有传染性,应将载玻片及时放入消毒缸内。 5.鉴定ABO血型时,室温若低于10℃,易出现冷凝集而造成假阳性结果。 【方法评价】 此法操作简便,反应迅速,为定性试验,但敏感性较低。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细菌菌种的鉴定和分型以及ABO血型的鉴定。 (二)试管凝集试验 【实验原理】 试管法直接凝集试验常用于半定量检测,是将已知的颗粒性抗原悬液定量地与一系列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等量混合,静置一定时间后,根据各管的凝集程度,判断待检血清中抗体的效价。 【试剂和器材】 1.标本用生理盐水1:10稀释的待检血清。 2.试剂诊断菌液(伤寒沙门菌H或O菌液,10亿/ml)、生理盐水。 3.器材37℃水浴箱、试管、1ml吸管、吸耳球等。 【步骤和方法】 1.取洁净试管8支,排列于试管架上,依次编号。

间接凝集实验报告

间接凝集实验报告

篇一: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免疫学•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一:玻片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0.85%nacl )存在的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法;②间接法。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细菌或细胞)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rf 因子检测 玻片凝集试验是使用已知抗体与未知颗粒性抗原在玻片上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此类反应较简单迅速,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本次实验使用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进行人类abo 血型的鉴定。abo血型系统是按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来命名的。人类abo血型抗原有两种:a抗原和b抗原。a 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 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b抗体;b 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b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a抗体;ab 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抗原和b抗原,血液中不具有抗a、b抗体;o型血红细胞表面不具有a、b抗体,但血液中含有抗a、b抗体。若用已知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与受试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根据凝集反应结果便可判断出受试者的血型。 2.实验方法: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马克笔分为两格并注明a、b分区。 (2)倒置标准抗血清试剂瓶,悬空轻挤出抗a血清一滴,滴在a区内;同法在b区内滴加抗b血清一滴。(3)使用消毒液对左手无名指进行消毒,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无菌三棱采血针快速刺破手指。 (4)用木棒的两端取血,分别在抗a血清和抗b 血清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