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深刻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双百”方针:1956年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在文化科学问题上要贯彻两个口号,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就是双百方针。

毛泽东将其定为党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提倡学术民主、学术自由。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名词解释)当代17年(1949-1966)诗歌的特点:第一:抒情主体的国家定位。

诗人的定位不是个体和诗歌要求的定位,而是面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定位。

第二:个人话语空间的紧缩。

当代诗歌的意识形态化和“工农兵”化的双重演进,导致消失了个人意识。

对外部生活的关注,代替了个人感受的抒写,每当个人与外在发生对立、矛盾时,往往通过对个人的谴责和自我批评来解决。

第三:诗歌情境的抽象化。

在当代诗歌语境中,许多符号都失去了它的自然与本真,语言的能指特征迅速萎缩,一些意象都有了固定的所指。

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诞生于五十年代,1959年才成为“诗歌中的一个崭新的形式”,并有了理论上的阐述。

形式上看,政治抒情诗是现代自由诗在当代意识形态场域中的变形。

历史地看,政治抒情诗是另一种意识形态对《女神》式融合抒情与批判表现方式的改造,它的前辈三十年代前后的“普罗诗歌”。

除内容必须表现政治外,它还具有颂歌的文体风格。

代表诗人是贺敬之和郭小川。

(名词解释)散文新三家:杨朔、刘白羽、秦牧。

《茶馆》的艺术成就:王立发,常四爷,秦仲义从主题上来看,《茶馆》是献给三个旧时代的葬歌;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看,《茶馆》中绝大部分台词兼有交代事件、体现性格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多重功能甚至有用说一个字来写活一个人物的神来之笔,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人物形象来看,《茶馆》中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刻画得非常具有代表性,让读者可以在人物只出场一次的时候就印象深刻地记住他,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结构即艺术特点来看,《茶馆》用一个小茶馆反映一个大社会,主要人物自始至终,次要人物“子承父业”,更次要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以人物带动故事。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题型:一、填空(1分*15=15分)二、名词解释(3分*5=15分)三、简答题(5分*4=20分)四、论述题(15分*2=30分)五、评论(20分)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P4)1949年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P4-8)(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P9)(1)提出: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具体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积极评价:①在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上表现出摆脱教条和冲出禁区,大胆探索的精神。

②重视人情和人性,回归人的文学,宗璞的《红豆》;钱谷荣的《论“文学和人学”》(4)是否落实: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该方针起到了积极影响,反右斗争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

4.文艺界的反右斗争(P10)1957年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把贯彻“双百”方针而提出的一些作品和文艺观点,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修正主义的文艺理论纲领”。

5.“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P12)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向全党全人民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康生诬陷李建彤的长篇小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的大毒草”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1. 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P17)2. 三红一创(P17)(1)《红岩》作者:杨益言、罗广斌;主要人物:江姐等。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提纲

1、问题小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任何思想性和社会针对性的小说,都可归入问题小说,但在五四时期,问题小说是有其独特的含义的:它是五四启蒙主义精神和初步入世的学生、青年的社会热情和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

如冰心的小说《超人》等。

乡土文学派:3、象征诗派中国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是李金发,他从1920年开始写诗,但引起人们注意是在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和《食客与凶年》出版之后,他的诗打破寻常的章法,扑朔迷离,晦涩难懂,故被称为“诗怪”。

4、美文:5、中国诗歌会:6、七月诗派:时间:1937年。

风格:a.重视诗歌的现实性与战斗性。

b.擅长用自由体形式写诗。

c.表现出诚实、质朴、粗犷的风格。

人物:鲁藜和绿原是七月诗派比较突出的两位诗人。

7、文学研究会:时间:1921年1月。

地点:北京。

人物: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二人。

主张:“为人生而艺术”。

主要贡献:培养了大批新文学作家,广泛介绍外国文学流派。

代表了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现实主义潮流。

8、湖畔诗社:1922年4月成立于杭州,主要成员是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以写情诗著称。

他们合出《湖畔》、《春的歌集》等诗集。

1925年,湖畔诗社停止活动。

9、孤岛文艺:是指孤岛时期的文艺活动。

孤岛时期指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以后,上海英、法等帝国主义的租界完全被日军包围,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日军进入租界为止。

在和外界隔绝的情况下,上海的文艺工作者还坚持开展抗战文艺活动,特别是抗日救亡戏剧活动最为活跃,创作演出了许多表现民族气节的戏剧。

如,于伶的历史剧《大明英烈传》,阿英的《明末遗恨》,为宣传抗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0、创造社:时间:1921年夏。

地点:东京。

人物: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

主张:赞同“文学是自我的表现”,通常被称为“为艺术”的一派。

主要贡献:独创新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流派,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11、爱美剧:时间:1921年开始。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提纲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提纲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5题)1.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二十世纪文学知识点总结

二十世纪文学知识点总结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第一节 绪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 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联名发 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文,文 中公开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 概念,并打破原有的文学研究格局,把 “近代”、“现代”、“当代”这三个原 本互相隔绝的研究领域连成一体。 80年代末,王晓明等人提出了“重写文学 史”的主张 。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创新和发展
房福贤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问题的三点 思考 (一)、学术研究的文学史与学科专业的文 学史 (二)、文学史应当重在写“史” (三)、期待现代“文选”复出
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与创新 第一、添补空白 对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文学进行研究。对原有文学史中的被忽略 的部分进行添补。如现当代文学史中戏剧部分只提到话剧,其他戏剧 种类没有充分的研究。对通俗文学研究不够。对非左倾文学重视不够。 虽然近年来有所补正,但还不够客观冷静。 第二、对新方法的应运。如用女性主义视角,现代性视角、新历史主 义视角等。 第三、对重点作家作品用新视角、新方法重新研究。也就是经典重读。 第四、对期刊、杂志的研究。对《新青年》的研究,李继凯老师研究 过。 第五、对学科范围的拓展,加强本学科与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外国 文学的联系。
三、晚清后期的小说
(一)、 “小说界革命”和新小说的兴起 (二)、四大“谴责小说” 四、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受春柳社 的影响,王钟声在上海组织春阳杜。春柳 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上演《茶花女》,和 《黑奴吁天录》等。
第二节1894-1917年中国文学概况
一、诗词 黄遵宪、梁启超与晚清后期的诗文词 (一)诗歌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康有为的浪漫主 义歌唱、丘逢甲的爱国歌声 、女侠秋瑾 、 南社诗人柳亚子与苏曼殊 、同光体的诗歌 主张与晚唐派 (二)词 清季四大词人文体”派,以梁启超为代表 2、古文派,包括桐城派 3、白话文派

20世纪中国文学概要

20世纪中国文学概要

中长篇丰收:茅盾《子夜》;巴金 《家》;老舍《骆驼祥子》;沈从文 《边城》;曹禺《雷雨》
左翼文学
以左联作家为代表
主张:文学革命化、政治化
左联作家:鲁迅、冯雪峰、柔石、蒋
光慈、钱杏邨、茅盾、瞿秋白等
海派文学*
上海
主张:文学走向商业化
艺术上追
求变与新

以张资平、叶灵凤(30年代前)、刘 呐鸥、穆时英、施蛰存(30年代:新 感觉派)等人为代表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7——1966)
又称工农兵文学 主旋律: 放声歌唱--自愿选择;人为性、 政治性 文学主题: 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领袖和人民
文学格调:豪迈明快
较成熟之作:
《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 史》、《山乡巨变》、《茶馆》等
历史局限




题材、主题单调 英雄人物的塑造代替了普通人物的描写;有形 的现实追求遮蔽了无形的精神揭示, 文学结构模式:战争时两军对阵的二元对立思 维模式 文学创作和批评,普遍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的 倾向。
3、文学创作*
1)鲁迅《狂人日记》 2)白话新诗: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郭沫若 等 3)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自叙体小说*: 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等;王鲁彦;郁 达夫 4)杂文、美文: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等 5)话剧:洪深、田汉、丁西林 鲁迅《呐喊》《彷徨》、郭沫若《女神》
4、外国文学译介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联系与
区别
明确几个概念
(中国)现代文学: 1917年文学革命—1949新中国成立 (中国)当代文学: 1949年共和国成立—20世纪末新时期文 学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 1917年文学革命—20世纪末新时期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精华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精华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精华版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上的崩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文艺界就在酝酿和讨论革命文艺的新使命。

1949年3月22日,华北文化艺术委员会和华北文协举行茶会,郭沫若在会上提议发起召开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新的全国性的文艺组织,得到与会者一致同意。

时间:1949年7月2日-7月19日地点:北平内容即观点:周总理:《政治报告》(文艺斗争原则和文艺队伍建设问题)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要求对文艺加强党的领导)茅盾:《在反动派反对和压抑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党的政策来衡量作品的政治性和艺术性)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从理论高度为现代文学定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历史意义: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是解放区和国统区文艺队伍的大会师,它标志着三十年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明确了新中国文艺为人民服务,产生了全国性的文艺团体联合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消极影响:文学新规范的建立,终于使中国文学史无前例的成为政治的工具。

2、‘双百’方针:背景: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全国工作的重心开始由群众性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在思想文化领域,纠正左倾思想的影响,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解放科学文化生产力成为了当务之急。

概念: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新民歌运动:1958年春天,毛泽东指示要搜集民歌:“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4、山药蛋派:在赵树理的影响下,文坛出现了一个以山西作家为主体的‘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是我国当代小说历史上第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文学流派,这一文学流派的主要创作特色是;他们都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大多比较注意反映人民内部矛盾,较多描写中间人物,十分讲究民族的和地方特色,语言大众化、群众化,都有朴素、幽默的风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一)了解、识记部分(选择)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起点:1949年以来,三个时期(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至今)2.“青山保林"指的作品:青指的是杨沫的《青春之歌》,山指的是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保指的是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林指的是曲波的《林海雪原》3.郭小川的叙事诗代表作: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4。

《沙家浜》中的人物阿庆嫂,地下文学代表作品《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5.铁凝小说代表作-—《哦,香雪》,《会飞的镰刀》、《夜路、《丧事》、《蕊子的队伍》等短篇小说于1975—1978年期间创作。

《灶火的故事》、《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六月的话题》《麦秸垛》、《村路带我回家》、《玫瑰门》、《棉花垛》、《孕妇和牛、《马路动作》、《砸骨头》《埋人》等小说.刘世吾性格特征:官僚主义者6。

《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性格:对生活的坚忍;冷漠中透射着倔强7。

余秋雨著名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巴金著名散文集:《雷》《电》《雨》,《家》《春》《秋》《海行集记》《忆》《短简》8.张洁小说代表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9。

金庸武侠小说代表作: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鹿鼎记、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碧血剑、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雪山飞狐、书剑恩仇录、连城诀、侠客行、白马啸西风、越女剑、鸳鸯刀。

10。

贾平凹代表作中的人物形象名字:《高兴》刘高兴路遥代表作中的人物形象名字:《人生》高加林、刘巧珍、德顺爷、黄亚萍;《平凡的的世界》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陈忠实代表作中的人物形象名字:《白鹿原》白嘉轩、田小娥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复习提纲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况1、20世纪中国文学分为三个阶段:1900——1916年,中国近代文学后期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阶段1949——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阶段2、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主要特点:A、1917——192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6)。

通常又叫做“五四”时期的文学,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

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学文学奠基人及现代文学奠基作,都出现在这一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

B、1927年——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这一阶段以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创作为代表,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C、1937年——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十年。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代表作家有张爱玲、钱中书、赵树理等。

3、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古代文学的冲突与承传☐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第一章(1900-1916)1、“诗界革命”与梁启超和黄遵宪1)梁启超的生平与代表作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人称任公,号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著有《饮冰室文集》。

2)“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基本内容和意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及其创作1)黄遵宪的生平与代表作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善写诗,主张写诗“不名一格,不专一体”。

“我手写我口”,对旧体诗进行改革。

著有《人境访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我手写我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反对“泥古”。

3)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及特点:他喜欢以新事物、新观念入诗,却能把这些新事物、新观念化为自己独特的印象和感觉。

2、林纾的翻译1)林纾的生平和他第一篇翻译的小说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属福州)人。

不仅是翻译家,而且是著名的古文家、小说家和诗人。

1897年,林纾与朋友王寿昌一起翻译的第一部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2)林译小说的范围与方法林译小说的范围:林纾一生翻译的外国作品共181种,有英国、法国等各国作家的作品。

他的译作绝大多数是小说。

他向国人介绍的外国著名作家有莎士比亚、狄更斯、司各特等。

林译小说的方法:林纾不懂外文,他的翻译方法是请一位懂得外文的人口译,然后由自己用文言文笔述成篇。

林纾的翻译是意译。

3)林译小说的历史贡献(见书5-6页)3、早期的话剧与春柳社1)、晚清戏剧改革的两条路线从晚清的戏剧革新实践来看,它正是遵循着两条线路:A、传统戏剧的改良。

汪笑侬等一批职业演员也自己动手编制新戏,对旧戏进行改造。

改良了的旧戏通常被称为“时事新戏”、“时装新戏”或“洋装戏”,但其始终未能脱离旧剧的固有范围。

传统戏曲的渊源以及职业演员倡导“新戏剧运动”带来的影响,为西方话剧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土壤。

B、西洋话剧的引进:1906年冬,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组织春柳社演出新派戏,随后使上海的春阳社和进化团演出话剧并渗入传统戏剧表演方式,而形成所谓“文明戏”。

两条线路反映着20世纪初期东西文化撞击中,中国戏剧由不同出发点上的转型。

2)、春柳社的成立及活动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学习的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爱好戏剧的青年,组织起我国近代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他们在《春柳社演义部专章》中声明:“以言语动作感人为主,即今欧美所流行者”即话剧作为研究与实践的对象,以达到“开通智识,鼓舞精神”的目的。

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话剧《茶花女》。

他们的首次演出,使中国开始有了“写实的、模仿人生的,废除歌唱全用对话的新戏”。

出现了现代正规的话剧演出形式。

1907年夏,《黑奴吁天录》。

3)、春柳社的活动扩大和话剧的影响☐辛亥革命前夕,春柳社员陆续从日本回国,1912年在上海组成“新剧同志会”。

☐1913年赴湖南,以“文社”名义演出,开辟了湖南的新剧运动。

☐由于春柳社的广泛活动,话剧的影响日益扩大,除春柳社外,上海陆续成立了不少的新剧社团,如进化团,新民社等。

4)、春柳社演出话剧的特点☐擅长演悲剧☐照外国原作翻译剧本☐说“普通话”,舞台动作与对白少有戏剧的味道,偏向写实,剧本整体分幕等,都为中国话剧在艺术上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4、“鸳鸯蝴蝶派”与《玉梨魂》1)“鸳鸯蝴蝶派”的产生、发展及艺术主张A产生与发展(16页)“鸳鸯蝴蝶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周瘦鹃、严独鹤、包笑天。

B艺术主张☐“鸳鸯蝴蝶派”强调“消遣”、“游戏”、追求“趣味主义”,把文学看成供人消遣、得到快活的东西。

受到时代影响,写“言情”题材也努力揭示其内在的社会意义。

☐这样的文学正好满足了大众的需要,因而称为占据市场的主要读物。

2)徐枕亚的《玉梨魂》《玉梨魂》主要内容及特色:☐用骈文叙事,影响到此后的通俗小说,普遍追求语言上的“装饰美”。

☐大悲剧的结局,使得此后的言情小说都以“装饰美”和“伤感美”为主要的格调。

☐叙事技巧上十分讲究,既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视角变换和用景物烘托人物心理,又发挥了骈文本身富于意境及象征功能的特长。

三、第二章(1917—1926)1、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1)文学革命的历史背景☐文学革命的爆发在相当程度上利用了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的趋势和思想资源:如:1、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其向传统文学观念和手法挑战的激进的精神,为后来的文学革命直接继承。

2、晚清域外小说的大量输入——林纾等,新的文学样式的引进——话剧,刺激和启迪了中国作家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2)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第2卷更名为《新青年》)创刊,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有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以《新青年》为阵地,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封建文化传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一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内容的文学革命爆发了。

1917年《新青年》杂志迁往北京,在北京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3)文学革命的代表人物及主张A、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22页)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也是第一部个人新诗集。

B、陈独秀和《文学革命论》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紧接着2月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过海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论》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口号,将矛头对准了封建主义,批判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发展了当时的文学革命运动。

C、周作人与《人的文学》1、提出“人的文学”的命题,认为新文学的本质就是对“人”的重新发现,并系统地介绍了他对于“人道主义”的看法。

2、后来他又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号,主张“以普通的文体,写普通的思想和事实”,明确了“五四”文学的平民化原则,实际上是对“人的文学”的补充和深化。

4)文学革命对20世纪文学发展的贡献首先是语言层面的革命。

文学革命提倡用人民群众嘴上的活语言取代僵死的文言文,建立“言文合一”的新文学语言和新文学体式。

这样,经过文学革命,特别是经过广大新文学开创者的运用,产生了足以取代文言作品的现代白话文学作品,真正具备了现代文学作品的形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新文学思潮促成了中国新的文学语言的形成,为20世纪的文学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其次是现代意义的人学思想的确立。

人道主义的文学观取代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封建文学观,提倡建立“人的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

因此,“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书写自我的人生,还是描写平民的生活,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人的文学”标示了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2、现代小说之父鲁迅1)鲁迅的生平及思想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著有《人之历史》、《科学史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1911年便以当年发生的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小说集《呐喊》1923年出版,《彷徨》1926年出版(其中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

散文集:《野草》:散文诗集,《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而已集》等。

2)鲁迅的小说——以《阿Q正传》为例A.阿Q正传》的主题:☐1、“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揭示☐2、揭示和批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才会有光明和前景。

B.阿Q的精神胜利法——病态中国的国民性☐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对痛苦的健忘☐欺负弱者C.《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1、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

小说故意淡化了阿Q的身份特征,把他作为连接社会各阶层的纽带加以描述,从而增强了阿Q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普遍适用性,而未庄也被看作是古老中国的缩影。

☐2、细节描写精彩传神。

☐3、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穿着喜剧外套的悲剧。

”3、郁达夫和他的小说1)、郁达夫的生平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2)、郁达夫与创造社创造社的成立与宗旨:1921年,留学日本的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组织“创造社”,强调文学必须表现自我,必须忠实地表现内心要求。

创造社小说创作的特色:☐以自己身边的生活为题材,以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慨叹的笔调叙说自己的身世,揭露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个性的束缚和心灵的摧残。

☐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和精致周密的结构,甚至写起来很像随笔,其感人的力量在于作家向读者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活动以及病态心理,而且相当一部分作品的情绪是低沉的,色调是灰暗的,悲痛之中夹杂着感慨,形成一种感伤的风格。

☐创造社的作家致力于描写被社会扭曲了灵魂的病态人物及病态心理,小说中的“自我形象”,或是社会的“零余者”,或是身处异国的怀乡病者,或是怀春的性变态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