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深刻复习提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复习提纲

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况

1、20世纪中国文学分为三个阶段:

1900——1916年,中国近代文学后期

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阶段

1949——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阶段

2、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主要特点:

A、1917——192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6)。

通常又叫做“五四”时期的文学,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学文学奠基人及现代文学奠基作,都出现在这一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

B、1927年——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这一阶段以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创作为代表,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C、1937年——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十年。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代表作家有张爱玲、钱中书、赵树理等。

3、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古代文学的冲突与承传

☐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

☐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第一章(1900-1916)

1、“诗界革命”与梁启超和黄遵宪

1)梁启超的生平与代表作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人称任公,号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著有《饮冰室文集》。

2)“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基本内容和意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及其创作

1)黄遵宪的生平与代表作

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善写诗,主张写诗“不名一格,不专一体”。“我手写我口”,对旧体诗进行改革。著有《人境访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

☐“我手写我口”

☐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反对“泥古”。

3)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及特点:

他喜欢以新事物、新观念入诗,却能把这些新事物、新观念化为自己独特的印象和感觉。

2、林纾的翻译

1)林纾的生平和他第一篇翻译的小说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属福州)人。不仅是翻译家,而且是著名的古文家、小说家和诗人。

1897年,林纾与朋友王寿昌一起翻译的第一部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2)林译小说的范围与方法

林译小说的范围:

林纾一生翻译的外国作品共181种,有英国、法国等各国作家的作品。他的译作绝大多数是小说。他向国人介绍的外国著名作家有莎士比亚、狄更斯、司各特等。

林译小说的方法:

林纾不懂外文,他的翻译方法是请一位懂得外文的人口译,然后由自己用文言文笔述成篇。林纾的翻译是意译。

3)林译小说的历史贡献(见书5-6页)

3、早期的话剧与春柳社

1)、晚清戏剧改革的两条路线

从晚清的戏剧革新实践来看,它正是遵循着两条线路:

A、传统戏剧的改良。

汪笑侬等一批职业演员也自己动手编制新戏,对旧戏进行改造。改良了的旧戏通常被称为“时事新戏”、“时装新戏”或“洋装戏”,但其始终未能脱离旧剧的固有范围。

传统戏曲的渊源以及职业演员倡导“新戏剧运动”带来的影响,为西方话剧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土壤。

B、西洋话剧的引进:1906年冬,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组织春柳社演出新派戏,随后使上海的春阳社和进化团演出话剧并渗入传统戏剧表演方式,而形成所谓“文明戏”。

两条线路反映着20世纪初期东西文化撞击中,中国戏剧由不同出发点上的转型。2)、春柳社的成立及活动

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学习的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爱好戏剧的青年,组织起我国近代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他们在《春柳社演义部专章》中声明:“以言语动作感人为主,即今欧美所流行者”即话剧作为研究与实践的对象,以达到“开通智识,鼓舞精神”的目的。

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话剧《茶花女》。他们的首次演出,使中国开始有了“写实的、模仿人生的,废除歌唱全用对话的新戏”。出现了现代正规的话剧演出形式。

1907年夏,《黑奴吁天录》。

3)、春柳社的活动扩大和话剧的影响

☐辛亥革命前夕,春柳社员陆续从日本回国,1912年在上海组成“新剧同志会”。

☐1913年赴湖南,以“文社”名义演出,开辟了湖南的新剧运动。

☐由于春柳社的广泛活动,话剧的影响日益扩大,除春柳社外,上海陆续成立了不少的新剧社团,如进化团,新民社等。

4)、春柳社演出话剧的特点

☐擅长演悲剧

☐照外国原作翻译剧本

☐说“普通话”,舞台动作与对白少有戏剧的味道,偏向写实,剧本整体分幕等,都为中国话剧在艺术上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4、“鸳鸯蝴蝶派”与《玉梨魂》

1)“鸳鸯蝴蝶派”的产生、发展及艺术主张

A产生与发展(16页)

“鸳鸯蝴蝶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周瘦鹃、严独鹤、包笑天。

B艺术主张

☐“鸳鸯蝴蝶派”强调“消遣”、“游戏”、追求“趣味主义”,把文学看成供人消遣、得到快活的东西。受到时代影响,写“言情”题材也努力揭示其内在的社会意义。

☐这样的文学正好满足了大众的需要,因而称为占据市场的主要读物。2)徐枕亚的《玉梨魂》

《玉梨魂》主要内容及特色:

☐用骈文叙事,影响到此后的通俗小说,普遍追求语言上的“装饰美”。

☐大悲剧的结局,使得此后的言情小说都以“装饰美”和“伤感美”为主要的格调。

☐叙事技巧上十分讲究,既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视角变换和用景物烘托人物心

理,又发挥了骈文本身富于意境及象征功能的特长。

三、第二章(1917—1926)

1、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1)文学革命的历史背景

☐文学革命的爆发在相当程度上利用了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的趋势和思想资源:

如:1、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其向传统文学观念和手法挑战的激进的精神,为后来的文学革命直接继承。

2、晚清域外小说的大量输入——林纾等,新的文学样式的引进——话剧,刺激和启迪了中国作家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与世界文学的“对话”。2)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第2卷更名为《新青年》)创刊,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有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以《新青年》为阵地,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封建文化传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一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内容的文学革命爆发了。

1917年《新青年》杂志迁往北京,在北京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3)文学革命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A、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22页)

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也是第一部个人新诗集。

B、陈独秀和《文学革命论》

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紧接着2月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

实文学;推倒过海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论》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口号,将矛头对准了封建主义,批判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发展了当时的文学革命运动。

C、周作人与《人的文学》

1、提出“人的文学”的命题,认为新文学的本质就是对“人”的重新发

现,并系统地介绍了他对于“人道主义”的看法。2、后来他又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号,主张“以普通的文体,写普通的思想和事实”,明确了“五四”

文学的平民化原则,实际上是对“人的文学”的补充和深化。

4)文学革命对20世纪文学发展的贡献

首先是语言层面的革命。文学革命提倡用人民群众嘴上的活语言取代僵死的文言文,建立“言文合一”的新文学语言和新文学体式。这样,经过文学革命,特别是经过广大新文学开创者的运用,产生了足以取代文言作品的现代白话文学作品,真正具备了现代文学作品的形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新文学思潮促成了中国新的文学语言的形成,为20世纪的文学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其次是现代意义的人学思想的确立。人道主义的文学观取代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封建文学观,提倡建立“人的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因此,“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书写自我的人生,还是描写平民的生活,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人的文学”标示了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2、现代小说之父鲁迅

1)鲁迅的生平及思想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著有《人之历史》、《科学史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1911年便以当年发生的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小说集《呐喊》1923年出版,《彷徨》1926年出版(其中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散文集:《野草》:散文诗集,《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而已集》等。

2)鲁迅的小说——以《阿Q正传》为例

A.阿Q正传》的主题:

☐1、“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揭示☐2、揭示和批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才会有光明

和前景。

B.阿Q的精神胜利法——病态中国的国民性

☐妄自尊大

☐自轻自贱

☐对痛苦的健忘

☐欺负弱者

C.《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

☐1、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

小说故意淡化了阿Q的身份特征,把他作为连接社会各阶层的纽带加以描述,从而增强了阿Q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普遍适用性,而未庄也被看作是古老中国的缩影。

☐2、细节描写精彩传神。

☐3、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

“穿着喜剧外套的悲剧。”

3、郁达夫和他的小说

1)、郁达夫的生平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2)、郁达夫与创造社

创造社的成立与宗旨:

1921年,留学日本的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组织“创造社”,强调文学必须表现自我,必须忠实地表现内心要求。

创造社小说创作的特色:

☐以自己身边的生活为题材,以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慨叹的笔调叙说自己的身世,揭露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个性的束缚和心灵的摧残。

☐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和精致周密的结构,甚至写起来很像随笔,其感人的力量在于作家向读者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活动以及病态心理,而且相当一部分作品的情绪是低沉的,色调是灰暗的,悲痛之中夹杂着感慨,形成一种感伤的风格。

☐创造社的作家致力于描写被社会扭曲了灵魂的病态人物及病态心理,小说中的“自我形象”,或是社会的“零余者”,或是身处异国的怀乡病者,或是怀春的性变态者。

☐不以精细客观描写取胜,而是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见长,具有散文化、情绪化的倾向,减轻了作品的叙事性成分,加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这对于表现人物的心灵世界,促进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成熟余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真正代表创造社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是郁达夫。

3)、《沉沦》及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注意到了文学既有侧重于外部事件描写的,也有专注于内心苦闷展示的,而他本人的创作则致力于后者。

☐正因为如此,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集《沉沦》1921年出版时,由于清新流畅的文笔和大胆的自我暴露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郁达夫的作品,常常赋予主人公以伤感的性格,竭力表现他们极度的苦闷,

以及由此产生的颓废与变态的心理言行。这些感伤心理的描写,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创作最显著的特色。

☐在郁达夫小说中,这种感伤与病态的描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性的苦闷,一是生的苦闷。

☐以《沉沦》为例:写一个留日学生由于处于弱国子民的地位而产生极度的苦闷的忧郁,最后跳海自杀。

郁达夫小说的特色:

自叙传形式。

郁达夫所展现的苦闷彷徨的时代病

“零余者”形象

4、“新月派”与徐志摩

1)、徐志摩的生平

(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现代诗人、散文家。他的作品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猛虎集》等。

2)、徐志摩与新月派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新月派的灵魂)

☐1923年,徐志摩在北京组织了“新月社”,演出戏剧,但影响不大。1925年10月,徐志摩担任《晨报副刊》的主编。1926年4月,徐志摩和闻一多利用《晨报副刊》创办了一个《诗镌》周刊,专门刊载新诗、诗论和批评文章。“新月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正式形成恰恰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新月派是如何形成立的)

☐1928年3月10日,《新月》月刊正式创刊。创刊号上发表了由徐志摩执笔的发刊词《新月的态度》一文,明确打出“健康与尊严”的旗帜。

☐新月社成员的共同的文学主张诗追求高雅的情调和趣味。

☐声称不谈政治

☐在文学内容上表现的是上等人的生活

☐新月派强调诗歌的格律与形式、韵律与节奏,他对五四的自由体诗不以为然。

3)、徐志摩的诗

徐志摩诗歌的特点见书上45-48页。

四、第三章(1927-1936)

1、巴金与《激流三部曲》

1)巴金的生平与创作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

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寒夜》等,见书上。

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在巴金的文学道路上,最能体现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的是写于1931年的长篇小说《家》。《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它与完成于抗战时期的另外两篇长篇小说《春》、《秋》共同组成了《激流三部曲》。

《家》的写作特色:

☐首先,减少了早期作品中主观抒情的伤感成分,增加了客观写实的内容,这使《家》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更有深厚的历史感;

☐其次,《家》保持了作家巴金的作品中惯有的强烈的感情色彩,在真情实感中又融进了某种哲理的思考,因而深沉而激越,真实而自然。

☐第三,作者非常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高觉新、高觉慧等艺术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永久的魅力。

2、老舍与《骆驼祥子》

1)老舍的生平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语言艺术大师。

代表作见书上。

2)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从北京市民日常生活与风俗世态的背景中展开对祥子悲剧人生的描写,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文化意味。

☐语言简洁、明快、清新,灵活巧妙地运用了俗语和北京口语。

☐从容不迫的叙事节奏,温婉的讽刺笔调,单纯连贯的情节结构,简练的白描写实手法,显示出老舍小说艺术的成熟。

3、曹禺与《雷雨》

1)曹禺的生平

曹禺(1910--1996 )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县人。他出生不久,便随家人迁往天津。

代表作见书上

2)《雷雨》的特色与成就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人物形象:

☐周朴园:狡诈、残忍、虚伪,大悲剧的始作俑者。

☐繁漪:受到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新一代妇女,“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绝望的复仇,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女性的依附人格。

结构特点:(参考书上的内容)

☐《雷雨》的艺术结构十分精巧,剧本情节紧张尖锐,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除了周朴园与侍萍的感情纠葛外,周朴园与繁漪、周萍与繁漪、周萍与四凤、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形成了显在的和潜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血亲冲突、感情纠葛、阶级矛盾,各种性质的矛盾缠绕在一起,几乎每个人物都处于多种矛盾纠葛的焦点上。

☐曹禺用序幕和尾声将主要剧情时间推向了从前,以周朴园回到已经被改造成为医院的旧宅开始,与现实拉开审美的距离,使作品带有历史的沧桑感,也舒缓了主要剧情给人带来的强烈的精神震撼。曹禺充分借鉴了古希腊悲剧的特点:情节紧凑,矛盾冲突紧张激烈,主要剧情时间不到一天(从上午到午夜),基本矛盾通过血缘纠葛展开,主要人物先后疯狂或死亡,最后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老人,追忆痛苦的往事。强烈的命运色彩、大量的巧合,使这部作品“做戏”的味道很浓。

3)曹禺戏剧创作的特色与成就

A语言独特:

简约、含蓄,具有心理的动作性和抒情性,是曹禺戏剧语言的又一特点。

B《雷雨》受到了外国戏剧的影响,但又保持了民族特色:(参考书上)☐首先,受到了希腊悲剧命运的影响。

☐其次,受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的影响。

☐再次,受易卜生社会悲剧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文革时期的手抄本小说。 文革时期,只有少量书籍允许出版,但有一批以侦破和反特故事为主的手抄本文学在地下流传。从思想内涵、创作及传播方式来看,具有隐蔽性、反抗性、理想性和集体性等重要特征,表现了手抄本小说对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抗争和对峙。流传最甚的时候,是1974年、1975年。代表作品有:张扬《第二次握手》、《绿色的尸体》、《梅花党》、《一只绣花鞋》、《余飞三下南京》、《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等。 手抄本小说是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重要部分,手抄本小说在文革期间通过话语交流、文本交流的形式进行传播,文本在人和人思想、意识、感情的交流碰撞中被改写、被丰富,同时也被异化。文革手抄本小说对主流话语进行了对峙与反抗,有的小说还较为娴熟地运用了一些西方现代写作技巧,对现代性进行了探寻和追求。 手抄本小说在文学极化的背景下产生、发展和蔓延,体现出了文革时代知识青年对理想的坚守和对欲望的诉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手抄本小说中体现出的历史批判意识、弘扬的民族品格,与文革主流文学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这部分具有历史涵义的文本,是中国文学史上特别的存在。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90年代文学的边缘化和泛商品化使得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特征也得到了强化,其多元化体现在:1、题材上杂多,无所不包。2、价值立场,审美意识的深刻分化。3、告别史诗,告别突发性和戏剧化,诉诸生活流和原生态的日常性叙事。4、消解忧患意识,关注平民悲欢的世俗化倾向。 90年代女性主义写作的特征。(陈染、林白为例) 答:女性写作作为90年代中国文学一个异常重要的维度,可以说正是考察9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晴雨表。女性作家的成熟以及女性对时代和自身的奇特关照都赋予90年代中国文学以新异的品格。 陈染创作中表现一种明确的性别意识,规避历社直视女性自我,作品具有独特艺术感受力,对女性心理的刻画,意象场面描写,各种感觉的把握精确,语言锤炼功力。 唯一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囊括了她全部写作的基本主题:恋父∕弑父情结,恋母∕愁母意绪,同性之爱以及深沉的孤独之痛。作品中父女、母女间的血缘关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裸的人性原色。陈染的写作已突破了女性之“私”到达了个人之“私”,显示出超性别的姿态。 林白的作品往往以回忆的方式,从对性感与性感区域的精确而感性的描摹出发,来确认一个女人成长的历程和性别意义。《一个人的战争》讲述了女孩多米的成长历史。林白以她直率、洒脱、凄迷而富于魅力的文字讲女性的情感和欲望用一种审美的方式激荡起来,有一种“语言的灵动夸张的美”;小说还追求一种激情的流淌和扩张。她往往从一点开始,逐渐蔓延伸展,一泻千里突奔直下,那种生命的含量和情感的力度给人以达到极致后的叙述快感。 90年代女性写作还有毕淑敏对生与死的冷静思索,蒋韵对女性家族命运的悲叹等等,呈现出杂语化、多元共生的局面。综合起来看,表现出以下话语特征:?以女性为叙述视角和中心来建构文本。女性作为主角,她们的命运与历史、生存与体验被前所未有地传达出来,她们不仅是小说所关注的中心,作为一种文本策略也成为作家借以关注世界的一个视角和窗口。?小说内容的边缘化书写。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宏大历史叙事,90年代女性写作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世相,努力揭示更为深刻的生活本质。?小说的主题意蕴呈现超性别色彩。她们的思索从女性推进到人的深度,在精神的更高层面上对人的存在命运做出哲学性质的探寻。这不仅显示出女性写作的深刻,也标示出女性写作的未来趋向。

复旦倪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考试总结

复习思考要点(2014秋季) 本复习内容适用于选倪伟老师的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同学,仅供参考!荧光部分表示考试最终涉及的内容,2014秋考试的两道大题目分别是:比较萧红的《生死场》和沈从文的《边城》、赏析穆旦的《我》(考试时会用ppt给出诗歌的中英文版)话说我们这次考萧红是因为正好碰上《黄金时代》大热,据说往常一般会考有关鲁迅的= =;诗歌的话其实上课也着重分析过,懂? 第一讲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概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界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 时间:从古代到现代的过渡完成 空间:东西文化大碰撞中发展起来的走向世界的文学 主题:改造民族的文学 美感特征:悲凉的总体美感特征,焦灼感 第二讲 1、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里概括的文学革命的宗旨是什么?怎么理解这一宗旨? 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宗旨是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若要造国语,先须造国语的文学”,提倡文学革命就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胡适明确地把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说,白话文运动的目标是要突破文言文这种精英语言的束缚,以在下层阶级中流行的白话口语为基础,创建一种现代国语,进而创建一个世俗语言的共同体。对白话文之国语地位的确认,就是对现代性之世俗化原则的确认,对古文作为书写语言和印刷语言之地位的否定,就是对古老帝国及其文化的否定。可见白话文运动的根本目标是通过语言的变革来推动中国完成从前现代的帝国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 白话文运动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言文一致,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难以彻底实现的理想。“言文一致”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反复谈论的一个话题。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都曾提出过“言文一致”的理想。吴稚晖等清末无政府主义者更主张要废弃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40年代的新诗: 艾青《太阳之歌》“太阳是美的,且是永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手推车》、《我爱这土地》 艾青诗歌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2)善于运用生动准确的意向,寄情言志 (3)具有别具一格的散文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艺术特色: (1)通过典型意象的描写,塑造了大堰河的形象 (2)成功通过排比、对比等多种手法,借以抒发感情,起到了情深意愿的艺术效果 (3)浓厚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 (4)语言朴素清新,满含激情,句式自由,不拘一格,具有散文美 《手推车》的艺术特色: (1)真挚浓烈的情感:表达对民族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人民坚毅品格的赞赏,对造成民族和人民苦难的一切因素的抗议 (2)语言朴实 (3)结构重复: (4)运用动静结合、色彩与声音相结合的电影化的表达效果 九叶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人,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选《九叶集》后,才有“九叶诗派”之称。他们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九叶诗人在艺术上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 在内容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又富有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在艺术表现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代表诗作有穆旦的《活下来》、唐祈的《三弦琴》、郑敏的《金黄的稻穗》等 30年代新诗(现代派诗歌): 戴望舒诗歌创作成就《雨巷》《我底记忆》 (1)以诗歌的情绪节奏来代替字句节奏,凸显了诗歌的主情功能,又大大增强的诗歌语言的表现能力。例如《我底记忆》选用了亲切自然的口吻,叙说着诗人幽怨哀郁却真实的心境,注意情绪流动的自然,所有的艺术手段都服从于娓娓诉说式的特定情调。意象物境日常生活化,诗句的排列自由化。 (2)将散文化的句式和现代日常生活融入新诗,大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例如江南“雨巷”的凝视,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的“记忆”,深闭而荒芜的“园子”,相对而视的一盏“灯”《秋蝇》中一只寒风中垂死的“秋蝇”都开掘出了令人深思凝望的诗意。(3)将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意蕴(意境,意象)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隐喻,象征)相结合,推动力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例如《印象》连用七个意象组合成一个虚幻飘渺的境界,来暗示某种缥缈恍惚的记忆,情思隐约,意境深邃。在“雨巷”阶段主要受魏尔伦的影响,追求诗的音乐性和形象的流动性,以及主题的朦胧性。 《雨巷》的音乐美表现: (1)大量融入运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将双声连绵词和叠音词融入其中。例如《雨巷》第一节中的“彷、徨,长、寥、巷”等都是采用“a”韵,而“悠长“等重叠词舒缓语气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深刻复习提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复习提纲 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况 1、20世纪中国文学分为三个阶段: 1900——1916年,中国近代文学后期 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阶段 1949——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阶段 2、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主要特点: A、1917——192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6)。 通常又叫做“五四”时期的文学,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学文学奠基人及现代文学奠基作,都出现在这一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 B、1927年——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这一阶段以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创作为代表,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C、1937年——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十年。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代表作家有张爱玲、钱中书、赵树理等。 3、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古代文学的冲突与承传 ☐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 ☐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第一章(1900-1916) 1、“诗界革命”与梁启超和黄遵宪 1)梁启超的生平与代表作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人称任公,号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著有《饮冰室文集》。 2)“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基本内容和意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及其创作 1)黄遵宪的生平与代表作 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善写诗,主张写诗“不名一格,不专一体”。“我手写我口”,对旧体诗进行改革。著有《人境访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

中国现代文学史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特征: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3、三美------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 4、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他们坚持思想革命,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的“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5、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其创作主张:“单讲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仍然采用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其重点的转移是明显的。这同时就意味着对闻一多所坚持的“格律是艺术的必须的条件”的立场的一种松动。要回到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强调抒情诗的创造。 6、京派小说------30年代京派文人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重要的北方文学报刊上,形成有别于左翼,又与海派对峙的一个鲜明的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开始了在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器物上感觉不足――制度上感觉不足――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近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变革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 西学东渐,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科学观念,以此为基点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变革和维新成为时代主潮。 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科举制度废除,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 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古典文学形式(诗词文赋)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文学自身发展的现代性追求导致传统文学产生新的质变。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 (一)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晚清时期,出于“新民”目的和改良社会的需要,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即“三界革命”。 1、“诗界革命”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 “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其黄遵宪为主将。 “诗界革命”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 黄遵宪提倡“我手写我口”,把新思想新材料入诗。他最早提出了用俗语进行文学创作。 “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 2、“文界革命” 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新文体”:粱启超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新文体”。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的鼓动力。 3、“小说界革命” 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1917年1月、2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刊登了胡适的《》和陈独秀的《》两篇文章,一场史称“文学革命”的运动从此迅速展开。 2.在《》一文中,周作人认为,新文学必须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去观察、记录和研究“人生诸问题”。 3.鲁迅称社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4. “湖畔诗人”指、、和应修人这四位“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年轻人。 5.鲁迅历史材料写成的八篇小说以《______________》为题于1936年出版。 6.鲁迅著作中,写于是1924-1926年间的散文文诗集《_______________》最为别致,他说他的“哲学”就在其中。 7.郁达夫是使“”抒情小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小说家,尤其在小说中贡献了“”的小说人物形象。 8. 的长篇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9.冰心的语言宗旨是“,”。她的努力是际是再造现代中国的书面语。 10.1936年发表的两篇重要作品,被视为年轻的中国报告文学趋于成熟的标志。一篇是夏衍的《》,另一篇是宋之的的《》。 11.《》是《女神》诗集中的代表作,也是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诗篇。 12.郭沫若的泛神论创造性地把、与神三个元素融为一体,构成了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三大支柱。 13.1923年,冰心把她的三百余首小诗汇集成诗集《》、《》正式出版,开创了一个“小诗的流行的时代”。 14. 始终坚持自己的贴近泥土的创作原则,被誉为“泥土诗人”。 15.从戏到剧,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话剧由播种孕育进入到了发展建设阶段,它们共同开创了现代话剧蓬勃发展的先河。 16.1906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人在日本成立了演艺部,这是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它从搬演西方话剧《》开始,最早掀起了引进话剧的热潮。 17.1921年4月,著名戏剧家发表题目为《爱美的戏剧》,率先提出开展“爱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整理 1、文学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大变革活动。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诌议》,是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文章提出要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1917年2月,《新青年》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出以“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以“写实主义”取代“古典主义”,以“社会文学”取代“山林文学”。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成为文学革命成功的标志。 2、文学研究会(艺术倾向) 1)主张“为人生”的文学,意思是文学要书写现实人生,表现人生,对人生有现实的意义。就是很重视文学的现实功能。反对游戏文学观念,反对消遣的文学态度。 2)文研会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多注重现实主义。这在沈雁冰的文论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中显示出来。 3)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东欧、西欧现实主义名著,介绍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易卜生、莫泊桑等人的作品。 3、创造社:1921年7月,创造社宣告成立,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张资平等。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发行)、《洪水》、《创造月刊》。 艺术倾向: 1)崇天才,重神会,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强调创作的无目的。通常被歧视为“艺术派”。 2)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大都尊崇个性,表现自我,富有强烈的反抗色彩。 3)在翻译方面,主要翻译介绍歌德、雪莱、海涅、济慈、惠特曼、泰戈尔、王尔德、波特莱尔等人的作品。大多数为浪漫主义,也有现代主义作家。 4、郁达夫:名文,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以小说创作影响最大。《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小说于1921年结集为《沉沦》发行,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但其在轰动一时的同时也毁誉参半。褒者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标志着“自我小说”的兴起;贬者攻击它为“诲淫”,是不道德、不端方的文学。《过去》、《迷羊》形成了郁达夫创作路向的转折。 郁达夫小说对于青春性苦闷、性心理的描写,从思想意义上说,体现了强烈鲜明的反封建精神和个性解放的要求;从文学创作上说,则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新的题材领域。郁达夫的小说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对现代小说的创作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特点: 自我的写真。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一个以“自我”为原形、渗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零余者”的文学形象。小说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着一己的情怀,推崇个性自由和自我尊严的思想。 感伤的抒情。轻视情节的营构,注重情绪的倾诉: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讲究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的衬饰。或自言自语,或宣泄倾诉,或捕捉外界刺激下感觉心理的微妙动荡,或以“情”景化,或以“景”情化,或精细地把捉隐而无形的潜意识、幻觉…,都让读者听到了人物的心声,成功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因事件的单纯(甚至杂乱)可能造成的性格的贫瘠与偏枯。人物心灵奥秘的连续自白,以其真率中夹带着感伤的倾向,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人生的悲剧感情,呼应着五四这个青春时代的社会心理氛围。 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的小说既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营构,也就必然造就其小说的散文化倾向。他的结构不是以情节为中心,而是以情绪为中轴,依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结撰成篇。 流利、清新的文笔。 5、新月诗派: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等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刊》,围绕该刊聚拢了许多诗人,饶孟侃,杨振声、胡也频、朱湘等,形成了新月诗派,除创作之外,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该刊于1926年6月停刊,共出11期。1931年《诗刊》在上海创办了季刊,主要由徐志摩、邵询美主编。这一时期的上海的活动,被称为后期新月诗派。 艺术主张:提出诗歌格律化的主张,在艺术上要求诗歌要“和谐”、“均齐”,强调诗人要带着脚镣跳舞,追求诗歌的格律,倾向于古典主义。闻一多提出“三美”就是突出代表。“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新月诗派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

1.通俗文学不能登上现代文学大雅之堂,不属于现代文学范畴。 2.不是所有处在1917—1949年间的文学都是现代文学。 3.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 化的发生期。此间,各类文体的成绩厚薄不均,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含翻译)。 4.郭沫若在《文学革命之回顾》中说:“文学革命的滥觞应该追溯到满清末年资产阶级意识 觉醒的时候,这个滥觞期的代表,我们当推梁任公”。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其中以“小说界革命”声誉最著;“文界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内最有成就,然而在观念上的揭示则不多。 5.提倡戏剧观念更新的代表有陈独秀。根据英译小说《迦因小传》改编的同名戏剧的演出, 摆脱了京剧样的戏曲特征,标志着国内新兴话剧的萌芽。 6.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黄遵宪。 7.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提出现代性文学观 念的,还有以后领导中国现代文学潮流的周树人、周作人。 8.1910年任天化在上海组织成立第一个职业剧团进化团,成员有汪优游、陈大悲等,剧目 也多是配合政治斗争的。 9.文明戏重表演、轻剧本的倾向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0.在清末阶段,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并没有带来纯文学的小说观念,只是理想化地提出 了一些小说难以承担的社会使命。这一时期还是中国问题小说的滥觞期,清末小说的另一方面是谴责小说盛行。 11.1906—1910年是清末小说的高峰期,1907年是翻译小说的高峰。 12.民初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被誉为“五虎将”的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 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即《玉梨魂》、《广陵潮》(李)、《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徐枕亚的《玉梨魂》是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 13.中国文学在经历了清末民初的现代化发生期以后,由五四文学革命起进入1917—1949年 的30年迅速发展期。这一时期,发生期内的鸳鸯蝴蝶派文学继续存在,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逐渐被扬弃、整合。现代文学三个十年划分: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14.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 想启蒙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5.五四后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成就以小品为最大。 16.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 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现代化的新时代。17.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创作,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他的第 一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18.五四时期四大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 的是文研会、创造社。专门性的文学社团在1921年成立。 ⑴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 耿济之、翟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12人,刊物为《小说月报》。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在文学上主张和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重视外国文学的译介,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现象并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即文学创造要为人生而作。 ⑵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 田寿昌等,刊物为《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初期主张“为艺术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现代文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早在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3.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4.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特别是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5.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就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6.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7.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的发展。 8.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白之争在当时已经成为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之一。文中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俗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9.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10.1917年5月号《新青年》上,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建议。 11.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12.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13.文学保守主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14.1922年,又发生与“学衡派”的论辩。此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他们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15.1925年还发生过与“甲寅派”的论争。章士钊副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 16.文学革命产生的广泛社会效应和取得的重大实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东方杂志》、《小说月报》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也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三种文学: 1.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2.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3.国民党的党治文化、党治文学(国民党御用文学) 现代诗派:以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月刊而得名,以戴望舒《我的记忆》为起点,将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传统相结合。代表作家有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等。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中要讲话。 茅盾:初期:《蚀》(《幻灭》、《动摇》、《追求》)、《野蔷薇》、《虹》左联时期:《子夜》、《石碣乡》、《豹子头林冲》、《林家铺子》、《大泽乡》、《路》、《三人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争时期:《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清明前后》 抗战以后:《锻炼》 《蚀》和《虹》的本意和喻意 茅盾所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东西方的对比 《子夜》的主题思想: 选取了典型的半殖民地的都市上海作为背景,以民族资本主义家吴荪甫作为中心,深刻地表现了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规律,表现了民族资本家的两面性:受帝国主义、走狗、金融资本家的压迫;民族资本家又残酷地压迫工人,上海民族资本家工业破产和凋零的状况,提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和出路。 吴荪甫的形象分析: ①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②性格特征: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面的形象 a.吴荪甫不是一个平庸的小资本家,他财力雄厚、企业众多,本人足智多谋、精明能干、雄心勃勃的大资本家; b.有难以摆脱民族资本家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c.具有封建性和反动性。 ③典型意义:小说通过吴荪甫的命运,表现了在帝国主义的统治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永远得不到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法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的命运。 茅盾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和思想艺术特点: 1.是长篇小说自觉的追求者 2.主题的题材:开拓了都市生活的题材,具有时代性、重大性、史诗性,追求小说创作与历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2、《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了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又利它,利它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地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在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对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4、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5、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6、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 1、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 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 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后继续留在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从文、健吾、朱光潜等。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 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较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是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是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小题目) 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

木天等。 7、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 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征: ?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 11、1936年春,左联解散。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2、“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街头剧。 13、夏衍《赛金花》曾被誉为“国防戏剧的力作”。 14、洪深,与欧阳予倩、田汉并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15、洪深《农村三部曲》从社会问题剧转向政治宣传剧。 16、健吾,代表作《这不过是春天》。 17、健吾以“西渭”笔名发表了许多文学评论,如评《雷雨》,评夏衍戏剧。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论述:下列四题任选两题作答。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足,条理清晰。 (每题50分) 一、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述评。 考核知识点: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①诗界革命;②文界革命;③小说界革命;④文明新戏;⑤白话文运动。 参见教材:P35-53 二、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 考核知识点:新写实文本的基本叙事特征:①视点下沉;②零度叙事;③随机性和偶然性;④平面化和零碎化。 参见教材:P190-192 三、论巴金创作的风格演变。 考核知识点:巴金创作的风格变化:①直面惨淡的人生;②追随时代的“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③清醒冷静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④契合新生意识形态的热情歌手; ⑤沉郁苍凉的随想与反思。 参见教材:P194-211 四、共和国文艺是建立在怎样的历史基石上的? 考核知识点:共和国文艺历史的基石:①五四时期的萌芽;②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③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④左翼文艺运动;⑤延安文艺运动。 参见教材:P90-100 福师1203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论述:下列四题任选两题作答。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足,条理清晰。 (每题50分) 一、为什么说文化机制的渐变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必要条件? 考核知识点:文化机制的渐变为文学变革提供了必要条件:①洋务运动;②现代传播媒介;③职业作家;④受众队伍。 参见教材:P17-21 二、三次文艺批判运动在共和国的文艺范式建立中的作用。 考核知识点:共和国的文艺范式的确立:①历史的修辞与经典的阐释;②现实的再现与作家的立场;③艺术缺席的文艺运动与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点提要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点提要 1.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2.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当然是19-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运动与变革),这是最根本的。 3.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描写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我们对人类自我的认识与理解。 4.对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5.所谓(“人”的观念),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本质、人性、个人、个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地位(以及人生观、人道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爱情婚姻观、美丑观、友谊观等等)、人的未来及发展等。 6.(“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人类的目标。 7.各种创作方法的形成决定于(创作主体从何角度发现人、思考人)。看重人的社会性、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就形成(现实主义);着眼于人的心灵情感的,则倾向于(浪漫主义);而认定人的心灵真实、潜意识的深刻性的,就走向(现代主义)。 8.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这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9.1928年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发现了人的(阶级性)、(革命性)。这是继由五四发现人的(个人性)、(社会性)再向另一端推进的结果。 10.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人”的观念一贯看重人的(社会性),看重(社会群体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这使受西方个性主义思想影响的五四新文化与“人”的观念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个性主义人学观,五四人学观始终与人的(社会性)相结合。因此,关注被压迫者和被侮辱者,为被压迫者、被侮辱者的不幸命运与被压迫地位呼喊,这曾是五四“人”的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11.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文学进入中国文坛的第一次高潮中,从希腊文学到19世纪文学的众多作家被译介到中国,其中最具影响的有四位代表性

现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在20世纪中国社会痛苦焦虑、忧患不断的历史进程中,贯穿着一个“走向现代化”的总主题。这必然会深刻影响到“中国现代文学”(1919~1949)的基本面貌和走势,赋予它现代化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性格。 ◆最初力倡文学现代化的,是陈独秀和胡适。把文学启蒙思潮中的“现代化”内涵继续扩充并极大地深化了的,是鲁迅和周作人。 ◆文学研究会 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 1、 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鲁迅的三个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以“立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思考,是鲁迅其别与其他思想家的极其重要所在 ◆鲁迅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深刻自觉。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鲁迅出现的意义) 1、他卓越而不间断的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多种崭新样式,并使其一一趋于成熟。(小说《呐喊》《故事新编》、杂文《坟》第一本杂文集、随感录、散文《野草》《朝花夕拾》) 2、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现实的战斗精神和现实的反抗意识的优秀传统。从文学的语境中发出生存的战叫,从根本意义上反抗人类的生存困境。 3、鲁迅热情呼唤现代化的同时,从一开始就保持了对现代化的疑虑和警戒,意识到现代化可能在中国产生的各种假象、变体和负面效应,这种充满辩证的深刻思想,在五四以后漫长的岁月中,被历史实践一再证明其精辟的预见性和对中国现代化道路久远的指导性。 ◆《怀旧》是中国现代小说卓越的先驱,1918年《狂人日记》则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篇成功的白话小说,中国文学由此真正跨入了现代化。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阿Q正传》,最早被介绍到世界上的中国现代小说。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以巨大悲悯与严正态度描写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第一人 ◆鲁迅的叙事方式(鲁迅小说怎样呈现出成熟的态势) 1、很少进行背景描写,着重人物塑造,直接刻画灵魂特点。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 2、鲁迅些人主要是用白描手法。比如《故乡》中对中年闰土再见儿时玩伴是全市幼年灵性的描写。 3、语言丰富而精炼,叙述语言俭省、准确、不苟,创造性的运用综合叙述话语、戏剧性人物对话、散文、诗的语言要素及修辞手段进行小说创作。 4、博采西方文学的艺术经验,丰富其小说的表现手法。如感觉、梦境、幻觉、下意识、无意识和变态心理等心理描写主要来自西方文学。 5、鲁迅小说赋予象征和隐喻,象征与具体描写内容密合无间贴切自然,增加了反讽效果,深化了小说命意。如:“狂人”、“药”。 ◆《故事新编》是中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将鲁迅作品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作品是《野草》。 ◆散文诗就是散文与诗的结合,即保持散文的骨络,适当吸收诗歌在语言运用和意象创作上的手法,既有散文的从容、畅达,有优势的深邃、凝练。新文学很早就有散文诗的自觉,但将这种文学形式推向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