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节选教案
《茶馆(节选)》教案

《茶馆(节选)》教案《茶馆(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3.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老舍及作品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等。
满族,北京人。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
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介绍《茶馆》剧情全剧共三幕,分别截取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面。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幕,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
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是全剧最凝练最集中的一幕。
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贯穿起来,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必然灭亡。
第二幕的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
经过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开张,王利发与妻子抱怨生意艰难,时局混乱,茶馆前景暗淡。
这时巡警来向王利发讨要公粮,王利发交不出,只好贿赂巡警免交。
一群大兵来到茶馆闹事,王利发又送钱打发了他们。
以卖菜为生的常四爷说起自己十多年前只因说?了“大清国要完”这句话,就被抓去坐了—一年多的牢,并述说了自己十多年来的经历。
特务宋恩子、吴祥子要检查茶馆后面公寓里住着的学生,王利发阻止他们,无奈答应了每月给他们送钱。
十多年前被刘麻子卖给庞太监做老婆的康顺子,带着养子康大力找到茶馆,见到刘麻子要跟他算账。
《茶馆》教案(大全5篇)

《茶馆》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茶馆》教案《茶馆》教案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他对于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
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此外,还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解放后,他考虑到“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
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
”(《老舍剧作选·序》)“剧本排演出来,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
”(《我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感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深入群众,写了一批话剧作品,因而蜚声文坛。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王踢传》、《离婚》、《四世同堂》等。
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等。
话剧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刻画和描写,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与罪恶,对世人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以这样说:《茶馆》是老舍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的一曲挽歌。
全剧共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
《茶馆》不是以一个主要人物和事件贯穿全剧的纵式结构,而是用截取横断面的手法,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展示出来。
剧中人物的活动,只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也是一闪而过,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或相互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茶馆(节选)教学教案

茶馆(节选)教学教案茶馆(节选)老舍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能力目标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情感目标个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导入新课《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
体会茶馆文化教师补充: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写诗和散文。
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
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
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
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
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识记:1.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
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见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20部译著等。
2.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
3.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离婚》《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方珍珠》等。
4.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承前启后把握故事情节教师补充介绍第一幕与第三幕故事情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了解第一幕与第三幕故事情节: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
《茶馆(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茶馆(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茶馆》剧本的背景、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分析《茶馆(节选)》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
3. 领会《茶馆》剧本中的语言特色,包括地方方言、对话和独白等。
4. 把握《茶馆》剧本的结构特点,包括场景设置、人物出场顺序等。
5. 欣赏《茶馆》剧本的艺术价值,理解其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地位。
二、教学重点1. 《茶馆》剧本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
2. 分析《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
3. 领会《茶馆》剧本的语言特色。
4. 把握《茶馆》剧本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茶馆》剧本中深刻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
2. 分析《茶馆》中的人物性格发展和人物命运。
3. 欣赏《茶馆》剧本的艺术价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茶馆》剧本中的问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茶馆》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进行分析。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茶馆》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地位。
4.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 参考资料:有关《茶馆》剧本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相关研究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 教学工具:笔记本、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茶馆》,激发学生对剧本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茶馆(节选)》剧本,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剧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剧本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内容1. 剧本背景: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解释《茶馆》剧本的历史背景。
2. 人物分析: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3. 语言特色:讲解剧本中的地方方言、对话和独白等语言特色。
8.《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茶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人物对话的语境分析读懂关键语句的潜台词,鉴赏个性化的戏剧语言,从而把握剧情和人物形象。
2.了解戏剧的主旨及特殊的矛盾冲突,进一步理解老舍先生“埋葬旧时代”的创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现今流行的的酒吧、茶室、奶茶店、咖啡馆,我们不是因为口渴才进去,更多的是为聊天交际、放松减压。
旧时的茶馆有门有户,环墙带顶,貌似一个闭合的地理空间,但它又是开放的公共场所,为三教九流的顾客提供茶饮点心服务,但无需佳酿珍肴的昂资,能让不同人等入得门来;就其价值而言,它是无界的文化江湖。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茶馆》,了解“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二、新授任务一:.把握剧情和人物形象。
创设情境:百年后,裕泰茶馆重新开张,馆长想在现场还原《茶馆》第一幕中的场景,以使每一名茶客能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进而走进那个时代,感知时代风貌,把握人物形象。
活动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请三位学生分别扮演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剧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允许加工改编。
(时间5分钟左右)活动二:表演的学生谈感悟,观看的学生谈优点与不足。
(时间5分钟左右)活动三:学生结合预习资料中三幕剧的整体剧情,在教师引领下分析人物形象。
【预设答案】1.王利发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对可能影响自己生意的唐铁嘴,他不欢迎,但也只“轻轻推开”;在房东秦仲义面前,他不敢得罪常四爷,但又要曲意逢迎秦仲义;对秦仲义,他极力恭维、奉承,用尽各种手段讨好。
胆小怕事,不乏善良。
茶馆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他言语上也不时提醒茶客“莫谈国事”;他也有善良的一面比如悄悄提醒常四爷“说话请留点神。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高中语文】《茶馆(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茶馆(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茶馆》的历史背景,了解老北京茶馆的文化内涵。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命运。
3. 学习戏剧语言,体会戏剧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命运。
2. 难点:学习戏剧语言,体会戏剧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人物形象。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讲解戏剧语言和表现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茶馆(节选)》2. 参考资料:有关《茶馆》的历史背景、人物分析、戏剧表现手法的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茶馆》的历史背景和老北京茶馆的文化内涵。
2.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戏剧氛围。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命运。
4. 讲解戏剧语言,体会戏剧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教学内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与命运。
学习戏剧中的对话艺术,理解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与冲突。
探讨《茶馆》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分析其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2. 教学活动设计: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各自扮演的角色在剧情中的作用与情感变化。
邀请戏剧专业的学生或老师进行专题讲座,介绍《茶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意义。
七、教学评价1. 教学评价目的:检查学生对《茶馆》课文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戏剧人物分析、对话艺术学习和戏剧史知识掌握的情况。
《茶馆(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茶馆(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茶馆(节选)》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茶馆(节选)》中的戏剧结构和表现手法。
3. 领悟《茶馆(节选)》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茶馆(节选)》的内容理解。
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把握。
戏剧结构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茶馆(节选)》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的领悟。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茶馆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茶馆(节选)》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茶馆在戏剧中的作用。
2. 阅读理解:分组阅读《茶馆(节选)》,让学生自主理解内容。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引导讨论。
3. 人物分析:分析《茶馆(节选)》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动机、性格和命运。
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讨论,分享个人观点。
4. 戏剧结构分析:分析《茶馆(节选)》的戏剧结构,包括开场、发展、高潮和结局。
引导学生关注戏剧中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手法。
5. 表现手法探讨:探讨《茶馆(节选)》中的表现手法,如对话、动作、表情等。
学生举例说明戏剧中的表现手法,并进行讨论。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人物,写一篇关于该人物的分析文章。
选取一段戏剧对话,进行分析并解读其含义。
2. 评价:通过学生课堂参与、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对人物形象、戏剧结构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茶馆(节选)》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茶馆(节选)》的评论、分析文章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比较《茶馆(节选)》与其他戏剧作品的不同之处,如《雷雨》、《哈姆雷特》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戏剧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
3. 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
茶馆(节选)优秀教案

茶馆(节选)优秀教案《茶馆》(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
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3.注意台词的动作性。
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们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4.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教学重难点】1.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
(重点)2.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对话的潜台词的含义。
(难点)【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茶馆文化是茶文化的一个分支。
茶馆文化是商业经济、市民社会得到发展,人们经济和社会交往加强的结果。
唐宋以来坐店式茶饮业即茶馆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商业交往、市民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
茶馆在唐宋形成后一直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宋元明清茶馆文化的多姿多彩,建立在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就没有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在近代社会走向东西方文明撞击的过程中,自成丰、同治年间南京路最早的一洞天茶楼建立以来,茶馆业的发展明显是同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是同步的。
在茶馆内进行各种商业活动、人际交往、信息往来、百业杂处,成为茶馆的主要内容……二、简介作家作品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
中国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
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
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节选)
茶馆
【方法主线导析】
学法建议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先生话剧
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
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刻
画和描写,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
同的时代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与罪恶,对世人宣告了旧中国必将
走向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以这样说,《茶馆》是老舍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的一曲挽歌。
全剧
共三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
学习本文,宜抓住三点:①抓住全剧的“群像展览式”结构。
一幅卷轴画的渐次展开,我们看到的是广大劳动
人民群众与那个旧时代冲突的一个个侧面;②把握贯穿
全剧的中心人物——王利发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
王利
发这个形象的悲剧结局反映了!日时代的不合理,揭露
了旧制度吃人的本质;③学习本文特有的语言特色:a,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b.语言的幽默风格;c.浓郁的北
京地方色彩。
释疑解难
1.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何特点?
《茶馆》的情节结构与中国传说的戏剧写法不同,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也没有显在的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
现的人物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
这些故事或相互交织,
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课文中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他们没有特别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中是匆匆过客——
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灾难和社会造成的黑暗。
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
正是那个黑暗社会的产物。
用一个个“过客”般的形象
以及粗线条的经历来反映那个病态社会的林林总总,这
是老舍先生在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大创新。
2.如何看待王利发这个贯穿全剧的线索性人物?
王利发是茶馆的老板,子承父业,更继承了其父“多
说好话,多作揖”的处世哲学;他精明、干练、谨慎,
委曲求全,善于应酬,也善于经营,善于改良。
像他这
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也逃脱不了破产,悬梁
的命运。
剧本通过这个形象的刻画,反映了!日时代、旧制度吃人的本质特征。
典型题例
例1老舍先生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作者在《茶馆》中着力刻画了
一批“小人物”。
下列人物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利发②松二爷③康顺子④崔久峰⑤吴祥子⑥刘麻子⑦宋
思子
⑧唐铁嘴
⑨常四爷
⑩巡警
⑾老林
⑿老陈
A.①②④⑤/⑦⑨⑾/③/⑥⑧/⑩⑿
B.①②③⑨/④/⑤⑦⑩/⑥⑧⑾⑿
C.①②③/④⑩/⑤⑦⑧⑩/⑨⑿
D.①③/②/④⑾⑿/⑤⑥⑦/⑨⑩⑿
[分析]①②③⑨属下层社会的劳动人民;④为旧民主主义者;⑤⑦⑩是反动统治阶级的走狗帮凶;⑥⑧⑾⑿是社会的渣滓。
[解答]B
例2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②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
③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
④我忘了姓什么,也忘不了你二位这回事!
⑤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
来!
⑥我要是会开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⑦就走吧,还等着真换两个脆的吗?
A.③⑦不同;②⑥不同;①④相同。
B.③⑦相同;①②不同;④⑥不同。
C.④⑥相同;①⑦相同;④⑤相同。
D.②④不同;①⑥不同;③⑤不同。
(分析)①借代,反问②暗喻③借代④夸张⑤夸张,比喻⑥暗喻
⑦反问、借代。
(解答)A
【能力层面训练】
知识掌握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2.对下面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我这儿正没有辙呢。
(办法)②唱落子的坤角。
(评剧或曲艺)
③你的嘴呀比我的还花哨。
(会说话)
④都叫你咂摸透了。
(仔细辨别)
⑤我卖莱呀!自食其力,不含糊。
(千真万确,一点不假)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④
能力提高。
3.对“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利发像读书人那样过分迂腐,缺少变通。
B.王利发像孔子那样,是一个圣哲之人。
C.王利发像孔夫子一样,是一个能适应时代和环境变化的人。
D.王利发像古代圣人一样,是一个明智而有计谋的人。
延伸拓展
4.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老舍先生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
艺术家”的称号。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入《四世同堂》等。
B.常二爷和松二爷都是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的旗人形象。
这两个形象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C.《茶馆》中塑造了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刘麻子等社会渣滓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变态和畸形。
D.窦娥是一个心地善良而又坚强不屈、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
窦娥发誓愿
独白,给唱词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