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扬州经济、历史发展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城乡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城乡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城乡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得到了改善,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乡融合进程不断加快。
在这一过程中,扬州城乡关系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脱节到融合的演变与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扬州城乡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扬州城乡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对立态势。
城市经济发达,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城市居民收入高、生活水平好,农村居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低。
城市人口密集,农村人口稀少。
城市和农村几乎没有交流与互动,城乡之间的隔阂和割裂非常严重。
城市的发展主要以工业和商业为主,农村则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扬州城乡关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城乡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其次是农村经济得到了改善。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实现了脱贫致富,农业生产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再次是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最后是城乡融合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了城乡融合进程,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四、扬州城乡关系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扬州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城乡差距的存在。
尽管城乡差距已经得到了较大缩小,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是城市化进程不平衡。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大城市发展较快,而一些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城市化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
再次是城乡融合进程仍需加快。
尽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城乡融合程度还不够高,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互动还不够频繁,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扬州商圈调查报告

扬州商圈调查报告扬州商圈调查报告一、引言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江苏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扬州的商圈也日益繁荣。
本报告旨在对扬州商圈进行调查,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商圈概述扬州商圈主要分布在市区的中心地带,包括东关街、西关街、大明路等地。
这些商圈集中了大量的商业设施和服务,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和商家。
三、商圈特色1. 历史文化氛围浓厚扬州商圈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
在商圈内,可以欣赏到古老的街道、庙宇和园林,这些都为商圈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2. 多元化的商业形态扬州商圈拥有丰富的商业资源,包括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特色小吃街等。
无论是大型连锁店还是小型独立店铺,都在商圈内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3. 服务质量高扬州商圈的商家注重服务质量,致力于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无论是购物还是用餐,消费者都能感受到周到的服务。
四、商圈调查结果1. 消费者需求分析通过对扬州商圈的调查,我们发现消费者对购物和休闲娱乐的需求较高。
他们希望能够在商圈内找到一站式的购物体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娱乐场所供选择。
2. 商家经营状况扬州商圈的商家普遍反映经营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其中,竞争激烈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商家需要不断创新,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 商圈发展趋势扬州商圈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线上线下融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线上购物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商圈需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提供更便捷的购物体验。
(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扬州商圈可以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推出更多的文化产品和体验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
(3)绿色环保理念:环保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商圈可以引入绿色环保理念,推广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和服务。
五、结论通过对扬州商圈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其蓬勃发展的态势和潜力。
商圈的多元化和服务质量高是其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
扬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扬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扬州市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城市之一,也是江苏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实验区,近年来在对外开放的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是,相对于国际发达城市和苏南的发达城市,扬州市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本文旨在对扬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问题诊断,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本文将围绕扬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
具体内容包括:1.市场开放程度分析:探究扬州市加入WTO以来市场开放程度的变化,重点研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与对外投资等方面,分析市场开放进程中面对的难题和瓶颈。
2.外资环境分析:分析扬州市吸收外资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外资引进情况、投资环境优劣势分析等,了解扬州市在引进外资方面的现状及难点,研究对其进行优化的对策。
3.跨国企业对接情况分析:为了提高扬州市的开放度,扬州市需要加快与跨国企业的对接进程。
本文将通过分析扬州市与国际上知名企业间的合作状况,从而识别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将探究扬州市现有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特别是针对高端人才、专业人才等方面的现状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和探讨,本文旨在分析扬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为扬州市的经济发展提出可行性、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提高扬州市在全球经济合作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来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实证研究法:对扬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相关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挖掘潜在问题,为解决市场存在的难点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2.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扬州市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在吸引人才、引进外资、合作对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为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提供实证依据。
关于扬州的调查报告

关于扬州的调查报告关于扬州的调查报告一、引言扬州,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扬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遗产而闻名于世。
本篇调查报告将以扬州为主题,对其文化、旅游、经济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
二、文化遗产1. 扬州菜扬州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而享誉全国。
调查显示,扬州菜在当地居民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品尝。
其独特的特色菜品如扬州炒饭、狮子头、扬州炖鸭等,深受人们喜爱。
2. 扬州文化园区扬州文化园区是一个集文化、艺术、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调查发现,文化园区内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表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园区内的博物馆、剧院、艺术展览等设施也提供了一个了解扬州文化的绝佳机会。
三、旅游景点1. 瘦西湖瘦西湖是扬州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调查显示,游客对瘦西湖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其湖光山色和古建筑相得益彰,非常值得一游。
2. 个园个园是扬州另一著名的园林景点,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调查发现,个园以其精美的园林布局和精致的建筑风格而备受游客喜爱。
游客们纷纷表示,在个园漫步,仿佛进入了一个美丽的诗意世界。
四、经济发展1. 扬州港扬州港是扬州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也是扬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调查显示,扬州港的货运量逐年增长,为扬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港口周边的产业园区也吸引了大量的企业投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2.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扬州新兴的经济增长点。
调查发现,该园区吸引了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入驻,推动了扬州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社会发展1. 教育扬州作为一个文化名城,教育资源丰富。
调查显示,扬州的中小学教育水平较高,许多学校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同时,扬州还拥有一些知名的高等学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扬州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扬州区域经济发展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扬州正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努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本文将对扬州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扬州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处于长江经济带的中段,东临上海,南邻杭州,西距南京约30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扬州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交通条件而闻名。
此外,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扬州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光临,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扬州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1. 传统产业扬州传统产业以纺织、机械制造和化工为主。
这些行业在扬州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为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如今这些传统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逐渐减少,但在促进企业创新升级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 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扬州市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扬州的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高科技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成为了扬州的新经济增长点。
尤其是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为扬州的区域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扬州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1. 机遇扬州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节点,其便捷的交通网络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也为扬州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机遇。
另外,扬州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挑战然而,扬州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扬州需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如何在保障老年人福利的同时,推动人口结构的合理调整,确保劳动力充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四、扬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景展望未来,扬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
美丽扬州调研报告

美丽扬州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美丽扬州一、调研背景扬州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古城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扬州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备受人们关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美丽扬州的发展情况,并提出发展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共有100名受访者参与了问卷调查,并选择了扬州的主要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
三、调研结果1.旅游资源丰富:栖霞山、瘦西湖、个园等景点备受游客喜爱,景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游客评价良好。
2.旅游服务较好:扬州的旅游服务质量较高,游客能够得到良好的接待和指导,旅游信息也足够丰富。
3.交通便利:扬州的交通网络较为完善,不仅有高速公路、铁路等便捷的交通方式,还拥有航空等多种交通选择。
4.旅游产品与文化挂钩:扬州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注重与本地文化相结合,例如举办乡村旅游节、文化展览等,良好的旅游产品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增加游客感受:部分受访者提到,可以进一步丰富旅游活动项目,增加游客的参与度,例如开设农家乐、举办传统手工艺品体验活动等。
四、问题与建议1.管理及维护不足:部分景区存在环境脏乱差的问题,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建议加大管理力度,增加文明旅游宣传力度。
2.公共设施有待改善:部分景区的公共设施不够完善,如厕所、停车场等,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公共设施水平。
3.旅游产品创新:加大旅游产品创新力度,通过引进新的旅游项目或活动,吸引更多游客。
4.加强文化传承:扬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加大对扬州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传统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的设计中。
5.加强合作与宣传:扬州可以与周边城市进行合作,共同推广旅游产品,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扬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美丽扬州在旅游资源、服务质量、交通便利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发现了部分问题和不足之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美丽扬州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扬州考察调研报告

扬州考察调研报告扬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城市。
近期,我对扬州进行了考察调研,并写下了以下报告,对扬州的特色文化、历史遗迹、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首先,扬州以其独特的文化风光而闻名。
作为古代东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扬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扬州的城区,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如瘦西湖边的个园、何园、瑞春园等,这些园林风景区充分展示了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
同时,扬州还以其丰富的戏曲文化而闻名于世,扬州話是江苏地区的一个重要方言,扬州花鼓戏和昆剧等扬州特色戏曲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戏曲爱好者。
其次,扬州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值得我们注意。
其中,最著名的是扬州九华山,这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座山以其陡峭的山势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朝圣者和游客。
此外,扬州还有许多古迹和纪念碑,如瘦西湖畔的何冰斗书碑、四朝城楼和钱塘江大桥等。
这些历史遗迹不仅见证了扬州的兴衰历程,也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扬州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努力。
扬州市政府在保护和修复古城墙、历史建筑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以保护和传承扬州的历史文化遗产。
此外,扬州市还积极推行生态修复,保护和恢复濒危动植物的生态环境。
例如,扬州市严格控制城市污染,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制度,努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扬州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它不仅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迹而闻名于世,还在环境保护方面付出了一定的努力。
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和保护这座美丽的城市,同时也希望扬州能够继续在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扬州城市调研报告

扬州城市调研报告扬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本次调研主要对扬州的城市规划、旅游资源、经济发展、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首先,扬州的城市规划非常优秀。
市区内的道路宽敞整洁,绿化环境良好。
特别是瘦西湖一带,沿湖而建的别墅和公园给人一种优雅宜人的感觉。
另外,扬州还拥有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如瘦西湖畔的个园、岳飞祠等,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了解到扬州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次,扬州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除了瘦西湖和个园等著名景点外,扬州还有许多其他景点值得一游。
比如东关街、文昌阁、何园等。
这些景点有着独特的特色和魅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此外,扬州的美食也是旅游的一大亮点,著名的三套全、扬州炒饭等各种美食吸引了无数的食客。
再次,扬州的经济发展相当迅速。
特别是近年来,扬州加大了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业的扶持力度,不仅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也鼓励本地企业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扬州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的建设进程。
现在的扬州已经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化工业和便利的交通网络的城市。
最后,扬州的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如宋代的文豪欧阳修就是扬州人,他的《醉翁亭记》至今仍然是经典之作。
此外,扬州还有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和习俗,如花灯节、扬州评弹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总之,扬州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城市。
它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经济发展迅速,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强对扬州的城市规划,保护好扬州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加强扬州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扬州旅游,推动扬州旅游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
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苏北门户”之称。
扬州有249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
地理位置扬州市扬州市位于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扬州市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经119°26′、北纬32°24′。
扬州市南部濒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部与天长市相连;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北部与淮安市接壤;东部和盐城市、泰州市毗连。
扬州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邗江、江都、仪征等1区2市;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4湖。
扬州市的最高点为仪征市境内的大铜山,海拔149.5米。
气候地形扬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
其气候主要特点是: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
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
扬州冬季偏长,4个多月;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为2个多月。
扬州地处江淮平原南端,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
年平均气温为14.8℃,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冷夏热较为突出。
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7.5℃。
全年无霜期平均220天;全年平均日照2140小时;全年平均降水量1020mm。
扬州市辖区北部地形为丘陵,京杭大运河以东和沿江地貌为长江三角洲漫滩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历史沿革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
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
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
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
这个刺史部下辖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豫章郡及六安国等五郡一国,管辖的范围为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的部分,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和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离城等地。
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又从会稽郡中析出吴郡(范围为太湖流域及今浙江省西北部),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公元88年,六安国并入庐江郡。
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
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
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扬州为广陵郡。
肃宗乾元元年(758),广陵郡复改扬州。
唐末,江淮大乱。
昭宗天复二年(902),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
天祜十六年(919),杨渭(隆演,杨行密次子)正式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
吴天祚三年(937),南唐灭吴,以金陵(今南京市)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
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国为士。
道,扬州属淮南道。
太宗至道三年(997),又分全国为15路,扬州属淮南路。
神宗熙宁五年(1072),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
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领广陵、泰兴2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设置扬州大都督府。
次年,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领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5州,并直领江都、泰兴2县。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军占领扬州,改扬州路为淮南翼元帅府,寻改淮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
二十一年,淮海府改维扬府。
二十六年,改称扬州府。
扬州府领高邮州、通州、泰州3州及江都、泰兴、仪真、如皋、海门、宝应、兴化、六合、崇明9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罢除江南行中书省,设置京师(后改南京),扬州府属之。
二十三年,分六合属应天府,崇明属苏州府,扬州府领3州7县,并直辖江都、仪真、泰兴县,高邮州领宝应、兴化县,泰州领如皋县,通州领海门县。
清顺治二年(1645),设立江南省,扬州府属之。
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扬州府属江苏省。
咸丰三年(1853)四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曾改扬州府为扬州郡,改甘泉县为甘泉天县,历时8个多月。
清末,扬州府领高邮州、泰州和江都、甘泉、天长(滁州)、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县,俗称“扬八属”。
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扬州光复。
二十日,扬州军政分府宣布成立,隶属镇江都督管辖。
民国元年(1912)1月,废扬州府,并甘泉入江都县,原扬州府所属各县直隶江苏省。
民国3年6月,江苏省分为5道,江都县属淮扬道。
民国38年1月25日,江都县城(扬州)解放。
27日,设立扬州市,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
同年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改称苏北行政区扬州行政专区,专员公署驻扬州市。
1950年1月,扬州专区与划出如皋、海安给南通专区,划出东台、台北(今大丰)给盐城专区以后的泰州专区合并,滁州划出六合县给扬州,划出江浦县给南京。
最终扬州市共辖扬州市区、泰州市、兴化县、高邮县、宝应县、靖江县、泰兴县、江都县、泰县、仪征县、六合县2市9县。
1956年3月,江都县析为江都、邗江2县。
1960年4月,宝应县、高邮县析湖西地区为金湖县。
1966年3月,仪征、六合、金湖3县划给新设立的六合地区。
1971年,六合地区撤销,仪征、六合2县划回扬州地区。
1975年,六合县划归南京市,扬州地区辖2市9县。
1983年3月,江苏省改革地市体制,调整行政区划,扬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
原属扬州地区的泰州市和江都、邗江、泰县、高邮、靖江、宝应、泰兴、兴化、仪征9个县划归扬州市管辖。
扬州市改由省管辖,设广陵区和郊区。
1986年4月,仪征县撤县设市。
1987年12月,兴化县撤县设市。
1991年4月,高邮县撤县设市。
1992年9月,泰兴县撤县设市。
1993年8月,靖江县撤县设市。
1994年4月,江都县撤县设市。
1994年7月,泰县撤县设立姜堰市。
撤县设市中,行政区划均未改变。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原由扬州市代管的泰兴、姜堰、靖江、兴化4个县级市划归泰州市管辖。
扬州市设广陵区、郊区(2002年更名维扬区),辖宝应县、邗江县,代管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
2000年12月,邗江县撤销县建制,改设扬州市邗江区。
扬州市管辖广陵、邗江、维扬3个区、宝应县和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
2010年,扬州市共辖70个镇、7个乡和13个街道办事处。
行政区划扬州市现辖广陵、邗江、维扬3个区,宝应1个县,代管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
全市共有70个镇、7个乡和13个街道办事处。
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102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458.8万,其中市辖区人口约118万。
广陵区社会经济2010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三个扬州为主题,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保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全市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初步测算,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7.99亿元,可比价增长13.4%,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2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29.34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819.4亿元,增长13.7%。
人均GDP达49509元,按美元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8:56.1:36.1调整为7.2:55.7:37.1。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2.8%。
2010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3.4,同比上涨3.4个百分点。
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3.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3%。
构成CPI的商品类别中,上涨的有:食品类(106.9)、居住类(106.0)、烟酒及用品类(10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10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100.5)、交通和通信类(100.1);下降的有: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99.2);衣着类价格水平与去年持平。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7。
2010年我市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有24个指标达到目标值,总体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
江都、仪征顺利通过全面小康达标验收,高邮达到省定县级小康验收标准,宝应小康进程不断加快。
二、农业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87.09万吨,增产4.74万吨,连续7年实现丰收;农业总产值284.3亿元,增长10.9%。
全年生猪出栏136.28万头,增长5.4%,存栏75.78万头,增长2.6%,其中母猪存栏5.43万头,增长8.2%;家禽出栏4133.34万只,存栏1525.32万只,分别增长2.6%和3.8%;肉类总产量达到17.95万吨,增长3.8%,其中猪肉10.30万吨,增长5.7%。
农林牧副渔业实现增加值159.25亿元,可比价增长4.5%。
其中:农业增加值88.85亿元,增长6.2%;林业增加值3.74亿元,下降10.2%;牧业增加值20.83亿元,增长2.0%;渔业增加值38.76亿元,增长4.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69亿元,增长4.2%。
2010年新增高效农(渔)业园区面积27万亩、设施农(渔)业面积17.5万亩,建成农业园区561个,总面积77.8万亩。
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31个。
农村实事工程有效落实,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80公里,公路危桥150座,所有行政村通上四级公路。
疏浚县乡河道、河塘3070万方。
新改建无害化卫生户厕8万座,“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万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