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日本海啸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日本海啸灾害的历史回顾与教训总结

日本海啸灾害的历史回顾与教训总结

日本海啸灾害的历史回顾与教训总结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和海啸活动频繁。

多年来,这个地震带给日本带来了多次海啸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本文将回顾日本历史上的海啸灾害,并总结这些灾难带给日本的教训。

一、历史回顾1. 安政东海地震(1854年)1854年11月,日本遭受了一次强烈的地震,该地震引发了高达25米的巨大海啸。

海啸造成了东海岸多个城市的毁灭性破坏,造成约1.0-1.5万人死亡,成为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啸之一。

2. 明治三陸地震(1896年)1896年6月15日,一次地震引发了强烈的海啸,影响日本东北地区的三陸沿岸。

这次海啸破坏性极大,造成约2.7万人死亡,另有大量建筑物和农田被毁。

3. 大正三陸地震(1933年)1933年3月2日,一次强烈的地震引发了海啸,重创了日本三陸地区的沿岸城市。

这次海啸导致了约3万人死亡,尤其是宮城县、岩手县和福岛县的损失最为惨重。

4. 昭和三陸地震(1960年)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了9.5级地震,引发了太平洋海啸。

这次海啸给日本北部沿岸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死亡人数超过200人。

此次海啸是日本历史上首次应对国际性海啸威胁的实践。

5. 平成三陸地震(2011年)2011年3月11日,一场9.0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东北日本,并引发了高达40.5米的海啸。

这次海啸导致约1.5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失去家园。

福岛核电站事故也是这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的后果之一,产生了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

二、教训总结1. 加强地震预警体系日本正处于地震带,地震预警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

通过现代化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预测到地震的发生,为人们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减少人员伤亡。

2. 加强防潮堤和避难设施建设日本需要进一步加强沿岸地区的防潮堤和避难设施建设,以抵御海啸的冲击。

防潮堤的建设应考虑不同地理条件和历史灾情,以确保其足够强大和稳固。

日本海啸灾害的历史文献整理与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历史文献整理与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历史文献整理与分析自古以来,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和海啸成为日本常见的自然灾害。

本文将对日本历史上发生的海啸灾害进行文献整理与分析,以便深入了解这些灾害的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一、日本古代海啸灾害的记录在日本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们无法准确地预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

然而,许多古代文献中都记载了当时发生的海啸灾害。

例如,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日本书纪》中记载了公元684年发生的齐鲁海啸,该灾害导致众多村庄被毁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此外,其他古代文献如《万叶集》、《古事记》和《绘本纪》等也都有所记载。

通过整理这些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日本人对于海啸的描述,以及对海啸灾害的影响。

二、日本现代海啸灾害的实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日本能够更准确地观测和预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

因此,对于现代海啸灾害的记录更为详细和准确。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海啸灾害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被称为东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事故。

这次地震引发了一系列强烈的海啸,造成沿东北海岸的许多城市和村庄被毁,并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福岛核电站事故。

通过当时的新闻报道、地震研究机构的报告以及幸存者的经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次灾难的规模和影响。

三、日本海啸灾害的影响和教训历史上的海啸灾害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同时也让日本人认识到海啸的威力和教训。

在古代,人们尝试通过修建堤坝、建造高台等方式来防止海啸灾害的发生。

近代,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建筑技术和防灾措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建设高耐震度的建筑物、海岸防护设施的建设以及加强人员疏散和预警系统等。

例如,日本建设了特殊的防潮墙,以抵御可能发生的海啸灾害,并通过地震和海啸预警系统来迅速通知人们。

这些经验教训无疑可以为其他国家在面对海啸灾害时提供参考。

四、文献分析的问题与展望通过整理和分析海啸灾害的历史文献,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日本古代和现代的海啸灾害。

然而,由于历史文献的限制以及古代观测方法的不准确性,部分文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日本历史上的大规模海啸事件回顾

日本历史上的大规模海啸事件回顾

日本历史上的大规模海啸事件回顾日本是一个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岛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经常受到来自海洋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其中最为致命的便是海啸。

在日本历史上,多次发生了大规模的海啸事件,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本文将回顾几次日本历史上的重大海啸事件。

1. 安政南海地震和海啸(1854年)1854年,日本遭遇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地震,该地震造成的海啸波及九州岛、本州岛以及琉球群岛等地区。

根据历史记录,这场地震引发的海啸高度超过25米,在小说《日本的大海啸》中有详细的描写。

此次海啸导致了约1.8万人死亡,无数村庄和农田被毁,给日本的农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

2. 明治三陸地震和海啸(1896年)1896年,发生在日本三陸沿岸的一次大地震将沿岸城镇和居民夷为平地,但更加可怕的是引发的大规模海啸。

这场地震和海啸导致了约2.7万人死亡,其中绝大部分是被巨大的海浪卷走的。

在这次事件中,海啸袭击了青森县、岩手县和宮城县等地区,他们的海岸线因此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3. 昭和三陸地震和海啸(1933年)1933年,一个高达8.1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日本的三陸沿岸地区,这次强震同样引发了一场可怕的海啸。

据报道,这次海啸的高度达到了28.7米,超过了之前任何一次海啸事件。

此次海啸造成了约2.6万人死亡,松岛、福岛和宫城等城市沦为废墟。

这次事件成为了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啸之一。

4.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2011年)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规模为9.0级的东日本大地震,这次地震引发了一次灾难性的海啸。

据日本政府统计,这次海啸造成了约1.5万人死亡,众多城镇被冲毁,核电站发生事故,导致辐射泄漏,并对日本经济和能源政策带来了巨大影响。

以上仅是日本历史上几次重大海啸事件的回顾,然而海啸并不仅仅是日本的问题,它是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

对于日本来说,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地震活动频繁的特点,更需要做好预防和减灾工作。

日本事件风险案例分析终稿

日本事件风险案例分析终稿

一、可以以各国财政预算缴纳一定比例的形式,建立永久性的全球 巨灾基金,使受害国在发生灾害后更好地提供迅速可靠的援助。 二、创立全球巨灾商业保险联合体,这样可以整合各国商业保险的 资源和资金实力。 三、加大巨灾风险信贷、债券、期权等多钟金融工具的使用。比如 巨灾债券就是一种场外交易的债权衍生物,是保险公司或者再保 险公司通过直接发行公司债券,利用债券市场来分散风险的风险 证券化形式,以实现保值增值。因此,巨灾融资渠道的拓宽不仅 使投资主体从政府援助、保险市场扩展到了资本市场,也有效实 现了风险的转移与分散。 四、建立巨灾保险的再保险体系,成立巨灾保险风险准备金等形式, 保证巨灾风险基金的后续资金投入。风险储备金可包括各参与国 的保费,多方捐赠信托基金用于运营支出之外的部分,储备金的 利息收入,储备金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获得的资本利得等等。
谢谢观看!
三、事件风险损失的原因分析
• 关于地震:专家解释说,日本这次强震是由太平 洋板块在日本海沟俯冲入日本下方,并向西侵入 欧亚板块造成 ,即为大自然灾害。 • 关于海啸:专家认为,海啸规模如此之大原因有 二,一是地震本身规模大且震源浅,二是震源所 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放大了海啸能量。 • 关于核电站:由于如此强的地震、海啸,整个核 电站的管道、设备、阀门、电器盘柜都受到了不 同程度的损伤,使得几乎所有的机组的冷却功能 都受到了损坏,甚至完全失效 。堆芯失去了冷却 功能,堆芯热量载不出来就造成严重的事故。

四、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与核试验 的风险比较什么是核试验?
什么是核试验?
为了军事研究和科学研 究目的在预定条件下进行 的核爆炸装置或核武器爆 炸试验。
按试验时的环境条件不同,核试验的方式有: 大气层核试验、高空核试验、地下核试验和水下 核试验。核试验方式的选择与试验目的有关。 核试验其主要目的是:鉴定核装置的威力及其 他性能,验证理论计算和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为 改进核武器设计或定型生产提供依据;在核爆炸 环境下研究核爆炸现象学和各种杀伤破坏因素的 变化规律,研究核爆炸的和平利用等。它是一项 规模很大、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同配合和耗费 大量人力、物力的科学试验 。

日本发生特大地震 海啸吞噬陆地PPT课件

日本发生特大地震 海啸吞噬陆地PPT课件
日本发生特大地震 海啸吞噬陆地
时间: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 震中: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 震级:8.8级; 震源深度:24千米
• 据台湾《联合报》12日报道,11日日本东北外海发生里氏规模 8.8级的强烈地震,中国台湾地区气象局估计,这次地震释放的 能量约是台湾九二一地震及1995年阪神地震的256倍,大约是超 过1.1万颗广岛原子弹的破坏能力。
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名取市,大量房屋 被海啸淹没,部分地区还发生火灾。
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仙台机场遭海啸袭击后一 片狼藉,飞机、汽车与各种瓦砾、碎片混杂在一起。
2011年3月11日,日本 仙台,机场里的飞机和 汽车被地震引发的海啸 冲在一起。
当地时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名取市,海啸掀起的大浪 冲向大陆。
板被震落。
3月11日,英国爱丁堡的地震监测机构向媒体展示 监测到的日本大地震的地震波。
3月11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日本地 震引发海啸的示意图。
地震引发的海啸强度分布图。
3月11日,日本磐城市,部分房屋倒塌发生火灾。
2011年3月11日,日本,横滨:被困的乘客裹着毯子在寒 冷的室外避难。
3月11日,日本,琦玉:地震后被撕裂变形的路面。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京:火车站工作人员疏导民众 撤离。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京:地铁等公共交通停开,被 困的旅客滞留在地铁站。
2011年3月11日,日本,气仙沼:海啸潮汐冲走汽车和大 量物品。
2011年3月11日, 日本,气仙沼: 海啸发生后,民 众被转移至屋顶
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日本日立,汽车被海啸的海浪 冲走。
2011年3月11日,日本的Iwanuபைடு நூலகம்a,海啸冲向陆地。

日本海啸灾害的地理分布与频率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地理分布与频率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地理分布与频率分析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岛国,地处板块构造交汇带附近,因此常常遭受到地震和海啸的威胁。

海啸作为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对日本的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本文将对日本海啸灾害的地理分布和频率进行分析。

一、海啸灾害的地理分布日本海啸灾害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该国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沿岸地区即位于太平洋沿岸的东北地区、东京湾区以及南部九州沿岸地区。

这些地区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构成了海啸发生的基础。

1.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包括宫城、岩手和福岛等地,地处于太平洋沿岸带,这里是日本海啸频发地区之一。

特别是2011年3月11日的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事故,导致巨大的海啸袭击,给该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

2. 东京湾区东京湾区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

该地区地震频繁,海啸风险高。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海啸袭击,尤其是1923年的大关东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给东京湾区造成了巨大打击。

3. 九州沿岸地区九州沿岸地区位于日本的南部,地处太平洋沿岸,同样面临着来自地震和海啸的威胁。

九州地区地震活跃,2016年的熊本地震就导致了海啸发生,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海啸灾害的频率分析日本作为地震频发的国家,面临着海啸的威胁。

根据历史数据和科学研究,我们可以对海啸的频率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日本海啸灾害的发生情况。

1. 历史记录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对海啸的灾害有着详细的记载。

根据历史记录,海啸常常伴随强烈地震发生。

特别是日本近海的深海海沟构成了海啸的产生和传播的重要条件之一。

因此,历史上日本海啸的频率较高,尤其是在地震活跃期。

2. 现代监测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对海啸进行监测和预测。

日本建立了完善的海啸监测系统,包括海洋测站、地震监测站和水位观测站等。

通过这些监测设施,日本能够实时监测海啸的生成和传播情况,及时发布预警,减轻灾害损失。

日本海啸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自古以来,海啸一直是沿海地区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而在日本这个坐落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国家,海啸灾害更是常见且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本文将对日本海啸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分析。

一、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破坏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经常受到地震和海啸的威胁。

特别是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据统计,这场海啸导致1.8万人失踪或死亡,数百万人受到影响。

大量房屋建筑被毁,交通运输系统瘫痪,整个社会秩序出现短暂混乱。

二、灾后重建所需财力投入海啸灾害往往导致大量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农田和渔业设施的破坏,重建工作需要大量财力投入。

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数据,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导致的灾害损失高达25万亿日元,使得日本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境。

三、海啸对渔业和农业的影响日本是一个以渔业和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国家,而海啸带来的洪水和淡水污染往往对这两个行业造成巨大影响。

海啸将水产养殖设施冲垮,引起海产物种大量死亡,给渔业带来重大损失。

同时,因为淡水源受到海水倒灌的影响,整个农作物种植区域也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农业产量下降。

四、旅游业受到冲击日本的旅游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海啸灾害对旅游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海岸线上的景点和度假地成为海啸的主要破坏目标,游客的到来大幅减少,旅游业收入锐减。

除此之外,海啸灾害也破坏了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例如酒店、机场、交通网络等,恢复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时间和财力。

五、对基础设施的破坏和影响海啸以其巨大的能量和冲击力,常常摧毁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

例如,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导致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被严重破坏,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运输效率。

同时,大量房屋倒塌,给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困扰。

六、对环境的影响海啸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还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海啸携带大量的泥沙、淡水、化工废料等物质进入海洋,导致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海啸是一种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滑坡等自然现象引发的海洋灾害,它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能够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著名的海啸案例,探讨海啸的成因、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 海啸案例分析报告1. 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啸之一,这次海啸由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岸的一次9.1-9.3级大地震引发。

海啸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14个国家,造成了约23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灾。

成因分析:- 地震:这次海啸的直接原因是印度板块与缅甸板块的碰撞,导致地壳断裂,引发了大规模的地震。

- 地形: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海底地形复杂,地震引发的海底滑坡进一步增强了海啸的能量。

影响分析:- 人员伤亡:海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许多沿海村庄和城镇被彻底摧毁。

- 经济损失:海啸对当地经济造成了长期影响,渔业、旅游业和基础设施遭受重创。

应对措施:- 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提高对地震和海啸的监测能力。

- 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海啸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

2. 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了9.0级大地震,随后引发了高达40米的海啸。

这次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地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特别是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长期影响。

成因分析:- 地震: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的俯冲引发了这次大地震。

- 地形: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地形特点,使得海啸波在接近海岸时能量集中。

影响分析:- 人员伤亡:海啸造成了约1.8万人死亡或失踪。

- 核事故: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导致了大规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应对措施:- 核电站安全:加强核电站的抗震设计和安全管理,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

- 灾害恢复:制定长期的灾害恢复计划,帮助受灾地区重建。

3. 2005年克什米尔地震海啸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7.6级地震,引发了山体滑坡和次生海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日本海啸调查报告
2011 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日本官方已确认地震海啸已造成8133人死亡(2011年03月20日),失踪12272人。

由于日本地处地壳板块交界处,一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历史上造成重大伤亡的地震也不计其数。

此外,海啸对日本核电站也造成了巨大破坏,福岛第一核电站受影响最为严重,6个机组中的4个受到影响。

1号机组:12日,确认反应堆堆芯燃料开始熔化,工作人员采取释放反应堆容器内蒸汽并灌入海水的方法以减压降温,当日下午发生氢气爆炸,但安置反应堆的容器本身并未在爆炸中损坏,当晚,燃料棒熔毁初步得到遏制。

2号机组:12日,工作人员开始释放反应堆容器内的蒸汽;14日,反应堆失去冷却能力,工作人员开始向堆内灌入海水降压,但燃料棒仍在一段时间内完全露出水面,周边
放射线剂量上升,堆芯可能已经出现部分熔毁;15日上午传出爆炸声,分析认为核反应堆中的控制压力容器可能出现损坏。

3号机组:13日,反应堆冷却系统失灵,开始排气注水;14日发生与1号机组情况类似的氢气爆炸,反应堆所在建筑遭到损坏,反应堆堆芯燃料部分熔毁,但放置反应堆的容器损坏的可能性很小;15日,反应堆建筑上方出现白色蒸汽,机组附近辐射量最高达每小时400毫西弗。

4号机组:12日,丧失冷却功能。

海啸规模如此之大原因有二,一是地震本身规模大且震源浅,二是震源所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放大了海啸能量。

地震后,仙台新港等太平洋沿岸各地出现了10米高的大海啸。

海啸数值模拟是开展海啸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相关人员于地震发生后数小时内对此次海啸进行了数值模拟,本文介绍了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此次海啸造成巨大破坏的原因,并针对我国海啸
防灾减灾工作给出建议。

1、海啸数值模拟
在进行地震海啸的数值模拟过程中,通常假设初始海啸波由断层的突然竖向错动引起,不考虑断层破裂过程,假设海水表面的向上运动和海底位移一致,可由各向同性的弹性半空间中的断层位错公式确定。

根据日本气象厅的经验公式,快速估计断层长度L=400 km、宽度W=150 km;震源机制解参考USGS于震后快速发布的Wphase矩张量解,包括断层倾角、走向、滑动角、以及地震矩;海底面距此次断层面顶部高度H假设为10 km;断层平均滑移量D通过经验公式M。

=uDLW确定。

各断层参数值见表1,按照这些参数计算得到了断层位错分布。

其中,图(a)给出了此次海啸源的位置及海底地形情况;图(b)给出了地震引起的地壳抬升及沉降等值线,实线表示抬升,虚线表示沉降,间隔分别为1 m和0.5 m;图(c)分别表示A—A~断面和B—B~断面
的位错分布,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8 .71 m和-3.64m。

图贴上表一和图a b c
将上述初始海底位锵作为海啸波初始值输入越洋海啸数值传播引箅模型,计算区域取:S80~N80,E90~W65,空间步长取5~.时间步长取10s.栅格数量总计为 2161×1921,计算总持时约2个小时(CPU:P4 3.2GHz.512M内存)。

计算结果包括海啸传播走时图,各时刻的波高分布、能量分布圈盟沿海波高分布,限于篇幅原因,这里仅给出传播走势图。

模拟结果显示,震后3.5小时海啸波传播至我国台湾;约6.5小时至福建、浙江沿海.最大波峰约70 cm:约10小时后至我国上海,最大波峰约50 cm。

此次海啸未对我国沿海造成显著影响.主要原因足海啸渡通过绕射向我国海域传播.并受
日本本岛及琉球群岛的阻隔及我国宽阔大陆架的摩擦耗能作用。

图2011年日本东北海啸传播
2、海啸造成巨大破坏的原因
日本自1933年地震海啸造成3000多人死亡后逐步开展海啸防灾减灾研究,至1999年完成了基于数值预报技术的新一代海啸预警系统。

能在大震后3分钟之内发出可靠的预警信息。

对于此次海啸预警,日本气象厅(JMA)于地震发生后3分钟,对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发布大海啸警报(>3 m).并不断更新警报信息.于震后45 分.扩大至10个区域发布大海啸警报。

可以说口本在海啸研究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另外政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修筑了绵延数千公里的海堤和防波堤.为何对于这个已从事了近80年海啸防灾减灾研究工作的国
家,还未能避免此次巨大的海啸灾难,值得深思与借鉴,为此我们分析为以下几点原因:
(1)地震释放能量巨大。

此次地震震级
最后修订为9.0级,是有记录以来世界第五大地震.形成海底约500 km×200 km 区域的破裂带。

主震产生的海啸渡还没消退.余震的海啸波接踵而至.相互叠加.一浪胜过一浪.持续数小时。

(2)地形放大效应。

里亚斯型海岸的特殊地形有利于海啸波汇聚与爬坡。

具有一定的放大效应。

本次海啸受灾较为严重的岩手县和宫城县恰恰具有典型的里亚斯型海岸。

岩手县和宫城县多处海啸渡高在10 m以上.尤以太船渡市24 m最高。

海啸波侵入海湾,经过汇聚与反射叠加,涌浪高度显著增加。

(3)边缘波效应。

在流体动力学中,当
表面重力波沿刚壁边界传播时.受其反射作用,边界处以正弦波方式传播.幅
值显著增加。

该效应将会使海啸能量盘踞在沿岸或岛屿周围。

若周围的海底地形是属于平坦的斜坡,那么边缘渡效应将可被完美的发挥出来。

(4)民众防范意识麻痹。

实际上.JMA
在震后3分钟即发布了海啸警报,而第一波海啸波在l5分钟后才登陆海岸,公众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逃生与开展防护措施。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最典型的例子是仙台机场,约震后1小时才遭受高达1 2 m的海啸波袭击.由于未采取应急措施而造成严重的破坏。

自1 960年智利Mw9.5级地震在日本产生6~8m的海啸波以来.至今未有如此高的海啸波侵袭日本沿岸;另外对于修筑在沿海的海堤与防波堤过于信任与依赖。

大部分民众对于海啸灾害未有清醒的意识,在警报响起后并没有选择逃生。

(5)政府低估了海啸强度。

首先.对于地震震级的低估.从最初的7.9级经过多次修止才确定为9.0级.直接导致对于海啸
波高的低估;其次.在沿海经济规划与重大工程海啸评估过程中.低估了对于未来可能遭受到的最大海啸波高.以福岛核电站为例.海啸风险评估的最大高度为5 m.而实际却达到了12m.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备用发电设备浸水而无法正常工作.引起了核危机
3、我国海啸防灾减灾工作的启示
2004年印度尼西亚海啸之后.海啸防灾减灾成为一项研究的热点,2010年智利地震也引发了较大海啸.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尽管日本沿海筑有绵延的海堤和防波堤.但此次海啸仍对这个有着丰富海啸防灾减灾研究工作的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针对此次地震.结合我国现有海啸研究工作,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3.1完善我国海啸防灾体系。

从国家法律政策层面看,我国防灾减灾体系仍旧不完善.多是以单一灾种
的管理模式呈现。

日前地震防震减灾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构成的三大体系建设已十分完善,但与其它灾种的衔接和关系尚不明朗。

这需要中国地震局与海洋局共同携手.成立“复合型灾变”部门,各负其责,加快建设多部门联动的灾害应急协调机制。

3.2开展沿海海啸危险性评估
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需要建立在对我国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需要对地震活动特点和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有充分的认识。

我国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评价方法,充分借鉴地震危险性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会使地震海啸评价结果更合理可靠。

3.3沿海工程海啸防御
近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但在沿海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布局、围
填海、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缺乏海洋工程防御内容。

必须全面研究具体工程的预防海啸的措施,制定海啸防御建造和基本设施的相关标准,确保沿海工程具有初步防御海啸袭击的能力。

3.4 已有沿海核设施地震与海啸灾害应重新评估
必须启动对我国沿海已有核设施地震、海啸灾害防御安全性重新评估工作。

在我国《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中仅涉及到“对可能遭受海啸与湖涌影响的场地,收集历史海啸与湖涌对场地及附近地区的影响”,从本次日本海啸的经验来看,这远远不能满足核设施的安全要求。

3.5完善海啸监测、警报服务系统
我国在1983年加入国际海啸警报系统中心,国家海洋局目前负责我国的海啸预警报业务。

我国“十二五”期间正在规划建设地震预警系统,应该加强地
震预警系统和海啸预警系统技术的统一管理,结合地震科学技术,实现我国沿海重要区域的监视观测。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3分钟,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损失,值得借鉴。

3.6加强民众海啸知识宣传
必须大力普及海啸防灾减灾知识,提高民众的海啸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