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
第一部分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总体规划(2030)实施评

第一部分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总体规划(2030)实施评一、评估背景临湖镇是2006 月吴中区行政区域调整由原渡村镇、浦庄镇合并而来,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以临近太湖而得名,地处苏州城西南,东西两面濒临太湖,北与木渎胥口相接,东隔东山大道与横泾街道相连,南邻东山镇,东南隔太湖与吴江相望,素以“鱼米之乡”闻名。
随着新一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苏州市吴中区城乡协调规划(2017-2035)》的编制启动,临湖镇被赋予了新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在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面前,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承担区域整体发展的职能。
为响应十九大新精神,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有必要对现行的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一次客观的评估,结合当前的形势背景客观地分析近年来规划实施的效果和对城镇发展的引导作用,同时解析城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评估范围此次评估的范围为临湖镇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约52.85 平方公里。
三、评估内容体系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城乡空间管制、发展规模、建设用地发展态势、建设用地构成、综合交通以及重大项目对总体规划的影响与分析、评估结果与建议等内容。
四、深度要求阐述现行总规的主要内容;总结现状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梳理实施总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偏差;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提出评估结论。
同时,分析宏观区域及地方层面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建设工程等要素对临湖镇现行总规实施中城镇规模、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
从而,明确现行总规下一步实施目标和重点以及总规修编的必要性。
五、规划设计成果要求本次规划的成果形式,根据法律、法规及采购要求确定,内容包括实施评估报告、图纸。
1、实施评估报告:包括评估总则、规划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城镇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评估、各项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相关政策对规划的实施影响、综合评估结论、对本次总规修编的策略建议等内容。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制定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贺凤春、匡振鶠一、前言城市绿化是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城市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苏州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促进苏州城市发展更上新台阶。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合点,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①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全市地势靠山濒湖,西高东低,城市位于山水之间。
地貌属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山麓平原,洪积平原,广积平原。
城市西南临太湖,湖区有岛屿。
多低山丘陵,近郊有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有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
群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300米,最高峰穹窿山高341米,西山缥缈峰336.6米,东山莫厘峰296.6米。
山势浑圆,一般坡度不超过20°25°。
城市东部地势低平,多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
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
古城内河道纵横密布,宋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
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浅谈苏州市相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技术方案

浅谈苏州市相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技术方案摘要:苏州市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根据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新目标、新任务。
加快高质量发展以及《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苏州市政府已编制《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25年)》,并提出了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及生态制度、安全、空间、经济、生活和文化六大体系的建设任务。
基于此,相城区政府相关部门根据以上要求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对水环境综合治理进行了安排。
统筹兼顾,紧抓相城区水环境痛点,通过对规划文件和区域相关资料的初步分析研究,从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管理多方面系统性研究着手,初步提出了苏州市相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方案。
关键词: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管理1、项目背景:江苏省部署1)2020年12月关于生态环境部与江苏省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建设的会议要求;2)2019年江苏省印发《江苏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3)2020年江苏省印发《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方案》等地区相关规划文件1)《苏州市相城区分片规划暨城乡协调规划》(2017~2035);2)《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国涵[2008]12号批复);3)《相城区防洪排涝与河网水系专项规划》(2017~2035年)江苏省太湖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0年9月;4)《相城区污水规划修编》(2017-2030)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2018年1月;2、基础资料:水资源配置基于本地区骨干水系排水特点和地形高程特征,相城区防洪形成“东排、北出、下泄、多点调蓄、众圩共保”的总体格局:东排阳澄湖:配合推进区域骨干河道永昌泾整治,以东西方向穿城而过的界泾河、冶长泾(渭泾塘)、永昌泾、北河泾、黄埭塘(蠡塘河)五条区级以上河道为东排骨干河道,区内洪涝水经内部河道汇集后由五条通道东排入阳澄湖。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制定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贺凤春、匡振鶠一、前言城市绿化是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城市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苏州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促进苏州城市发展更上新台阶。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合点,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①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全市地势靠山濒湖,西高东低,城市位于山水之间。
地貌属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山麓平原,洪积平原,广积平原。
城市西南临太湖,湖区有岛屿。
多低山丘陵,近郊有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有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
群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300米,最高峰穹窿山高341米,西山缥缈峰336.6米,东山莫厘峰296.6米。
山势浑圆,一般坡度不超过20°25°。
城市东部地势低平,多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
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
古城内河道纵横密布,宋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
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苏州绿化管理调研报告

苏州绿化管理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市绿化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苏州市绿化管理工作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特开展了此次绿化管理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苏州市不同区域的公园、绿地和街道等进行实地考察,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三、调研结果1. 绿化覆盖率整体较高,但维护管理不够到位。
调研发现,苏州市各区域的绿色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但存在绿化区域的死亡植物未及时更换和绿地草坪的修剪不规范等问题。
2. 绿化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部分公园和绿地的设施陈旧,设备老化,缺乏新型的绿化设施,无法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
3. 缺乏科学的绿化规划。
苏州市的绿化规划存在欠缺,未能充分考虑到城市空间布局、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绿化工作的整体性和持续性不强。
4. 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实地调研中,调查人员发现部分绿化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应对绿化管理中的复杂情况和问题。
四、改善措施1. 加强绿化区域的维护管理,及时更换死亡植物,规范草坪修剪等工作。
2. 加大绿化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公园和绿地的设施水平,满足市民的需求。
3. 制定科学合理的绿化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规划、生态环境等因素,确保绿化工作的持续性和整体性。
4. 提高绿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指导。
五、结论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认识到苏州市绿化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明确了改善措施。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调研结果,加强绿化管理,提升绿化水平,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态环境。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指标踏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
地指标踏勘审查规程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苏府办[2009]59号
【发布部门】苏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9.03.20
【实施日期】2009.04.20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指标踏勘审查规程的通知(2011)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指标踏勘审查规程的通知
(苏府办〔2009〕59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苏州市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指标踏勘审查规程》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三月二十日
苏州市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
指标踏勘审查规程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指标踏勘审查工作,进一步规范建设行为,保障城市绿化的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苏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和《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程。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2019年4月目录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 (2)1.1项目概况 (2)1.2时间安排 (2)1.3实际完成内容 (3)1.4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3)2实施过程评价 (3)2.1前期决策过程评价 (3)2.2前期准备工作与评价 (4)2.3规划编制阶段评价 (5)3实施效果评价 (5)3.1环境效益评价 (5)3.2社会效益评价 (6)3.3 综合评价 (6)4评价结论 (6)评价结论 (6)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1.1项目概况为进一步加强苏州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推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于2017年底启动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局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现状绿化调研,并充分对接各区县分管部门落实基础数据,同时我局充分对接规划局、中规院等部门,保持与总规等上位规划的信息互通,确保核心管控内容纳入总规。
目前《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已获得市政府同意。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形成“两带一核,四环四楔”规划结构和“滨水绿网生态廊道体系”的江南特色,强调了对苏州整体生态环、生态廊道和苏州城市四角山水的保护。
我们希望通过规划引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建设,突出特色亮点,以更高的标准,更科学的理念,精心描绘出苏州绿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把苏州打造成令人向往的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园林之城。
1.2时间安排根据市规划局《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征求意见的通知》的要求,我局迅速开展《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市场公开招标前期准备工作,2017年11月确定该项目招标代理单位,12月25日产生规划设计单位,随即启动规划编制。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xx园林和绿化管理局2019年4月目录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 (2)1.1项目概况 (2)1.2时间安排 (2)1.3实际完成内容 (3)1.4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32实施过程评价 (3)2.1前期决策过程评价 (3)2.2前期准备工作与评价 (4)2.3规划编制阶段评价.................................................................................................. 53实施效果评价 (5)3.1环境效益评价 (5)3.2社会效益评价 (6)3.3综合评价................................................................................................................. 64评价结论..............................................................................6评价结论. (6)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1.1项目概况为进一步加强苏州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推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于2017年底启动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局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现状绿化调研,并充分对接各区县分管部门落实基础数据,同时我局充分对接规划局、中规院等部门,保持与总规等上位规划的信息互通,确保核心管控内容纳入总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
项目评价报告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2019年4月
目录
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 (2)
1.1项目概况 (2)
1.2时间安排 (2)
1.3实际完成内容 (3)
1.4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3)
2实施过程评价 (3)
2.1前期决策过程评价 (3)
2.2前期准备工作与评价 (4)
2.3规划编制阶段评价 (5)
3实施效果评价 (5)
3.1环境效益评价 (5)
3.2社会效益评价 (6)
3.3 综合评价 (6)
4评价结论 (6)
评价结论 (6)
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
1.1项目概况
为进一步加强苏州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推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于2017年底启动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局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现状绿化调研,并充分对接各区县分管部门落实基础数据,同时我局充分对接规划局、中规院等部门,保持与总规等上位规划的信息互通,确保核心管控内容纳入总规。
目前《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已获得市政府同意。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形成“两带一核,四环四楔”规划结构和“滨水绿网生态廊道体系”的江南特色,强调了对苏州整体生态环、生态廊道和苏州城市四角山水的保护。
我们希望通过规划引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建设,突出特色亮点,以更高的标准,更科学的理念,精心描绘出苏州绿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把苏州打造成令人向往的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园林之城。
1.2时间安排
根据市规划局《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征求意见的通知》的要求,我局迅速开展《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市场公开招标前期准备工作,2017年11月确定该项目招标代理单位,12月25日产生规划设计单位,随即启动规划编制。
2018年7月5日,《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顺利通过专家论证会。
2018年11月7日,《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上报市政府,12月11日,吴晓东副市长召集相关部门专题听取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汇报。
12月14日,
我局将根据会议意见优化完善的《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上报市政府,并于2018年12月19日获批。
至此,顺利完成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的编制工作。
1.3实际完成内容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主要内容有总则,城市总体规划有关内容概述,规划目标与指标,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市区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分类规划(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城市绿地系统特色景观规划,城市绿地放在避险规划,生物(植物)多样性规划,分期建设规划,规划保障措施和负责共12部分,以文本、图则和说明书形式表达。
1.4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根据市规划局《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征求意见的通知》的要求,《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资金由市财政拨款,项目通过市场采购产生设计单位,合同金额为229万元。
2实施过程评价
2.1 前期决策过程评价
(1)反复推敲,精准定位,形成最终方案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2017年底我局围绕规划愿景:“天堂苏州,园林之城”,精心开展《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重点保护江南水乡生态安全,实施“四角山水”生态修复,建设“沿江沿河”生态廊道,构建丰富多彩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形成以古城风光环、区块拉接环、城市公园环、郊野生态环及生态廊道为纽带,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绿色空间体系,使苏州成为生态、绿色、古今
交融之城,实现“美丽幸福新天堂”。
规划方案于2018年7月5日顺利通过专家论证会,获得包括国务院刘秀晨参事在内的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2)凝心聚力,积极沟通,达成各部门共识
从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开始,我局对接财政、规划部门,迅速开展《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市场公开招标前期准备工作,2017年11月确定该项目招标代理单位,12月25日产生规划设计单位,随即启动规划编制。
我局积极组织召开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根据规划编制要求,协同姑苏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吴中区和吴江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古树名木、管理机构等规划编制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
同时,我局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现状绿化调研,并充分对接各区县分管部门落实基础数据,同时我局充分对接规划局、中规院等部门,多次与设计院召开工作碰头会,跟进规划方向和编制重点,保持与总规等上位规划的信息互通,确保核心管控内容纳入总规。
(3)落实规划,加强宣传,描绘宏伟蓝图
我局坚持做好《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的科普宣传工作。
通过微信、网站公示、电视宣传等媒体手段,宣传《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两片一核,四楔四环”总构架和“滨水绿网生态廊道体系”的生态绿地结构,激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设和保护苏州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生态系统,确保规划达到科学引领生态绿地建设的目的。
2.2前期准备工作与评价
(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由具有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经验的公司承担,规划方案满足城市总规专项规划的目标要求。
(2)实际投入建设施工资金约290万元,资金到位及时,满足规划需要。
(3)该工程施工单位由市场招标产生,具备完成该项目的相关资质;手续完备。
2.3规划编制阶段评价
(1)质量管理方面:我单位对《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高度重视,全力推进规划内容编制,顺利通过专家论证会,局长办公会,市政府讨论会等评审会议。
根据会议意见不断完善规划内容,并形成最终稿。
(2)工程进度管理方面:制定项目进度计划表,及时对接相关单位及部门,相应调整规划内容,保证规划按时完成。
(3)合同履行方面:重点做好阶段性成果审核,严格按照合同支付进度款;专家论证意见、上报请示及市政府批复意见等资料齐全,做好档案管理。
(4)成果验收方面:获得市政府同意批复。
综上所述,后评价认为,项目决策程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决策内容基本符合实际,规划编制工作深入、细致,实施效果良好。
3实施效果评价
3.1环境效益评价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依托评估分析调研结果,根据现状“四楔”侵蚀程度,总结问题与阻力,提出保护措施,提出优化措施及规划重点。
使苏州市形成市域一核两带,市区四环四楔的生态空间结构布局:一核是指太湖生态核;两带是指长江田园生态带和水乡湿地生态带;四环中内环为古城风光环,二环为区块拉接环,三环为城市公园环,外环为郊野生态环;四楔即苏州城市四角山水是指西南角“七子山——石湖——东太湖”绿楔,东南角“澄湖——吴淞江——独墅湖”绿楔,东北
角阳澄湖绿楔,西北角三角咀绿楔;多廊是指滨水绿网生态廊道体系。
规划将有效保护江南水乡生态安全,通过规划引导,重点实施“四角山水”生态修复,建设“沿江沿河”生态廊道,构建丰富多彩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总体结构上将形成以古城风光环、区块拉接环、城市公园环、郊野生态环及生态廊道为纽带,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优美自然的山水格局,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社会效益评价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的规划策略一是“绿色共享,公众参与”,构建特色城市公园系统,持续建设大型绿地,不断促进各类绿地免费开放。
二是提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出刚性的管控指标,到2020年,建成人均公园绿地,由现状14.5㎡提高到15㎡,到2035年提高到15.5㎡,即每个人都有15㎡的公园绿地面积,切实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3.3综合评价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在我局的努力推进下,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目标任务;专家论证会议认为《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调研深入,分析详细,目标明确,体系规范,达到专项规划的编制要求。
《苏州绿规2035》形成“两片一核,四楔四环”总构架和“滨水绿网生态廊道体系”的贯通连接;通过对生态环、生态廊道和苏州城市四角山水的保护,将形成园林遍及,绿树成荫,历史名城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的景观面貌,实现苏州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生态系统。
4评价结论
(1)项目决策正确。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决策
符合苏州市发展需要,各项工作手续完整、程序合法,工作内容达到相关设计方案要求和标准,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2)管理工作良好。
项目编制过程中我局认真制定进度计划,管理和协调工作到位,对规划内容、进度和资金支付的控制有效。
(3)任务圆满完成。
顺利通过专家论证会,获得市政府同意批复。
(4)社会、环境正效应明显。
一是重点突出“天堂苏州、四角山水”的规划愿景,二是严格对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求。
三是积极建设公众参与的共享绿地。
四是认真研究了规划布局的可实施性,积极布局构建天堂苏州的优美山水格局,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切实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