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洪涝灾害资料

合集下载

建国以来中国的大洪水(1949年-1998年)

建国以来中国的大洪水(1949年-1998年)

1949年以来中国的大洪水我国发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造成。

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受季风性气候影响,夏季炎热,暴雨集中,具有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特别是影响降雨的天气系统,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动,西南涡的运动和热带风暴(或台风)的活动频度发生异常,常常造成我国大面积降雨,当各河流洪水遭遇时常常形成流域性大洪水或局部地区的特大洪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提高了抗御洪水的能力。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各大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广大平原都处于最高洪水位以下,有的达10多米以上。

这些地区集中了我国2/5人口,1/3耕地和3/5的工农业总产值及大量的城市集中在洪水威胁区,防汛任务艰巨。

河道堤防的标准近期内也不可能达到很高标准,遇超标准洪水常造成防汛形势严竣,甚至洪水灾害。

因此正确了解我国洪水发生发展规律,采取对策,以减轻洪灾威胁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堤防标准不高,一般重现期在20年一遇。

本文按此标准,将1949年以来50年间的洪水挑选出来,就雨情、水情方面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从挑选出的15年27场洪水中可以看出:暴雨强度,持续时间和覆盖面积的多少是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据经验统计,大洪水年暴雨中心强度24小时降雨可达400毫米,面平均雨量当在200毫米以上,持续时间超过7天。

在年际变化上,具有重复性和阶段性,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个频发期是1949~1963年,第2个高频发期是90年代以后,1991~1999年。

1 1949年7月西江洪水雨情自6月22日至30日,西江流域不断出现大到暴雨,历时9天。

22~23日暴雨区主要分布在柳江,左、右江以及红水河中下游。

23日最大日雨量融安县长安镇138毫米,隆安、都安、柳州均接近或超过100毫米。

27~28日雨区北移至柳江和桂江流域,27日桂江灵川站日雨量185毫米,28日柳江支流洛清江永福站日雨量300毫米,29日~30日雨区又南移至红水河、右江流域,以29日暴雨区范围最大,日雨量均超过100毫米。

中国洪涝灾害概述

中国洪涝灾害概述

中国洪涝灾害概述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洪涝灾害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于降水过多或者河水湖水泛滥等原因,导致土壤水分过饱和,地面无法及时排水,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损失的一种自然灾害。

下面我将对中国的洪涝灾害进行概述。

中国洪涝灾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东北、东南沿海、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西南等地是我国洪涝灾害高发区。

东北地区由于受到台风、冷涡等气候系统的影响,降水量较多,加上冰雪融水和夏季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

东南沿海地区受到台风、季风等气候系统的影响,雨量较为充沛,加上地形复杂,易造成洪涝灾害。

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流域,河湖密布,水利设施发达,但也由于雨量集中、地势平坦等因素,使得该地区易受洪涝灾害威胁。

珠江流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地区,也受到台风和暴雨的影响,较易发生洪涝灾害。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山多河险,山洪、浸润洪水等较为常见。

洪涝灾害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是农田造成重大损失,洪水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受灾,栽种农作物的大量劳动和资金化为乌有,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收入。

其次是城市生活受到影响,洪水淹没低洼地区,水浸入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交通瘫痪、供水中断、电力短缺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此外,洪涝灾害还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环境的恶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造成破坏,长期积累还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等其他灾害的发生。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完善防洪设施。

在重点洪涝地区加强了堤防、水闸、水库和排涝设施的建设,提高了防洪能力。

其次是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

中国气象部门建立了全国各地的气象站网和雷达监测网,同时加强了对洪涝灾害的预警和预报能力,在灾前能够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另外,加强洪涝灾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了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灾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支持,为受灾地区提供物资和人力支持。

洪涝灾害ppt课件

洪涝灾害ppt课件
10
案例: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 水。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 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我省 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7 月6日达9.90米。沿江苏南地区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 梅。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 峻局面。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米,居历史第三位 ;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米,超出警戒水位1.79米 。 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长江上游干流连续7次洪峰及 中游支流汇流叠加影响,大通站流量8月2日最大达82300 立方米每秒,仅次于1954年洪峰流量,为历史第二位。
区是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防洪的重点地区。我国海
岸线长达18000公里,当江河洪峰入海时,如与天文大潮遭遇
雨超了年平均降雨量。
29
我国洪涝灾害首先和气候有直接关系,气侯对于水利最直接的影响是雨量的分布。我国每年平均降雨量分 布随着与海洋的距离加大而逐渐减少,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由1500毫米以上逐渐减少到50毫米 以下。从大兴安岭起, 经张家口、榆林、兰州、玉树至拉萨附近的400毫米等雨线,把我国划分为两大部 分:东南为湿润和半湿润区,西北为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南半壁以秦岭、淮河的一百毫米等雨 线为界分 成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可见我国降雨偏重于东部和南部。
01 中国的洪涝灾害分布
02
世界的洪涝灾害分布
20
我国洪涝分区
我国洪涝分区图
21
分布特点:东多 西少。多分布在 沿海地区,而内 陆地区较少。多 分布在平原地区, 高原和山地少。
22
23
洪涝灾害分布: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我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的洪涝灾害1一、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及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质特性差异很大。

如果沿着400毫米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线,将国土分作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区暴雨形成。

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部河段造成灾害。

暴雨洪水是我国洪水灾害的最主要来源。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大陆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

全年降雨量,除新疆北部和湖南南部以外,绝大部分地区50%以上集中在5月至9月。

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地区和西北大部,西南、华南南部,台湾大部有70--90%,淮河到华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有50--70%集中在5至9月。

在我国东部地区,有4个大暴雨多发区:(1)东南沿海到广西十万大山南侧,包括台湾和海南岛,24小时点雨量可达500毫米以上;(2)自辽东半岛,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巫山一线以东的海河、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4小时暴雨量可达400毫米以上;太行山东南麓、伏牛山东南坡曾有600--1000毫米或者更多一些的暴雨记录;(3)四川盆地,特别是川西北,24小时暴雨量常达300毫米以上;(4)内蒙古与陕西交界处也曾多次发生大暴雨。

高强度、大范围、长时间的暴雨常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

在东部地区,有7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地面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有占全国40%的人口、35%的耕地、6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洪水严重威胁。

然而,这些地区为—厂发展农业,扩大耕地,修筑堤防,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从而洪水的排泄出路和蓄滞洪场所不断受到限制,自然蓄洪能力日趋减少和萎缩;加上山丘区土地的大量开垦利用,山林植被的破坏,以及居民点、城市、交通道路的形成等,都不断改变着地表状态,使洪水的产生和汇流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

2023国内洪涝灾害主要分布

2023国内洪涝灾害主要分布

2023国内洪涝灾害主要分布2023国内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中国的洪涝主要是雨涝,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

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

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洪涝灾害的扩展资料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

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同的特点。

同时,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

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

并且,在不同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

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中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

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中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洪涝灾害的成因洪涝灾害怎么形成的在自然条件中,大面积的持续性高强度降雨是发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而日趋严重的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湖泊萎缩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等多种非气候因素,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使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造成我国洪涝灾害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有:降雨分布不均匀,气候异常加剧;主要江河中下游地势平缓,河道曲折,洪水排泄不畅;水土流失和崩滑活动剧烈;江河湖泊淤积严重,行洪蓄洪能力下降;大江大河沿岸工程条件复杂,堤防隐患严重等。

中国的洪涝灾害及成因分析

中国的洪涝灾害及成因分析

中国的洪涝灾害及成因分析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洪涝灾害频发。

而洪涝灾害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还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方面造成严重破坏。

下面将对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

首先,自然因素是引起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受到多种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

夏季气候炎热潮湿,雨水较多,地表蒸发量大,降雨过多则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另外,中国多山地带众多,山坡地和丘陵地势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

其次,人为因素也是引起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加之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引起了洪涝灾害的加剧。

城市化过程中,过度开发、填埋湿地、破坏植被等行为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洪水泛滥的风险增加。

农业方面,过度开垦河湖滩涂、滥用农药化肥等行为使农田排水不畅,加剧了洪涝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再次,气候变化也对中国洪涝灾害产生了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事件的增加,中国的极端天气现象也愈发频繁。

短时间内大范围的降雨、突发性暴雨等气象现象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最后,灾害管理不到位也是洪涝灾害发生与扩大的原因之一、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可以预测的,但由于一些地方的灾害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防洪设施不完善、预警机制不健全,增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

综上所述,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气候变化和灾害管理不到位。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城市,加强自然生态恢复,加强灾害预防和减灾工作,以及制定科学的应对洪涝灾害的政策和技术标准。

只有全面防范和积极应对,才能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和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中国水灾年表

中国水灾年表
20 余州县受灾。 珠江流域大水,西江和三角洲地区 40 余州县受灾。湘江中下游、洞庭湖区大水,常 176 德、澧县一带淹死万余人。黄河数决山东境内没,历城、章丘等处灾区甚广,被淹人 口 30 余万;长清至济阳、齐东尽被水淹。 滦河特大洪水,滦县洪峰流量 35000m3/s;海河北系各河及沿海诸河同时大水,79 余 204 州县受灾。嫩江、辽河大水。20 余县受灾。浙、闽、赣 3 省交界地区 30 余县暴发山 洪灾害。黄河数决山东境内。 黄河决河南郑州,淹豫、皖、苏 3 省 40 余州县。黄河还数决山东境内,寿张、东明、 206 东阿等县受淹。海河北系各河和淮河中下游大水。川、陕、浙、桂等省局地水灾。 浑河、太子河、鸭绿江中下游特大洪水,据调查估计,浑河沈阳站洪峰流量 11900m3/s, 鸭绿江荒沟站洪峰流量 44800m3/s,辽、吉 2 省 30 余州县受灾,死 785 人。河北北部、 206 山东胶东半岛北部地区同时大水成灾。北京房山县特大山洪泥石流,毁 30 余村,淹 死千余人。西、北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水灾较重。 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大水,鄂、皖、苏、浙 4 省水灾严重。黄河数决山东境内,20 253 余县受灾。冀北、浙西、皖北地区水灾也较严重。川、陕等省部分地区水灾。 海河大水,98 个州县受灾。四川岷、沱、涪江大水。黄河中下游、山东南四湖地区水 227 灾。云南局地洪灾严重。 七大江河水势平稳。浙、闽沿海台风暴雨成灾。天津、河南、云南局地水灾,全国洪 68 涝灾害较轻。 220 黄河北系大水,40 余县受灾。黄河、卫河、运河在山东境内漫决,80 余县受灾。辽 河中下游、汾河中下游水灾。金沙江特大洪水,长江干流上游出现大洪水。 海河大水,部分河流堤决泛滥,60 余县受灾,云南省山洪泥石流频发,40 余州县受 179 灾。黄河下游受灾。川、桂、辽等省局地洪灾。 海、滦河大水泛滥,102 个州县受灾,其中 68 个州县灾情颇重。辽河中下游、浑河、 198 太子河大水,10 余州县被淹。 黄河中游支流汾、沁、丹河特大洪水,堤决,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严重水灾。黄河及 207 卫、运河决山东境内,20 余县被淹。海河大水,57 州县受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1)为什么季风区,江河下游平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3、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P19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2、我国洪涝灾害分布:
概括而言,洪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 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 多,高原山地少;
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 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 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 加强监测、预报、预警。 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本节知识结构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灾 第作二业节:中列国表的气对象比灾我害和国洪的涝以灾害下几种灾害类型
害 主要受灾 发生季
产生原
类区



干 旱
西北、北方 春、夏
长时间无雨或 异常少雨

南方和东部地区 夏、秋

连续暴雨或短 时间大暴雨

除青藏高原外 秋、冬、春 强冷空气入侵


东南沿海
热带气旋 夏、秋 北方交大强附烈中 发徐永展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2、洪涝灾害分布: 110 °E
东经110° 以东,北纬 20°-45° 这一范围, 灾情严重。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流平缓,河道弯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分析荆江河段易导致洪水泛滥的原因。
• 答案: 该河段地形变缓,水流速度减慢; 河道曲折,水流不畅; 泥沙淤积,水位抬高, 易导致洪水泛滥。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图例
省界 河流 湖泊 城市 200 等 高 线 跨区域调配工程 线路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2、洪涝时空分布区:
• 两广大部、闽南和台湾地区,是全国洪涝 次数最多、范围较大地区;
• 湘赣北部地区; • 苏浙沿海和闽北地区; • 淮河流域; • 海海流域。
我国暴雨的时空分布与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 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在东部季风区集中发 生在每年的春、夏、秋季,由南向北推移。

水量年际变化大



暴雨

洪涝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东部平原地势低平,河道 弯曲,流速慢,流量大, 排水不畅
东部多,西部少 沿海多,内陆少 平原多,高原山地少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五个洪涝多发区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一模试题
•3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在枝江至城陵矶河段称为荆江,这里江面开阔,水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试从自然环境与人类 活动的角度分析长江中 下游地区多暴雨洪涝灾 害的原因。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31. [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2008山东)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 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 的原因。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大宣 传力度 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 实行防洪保险等。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知识结构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秋 季节;南方雨季长,降水 量大
防御措施 危害

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降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4中、国洪的气涝象灾灾害害和会洪造涝成灾害哪些危害?
河堤崩溃
破坏交通等公共设施
淹没农田村庄与城镇
人畜伤亡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防御洪水灾害的措施
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修建水库,退耕还湖, 修建分洪、滞洪、蓄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