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洪涝灾害资料
建国以来中国的大洪水(1949年-1998年)

1949年以来中国的大洪水我国发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造成。
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受季风性气候影响,夏季炎热,暴雨集中,具有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特别是影响降雨的天气系统,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动,西南涡的运动和热带风暴(或台风)的活动频度发生异常,常常造成我国大面积降雨,当各河流洪水遭遇时常常形成流域性大洪水或局部地区的特大洪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提高了抗御洪水的能力。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各大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广大平原都处于最高洪水位以下,有的达10多米以上。
这些地区集中了我国2/5人口,1/3耕地和3/5的工农业总产值及大量的城市集中在洪水威胁区,防汛任务艰巨。
河道堤防的标准近期内也不可能达到很高标准,遇超标准洪水常造成防汛形势严竣,甚至洪水灾害。
因此正确了解我国洪水发生发展规律,采取对策,以减轻洪灾威胁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堤防标准不高,一般重现期在20年一遇。
本文按此标准,将1949年以来50年间的洪水挑选出来,就雨情、水情方面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从挑选出的15年27场洪水中可以看出:暴雨强度,持续时间和覆盖面积的多少是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据经验统计,大洪水年暴雨中心强度24小时降雨可达400毫米,面平均雨量当在200毫米以上,持续时间超过7天。
在年际变化上,具有重复性和阶段性,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个频发期是1949~1963年,第2个高频发期是90年代以后,1991~1999年。
1 1949年7月西江洪水雨情自6月22日至30日,西江流域不断出现大到暴雨,历时9天。
22~23日暴雨区主要分布在柳江,左、右江以及红水河中下游。
23日最大日雨量融安县长安镇138毫米,隆安、都安、柳州均接近或超过100毫米。
27~28日雨区北移至柳江和桂江流域,27日桂江灵川站日雨量185毫米,28日柳江支流洛清江永福站日雨量300毫米,29日~30日雨区又南移至红水河、右江流域,以29日暴雨区范围最大,日雨量均超过100毫米。
中国洪涝灾害概述

中国洪涝灾害概述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洪涝灾害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于降水过多或者河水湖水泛滥等原因,导致土壤水分过饱和,地面无法及时排水,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损失的一种自然灾害。
下面我将对中国的洪涝灾害进行概述。
中国洪涝灾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东北、东南沿海、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西南等地是我国洪涝灾害高发区。
东北地区由于受到台风、冷涡等气候系统的影响,降水量较多,加上冰雪融水和夏季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
东南沿海地区受到台风、季风等气候系统的影响,雨量较为充沛,加上地形复杂,易造成洪涝灾害。
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流域,河湖密布,水利设施发达,但也由于雨量集中、地势平坦等因素,使得该地区易受洪涝灾害威胁。
珠江流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地区,也受到台风和暴雨的影响,较易发生洪涝灾害。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山多河险,山洪、浸润洪水等较为常见。
洪涝灾害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是农田造成重大损失,洪水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受灾,栽种农作物的大量劳动和资金化为乌有,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收入。
其次是城市生活受到影响,洪水淹没低洼地区,水浸入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交通瘫痪、供水中断、电力短缺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此外,洪涝灾害还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环境的恶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造成破坏,长期积累还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等其他灾害的发生。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完善防洪设施。
在重点洪涝地区加强了堤防、水闸、水库和排涝设施的建设,提高了防洪能力。
其次是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
中国气象部门建立了全国各地的气象站网和雷达监测网,同时加强了对洪涝灾害的预警和预报能力,在灾前能够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另外,加强洪涝灾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了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灾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支持,为受灾地区提供物资和人力支持。
洪涝灾害ppt课件

案例: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 水。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 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我省 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7 月6日达9.90米。沿江苏南地区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 梅。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 峻局面。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米,居历史第三位 ;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米,超出警戒水位1.79米 。 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长江上游干流连续7次洪峰及 中游支流汇流叠加影响,大通站流量8月2日最大达82300 立方米每秒,仅次于1954年洪峰流量,为历史第二位。
区是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防洪的重点地区。我国海
岸线长达18000公里,当江河洪峰入海时,如与天文大潮遭遇
雨超了年平均降雨量。
29
我国洪涝灾害首先和气候有直接关系,气侯对于水利最直接的影响是雨量的分布。我国每年平均降雨量分 布随着与海洋的距离加大而逐渐减少,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由1500毫米以上逐渐减少到50毫米 以下。从大兴安岭起, 经张家口、榆林、兰州、玉树至拉萨附近的400毫米等雨线,把我国划分为两大部 分:东南为湿润和半湿润区,西北为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南半壁以秦岭、淮河的一百毫米等雨 线为界分 成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可见我国降雨偏重于东部和南部。
01 中国的洪涝灾害分布
02
世界的洪涝灾害分布
20
我国洪涝分区
我国洪涝分区图
21
分布特点:东多 西少。多分布在 沿海地区,而内 陆地区较少。多 分布在平原地区, 高原和山地少。
22
23
洪涝灾害分布: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我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的洪涝灾害1一、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及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质特性差异很大。
如果沿着400毫米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线,将国土分作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区暴雨形成。
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部河段造成灾害。
暴雨洪水是我国洪水灾害的最主要来源。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大陆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
全年降雨量,除新疆北部和湖南南部以外,绝大部分地区50%以上集中在5月至9月。
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地区和西北大部,西南、华南南部,台湾大部有70--90%,淮河到华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有50--70%集中在5至9月。
在我国东部地区,有4个大暴雨多发区:(1)东南沿海到广西十万大山南侧,包括台湾和海南岛,24小时点雨量可达500毫米以上;(2)自辽东半岛,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巫山一线以东的海河、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4小时暴雨量可达400毫米以上;太行山东南麓、伏牛山东南坡曾有600--1000毫米或者更多一些的暴雨记录;(3)四川盆地,特别是川西北,24小时暴雨量常达300毫米以上;(4)内蒙古与陕西交界处也曾多次发生大暴雨。
高强度、大范围、长时间的暴雨常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
在东部地区,有7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地面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有占全国40%的人口、35%的耕地、6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洪水严重威胁。
然而,这些地区为—厂发展农业,扩大耕地,修筑堤防,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从而洪水的排泄出路和蓄滞洪场所不断受到限制,自然蓄洪能力日趋减少和萎缩;加上山丘区土地的大量开垦利用,山林植被的破坏,以及居民点、城市、交通道路的形成等,都不断改变着地表状态,使洪水的产生和汇流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
2023国内洪涝灾害主要分布

2023国内洪涝灾害主要分布2023国内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中国的洪涝主要是雨涝,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
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
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洪涝灾害的扩展资料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
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同的特点。
同时,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
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
并且,在不同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
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中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
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中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洪涝灾害的成因洪涝灾害怎么形成的在自然条件中,大面积的持续性高强度降雨是发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而日趋严重的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湖泊萎缩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等多种非气候因素,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使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造成我国洪涝灾害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有:降雨分布不均匀,气候异常加剧;主要江河中下游地势平缓,河道曲折,洪水排泄不畅;水土流失和崩滑活动剧烈;江河湖泊淤积严重,行洪蓄洪能力下降;大江大河沿岸工程条件复杂,堤防隐患严重等。
中国的洪涝灾害及成因分析

中国的洪涝灾害及成因分析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洪涝灾害频发。
而洪涝灾害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还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方面造成严重破坏。
下面将对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
首先,自然因素是引起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受到多种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
夏季气候炎热潮湿,雨水较多,地表蒸发量大,降雨过多则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另外,中国多山地带众多,山坡地和丘陵地势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
其次,人为因素也是引起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加之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引起了洪涝灾害的加剧。
城市化过程中,过度开发、填埋湿地、破坏植被等行为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洪水泛滥的风险增加。
农业方面,过度开垦河湖滩涂、滥用农药化肥等行为使农田排水不畅,加剧了洪涝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再次,气候变化也对中国洪涝灾害产生了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事件的增加,中国的极端天气现象也愈发频繁。
短时间内大范围的降雨、突发性暴雨等气象现象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最后,灾害管理不到位也是洪涝灾害发生与扩大的原因之一、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可以预测的,但由于一些地方的灾害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防洪设施不完善、预警机制不健全,增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
综上所述,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气候变化和灾害管理不到位。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城市,加强自然生态恢复,加强灾害预防和减灾工作,以及制定科学的应对洪涝灾害的政策和技术标准。
只有全面防范和积极应对,才能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和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中国水灾年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1)为什么季风区,江河下游平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3、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P19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2、我国洪涝灾害分布:
概括而言,洪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 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 多,高原山地少;
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 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 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 加强监测、预报、预警。 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本节知识结构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灾 第作二业节:中列国表的气对象比灾我害和国洪的涝以灾害下几种灾害类型
害 主要受灾 发生季
产生原
类区
节
因
型
干 旱
西北、北方 春、夏
长时间无雨或 异常少雨
洪
南方和东部地区 夏、秋
涝
连续暴雨或短 时间大暴雨
寒
除青藏高原外 秋、冬、春 强冷空气入侵
潮
台
东南沿海
热带气旋 夏、秋 北方交大强附烈中 发徐永展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2、洪涝灾害分布: 110 °E
东经110° 以东,北纬 20°-45° 这一范围, 灾情严重。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流平缓,河道弯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分析荆江河段易导致洪水泛滥的原因。
• 答案: 该河段地形变缓,水流速度减慢; 河道曲折,水流不畅; 泥沙淤积,水位抬高, 易导致洪水泛滥。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图例
省界 河流 湖泊 城市 200 等 高 线 跨区域调配工程 线路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2、洪涝时空分布区:
• 两广大部、闽南和台湾地区,是全国洪涝 次数最多、范围较大地区;
• 湘赣北部地区; • 苏浙沿海和闽北地区; • 淮河流域; • 海海流域。
我国暴雨的时空分布与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 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在东部季风区集中发 生在每年的春、夏、秋季,由南向北推移。
然
水量年际变化大
原
因
分
暴雨
布
洪涝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
害
点
东部平原地势低平,河道 弯曲,流速慢,流量大, 排水不畅
东部多,西部少 沿海多,内陆少 平原多,高原山地少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五个洪涝多发区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一模试题
•3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在枝江至城陵矶河段称为荆江,这里江面开阔,水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试从自然环境与人类 活动的角度分析长江中 下游地区多暴雨洪涝灾 害的原因。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31. [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2008山东)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 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 的原因。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大宣 传力度 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 实行防洪保险等。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知识结构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秋 季节;南方雨季长,降水 量大
防御措施 危害
自
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降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4中、国洪的气涝象灾灾害害和会洪造涝成灾害哪些危害?
河堤崩溃
破坏交通等公共设施
淹没农田村庄与城镇
人畜伤亡
北方交大附中 徐永利
第二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防御洪水灾害的措施
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修建水库,退耕还湖, 修建分洪、滞洪、蓄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