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专业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教育
模式,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发挥
佳绩和发挥潜能。

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依托教师的引导,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实地调研活动、教学相长活动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使他们根据自身
学习水平选择学习任务,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出自身潜能,培养学生形
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另外,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还注重把学科思维能力融入到实
践中,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如实验演示、指导性研讨、探究解决等,
教师既可以利用实际情景激发学生的活动,又可以利用学习活动深化
实践中的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综合能力。

总之,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以学生为
主体,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实地调研活动、教学相长活动等多
种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使他们发挥潜能,获得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助于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
展和变化。

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在中医药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与影响。

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了解方剂学理论,并逐步掌握方剂的配伍、使用和制备方法。

方剂学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

在传统的理论讲授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容易导致理论知识薄弱。

而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和实践,深入理解方剂学的概念和原理。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制药实验来了解方剂的制备过程,通过模拟调剂来进行方剂的配伍实践,从而加深对方剂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方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方剂的配伍和制备技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实践机会有限,无法真正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而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提升实践技能。

例如,通过模拟调剂,学生可以锻炼方剂的配伍能力,学习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合理的比例关系。

通过制药实验,学生可以熟悉方剂的制备过程,掌握制药技巧和操作规范。

最后,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方剂学涉及的知识面广泛,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可以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方剂的制备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制剂方法和质量控制的要求等多个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2017年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2017年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中药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

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90首左右,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

二级的方剂60首左右,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

三级的方剂,对本专业学生不做要求。

(二)教学方法方剂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方剂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和使用方剂。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

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

2.结合实际,利用声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

3.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

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

4.各章规定的方剂数,主讲教师可在5-10%内自行调整,但一级方剂原则上不宜变动。

规定的学时数,主讲教师可在总学时范围内适当调整。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仍按部颁的统编教学大纲要求执行。

仅根据我校教学时数的具体情况,进行少数调整。

1.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2.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基本要求绪言1. 主要内容:(1)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地位及重要性。

方剂学教学计划(中医药2023)

方剂学教学计划(中医药2023)

方剂学教学计划(中医药2023)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药学中方剂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方剂的组方方法,熟悉方剂的加减法和药物配伍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方剂,应用于中医药临床实践。

教学内容
1. 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方剂的组成和分类
3. 方剂的用药原则和加减方法
4. 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
5. 常见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应用
6. 方剂的合理运用
教学方法
1. 理论授课
2. 病案分析
3. 临床实践
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占40%
2. 期末考试占60%
3. 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临床能力
参考教材
1. 《方剂学》王雨凇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该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关于中药学中方剂的概念和分类,方剂的组方方法,熟悉方剂的加减法和药物配伍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方剂的基础能力。

本课程以理论授课、病案分析、临床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参考教材为《方剂学》和《中医基础理论》。

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引言:**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药物的组方、配伍、应用等方方面面。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这一领域的综合能力,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系,旨在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基础**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获取知识,注重学以致用。

在方剂学中,这一理论基础意味着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方剂的基础知识,更要通过实践让他们深刻理解方剂的实际运用。

这种教学理念不仅符合成人学习理论,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践策略**1. **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真实病例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方剂的选用原则。

这一方法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加游刃有余。

2. **模拟临床实习**创设模拟临床实习环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方剂的配伍和应用。

这种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

同时,通过模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方剂的实际效果,提高他们的临床实践水平。

3. **药物制剂实验**在实验室中进行药物的研磨、配伍和制剂,让学生亲身体验中药方剂的制作过程。

这种实践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药物性质的认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亲自动手,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方剂的组方逻辑和应用原则。

**三、方剂学行动导向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系**1. **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行动导向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方剂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方剂的细节和特点,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同时,涉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也使得学生的知识广度得到了拓展。

最新2017版中医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最新2017版中医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

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90首左右,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

二级的方剂60首左右,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

三级的方剂,要求学生了解其功用及主治病证。

(二)教学方法方剂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方剂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和使用方剂。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

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

2.结合实际,利用声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

3.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

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

4.各章规定的方剂数,主讲教师可在5-10%内自行调整,但一级方剂原则上不宜变动。

规定的学时数,主讲教师可在总学时范围内适当调整。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仍按部颁的统编教学大纲要求执行。

仅根据我校教学时数的具体情况,进行少数调整。

1.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2.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基本要求绪言1. 主要内容:(1)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地位及重要性。

中医方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方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方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内容
1.中医方剂学理论知识:包括中医方剂学基本理论、方剂学方法、方剂组方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2.中医临床实践能力:通过实习、病例分析和临床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中医方剂的应用技巧和临床研究方法。

3.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展中医方剂学相关的科研项目,并能够撰写科研论文和学术报告。

4.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综合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三、培养要求
1.课程学习:学生需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并通过考试评估。

2.临床实习:学生需参与一定的临床实习,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学习方剂学的学习计划

学习方剂学的学习计划

学习方剂学的学习计划一、学习方剂学的意义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

方剂学不仅对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的药理、药效、毒性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方剂学的学习对于提高中医药学的理论水平、临床应用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方剂学的内容1. 方剂学的概述方剂学的概述包括方剂学的发展历史、方剂学的基本概念、方剂学的分类和特点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学的概述,可以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脉络,把握方剂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方剂学的分类和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定义、方剂的特点以及方剂的基本组成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的基本理论,可以了解方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把握方剂的基本组成,为后续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3. 方剂学的基本知识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方剂的规范、方剂的质量标准、方剂的配方和制备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的基本知识,可以了解方剂的规范和质量标准,掌握方剂的配方和制备技术,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做好准备。

4. 方剂学的实践技能方剂学的实践技能包括方剂的制备技术、方剂的用药方法和方剂的临床应用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的实践技能,可以掌握方剂的制备技术、了解方剂的用药方法,提高方剂的临床应用水平。

三、学习方剂学的方法1. 理论学习要学好方剂学,首先要进行理论学习。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材、参考书和论文来了解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实践操作除了理论学习,还要进行实践操作。

可以通过实验室学习方剂的制备技术,实践方剂的用药方法,提高自己的方剂学实践技能。

3. 临床实习在学好方剂学之后,还需要进行临床实习。

可以通过实习来了解方剂的临床应用,提高方剂的临床应用水平。

四、学习方剂学的计划1. 初级阶段在学习方剂学的初级阶段,重点是进行方剂学的理论学习。

可以通过阅读《方剂学概论》、《方剂学要览》等教材和参考书,了解方剂学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硕士研究生(科学学位)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科学事业发展服务。

2.具有全面、系统、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教学及临床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经方配伍与临床应用研究
2.方剂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3.方剂新制剂与新药开发研究
4.方剂学传统组方理论研究
5.方剂学科领域文献整理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在职硕士研究生可延长1-2年。

四、课程设置
(一)学位必修课程
(二)选修课程
注:以上选修课供参考。

也可根据专业或课题研究需要,选择现已开设的其他选修课。

总学分不得少于36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二级学院、学科及导师共同负责,采取马克
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水准。

2.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一般应在第1学年完成(在职硕士生可适当延长半年)。

课程学习采取课堂讲授、实际操作、讨论或自学等学习方法。

课程结束时,均应考核评定成绩。

3. 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于第3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第3学期末或第4学期初在一定范围内作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课题研究过程中,应按计划由研究生定期在科室作阶段性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翔实,层次清晰,并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

在读期间应在国家级学术刊物至少发表论文1篇或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与本专业相关论文2篇,必须是第一作者。

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方可推荐答辩。

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4. 教学和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承担本专业大学本科专业课的辅导、批改作业、组织讨论及少量的课堂教学任务,由科室对其教学能力进行审核。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以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其中临床实践不少于6个月。

5. 文体活动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积极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六、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1.马克思主义理论按照国家有关文件执行。

2.外国语按照国家有关文件执行。

3.计算机应用
在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1种汉字输入方法和1种高级计算机语言,达到编制较复杂应用程序的水平,具有能独立上网获取信息的能力,为教学、科研打下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4.医学统计学
了解常用医学统计、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医学统计方法的进展,掌握常用医学统计设计、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和SPSS或SAS统计软件的基本应用,为科研课题设计数据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5.科研思路与方法
了解科研选题、研究假说、课题设计的思路和医学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手段,为进行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6.经方专论
系统掌握《伤寒论》、《金匮要略》主要方剂组成特点,深化方剂学基础理论知识。

7.中药药理学
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中药药理实验操作技能。

8.中医内科学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系统知识,了解中医内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9.制剂学
掌握中药制剂理论与方法,了解剂型研究进展。

10.选修课
在导师指导下,选修2-3门课程,以满足研究方向及课题研究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