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第十六章复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十六章 第一节 生命的诞生讲义 (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十六章 第一节 生命的诞生讲义 (新版)苏教版

第一节 生命的诞生
2.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包括( B ) A.水蒸气、氧气、甲烷等 B.水蒸气、氨、甲烷等 C.水蒸气、氧气、氢气等 D.二氧化碳、氧气、甲烷等
[解析]本题考查原始大气的组成。从火山中喷出的水蒸气、氢 烷等气体构成了原始大气层,当时的大气中没有氧气。
第一节 生命的诞生
知识拓展
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提供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物质条件: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 水蒸气等。 (2)能量条件:原始地球上不断出现宇宙射线、紫外线 (3)场所条件:原始海洋。
第一节 生命的诞生
课内小结












米 勒 实 验
原始大气:甲烷、氨、氢气
过程:无机分子 有机小分 分子 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的特征:能够生长
实验 加热(产生水蒸气),火 内容 ,冷凝(降雨),底部曲
实验 结论
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 能够转变成为有机小分
第一节 生命的诞生
课外链接
巴斯德的实验
第一节 生命的诞生
知识点二 生命起源的过程
1.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学说:生命起源的__化_学__演_化_ 2.原始大气的成分:原始大气中含有___甲_烷____、_ _氢__气_____和_水__蒸__气___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相比较, 不含___氧__气___。
第一节 生命的诞生
3.生命起源的过程
第一节 生命的诞生
[典例] 米勒首创了关于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的模拟 下列关于米勒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米勒在实验过程中模拟了原始大气 B.米勒的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C.米勒在实验过程中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闪电 D.米勒的实验支持了无机小分子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5、16章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5、16章知识点汇总

第15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知识的汇总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每一个价值对应的具体表现要分清)(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物质循环、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调节气候)、。

4.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是由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决定的,也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种内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的多样性。

5.生物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调节气候方面有重要作用表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从无名小草中提取新药是价值。

6.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7.物种多样性的丧失,会造成生态系统失去。

8、丰富多彩的与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9.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是多样性。

10.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的多样性.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控制的。

1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速度的加快。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原因;(2),又导致物种种类和物种数量减少;(3)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面临威胁的重要原因。

(4)、以及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1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和,。

(2)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主要场所:。

(3)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知识点汇总1.生命起源的过程——(如氨基酸等)——(如蛋白质、核酸等)——(能生长、生殖、遗传)——原始大气的成分:、、、(注意:没有).2.为大多数人认同的生命起源学说是生命起源的_____________。

3.结合课本图16—2,完成米勒实验中的相关问题:①装置中的气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八年级生物上册重要知识点(第16章)

八年级生物上册重要知识点(第16章)

八年级生物上册重要知识点(第16章)第16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通过视觉、听觉、嗅、味、触觉、温度觉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外膜中膜角膜——可以透过光线,有一定的折射作用巩膜——保护眼球内部眼球壁虹膜——有色素,中央有瞳孔,可以透过光线眼球结构功能脉络膜——有色素,可以形成暗室睫状体——有平滑肌,其收缩、舒张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晶状体视网膜房水——水样液,位于角膜后,晶状体前,有一定的折射作用——像双凸透镜,曲度可变,能折射光线玻璃体——透明胶状物,可以透过光线,并有一定的折射作用内膜:——光感受器,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2、视觉的形成:外界光线→_角膜_→房水→瞳孔→_晶状体(主要折射结构)→玻璃体→_视网膜_(形成倒立的缩小的物像)→_视神经_→大脑的一定区域(即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值得注意的是:成像的场所并不是视觉形成的场所。

3、近视: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_远_处的物体。

(远视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带_凸透镜)原因:晶状体调节负担过重,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眼球前后径过长_。

矫正:带凹透镜外耳:耳廓、外耳道——收集、传导声波中耳:、鼓室、听小骨——传导声波半规管内耳前庭4、瞳孔的调节——看近物或强光下,瞳孔会_缩小_,以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量,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看远物或弱光下,瞳孔会放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线量,使视网膜能得到足够的刺激。

5、耳的结构和功能鼓膜6、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_听神经_→大脑的一定区域(即_听觉中枢_)→形成听觉7、用耳卫生:遇巨大声响,要迅速张口,使_咽鼓管_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

8、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大脑:有感觉、运动、语言、视觉、听觉等多种神经中枢,脑调节人体多种生理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_平衡组成脑干:有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心血管、呼吸中枢神经系统脊髓_反射_功能:有基本反应的神经中枢周围神经系统传导功能:脊髓中的神经纤维,联系脑与躯体、内脏神经元神经:脑神经、脊神经——传导神经冲动结构功能单位——:细胞体(内有细胞核)和突起构成;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起相联接,形成非常复杂的网络,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l名词辨析:中枢神经系统——范围较广,是指脑和脊髓。

苏教版 八年级生物16章 17章 18章 知识点

苏教版 八年级生物16章  17章  18章  知识点

第一节动物运动的多样性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通过运动适应环境的特征,从而提高了生存能力,还能迅速迁徙到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殖场所,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生殖和繁衍。

一些鸟类在不同季节南北迁徙,除了获取足够的食物外,还在迁徙地的适宜环境里完成筑巢、孵卵、育雏等生殖活动。

第二节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蚂蚁等昆虫的足分节,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分节的足产生运动。

运动时,一般是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人和脊椎动物全身的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骨骼是动物体态的基础,它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点。

骨连接是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结构。

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神经的支配下,肌肉收缩或舒张,牵动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运动。

人和动物的运动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的来源是食物,食物被消化吸收,营养部分进入细胞并转化为各类的有机物。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除了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外,其余的储存在一种叫做ATP的能源物质中,人和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A TP。

第一节动物的主要类型在自然界,__________都是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包括觅食行为、防御性为、生殖行为等。

(自己举例子,并理解各种行为的相对性,比如狮子捕捉麋鹿是觅食行为,麋鹿逃跑是防御性为)此外还有鸟类的迁徙行为。

动物的社群行为是指_______。

如白蚁、蜜蜂等。

第二节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先天性行为(也称为“______”)后天性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能大大地提高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章_16章知识点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章_16章知识点

第五单元第十五章第十六章复习一、基础知识第十五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裸子植物的故乡”—(中国)。

2、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粮食、药材等)、(间接)价值(促进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等)、(潜在)价值(野生生物在提取新药物、改良品种等)。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调节器”。

3、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

4、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或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

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就保护),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6、(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

7、(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

建设植物园、动物园和水族馆等是实施(迁地保护)主要手段。

第十六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1.请根据米勒实验,结合图16-2:(1)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原始大气的成分有(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氢气、氨、水蒸气等);(2)米勒实验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米勒实验的结论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2.生命起源的主要过程第一步:从(原始大气)生成(有机小分子);第二步:从(有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大分子);第三步:从(有机大分子)生成(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的摇篮:(原始海洋)。

原始生命具有的特征:能够(生长、生殖和遗传)。

3.(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遗迹。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

4.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生物不断进化。

5.(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6.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第16章重点知识:第二节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第16章重点知识:第二节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第16章重点知识:第二节一、动物行为的分类1、根据行为的发生分为: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和后天性的学习行为。

2、根据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1、取食行为:动物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而生存的行为。

特点:动物的食性不同,捕捉食物的方式也我种多样。

2、领域行为:动物为保卫自己的领域而发生的行为。

特点:1领域的大小各不相同。

2领域没有明确的界限,但领域占有者却熟知它的边界。

3动物常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警告周围的动物,保卫自己的领域。

3、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

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4、防御行为:不同种类动物之间为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特点:1警戒色:有些生物往往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毒刺或者难闻的气味。

2拟态:尺蠖静止不动时,形状像树枝。

3保护色:比目鱼、变色龙等动物身体颜色能随环境颜色的变化而改变。

5、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卵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6、节律行为:动物有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举例:生活在海滩上的动物的潮汐节律行为;蝶、蛾类的日节律行为;人类和灵长类动物雌性个体的月节律行为;动物的换毛、迁徙等年节律行为。

生物钟:是动物体内以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复杂机制。

7、社群行为:群居生活的动物,各成员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

⑴特点:营群体生活的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间还形成不同的优势等级等。

(由于受到食物、水源等特定环境因素的吸引而聚集形成的动物群体,各成员间无明确分工,也不需要合作,是简单的聚群,则无社群行为,如成群的蝗虫等。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八年级生物第16章重点知识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的变异知识点(上学期)苏教版八年级生物遗传并和优生优育知识点(上学期)。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六章)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六章)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六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一节生命的诞生教学目标1、描述生命起源的主要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教学过程一、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过程二、生命起源的过程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说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由无机分子转变为有机小分子,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生命起源的第二步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

生命起源的第三步是伴随原始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地球上的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逐步形成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这些原始生命进一步形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

课堂小结:原始生命产生的条件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课堂训练:1、米勒的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的。

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2、地球上有机大分子在中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逐步形成能够、、的原始生命,并进一步形成原始的。

课后作业: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证据。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过程一、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如恐龙化石、鱼类化石和植物化石)、遗物(如恐龙蛋化石)和遗迹(如恐龙足迹化石)。

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二、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遵循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生物不断地进化。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课堂训练1、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陆生生物种类,这说明了生物这一进化趋势。

2、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等的总称。

它们有规律地出现在不同的地层中。

课后作业下列叙述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

1、化石是在不同地层中发现的,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2、过去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低等生物的化石,现在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高等生物的化石。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十六章第一节生命的诞生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十六章第一节生命的诞生
**下节准备:学习小组在安全下,可以到野外寻找一个较好的化石到课堂展示。*
“腐草化萤”——
“老鼠实验”——
二、生命起源的过程
[自主学习]
1、原始地球自然条件:、、
、、;原始大气成分——、、和。
2、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1)过程:
①向火室中通入、、和等气体。
②火花室的火花放电模拟,给混合气体提供。
③冷凝器使反应后的气体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
(2)结果:装置底部水溶液中,发现了多种。
第十六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第一节生命的诞生课时:11来自班级:组号: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3、树立表现意识、讨论意识、合作意识、效率意识、鼓掌意识、创新意识、...,做一个成功的、快乐的学习者。
【重点、难点】
重点——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3)结论:。
2、生命起源过程示意图:
[探究2]
1、在40亿年前的原始地球,能产生原始生命吗?说说理由。
2、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是天衣无缝的学说吗?你知道其他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吗?
【总结提升】
【过关检测】独立完成,进行检查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材P56“自我评价”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P24—25
【反思】记录自己的收获、感想、体会等
难道——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自行学习本章目标,阅读教材,查询资料(生命起源),写一写教学内容部分;
【教学内容】先熟悉学习目标,然后阅读教材,再查询资料,独自写一遍
科学探究方法介绍——模拟实验、推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十六章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册生物第十六章复习知识点总结
1、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

如动
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

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乌鸦见到稻草人前后行为的变化)。

2、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

(懂得举例和分辨)
注意: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为同种动物。

记住:动物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特别记住社群行为(判断动物群体是否是一个社群:群体中是否有首领,群体中是否有分工合作)
▲判断群体的行为是否是社群行为,就看它的行为是否为群体服务,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从个体上来说是一种防御行为,从群
体上来看,是一种社群行为,还有工蜂的觅食行为也是一样的'情形。

3、动物行为的研究: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懂得分辨)
要明白做一些实验验证某一问题时的步骤:
提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作记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经过推理总结作出结论。

那么为了减少偶然性,一般要设置一个对照组。

▲动物行为研究案例: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观察法为主)(法国昆虫学家)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实验法)(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
-----通过颜色卡片来验证蜜蜂的色觉。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英国籍荷兰动物学家)
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奥地利学者,“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
▲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

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

总结:以上只是对动物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动物的特点进行的研究,还需我们做做探究性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