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附标准答案
11《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第亭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参考答案:作者按空间顺序,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图,由“群山环绕图”领起,紧接着,由全景到局部,先写“琅那秀色图”,然后写“酿泉飞泻图”,最后写“溪亭临泉图”。
这样层层递进,烘托主景,引人入胜。
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XXX”“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参考答案:“XXX”“至于”“已而”等词语在每段中起领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从“XXX”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归来的一幅幅花卷。
第2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的乐趣,第3段接着详细叙写了滁地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第4段则紧接着写太守醉饮而归的情形。
这三段按照写景——游乐——归来的顺序,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作者的“乐”归納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川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ꎻ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嚣”,太守“颓然乎其间”ꎻ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四、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
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作亭者谁?XXX曰智仙也。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酒徒之意不在酒,在乎山川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参考答案:1.表示判断2.表示判断3.表示陈述4.表示陈述5.表示陈述6.表示陈述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流传下来,找出来,说说它们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一)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辍耕之垄上C、邻人之孀妻D、渔人甚异之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二)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1课】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蔚然,茂盛的样子。
3、【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回,曲折、回环。
4、【翼然临于泉上】(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临,居高面下。
5、【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6、【意】意趣,情趣。
7、【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8、【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霏,弥漫的云气。
9、【云归而岩穴暝】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暝,昏暗。
10、【晦明变化】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11、【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花。
12、【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秀,茂盛。
13、【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14、【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5、【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6、【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7、【洌】清。
18、【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蔌,菜蔬。
19、【陈】陈列,摆开。
2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酣,尽兴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21、【弈】下棋。
2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觥,酒杯。
筹,酒筹。
23、【苍颜】容颜苍老。
24、【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
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25、【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26、【鸣声上下】指飞鸟上上下下鸣叫。
27、【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29、【谓】为,是。
二、重点句子翻译: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简答题+段意【附较标准答案】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原文回答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答:野花发而幽香(春),佳木秀而繁阴(夏),风霜高洁(秋),水落而石出者(冬)。
3、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句子是?答: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本文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答:从全景移向局部,由远及近,层层递进,突出主景,引人入胜。
5、第一段写景的作用是什么?答:交待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引出下文的人和事;为下文写山水之乐铺垫。
6、“而乐亦无穷也”具体指什么?答:朝暮四时之景和出游之乐。
7、第二段哪个句子将山水之乐具体化了?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8、本文的主旨句是?如何理解?答:太守之乐其乐也;表达了欧阳修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和乐观积极的态度。
9、第四段中“乐”有哪几种情景?那么作者的乐呢?答:禽鸟之乐、百姓之乐、太守之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三乐归一,与民同乐。
10、醉翁亭名的由来?答:太守自谓也。
11、请写出本文贯穿主线的句子?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第三段写滁人游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后?答: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园,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表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只有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情享受山水。
)13、第三段描写了哪四幅画面?核心画面是什么?答: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太守醉14、“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写出了太守怎样的情态?暗写了什么?体现作者什么感情?答:喝得醉醺醺的;暗写太守乐;体现了山水之乐和与民同乐。
(说明太守喝酒情趣的)15、本文破题句?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6、“醉”与“乐”的关系?答:他的“醉”与“乐”统一,“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17、表现乐与酒统一关系的句子?答: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

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 醉翁之意不在酒(3) 野芳发而幽香(4) 山肴野蔌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落”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③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有趣。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醉翁亭记》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1课】班级:姓名:2、【蔚然而深秀者,琅瑯也】树木茂盛,15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洌】清。
12、【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秀,茂盛。
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13、【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又幽深秀丽的,是琅鄒山。
蔚然,茂盛14、【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的样子。
3、【峰回路转】LU 势回环,路也跟着转 16、M 区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 弯。
回,曲折、回环。
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 行 4、【翼然临于泉上】(亭角)翘起,像鸟 人。
彳区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提 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临,居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5、【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18、 【L U 肴野簌】野味野菜。
簌,菜蔬。
19、 【陈】陈列,摆幵。
6、【意】意趣,情趣。
7、【山水之 20、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中欢饮的 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乐趣,不在于音乐。
酣,尽兴地喝酒。
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8、【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霏, 21 、【弈】下棋。
弥漫的云气。
22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9、【云归而岩穴暝】云雾聚拢,Lh 谷 就觥,酒杯。
筹,酒筹。
显得昏暗了。
暝,昏暗。
23、【苍颜】容颜苍老。
10、【晦明变化】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24、【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 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11、【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中间。
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 醉态。
清幽的香味。
芳,花。
25、【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26、【鸣声上下】指飞鸟上上下下鸣叫0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27、【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述这事的人。
二、重点句子翻译: 29、【谓】为,是。
2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后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珈也。
《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与答案

《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与答案《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与答案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参考答案:1.(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世外桃源,与民同乐4.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
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带答案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带答案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带答案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深受读者喜爱,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之一。
在阅读完醉翁亭记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习题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技巧。
1.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什么样的心情描绘了自己的生活?答案:欧阳修以豁达、乐观的心情描绘了自己的生活。
他在文章中描述了自己的游玩、品茗、赏景等乐趣,表达了对于人生的豁达和对自然的赞美。
2. 醉翁亭记中的“醉翁”指的是谁?他的“醉”和“翁”有何寓意?答案:醉翁指的是欧阳修自己。
他的“醉”寓意着他对于人生的豁达和乐观,不受世俗琐事的困扰;而“翁”则表示他已经年过半百,有了长者的智慧和从容。
3. 文章中有哪些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这些描写有何作用?答案:文章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等等。
这些描写使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同时,这些描写也起到了烘托欧阳修心情的作用,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他的豁达和乐观。
4. 欧阳修在文章中提到的“无怀”、“有酒”、“故乡”等词语,有何象征意义?答案:这些词语都有着象征意义。
欧阳修提到的“无怀”表示他不受世俗琐事的困扰,心境豁达;“有酒”则象征着他对于人生的乐观态度和享受生活的心情;“故乡”则代表着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故土的眷恋。
5. 醉翁亭记中有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案:醉翁亭记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表达的力度,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欧阳修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以上习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醉翁亭记这篇文章。
欧阳修以豁达、乐观的心情描绘了自己的生活,表达了对于人生的豁达和对自然的赞美。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更加深入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一.【甲】已而夕阳在山,…….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也?(节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
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
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
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
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
’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
’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
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随从) (2)余至扶风之明年 (第二年)(3)既而弥月不雨( 下雨(各1分)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分)(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译文: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
19.《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关心人民疾苦(2分,意思对即可。
答“喜雨”给1分)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与民同乐(2分,意思对即可)有共通之处。
(4分)20.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分)答:(4分)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
21.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分)答: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
二.(甲)环滁皆山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山把水当成自己的血脉,把草木当成自己的毛发,把烟云当成自己的神采。
所以,山有了水,就鲜活起来,有了草木,就有显得繁盛,有了烟云,就更为秀媚。
水把山当成自己的脸面,把山亭水榭当成自己的眉目,用打渔垂钓来彰显自己的精神。
所以水有了山而更显妩媚,有了亭榭更显明快,有了渔钓之人才更空旷落寞。
这是山水画应有的布局构思。
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的翅膀(2)名之者谁:命名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7. 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C 评分:选对得2分)(2分)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译:所以山有水就有活力,有草木就有生机,有烟云就秀丽妩媚。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9. 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
(2分)答案示例:山清水秀山穷水尽千山万水山重水复评分:写出1个得1分,共2分。
10.(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
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6.答案:(1)答案示例一: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
示例二:会,画家郭熙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而琅琊山正符合他的审美要求。
评分:判断正确得1分,理由充分得2分,共3分。
三.(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大守自谓也。
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
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
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
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
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以去留为意。
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
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
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
(4分)(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2)性嗜酒(爱好,喜欢)(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4)饮少辄醉(就)20.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忘却(荣辱)得失,凭这些过完自己的一生。
(2)环滁皆山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全都是山。
(或:滁州城四周都是山)21.(1) (2)21.用选段中的语句回答以下问题。
(4分)(1)《五柳先生传》中直接表现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的两句话是_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醉翁亭记》中描述醉翁亭形态及位置的句子是_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_22.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4分)(1)“五柳先生”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醉翁”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上述两个选段中都有一个成语一直沿用到今天。
出自《五柳先生传》中的成语是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出自《醉翁亭记》中的成语是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
(4分)四.(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解释加点的词。
(2分)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对……说)树林阴翳遮蔽(遮盖)游人去而禽鸟乐离开(离去)12.下列句中的“而”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2分)A.舍身而取义 B.面山而居 C.登轼而望之 D.人不知而不愠13.把“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14.回答问题。
①(甲)段中画线的“子何恃而往”这句话,表现出富者对贫者将去南海一事持怎样的态度?对这种态度,你有何看法?①持嘲讽、讥笑态度。
富和尚强调客观条件。
害怕困难,还嘲笑贫和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学生能联系实际,谈“我们要敢于实践,勇于克服困难,这样才能有所作为”也可。
(第二问的答案,言之成理既可。
②你怎样评价(乙)段中“太守”的“醉”与“乐”?(2分)②表现了作者不因被贬而苦闷,寄情于山水的旷达胸襟(或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
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或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若只回答出对“醉”、“乐”的理解,而无评价,给1分)五.(甲)至于负者歌于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乙)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
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
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
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
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世上有喜欢把字的笔划写得很肥腴的人,这种(笔划肥腴的)字就像皮很厚的馒头,吃起来不能说它的味道不好,但是它的形状太不受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