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美文诵读教案
小学美文片段诵读教案

小学美文片段诵读教案教案标题:小学美文片段诵读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对美文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美文片段的选择:选择适合小学生的经典美文片段,内容包括寓言故事、名人名言、励志故事等。
2. 诵读技巧的训练:教授学生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语速,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语音准确性。
3.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美文片段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情感和意义。
4.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美文的兴趣,例如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图片或播放一段音乐。
2. 提问学生对美文的理解和感受,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第二步:美文片段选择和分发(5分钟)1. 选择适合小学生的美文片段,确保内容简洁、生动有趣。
2. 分发美文片段给学生,并让他们自行阅读一遍。
第三步:诵读技巧训练(15分钟)1. 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讲解正确的发音和语速。
2.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发音和语调。
3. 进行小组朗读练习,让学生互相纠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第四步:阅读理解训练(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美文片段的主题和情感,提问学生对于文章中的细节和意义的理解。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文章的意义,并与同伴分享。
第五步:合作学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美文片段进行朗读。
2. 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分别扮演不同角色,练习朗读技巧和协作能力。
3. 每个小组进行朗读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
第六步: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资源:1. 美文片段的选取和准备。
2. 图片或音乐等用于导入的教具。
3. 学生课本、笔记本和朗读练习材料。
三年级美文诵读教案

三年级美文诵读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所选美文。
理解美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能够运用美文中的句子进行口语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学会欣赏和评价美文。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美文选择:从适合三年级学生的美文库中选择适合的篇目。
确保美文内容具有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
2.2 教学资源:美文文本。
生词和短语卡片。
音频或视频材料。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美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向学生介绍新的美文,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3.2 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美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帮助学生理解美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提供必要的解释和例句。
3.3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美文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运用美文中的句子进行口语表达,提高语言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诵读评价:通过录音或现场表演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诵读能力。
评价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4.2 学生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美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运用美文中的句子进行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美文创作: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小美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组织学生进行美文创作展示,分享彼此的作品。
5.2 家庭阅读:鼓励学生在家庭中进行美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阅读进展,加强家校合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情境,增强美文的理解和诵读效果。
引导学生进入美文描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6.2 互动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小学美文朗读推荐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三年级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推荐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文的兴趣和热爱。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美文的挑选和推荐。
2. 朗读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美文。
2. 如何在朗读中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美文朗读推荐资料、朗读示范录音、朗读评价表。
2.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篇自己喜欢的美文,准备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美文朗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平时喜欢朗读吗?有没有自己喜欢的美文?二、美文挑选与推荐1.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美文,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挑选适合三年级学生的美文,注意内容的适宜性和语言的优美性。
3. 学生分组,每组推荐一篇美文,简要介绍推荐理由。
三、朗读技巧指导1. 教师示范朗读,展示朗读的技巧,如语调、节奏、停顿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尝试朗读推荐的美文。
3.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四、朗读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每组选择一位代表朗读推荐的美文。
2.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3. 学生互相评价,选出朗读最出色的同学。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如朗读技巧的提升、对美文的欣赏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3. 教师总结: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多朗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 学生朗读的技巧和表现。
3. 学生对美文的欣赏和推荐理由。
教学延伸:1. 安排课后阅读时间,让学生阅读推荐的美文。
2. 定期举办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
3. 结合学校读书节等活动,开展美文朗读推荐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力。
美文诵读教案

美文诵读教案美文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培养对美文的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提高人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善于表达的习惯,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文的内涵和情感。
2. 难点: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图片,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美文的世界。
2. 示范朗读:教师亲自示范朗读美文,让学生感受美文的韵律和情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3. 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美文,边读边思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5. 个别展示:选择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
6. 集体朗诵:全班集体朗诵美文,强化对美文的感受和理解。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表现和收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授课方式: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通过音乐、图片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3. 课堂管理:注重课堂纪律和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课堂上安排朗读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朗读技巧。
2. 作业:布置与美文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多媒体工具:使用PPT等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展示美文内容和相关图片、音乐等素材。
2. 参考书籍:推荐相关参考书籍或文学评论文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背景。
3. 实验室设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语音实验室等设备进行个别辅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美文诵读 教案

美文诵读教案教案标题:美文诵读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美文。
2. 学生能够理解美文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3.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美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教学准备:1. 精选美文教材,包括诗歌、散文等。
2. 录音设备或电子设备,用于录制学生的朗读作品。
3. PPT或投影仪,用于展示美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4. 分组卡片,用于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美文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美文?二、展示美文(10分钟)1. 利用PPT或投影仪,展示一篇优秀的美文,并逐句解读。
2. 引导学生理解美文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三、朗读练习(15分钟)1. 教师示范朗读,注重语音语调、节奏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互相纠正和提供反馈。
3.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朗读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四、情感体验和表达(15分钟)1. 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美文,通过朗读和讨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 学生可以选择以个人形式或小组形式进行表演或朗读比赛。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2. 学生反思自己的朗读表现和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美文进行朗读,并录制成音频或视频作品,与家人或朋友分享。
2. 学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或学校平台,分享自己的朗读作品,与其他同学交流和互动。
教学评估:1. 学生的朗读表现和情感表达能力。
2. 学生对美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2.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求,合理选择美文教材和教学方法。
三年级上册诵读示范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诵读示范教案及反思篇一:三年级诵读示范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技巧和方法,提高诵读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信地诵读文本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技巧。
3.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教授正确的诵读技巧和方法,包括语音、语调、语气、停顿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克服在诵读中的困难,如发音不准确、缺乏自信等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优秀的诵读作品或教师亲自示范,引导学生进入诵读的主题。
2. 讲解示范:教师详细讲解诵读的技巧和方法,包括正确的发音、语调、语气、停顿等,并亲自示范。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或个人进行诵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4. 总结评价:通过学生的实践,总结评价学生的表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进步。
5.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所学技能,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实践、小组合作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视频展示、实物操作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诵读技巧和方法。
2. 作业:布置相关诵读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所学技能。
3.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优秀的诵读作品、语音教材等。
2. 教学工具:教学PPT、教学视频播放器、录音设备等。
七、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诵读技巧和方法,提高诵读能力,培养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所学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通过反思和总结,教师能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地进行实践操作,教学效果良好。
三年级美文诵读教案

三年级美文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美文诵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选取适合三年级学生的美文素材,内容涵盖自然、人文、科技等多个领域。
2. 每个章节包含一篇或多篇美文,每篇美文时长控制在5-10分钟。
3. 美文后面附有思考题和拓展活动,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美文素材,并将美文电子版发给学生。
2. 课堂诵读:学生按照顺序朗读美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3. 内容解析:教师对美文内容进行简要解析,帮助学生理解美文主题和寓意。
4. 思考讨论:学生针对美文后的思考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拓展活动:学生根据美文内容进行拓展活动,如写作、绘画、表演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诵读的表现,包括发音、语调、情感表达等。
2. 学生对美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包括回答思考题的准确性、观点的独到性等。
3. 学生拓展活动的参与度和表现,如创作、表演的质量等。
五、教学时间:2. 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间为2-3节课,具体根据美文数量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
六、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美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
2. 示范引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式。
3. 互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个性化拓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拓展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美文素材库:收集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各种美文,涵盖不同题材和风格。
2. 朗读音频:提供美文朗读的音频文件,帮助学生模仿和提高朗读水平。
3. 思考题和拓展活动指导:为学生提供针对美文内容的思考题和拓展活动指导。
4. 评价量表:制定学生诵读、讨论和拓展活动的评价量表,以便教师进行量化评价。
三年级上册朗读教案(5篇范文)

三年级上册朗读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三年级上册朗读教案三年级上册朗读教案《我们的民族小学》1、“傣”读dǎi,不要读成tǎi;“昌”是翘舌音,不要读成cāng。
2、作者是怀着自豪和赞美的感情写的。
体现自豪感情的语句,比如,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中也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句子,学生找出这样的语句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3、课文最后一段用“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点题,直接抒发了自豪之情,写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使人联想到钟声悠悠不绝和影子绵绵索绕,自然就会对民族小学产生一种难忘和怀念的情感。
教学这一段,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自豪之情;通过思考课文的结尾为什么要写“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体会难忘和怀念之情。
《金色的草地》1、“假、朝”是多音字,在课文里分别读jiǎ、cháo。
2、指导学生进行表演。
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
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
通过表演,学生要能体会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爬天都峰》1、指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边读边想,把课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再通过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令人望而生畏;读出“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我” 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也可分角色朗读。
《灰雀》1、读音难点主要有“渣”(翘舌音)、“胸”(后鼻音)。
2、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
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
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它们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技巧:两课时1、美文诵读技巧朗读是一项再创造活动,除了理解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晰这些基本要求之外,成功的朗读还应该善于运用一些朗读技巧,即能掌握运用声音表情达意的规律,注意音色、音量、音强和音高的配合与变化,通过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合适的速度、语调的变化,使朗读产生最佳效果。
1.停顿。
在表情达意的朗读中,正确的停顿起很大的作用,它是语言结构上的一种表现,也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中适当的停顿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语言的结构和作者的感情,它有助于听者更清楚地理解作品,在停顿的间隙进行及时的思考、消化、回味,同时也让朗读者有换气的机会。
2.重音。
读好重音的目的在于加深听者的印象。
重音的确定要以中心意思为主导,根据词语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
具有对比作用的词以及用作比喻的词都应该重读。
能使听者对一些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要重读。
例如,《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朗读时要把“飞”读重音,才能体现出大桥凌空架设的雄伟气势,而且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
3.速度。
朗读速度的快慢是根据所表达的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决定的,要与语意感情相协调。
内容决定速度,一般地说,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要读得慢些,给人以体味的余地,景物描写也应读得慢些,给人清晰的印象。
与此相反,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都应该读得快些。
在表达欢乐、兴奋、惊惧、激动情绪时语速较快,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失望、迟疑情绪或心情沉痛及回忆往事时,语速比较缓慢。
4.语调。
语调的抑扬变化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和效果。
依据感情内容的不同,采用升降平曲四种曲调,可形成朗读中的声音变化,表现各种感情态度。
一般地说,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句,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或感叹、祈使的语句,用降调;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文句或仅是叙述、解释的话,用平调;表达复杂的情绪或隐晦的感情等,用曲调。
语调和语速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调的抑扬升降和语速的快慢缓急往往连为一体:语速缓慢的,语调往往下降而平抑;语速急切的,语调往往随之上升而高扬。
反之,语调低沉平抑的,语速就较慢;语调激昂高扬的,语速就较快。
2、古诗文诵读技巧(两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趣。
二、传授新知。
诵读古诗,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一)诵读技巧的把握、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
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
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
“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
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
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人生/自古/谁无死”。
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
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
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
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
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
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
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
如把握《示儿》中陆游的性格: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才能将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读出来。
(四)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
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培养语感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
三、练习诵读古诗《竹枝词》。
四、评议提高。
古诗赏析:四课时1、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
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
“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
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二、古诗词注释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问――请问。
三、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四、朗读指导。
1.停顿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配乐范读。
五、自由朗读。
六、指名朗读,评议。
2、游园不值诗人:叶绍翁朝代:南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注释①游园不值: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②应:可能,大概。
③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是“可怜”,喜爱,怜悯。
④苍苔:青苔。
⑤小扣:轻轻地敲。
⑥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⑦屐齿: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
)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二、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
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
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
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
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
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击)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非)而久久不见打开。
“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
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
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
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
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三、朗读指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四、配乐朗读。
3、芙蓉楼送辛渐一、背诵比赛,创设氛围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不少送别古诗,例如李白的《《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歌,谁愿意来背背这些古诗呢?二、揭示课题,简要介绍(一)板书课题芙蓉楼送辛渐三、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四、简介诗歌内容这是一首送别诗。
(是作者在芙蓉楼送辛渐。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