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1.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班级: 姓名: 上课日期: 编号: 设计人:备课组长: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的文化遗存,知道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课型】新授课【课时】 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历史解释)3.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禅让制。
难点: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自主学习:【学习过程】阅读课本内容,在课本圈点、勾划、批注以下问题,并完成随堂练习。
1.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时间、重要特征、以及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存在的时间、地点、重要特征和意义。
3.简述华夏族形成的过程,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
4.尧舜禹时期实行什么制度?百姓为什么热爱这三位首领?随堂练习:导学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大约在多年前,我国原始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逐步形成。
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
2、、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导学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1、良渚古城遗址①地点:省市②时间:距今约年③遗址概况:古城等多组高等建筑反映了良渚社会。
贵族墓地说明当时的已经相当明显。
考古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
3、陶寺都城遗址①地点:省襄汾县②时间:距今约年③遗址概况:城内墓葬随葬品的多少说明当时严重。
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
还发现了很有可能是的观象台。
这些发现表明当时地区已经出现了。
3、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的特征。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导学案

A儒家学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至尊地位B秦朝
C.汉朝D隋唐
2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相对稳定性B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源远流长,从未中断D关注人文价值
A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中国的传统艺术都是汉字的艺术
C中华灯谜是传承汉字的主要形式
D中华灯谜艺术是不断完善推动了汉字的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
①中华文化没像其他文明一样,被外族人侵而中断、湮变
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
③史书典籍的传承
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②③④B②③
①吴越文化开放,滇黔文化内敛 ②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 ③滇黔文化更具有多样性 ④吴越文化文明,滇黔文化野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这说明( )
A.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各地区文化的松散集合
A.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
B.封建统治者在科技发展上身先士卒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D.我国劳动人民具有热爱科学的优良传统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内敛性强,“山性使人塞”。回答4~5题。
3.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有( )
高二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学年第学期编号:年月日编写人:审核主任: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导学案训练题

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A.是文人创造的B.是汉族人民创造的C.是下层劳动人民创造的D.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2.中华民族在任何时候都有着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根源于()A.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B.中华民族精神C.中华文化D.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3.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异彩纷呈,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是()等。
①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②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③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④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⑤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4.下列对于中华文化理解没有错误的是()①中华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②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与时俱进的③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特别是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5.下面的谚语、成语或格言中,不属于优良的中华文化的是()A.车到山前必有路B.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乐极生悲否极泰来6.过去讲爱国往往与忠君相联系,今天我们讲爱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是要求我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主张适度消费、理性消费。
下列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说法有()①传统美德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②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③随着时代的变化,优良传统的精神也改变了④传统美德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是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诗体现了()A.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B.爱国主义精神C.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D.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8.北京申奥成功当晚,无数的国旗把长安街映得通红,无数的人纵情高呼:"中国万岁!"这集中体现了()A.申奥成功对中国的意义重大B.人们激动万分C.中华民族大有希望D.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精神力量9.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团结统一B.勤劳勇敢C.爱国主义D.自力更生10."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等格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政治3.5.1 延续中华文化血脉 导学案

3.5.1 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一、学习目标1.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的内涵和作用;了解如何肩负传承文化使命?,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明确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2.通过列举事实,分析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观,培养学生生活中弘扬传统美德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二、合作探究1.运用你的经验:结合教材第58页调查活动,你知道这些不同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吗?讨论:为什么这些传统节日能够传承至今?2.探究活动一:图片反映了我国在哪方面取得的文化成就?你还了解哪些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概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
3.探究活动二:材料:2021年4月1日,“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21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在西安启动。
此次活动,以“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为主题,围绕“坚守中华优秀文化、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渠道和手段,对外宣传展示陕西守护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俗成就,展现陕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作出的贡献。
请你围绕“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21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谈谈开展此类活动的意义。
4.探究活动三:结合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探讨完成以下问题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三者之间具有什么样的精神联系?2)概括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3)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探究活动四:材料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材料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华民族一家亲导学案》

《中华民族一家亲》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的认识和能力。
二、导学内容:1. 《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背景及意义2. 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3.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三、导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海报,引导学生谈谈对这幅画的第一印象,了解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看法。
2. 进修《中华民族一家亲》(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幅画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3. 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20分钟)教师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增进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鼓励学生就如何增进民族团结提出自己的建议。
5. 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互助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家当,希望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增进民族团结,共同发展。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进行展示。
2. 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了解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
3. 鼓励学生参与民族团结活动,增进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交流。
五、作业安置: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解,以及如何增进民族团结的具体做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不同民族的尊重和理解。
同时,学生也明白了民族团结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基石,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认识和能力,为建设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⑦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⑧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⑨渐趋融合,又保持着⑩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二、课堂导学(重难点探究设计)一、春节习俗从远古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一个从单一的功能和形态到今天综合性功能和形态的漫长过程。
其中,除了纵向坐标上的春节本身内涵的自发性扩充之外,横向坐标上与中国历史上多民族交融和多元的交流是分不开的。
中国是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不少少数民族的新年原来并不是今天的春节,但他们现在过春节基本上是接受了汉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对今天多民族的中国来讲,不仅仅是农业人口的或者汉族的节日,也是融会多种经济方式和多民族文化内涵的一个盛大节日。
时至今日,春节已经成为我国几十个民族共同的重大节日,其间包含着许多特色鲜明的仪式活动。
请你谈一谈:(1)春节作为一种风俗习惯,得到了大多数民族的肯定,不同民族的春节也各具特色。
这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什么样的关系?(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是什么?二、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新课进行时老师提出《导学案》中的问题:如何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怎样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要求同桌讨论,点同学进行归纳、总结探究一解析(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

希士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主备人:赵宋豪审核人:宋主任学习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提重点、背知识、做练习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学习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学习难点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民族精神我传承。
教具学具小黑板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预习交流一、学生预习,整理知识点。
1、怎样理解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组成?3、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4、与时俱进与传统道德的关系?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5、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6、民族精神的内容?7、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体现为哪些精神生展示师归纳展示探究二、重点分析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等等(1)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介绍】(2)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称谓代表人物主要成就思想家孔子整编《诗》《书》《礼》《乐》《易儒家学派创始人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为什么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3)中华文化的构成:【列举谚语或格言对为人做事的影响】(4)中华民族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影响。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本课知识导航】——分析线索,提携本课考点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是什么”强调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为什么”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怎么做”强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本单元主要阐明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是文化生活知识的回归,即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
我们在复习时应该立足感知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怎样发展中华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
感知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作用进行整合。
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应该立足文化创新(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微观)来分析。
【知识归纳】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2)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特性)(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
(2)(区域性)(1)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____________,又保持着________________。
(3)(民族性)(4)(1)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5)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__。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6)(2)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汉字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2016年央视农历猴年春节联欢晚会四个分会场的选择别具匠心: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代表,西安是大唐文化的代表,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呼伦贝尔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近年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最爱中国字》《中华好诗词》等电视节目,成为各大卫视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A.推动汉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通用
B.全面继承传统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C.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
C.是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反映D.显示了中华文化具有极大包容性
9.一年一度的《中华之光》是央视推出的一个大型文化人物评选活动,旨在表彰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该活动向外界传达的信息是()
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激励我们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D.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五台山是佛教圣地,是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化信仰中心。同样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印度的佛教大都失传了,中国的佛教却繁荣昌盛,甚至连佛教礼仪服装等细枝末节的元素都保留得非常完整。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源远流长B.一成不变C.个性鲜明D.博采众长
4.键盘时代,“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使美感荡然无存。拯救汉字、唤起全民对汉字的关注与重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是因为()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②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求同存异
③我国不同地区文化有区域特征④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
6.“遗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就成为数典忘祖的新文盲。”(作家王蒙语),因为汉字()
A.是一种象形文字,不识汉字就是文盲B.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C.字形优美,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之一D.独具特色,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7.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这表明,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含义:
2.作用:
3、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
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检
测
导
结
1.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百花园。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融合而成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④中华文化不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10.中国戏曲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起于先秦时期,明代达到繁荣。目前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三百六十多种,山东吕剧、云南的滇剧、闽南的高甲戏、池州傩戏、岳西高腔、安顺地戏……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
②以其鲜明的民族性而保持稳定不变
③是由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是各民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高三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主备教师验收组长时间年月日学生姓名班级
课题
我们的中华文化
课型
综合复习
学
习
目
标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激
情
导
课
民
主
导
学
民
主
导
学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见证者
作用
意义
特点
2.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
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8.“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2015年初播出的纪录片《记住乡愁》讲述了100个村落故事。每集讲述一个传统村落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片中浓浓的乡愁、细腻的故乡情感、厚重的文化沉淀,引发海内外众多观众共鸣。这种共鸣()
A.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B.是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