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17登鹳雀楼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登鹳雀楼》课件

古诗学习方法
一、读(熟读能诵) 二、看(课文插图) 三、想(想象画面) 四、唱(古诗新唱)
学习方法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白日: 落山的太阳。 依: 挨着、靠着。 尽: 完 欲: 想要 穷: 尽 目: 眼睛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
的地方
更: 再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52021/9/15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52021/9/152021/9/159/15/2021 11:11:41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52021/9/152021/9/15Sep-2115-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52021/9/152021/9/15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52021/9/152021/9/152021/9/159/15/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5日星期三2021/9/152021/9/152021/9/15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52021/9/152021/9/159/15/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52021/9/15September 15,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52021/9/152021/9/152021/9/15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登鹳雀楼》诗词解析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原文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经典诗作。
登鹳雀楼
中心思想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想, 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慢沉落,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若 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一层的城楼。
登鹳雀楼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写景之妙:这两句诗是诗人登高望远后所描绘的壮丽景色。“白日 依山尽”写的是远景、山景以及天空景,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连 绵起伏的群山西沉,直至在视野尽头缓缓消失,展现出一种宏大的空间 感和时间的流逝感。“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近景、水景,黄河奔腾咆哮、 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一景象由近及远、从地面 到天边、由西到东,将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部纳入其中,使画面 极其宽广、辽远。
登鹳雀楼
总结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激励着无数人不断努力奋斗,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没有真正看到这一景象。诗人只是看到黄河之水滚滚东去,“入海 流”的景象是诗人的想象,诗人并没有真正看到。
登鹳雀楼
整体意境与主题
整首诗意境雄浑,气势连贯,以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 又高度概括地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景奇姿。诗人将道理与景物、情事完美 融合,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其中的哲理,体现 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此诗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蓬勃发 展的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 句和唐诗中的不朽之作。
登鹳雀楼
关键字
诗的前两句由远望“白日”到俯视“黄河”,画面由远及近又从西向东, 显得雄伟壮阔。“入海流”是诗人看到黄河水滚滚东去而想到的。诗人把 眼前看到的景色和想象中的景象结合起来,使眼前的景色具有万里磅礴 的气势。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导语】《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风景,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完美无缺。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视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诵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肯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诵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爱好,引导学生仔细视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诵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豪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着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爱好会面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爱好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困难,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1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生(齐):登到最顶层!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登鹳雀楼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登鹳雀楼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课文以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登高临远的境遇为引,主要描述了作者在登高远眺的过程中所感所想,表达了对自然的景观以及人生的感慨。
教学目的是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感受自然的同时,体验喜怒哀乐,并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听读课文,理解主旨,感受文学魅力;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史,掌握常见的诗歌形式;3.学习诗歌篇目和白话译文的韵律特点;4.学习感性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教材:苏教国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2.音乐:《登鹳雀楼》的曲目;3.教学辅助材料:孟浩然《登幽州台歌》、元稹《遇见》;4.课堂环境:准备好相关的文艺氛围,例如带来精美的画作或者播放相关的音乐。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5分钟)打开教材,让同学们跟随教师一同阅读课文,并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者音乐,创设场景,从而引导学生投入到文学情境中。
2. 讲解文本(25分钟)首先,解释课文难点,然后让学生跟读课文,并通过提问加深理解,互相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学生对某些生字或者难字或者标点符号的认知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解释。
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和领会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例如,找出文中的意象和比喻,引导学生察觉文学进行主题表达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韵律。
3. 理解文本并使用现代语言表达(3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以口语的方式在课堂上阐述,教师可以在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不一样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以及对传统文学的情感体验。
4. 音乐听课并体会环境(10分钟)欣赏唐诗《登鹳雀楼》的曲目,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一个更加关键的文化环境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5. 相关诗歌教育浸染(20分钟)让学生阅读孟浩然《登幽州台歌》、元稹《遇见》等其他名作,通过其他作品的表述,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6. 总结(6分钟)总结课程,并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诗歌知识,并可以让学生在课间作业中加深学习。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7、登鹳雀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字季陵,晋阳人, 唐代著名诗人。他描写边疆风光 的作品很有特色。诗以《凉州词》 和《登鹳雀楼》最有名。
词义释疑
白日:落山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尽: 完 欲: 想要 穷: 尽 目: 眼睛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 的地方 更:再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句释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山鹳雀楼,看见大阳 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 水正滚溯流向大海。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 登上一层楼。
有一天,唐代的大诗人
___登上了___,他抬
头远望,只见太阳___,
黄河水___。看着眼前壮
丽的美景,他想:要想__
_,就得___。于是他吟
诵道:___,___。_
__,___。这就是著名 的古诗《___》。
作业
课外拓展 1、把书签送给你最想鼓励的人。 2、读读王安石《登飞来峰》,想象他的诗又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和我们学的《登鹳雀楼》有什么异同。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鹳雀
题目释疑
作者简介
背诵古诗
词义解释
诗句解释课堂复习题释疑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 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 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 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 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 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 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 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 《登鹳雀楼》。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ppt课件17 登鹳雀楼
学古诗要求五:理解诗句(字字落实)
白 日 依 山 尽,
傍晚的太阳 靠着 中条山 落下去了
黄 河 入 海 流。
滔滔黄河水 滚滚流入大海 调整顺序——“入海
流”就是“流入 海”。
学古诗要求五:理解诗句(字字落实)
课外阅读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 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 桃溪浅处不胜舟。
楼(lóu)
楼房
娄 篓(lǒu) (lóu) 竹篓
蒌(lóu)
蒌蒿(hāo)
搂(lǒu)
搂抱
日 山 目
鸟
隹zhuī
隹 雀(què)
难雁 准鹰
鹳(guàn) 雀 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 (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 四大历史名楼遥相呼应,各有千秋,其它三 楼在长江流域,只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鹳 雀楼在南北朝时,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 到元初方毁,此后一直未得修复。鹳雀楼的 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市。
欲 穷 千 里 目,添加变通顺
想要 全部 看到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 全部景色
更 上 一 层 楼。
就要
再登上一层楼 调整顺序——“千里目”
就是“目千里”。
学古诗要求六:想象意境
一轮红日拌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 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 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 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际无穷,我强烈地 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 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 大限度的获取成就。
苏教版二上17课《登鹳雀楼》课文
苏教版二上17课《登鹳雀楼》课文【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登鹳雀楼说课稿4篇
登鹳雀楼说课稿4篇登鹳雀楼说课稿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说说教材,《登鹳雀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剧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
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作铺垫。
“白日”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
“尽”:完。
这里指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入海流”是说黄河最终流入大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正滚流向大海。
诗的后两句写的是登楼所思。
“欲”:想要。
“穷”:尽。
“目”:眼睛。
“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字,语言朴素浅显,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示诗人宽大的胸襟。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认读古诗,会写“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并按笔顺描红。
(2)能够流利的朗诵古诗。
2、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字词意思。
(2)能够默写出所学的新字。
3、情感目标能够通过朗诵古诗,理解诗人的感受,并受到启迪。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课中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读通课文。
苏教版语文二上17.登鹳雀楼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欲:想要;
穷:尽,达到极点;
欲穷千里目,目:眼睛; 更上一层楼。
千里目:看到更远 的地方
欲穷千里目, 更:再; 更上一层楼。 上:登上;
想要看到很远 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有
依、入、上、流
② 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白、黄
③ 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千里、一层
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17.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我国山 西省永济县西南城上。 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 息,所以人们把这座 楼取名为“鹳雀楼”。 楼共三层,登上楼, 往前看,可以看到高 高的中条山,往下看, 可以看到波涛汹涌的 黄河。
王之涣,唐代 著名的大诗人。他 登上了鹳雀楼,看 到了美景,写了这 首诗,从此鹳雀楼 名扬四海。
黄河入海流。 入:流入
黄河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傍晚的太阳
白日依山尽, 依靠着连绵起伏
的群山渐渐落下
黄河入海流。 去了。黄河水奔
腾咆哮着向大海 流去。
“欲”的意思: a.欲望 b.要、希望 c.需要 d.将要
“穷”的意思: a.贫穷 b.完、尽 c.达到极点 d.推究到底
“目”的意思: a.眼睛 b.看 c.大项再分的小项 d.目录 e.标题
17
听一听 读一读
/ / / /
认一认,读一读。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 / / /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依”的意思: a.靠,依靠 b.按照 c.顺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古诗要求七:感悟情理
站得高,看得远。 高瞻远瞩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坐井观天 鼠目寸光
学古诗要求八:背诵默写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大声读好下面的生字,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雀 麻雀 鸟雀
楼 高楼 上楼
首页
学古诗要求一:读准字音 学古诗要求二:读通诗句 自己大声读课文几遍,做到不错读, 不漏读,不重读,不打结。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学古诗要求三:知诗人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668年,卒于742 年,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 南北,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在李白、 杜甫还不出名的时候,王之涣、王昌龄、高 适已经很有名了。 王之涣存世诗现在只有六首,他的作品, 以边塞诗见长。
学古诗要求四:理解字词
白日:傍晚的太阳。 依:靠着,倚靠着。 尽:尽头,完了。 欲:想要。 穷:穷尽,全部。 千里目:目千里,看到千里之外。
学古诗要求五:理解诗句(字字落实)
白
黄
日
河
依
靠着
山
中条山
尽,
落下去了
傍晚的太阳
入流”就是“流入 海”。
滔滔黄河水
滚滚流入大海
学古诗要求五:理解诗句(字字落实)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 谁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干什么? 鹳雀楼在什么地方? 鹳雀楼是什么样子?
……
鹳雀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旧 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 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 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 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 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 的诗章:《登鹳雀楼》。
欲
想要
穷
全部
千
看到
里
层
目,
楼。
添加变通顺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 全部景色
更
就要
上
一
再登上一层楼
调整顺序——“千里目” 就是“目千里”。
学古诗要求六:想象意境
一轮红日拌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 消失;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 后归入大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 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 必须不断地进取,最大限度的获取成就。
依 依靠 依托
入 进入 入口
欲 欲望 欲求
穷 穷苦 穷人
目 目光 目标
更 更加 更快
课外阅读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 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 桃溪浅处不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