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大全

2020最新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大全
2020最新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大全

2020最新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单项式

多项式

同底数幂的乘法

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

幂运算同底数幂的除法

零指数幂

负指数幂

整式的加减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整式的乘法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整式运算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整式的除法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2)代入计算(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四、同底数幂的乘法

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 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 n的结果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

a m﹒a n=a m+n。

4、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m+n = a m﹒a n。

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幂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五、幂的乘方

1、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a m)n表示n个a m相乘。

2、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 m)n =a m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mn =(a m)n=(a n)m。

六、积的乘方

1、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 n b 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n b n =(ab)n。

七、三种“幂的运算法则”异同点

1、共同点:

(1)法则中的底数不变,只对指数做运算。

(2)法则中的底数(不为零)和指数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3)对于含有3个或3个以上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 2、不同点:

(1)同底数幂相乘是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是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是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将结果相乘。 八、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 m ÷a n =a m-n

(a ≠0)。

2、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m-n = a m ÷a n

(a ≠0)。 九、零指数幂

1、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 0

=1(a ≠0)。 十、负指数幂

1、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 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 次幂的倒数,即:

注:在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负指数幂中底数不为0。 十一、整式的乘法

(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系数相乘时,注意符号。

3、相同字母的幂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写在积里,作为积的因式。

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6、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1(0)p

p a a a -=≠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

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a+b+c)=ma+mb+mc。

2、运算时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4、混合运算中,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从而得到

最简结果。

(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

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

(m+n)(a+b)=ma+mb+na+nb。

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须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即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

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3、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确定积中每一项的符号时应用

“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4、运算结果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对于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时,可以

运用下面的公式简化运算:(x+a)(x+b)=x2+(a+b)x+ab。

十二、平方差公式

1、(a+b)(a-b)=a2-b2,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之差。

2、平方差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平方差公式可以逆用,即:a2-b2=(a+b)(a-b)。

4、平方差公式还能简化两数之积的运算,解这类题,首先看两个数能否转

化成

(a+b)?(a-b)的形式,然后看a2与b2是否容易计算。

十三、完全平方公式

1、即: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2、公式中的a ,b 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掌握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公式:

(1) (2) (3)

4、完全平方式:我们把形如:的二次三项式称作完全平方式。

5、当计算较大数的平方时,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简化数的运算。

6、完全平方公式可以逆用,

即:

十四、整式的除法

(一)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一般地,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

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根据法则可知,单项式相除与单项式相乘计算方法类似,也是分成系数、相同字母与不相同字母三部分分别进行考虑。 (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用字母表示为: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注意多项式各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

222222()2,()2,a b a ab b a b a ab b +=++-=-+222222

12()2()2[()()]a b a b ab a b ab a b a b +=+-=-+=++-22()()4a b a b ab +=-+2214[()()]ab a b a b =+--22222,2,a ab b a ab b ++-+2222222(),2().a ab b a b a ab b a b ++=+-+=-().a b c m a m b m c m ++÷=÷+÷+÷

余角

余角补角

补角

角 两线相交 对顶角

同位角

三线八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

平行线的性质

尺规作图

一、平行线与相交线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二、余角与补角

1、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为互余,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为互补,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3、互余和互补是指两角和为直角或两角和为平角,它们只与角的度数有关,与角的位置无关。

4、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5、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可表示为:

(1)则(同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2)且则(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是证明两角相等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对顶角

1、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其中不相邻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3、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对顶角的性质在今后的推理说明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是证明两个角相等的依据及重要桥梁。

5、对顶角是从位置上定义的,对顶角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四、垂线及其性质

1、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垂线定义)

2、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五、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了8个角。

2、同位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的同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F )

00001290(180),1390(180),∠+∠=∠+∠=23∠=∠00001290(180),3490(180),∠+∠=∠+∠=14,∠=∠23∠=∠

3、内错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Z)

4、同旁内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U)

5、这三种角只与位置有关,与大小无关,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不存在固

定的大小关系。

六、六类角

1、补角、余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六类角都是对两角来

说的。

2、余角、补角只有数量上的关系,与其位置无关。

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只有位置上的关系,与其数量无关。

4、对顶角既有数量关系,又有位置关系。

七、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八、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具备互逆的特征,其关系如下:

在应用时要正确区分积极向上的题设和结论。

九、尺规作线段和角

1、在几何里,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称为尺规作图。

2、尺规作图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作图方法,通常叫基本作图。

3、尺规作图中直尺的功能是:

(1)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

(2)将线段向两方延长。

4、尺规作图中圆规的功能是:

(1)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一个圆;

(2)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一段弧;

5、熟练掌握以下作图语言:

(1)作射线××;(2)在射线上截取××=××;(3)在射线××上依次截取××=××=××;

(4)以点×为圆心,××为半径画弧,交××于点×;

(5)分别以点×、点×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

(6)过点×和点×画直线××(或画射线××);(7)在∠×××的外部(或内部)画∠×××=∠×××;

6、在作较复杂图形时,涉及基本作图的地方,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以了。

(1)画线段××=××;(2)画∠×××=∠×××;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自变量

变量的概念

因变量

变量之间的关系表格法

关系式法

变量的表达方法速度时间图象

图象法

路程时间图

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变量。

2、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自变量,y

叫做因变量。

3、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1)自变量是先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后

发生变化的量。

(2)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的量。

(3)利用具体情境来体会两者的依存关系。

二、表格

1、表格是表达、反映数据的一种重要形式,从中获取信息、研究不同量之

间的关系。

(1)首先要明确表格中所列的是哪两个量;(2)分清哪一个量为自变量,哪一个量为因变量;

(3)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绘制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

(1)列表时首先要确定各行、各列的栏目;(2)一般有两行,第一行表

示自变量,第二行表示因变量;

(3)写出栏目名称,有时还根据问题内容写上单位;

(4)在第一行列出自变量的各个变化取值;第二行对应列出因变量的各个

变化取值。

(5)一般情况下,自变量的取值从左到右应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样

便于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关系式

1、用关系式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是用含有自变量(用

字母表示)的代数式表示因变量(也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数学式子(等式)叫做关系式。

2、关系式的写法不同于方程,必须将因变量单独写在等号的左边。

3、求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式的途径:

(1)将自变量和因变量看作两个未知数,根据题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并最终写成关系式的形式。

(2)根据表格中所列的数据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3)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4)根据图象写出与之对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4、关系式的应用:

(1)利用关系式能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2)同样也可以根据任何一个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3)根据关系式求值的实质就是解一元一次方程(求自变量的值)或求代

数式的值(求因变量的值)。

四、图象

1、图象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重要方法,其特点是非常直观、形象。

2、图象能清楚地反映出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3、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又称横轴)上

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又称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4、图象上的点:

(1)对于某个具体图象上的点,过该点作横轴的垂线,垂足的数据即为该

点自变量的取值;

(2)过该点作纵轴的垂线,垂足的数据即为该点相应因变量的值。

(3)由自变量的值求对应的因变量的值时,可在横轴上找到表示自变量的

值的点,过这个点作横轴的垂线与图象交于某点,再过交点作纵轴的垂线,纵轴上垂足所表示的数据即为因变量的相应值。

(4)把以上作垂线的过程过来可由因变量的值求得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5、图象理解

(1)理解图象上某一个点的意义,一要看横轴、纵轴分别表示哪个变量;

(2)看该点所对应的横轴、纵轴的位置(数据);

(3)从图象上还可以得到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趋势。

五、速度图象

1、弄清哪一条轴(通常是纵轴)表示速度,哪一条轴(通常是横轴)表示

时间;

2、准确读懂不同走向的线所表示的意义:

(1)上升的线:从左向右呈上升状的线,其代表速度增加;

(2)水平的线:与水平轴(横轴)平行的线,其代表匀速行驶或静止;

(3)下降的线:从左向右呈下降状的线,其代表速度减小。

六、路程图象

1、弄清哪一条轴(通常是纵轴)表示路程,哪一条轴(通常是横轴)表示

时间;

2、准确读懂不同走向的线所表示的意义:

(1)上升的线:从左向右呈上升状的线,其代表匀速远离起点(或已知定点);

(2)水平的线:与水平轴(横轴)平行的线,其代表静止;

(3)下降的线:从左向右呈下降状的线,其代表反向运动返回起点(或已知定点)。

七、三种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方法与特点:

第四章三角形

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角平分线

三条重要线段中线

高线

全等图形的概念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SSS

三角形SAS

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

AAS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利用全等三

角形测距离

作三角形

一、三角形概念

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可以用符号“Δ”表示。

2、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作“ΔABC ”,读作“三角形ABC ”。

3、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即边AB 、BC 、AC ,有时也用a ,b ,c 来表示,顶点A 所对的边BC 用a 表示,边AC 、AB 分别用b ,c 来表示;

4、∠A 、∠B 、∠C 为ΔABC 的三个内角。 二、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

1、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用字母可表示为a+b>c,a+c>b,b+c>a ;a-b

c

2、判断三条线段a,b,c 能否组成三角形:

(1)当a+b>c,a+c>b,b+c>a 同时成立时,能组成三角形; (2)当两条较短线段之和大于最长线段时,则可以组成三角形。 3、确定第三边(未知边)的取值范围时,它的取值范围为大于两边的差而小于两边的和,即. 三、三角形中三角的关系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 2、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三类:

(1)锐角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a b c a b -<<+

(2)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我们通常用“RtΔ”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C所对的边AB称为直角三角表的斜边,夹直角的两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

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钝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3、判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

4、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

5、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六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三个内角。都具有三边关系和三内角之和为1800的性质。

6、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包含一个等式,它是我们列出有关角的方程的重要等量关系。

四、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是指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并且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3、三角形的中线:

(1)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2)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4、三角形的高线:

(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为三角形的高。

(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高线,它们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

1、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3、全等图形的面积或周长均相等。

4、判断两个图形是否全等时,形状相同与大小相等两者缺一不可。

5、全等图形在平移、旋转、折叠过程中仍然全等。

6、全等图形中的对应角和对应线段都分别相等。

六、全等分割

1、把一个图形分割成两个或几个全等图形叫做把一个图形全等分割。

2、对一个图形全等分割:

(1)首先要观察分析该图形,发现图形的构成特点;

(2)其次要大胆尝试,敢于动手,必要时可采用计算、交流、讨论等方法完成。

七、全等三角形

1、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用符号“≌”连接,读作“全等于”。

2、用“≌”连接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是今后证明边、角相等的重要依据。

4、两个全等三角形,准确判定对应边、对应角,即找准对应顶点是关键。

八、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角边”

或“AAS”。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5、注意以下内容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中必须是三个元素,并且一定有一组边对应相等。

(2)三边对应相等,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一边及任意两角对应相等,这

样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6、熟练运用以下内容

(1)熟练运用三角形判定条件,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

(2)已知“SS”,可考虑A:第三边,即“SSS”;B:夹角,即“SAS”。

(3)已知“SA”,可考虑A:另一角,即“AAS”或“ASA”;B:夹角的

另一边,即“SAS”。

(4)已知“AA”,可考虑A:任意一边,即“AAS”或“ASA”。

7、三角形的稳定性: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可知,只要三角

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三角形的

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九、作三角形

1、作图题的一般步骤:

(1)已知,即将条件具体化;

(2)求作,即具体叙述所作图形应满足的条件;

(3)分析,即寻找作图方法的途径(通常是画出草图);

(4)作法,即根据分析所得的作图方法,作出正式图形,并依次叙述作图

过程;

(5)证明,即验证所作图形的正确性(通常省略不写)。

2、熟练以下三种三角形的作法及依据。

(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

(2)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

(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作三角形。

十、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实际上是利用已有的全等三角形,或构造出全

等三角形,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相等),把较难测量或无法测

量的距离转化成已知线段或较容易测量的线段的长度,从而得到被测距离。

2、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先明确实际问题应该用哪些几何知道解决;

(2)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几何图形;

(3)结合图形和题意分析已知条件;

(4)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十一、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2、“HL”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判定条件,对非直角三角形是不成立的;

3、书写时要规范,即在三角形前面必须加上“Rt”字样。

十二、分析-综合法

1、我们在平时解几何题时,采用的解题方法通常有两种,综合法与分析法。

2、综合法:从问题的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条件,依据所学知识,逐步探索,直到得出问题的结论。

3、分析法:从问题的结论出发,不断寻找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直至已知条件。

4、在具体解题中,通常是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既运用综合法,又运用

分析法。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分类

轴对称

角平分线

轴对称实例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生活中的轴对称

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的性质

镜面对称的性质

上海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汇总--七年级--第二学期417

地理知识点汇总七年级第二学期 祖国篇 第一章农业及其地区差异 1.1、世界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 水稻、大豆、茶叶等农作物的栽培、猪、鸡、鸭、鹅等禽畜的饲养都起源于我国。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基本国策。 现代化农业向“立体式农业”和“工厂化农业”等方向发展。 1.2农业的分布 1、农作物的分布 水稻第一大粮食作物。喜温喜湿,种植在水源充足灌溉便利的地区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 小麦第二大粮食作物。喜温凉、耐寒、耐旱南北方都可以种植。 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2、三大林区 中国的三大林区是指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 东北林区: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区 西南林区:主要包括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是我国第二大林区。 东南林区:秦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山地,属于我国第三个大林区。是我国主要的人工林和经济林区。 人工造林,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 人工造林两个重点地区:一、北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的“三北”防护林体系)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四大牧区 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和伊犁马 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 西藏牧区(高寒牧区)牦牛、藏绵羊 青海牧区河曲马 1.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各具特色的四大农业区 北方旱地农业区南方水田农业区 地区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 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到三熟 农作物小麦、杂粮水稻、小麦 经济作物花生、甜菜、苹果油菜、甘蔗、菜叶、柑橘气候特征降水少,热量较低降水丰沛,热量充足

最新七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若m >-1,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 1 A .6m >-6 B .-5m <-5 C .m+1>0 D .1-m <2 2 2.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16=±4 B.±16=4 C.327-=- 3 3 D.2(4)-=-4 4 3.已知a >b >0,那么下列不等式组中无解.. 的是( ) 5 A .???->b x a x C .???-<>b x a x D .???<->b x a x 6 4.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行驶,7 那么两个拐弯的角度可能为 ( ) 8 (A) 先右转50°,后右转40° (B) 先右转50°,后左转40° 9 (C) 先右转50°,后左转130° (D) 先右转50°,后左转50° 10 5.解为1 2x y =??=? 的方程组是( ) 11 A.135x y x y -=??+=? B.135x y x y -=-??+=-? C.331x y x y -=??-=? D.23 35x y x y -=-??+=? 12 6.如图,在△ABC 中,∠ABC=500,∠ACB=800,BP 平分∠ABC ,CP 平分13 ∠ACB ,则∠BPC 的大小是( )A .1000 B .1100 C .1150 14 D .1200 15

P B A 16 (1) (2) (3) 17 7.四条线段的长分别为3,4,5,7,则它们首尾相连可以组成不同的三18 角形的个数是( ) 19 A .4 B .3 C .2 D .1 20 8.在各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中,一个外角等于一个内角的1 2 ,则这个多21 边形的边数是( ) 22 A .5 B .6 C .7 D .8 23 9.如图,△A 1B 1C 1是由△ABC 沿BC 方向平移了BC 长度的一半得到的,若24 △ABC 的面积为20 cm 2,则四边形A 1DCC 1的面积为( )A .10 cm 2 B .12 cm 2 25 C .15 cm 2 D .17 cm 2 26 10.课间操时,小华、小军、小刚的位置如图1,小华对小刚说,如果我的位27 置用(?0,0)表示,小军的位置用(2,1)表示,那么你的位置可以表示成( ) 28 A.(5,4) B.(4,5) C.(3,4) D.(4,3) 29 二、填空题11.49的平方根是________,算术平方根是______,-8的立方根30 是_____. 31 12.不等式5x-9≤3(x+1)的解集是________. 3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一)正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 b+ 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 c = a +(b+ 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 a?b = a +(?b)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 b a 4.乘法结合律:(ab)c = a (b c) 5.乘法分配律:a(b +c)= a b+ ac (六)有理数除法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七)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写作a n 。(乘方的结果叫幂,a 叫底数,n叫指数) 2.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

上海教材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小结(16开)

初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十二章 实数 实数的概念 ???????????????????????? 正整数自然数整数零有理数实数负整数分数无理数或者:?????????????????正有理数有理数零负有理数实数正无理数无理数负无理数 1.有理数:有理数就是能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的数;有理数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有理数是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小数。 2.无理数:无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数。 3.实数: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统称为实数,实数与______________是一一对应的。 数的开方 4.若2 x a =,则______叫做_____的_______; 正数a 有两个平方根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零的平方根记作____= ___ 负数_____平方根。 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_________,a 叫做___________; 5.平方根与开平方的性质 (1)当0a > 时,2= _______, 2(=_______ (2)当0a ≥ ______=,当0a < ______= 6. 若3x a =,则______叫做_____的_______,记作:______,a 叫做________, 3叫做______. 正数的立方根是一个______,负数的立方根是__________,零的立方根是_____。即:任意一个实数都有立方根,而且只有___________。 求一个数a 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_________. 7. 立方根与开立方的性质:3=_______ _____= 8.若n x a =(1n >的整数),则______叫做_____的_______; 当n 为奇数是,x 叫a 的_____________;当n 为偶数是,x 叫a 的_____________;

上海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新 (1)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3分)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2)(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3 π +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 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3分)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3—10分) 1、平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 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a 2、算术平方根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a (a ≥0) 0≥a ==a a 2 ;注意a 的双重非负性: -a (a <0) a ≥0 3、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a 的三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33a a -=-,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3—6分)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写做n a 10?±的形式,其中101<≤a ,n 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 (3分) 1、数轴

天津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练习题

2016年07月11日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16?百色)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下列条件能使a∥b的是() A.∠1=∠6 B.∠2=∠6 C.∠1=∠3 D.∠5=∠7 2.(2016?大连)如图,直线AB∥CD,AE平分∠CAB.AE与CD相交于点E,∠ACD=40°,则∠BAE的度数是() A.40° B.70° C.80° D.140° 3.(2016?深圳)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两边及其一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16的平方根是4 D.一组数据2,0,1,6,6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2和6 4.(2016?定州市一模)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EO⊥CD于点O,∠AOE=36°,则∠BOD=() A.36° B.44° C.50° D.54° 5.(2016春?徐闻县期中)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且互补,则他们两边所在的直线()A.互相垂直B.互相平行 C.既不平行也不垂直D.不能确定 6.(2016?毕节市)的算术平方根是() A.2 B.±2 C.D. 7.(2016?静安区一模)的相反数是()

A.B.﹣C.D.﹣ 8.(2016?河北模拟)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数是() A.1 B.﹣|﹣2| C.D.2×10﹣10 9.(2016春?赵县期中)点M(x,y)在第四象限,且|x|=2,|y|=2,则点M的坐标是()A.(﹣2,2)B.(2,﹣2)C.(2,2)D.(﹣2,﹣2) 10.(2016春?禹城市期中)一个长方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1,﹣1)、(﹣1,2)、(3,﹣1),则第四个顶点的坐标是() A.(2,2)B.(3,3)C.(3,2)D.(2,3) 11.(2015春?南昌期末)己知点(a,b)在笫二象限.则点(ab,a﹣b)所在象限是()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12.(2016?黑龙江模拟)开学前,小强、小亮和小伟去文化用品商店购买笔和本,小强用17元买了1支笔和4个本,小亮用19元买了2支笔和3个本,小伟购买上述价格的笔和本共用了48元,且本的数量不少于笔的数量,则小伟的购买方案共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13.(2016?台湾)若满足不等式20<5﹣2(2+2x)<50的最大整数解为a,最小整数解为b,则a+b之值为何?() A.﹣15 B.﹣16 C.﹣17 D.﹣18 14.(2016春?宁国市期中)若不等式组有解,那么n的取值范围是() A.n>8 B.n≤8 C.n<8 D.n≤8 15.(2015?攀枝花)2015年我市有1.6万名初中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为了了解这1.6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2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在这个问题中样本是()A.1.6万名考生B.2000名考生 C.1.6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D.2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 16.(2015?金华模拟)为了解在校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情况,随机调查了40名学生,将结果绘制成了如图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则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频率是() A.0.1 B.0.15 C.0.2 D.0.3 二.填空题(共1小题) 17.(2014?成都)在开展“国学诵读”活动中,某校为了解全校1300名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一周的课外阅读时间,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根据图中数据,估计该校1300名学生一周的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7小时的人数是.

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最全)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圆柱:底面是圆Ml 侧面是曲面 棱体:底面是多边形侧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mJ 圆锥:底面是圆侧面是曲面 02 ?锥体2 棱锥:底面是多边形 侧而都是三角形 □3.球体:由球而围成的(球面是曲面) □4.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① 几何体与外界的接触面或我们能看到的外表就是几何体的表而。几何的表面有平而 和曲而; ② 而与而相交得到线: ③ 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探5.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而的交线都叫做棱。 探6?侧棱:相邻两个侧而的交线叫做側棱,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 ? 07.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08.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人们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它们底 面图形 的形状分别为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09.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 010.圆柱的表而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连成。 Oil.圆锥的表而展开图是由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连成。 ※吃.设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n>3,且n 为整数),从一个顶点岀发的对角线有(n-3)条: 可以把n 边形成(n-2)个三角形;这个n 边形共有巴匸卫条对角线。 2 ◎ 13.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狐,弧是一条曲线。 ◎ 14.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 015.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都属于多边形。有弧或不封闭图形都不是多边形。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正整数(如:1, 2, 3…) 整数零(0) 负整数(如:一1, -2, 一3…) ? '正分数(如:5.3, 3.8…) 分数'负分数(如-2.3, -4.8 - ) . 2 3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不能说数轴上所有的点都 表示有理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 为柱体 有理数

上海七年级数学(下)有关概念和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数学(下)有关概念和知识点梳理 第十二章实数 1、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平方根和开平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偶次方根同)0 = 0 开平方和平方互为逆运算:当a>0时( a )2= a (- a )2= a (平方根等于本身的只有0 ) 当a≥0时a2= a (-a)2= a 当a<0时a2= -a 3、立方根和开立方:任意一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而且只有一个立方根。(奇次方根同) 3 0 =0 ( 3 a )3= a 3 a3= a 4、实数轴: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对应唯一的实数。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是 a、b,那么两点距离:AB=|a-b| 5、实数的运算性质:设a>0 , b>0 则ab = a · b a b= a b 6、分数指数幂规定: n a m=a(a≥0) 1 n a m =a(a>0)(m、n为正整数,n>1) 7、精确度:对近似程度的要求叫精确度。(精确到哪一位,保留几个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往右到末位数字为止的所有数字,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第十三章相交线平行线 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的传递性)∵a∥b b∥c ∴a∥c

第十四章三角形 1、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画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联结一个顶点及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三角形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Rt△、斜边、直角边)、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三条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的交点的情况P77 4、三角形内角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推导) 5、三角形外角和等于360° 6、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7)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角、边(S、A、S),角、边、角(A、S、A) 角、角、边(A、A、S),边、边、边(S、S、S) 8)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等角对等边 9)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它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第十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点坐标的概念:▲在平面内取一点O,过点O画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且使它们以 点O为公共原点,这样,就在平面内建立了一个直角坐标系。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直角坐标平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记作P(a,b),其中a叫做横坐标,b叫做纵坐标。原点O的坐标是(0,0) 2) 点坐标的含义:直角坐标平面内的每个点对应唯一的有序实数对 3) 点坐标的几何意义:P(a,b)到x轴的距离PE=|b|,点P到y轴的距离PF=|a|。 4) 象限和符号: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x轴、y轴不属于任何象限。 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记作(x,0);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记作(0,y) 5)经过点A(a,b)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表示为直线x= a, 经过点A(a,b)且垂直于y轴的直线表示为直线y=b. 6)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两点A(x1,y)、B(x2, y)的距离:AB=| x1-x2 | 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两点A(x,y1)、B(x, y2)的距离:AB=| y1-y2 | 7) 点坐标的平移:(简称右加左减,上加下减) 一般地,如果M(x,y)沿着与x轴或y轴平行的方向平移m(m>0)个单位,那么向右平移后得到点的坐标(x+m,y);向左平移后得到点的坐标(x-m,y); 向上平移后得到点的坐标(x,y+m);向下平移后得到点的坐标(x,y-m)。 8)点坐标的对称: 与点M(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x,-y)(x轴对称,x不变,y相反)与点M(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x, y)(y轴对称,y不变,x相反)与点M(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x,-y)(原点对称,x、y全相反)

上海中考数学知识点梳理

上海中考数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数与运算 一、数的整除 1.内容要目 数的整除性、奇数和偶数、因数和倍数、素数和合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素因数;能被2和5整除的正整数的特征。 2.基本要求 (1)知道数的整除性、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因数和倍数、公倍数和公因素等的意义;知道能被2、5整除的正整数的特征。 (2)会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数;会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素和最小公倍数。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会正确地分解素因数,并会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难点是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4.知识结构 二、实数 1.内容要目 实数的概念,实数的运算。近似计算以及科学记数法。 2.基本要求 (1)理解开方及方根的意义,知道无理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2)理解实数概念,掌握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的法制,会正确进行实数的运算。 (3)会用计算器进行实数的运算,初步掌握估算、近似计算的基本方法和科学记数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实数概念,会正确进行实数的运算。 难点是认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4.知识结构

第二单元 方程与代数 一、整式与分式 1.内容要目 代数式,整式的加减法,同底数幂的乘法和除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 单项式的乘法和除法,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的乘法。 乘法公式:22222()();()2a b a b a b a b a ab b +-=-±=±+ 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最简分式,通分,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加减法,整数的指数幂,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2.基本要求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代数式的有关概念。 (2)通过列代数式,掌握文字语言与数学式子的表述之间的转换,领悟字母“代”数的数学思想;会求代数式的值。 (3)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运算法则,掌握平方差公式、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 (4)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二次项系数为1时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5)理解分式的有关概念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6)理解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关整数指数幂的乘(除)、乘方等运算的法则。 说明 ①在求代数式的值时,不涉及繁难的计算;②不涉及繁难的整式运算,多项式除法中的除式限为单项式;③在因式分解中,被分解的多项式不超过四项,不涉及添项、拆项等技巧;④不涉及繁复的分式运算。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整式与分式的运算,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难点是选择适当的方法因式分解及代数式的混合运算。 4.知识结构

初一下册数学试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姓名:班级:(答题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多项式3x2y+2y-1的次数是()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2.棱长为a的正方形体积为a3,将其棱长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体积为() A、2a3 B、8a3 C、16 a3 D、a3 3.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330000人,精确到千万位为() A、1.30×109 B、1.259×109 C、1.29×109 D、1.3×109 4.下列四组数分别是三根木棒的长度,用它们不能拼成三角形的是() A、3cm,4cm,5cm B、12cm,12cm,1cm C、13cm,12cm,20cm D、8cm,7cm,16cm 5.已知△ABC三内角的度数分别为a,2a,3a。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6.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下面四个国家的国旗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越南 B、澳大利亚

C、加拿大 D、柬埔寨 7.下面哪一幅图可大致反映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从起跑到终点的速度变化情况() A、 B、 C、 D、 8.如图,已知,△ABD≌△CBE,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CBE=∠ABD B、BE=BD C、∠CEB=∠BDE D、AE=ED 9. 将一张矩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将所得矩形撕去一角,打开的图形一定有()条对称轴。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10.房间铺有两种颜色的地板,其中黑色地板面积是白色地板面积的二分之一,地板下藏有一宝物,藏在白色地板下的概率为() A、1 B、 C、 D、 二.我会填。(每小题3分,共15分) 11.22+22+22+22=____________。 12.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8cm,则第三边长的范围为___________。 13.三角形的高是x,它的底边长是3,三角形面积s与高x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14.如图,O是AB和CD的中点,则△OAC≌△OBD的理由是__________。 15.袋子里有2个红球,3个白球,5个黑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概率是________。 三.解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6.(2mn+1)(2mn-1)-(2m2n2+2) 17.有这样一道题“计算(2x3-3x2y-2xy2)-(x3-2xy2+y2)+(-x3-3x2y-y2)的值,其中 x=,y=-1。”甲同学把x=错抄成x=-,但他计算的结果也是正确的,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18.如图,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EG平分∠BEF交CD于点G,∠EFG=500,求∠BEG的度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经典版)

初中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知识 ㈠、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 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 负数。 绝对值: 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 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②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

最新上海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上海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1、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b2-4ac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他的对角线。 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 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菱形:①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领心的四条边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③判定条件:定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矩形与正方形: 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④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⑤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多边形:

①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度 ②多边心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在每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他们的和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度) 平均数: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X1+X2+…+X N)/N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记为X 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平均数。 二、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上海初中英语知识点总结及教材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总结 一、考试性质和命题指导思想 上海市初中毕业英语科统一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初中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切实减轻中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的可持续发展。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初中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考试对象为2012年完成上海市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学业的九年级学生。 二、考试目标 英语科统一学业考试旨在测试考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之间侧重对语言能力的考核。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言功能。 语言能力包括运用语言获取和了解信息的能力,以及按情景或要求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能力。 依据《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04年11月版)规定的六年至九年级教学目标,确定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考试目标如下: I.语言知识 主要测试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常用词汇、基础语法和常用语言功能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II.语言能力 1.听 主要测试学生理解口头英语的能力 (1)从所听材料中获取事实信息的能力; (2)理解所听材料的基本内容及上下文关系的能力; (3)推断所听材料的隐含意思的能力。 2.读 主要测试学生理解书面英语的能力。 (1)从各类语篇中获取事实信息的能力; (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能力; (3)理解和归纳语篇主旨大意的能力; (4)推测语篇隐含意义的能力。 3.写 主要测试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 (1)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写出正确的句子的能力; (2)用通顺连贯的语言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表达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以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定的《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规定的教材内容为考试的范围,包括《英语》(牛津上海版)六年级到九年级(共八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和牛津版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及《英语》(新世纪版)六年级到九年级(共八本)(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1、基本素材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变化与发展) Cities and countries (城市与国家) Cultures and customs (文化习俗) Earth and space (地球与太空) Famous people (名人) Features (人与事物的特征) Food and drinks(饮食) Historical events (历史事件) Holidays and festivals (假日与节日) Illness and health (疾病与健康) Interests and hobbies (兴趣与爱好) Jobs and employment (工作与就业) Literature and art (文学与艺术) Man and nature (人与自然) Mass media (大众传媒)

初中数学知识点口诀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符号法则 同号得正异号负,一项为零积是零。合并同类项 说起合并同类项,法则千万不能忘。只求系数代数和,字母指数留原样。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或添括号,关键要看连接号。扩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解方程 已知未知闹分离,分离要靠移完成。移加变减减变加,移乘变除除变乘。平方差公式 两数和乘两数差,等于两数平方差。积化和差变两项,完全平方不是它。完全平方公式 二数和或差平方,展开式它共三项。首平方与末平方,首末二倍中间放。和的平方加联结,先减后加差平方。完全平方公式 首平方又末平方,二倍首末在中央。和的平方加再加,先减后加差平方。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变号要记牢。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还没好。求得未知须检验,回代值等才算了。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1还没好,准确无误不白忙。因式分解与乘法 和差化积是乘法,乘法本身是运算。积化和差是分解,因式分解非运算。因式分解 两式平方符号异,因式分解你别怕。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两式平方符号同,底积2倍坐中央。 因式分解能与否,符号上面有文章。 同和异差先平方,还要加上正负号。 同正则正负就负,异则需添幂符号。 因式分解 一提二套三分组,十字相乘也上数。 四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 重组无望试求根,换元或者算余数。 多种方法灵活选,连乘结果是基础。 同式相乘若出现,乘方表示要记住。【注】一提(提公因式)二套(套公式)因式分解 一提二套三分组,叉乘求根也上数。 五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 对症下药稳又准,连乘结果是基础。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先想完全平方式,十字相乘是其次。 两种方法行不通,求根分解去尝试。 比和比例 两数相除也叫比,两比相等叫比例。 外项积等内项积,等积可化八比例。 分别交换内外项,统统都要叫更比。 同时交换内外项,便要称其为反比。 前后项和比后项,比值不变叫合比。 前后项差比后项,组成比例是分比。 两项和比两项差,比值相等合分比。 前项和比后项和,比值不变叫等比。 解比例 外项积等内项积,列出方程并解之。 求比值 由已知去求比值,多种途径可利用。 活用比例七性质,变量替换也走红。 消元也是好办法,殊途同归会变通。 正比例与反比例 商定变量成正比,积定变量成反比。 正比例与反比例 变化过程商一定,两个变量成正比。 变化过程积一定,两个变量成反比。 判断四数成比例 四数是否成比例,递增递减先排序。 两端积等中间积,四数一定成比例。 判断四式成比例 四式是否成比例,生或降幂先排序。 两端积等中间积,四式便可成比例。

七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若m >-1,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 是( ) A .6m >-6 B .-5m <-5 C .m+1>0 D .1-m <2 2.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16=±4 B.±16=4 C.327-=-3 D.2(4)-=-4 3.已知a >b >0,那么下列不等式组中无解.. 的是( ) A .?? ?->b x a x C .???-<>b x a x D .???<->b x a x 4.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行驶,那么两个拐弯的角度可能为 ( ) (A) 先右转50°,后右转40° (B) 先右转50°,后左转40° (C) 先右转50°,后左转130° (D) 先右转50°,后左转50° 5.解为1 2x y =?? =?的方程组是( ) A.135x y x y -=??+=? B.135x y x y -=-??+=-? C.331x y x y -=??-=? D.2335 x y x y -=-??+=? 6.如图,在△ABC 中,∠ABC=500,∠ACB=800,BP 平分∠ABC ,CP 平分∠ACB ,则∠BPC 的大小是( )A .1000 B .1100 C .1150 D .1200 P C B A 小刚 小军 小华 (1) (2) (3) 7.四条线段的长分别为3,4,5,7,则它们首尾相连可以组成不同的三角形的个数是( ) A .4 B .3 C .2 D .1 8.在各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中,一个外角等于一个内角的 1 2 ,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 .5 B .6 C .7 D .8 9.如图,△A 1B 1C 1是由△ABC 沿BC 方向平移了BC 长度的一半得到的,若△ABC 的面积为20 cm 2,则四边形A 1DCC 1的面积为( )A .10 cm 2 B .12 cm 2 C .15 cm 2 D .17 cm 2 10.课间操时,小华、小军、小刚的位置如图1,小华对小刚说,如果我的位置用(?0,0)表示,小军的位置用(2,1)表示,那么你的位置可以表示成( ) A.(5,4) B.(4,5) C.(3,4) D.(4,3) 二、填空题11.49的平方根是________,算术平方根是______,-8的立方根是_____. C A B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中考数学知识点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 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 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 1. 2.当x=3时,函数y= 2 1-x 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 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 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1,2). 6.抛物线 2)1(2 1 2+-= x y 的顶点坐标是7.反比例函数x y 2=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 3. 2.sin 260°+ cos 2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知识点总结精编

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知识点精编far away (from + sp.) dairy 奶制品 diary 记事本, 日记 would like to do = want to do eg: Alice would like to be an artress in the future. = Alice wants to be an actress in the future. Shall we let sb. make sb. Why not + do help sb. would rather had better would prefer “want” 没有将来式, 只有一般现在式, 一般过去式 this evening = tonight (用在一般将来式) be done……by sb. (被动语态) be different from --- the same as, eg: the difference between……try a coat(n) on. 或try on a coat(n) try it /them(代词) on How about What about +doing sth. The wish is father to the thought. 愿望是信念之父 suggest(v) --- suggestion(n) 句型: suggest (that) sb. (should) do stupid = foolish = silly(adj) 愚蠢的 act(v) --- action(n) take action 采取行动 act out 演出, 展示 freezing weather frozen food not +v(连续性动词) +until because of + 单词 because + 句子 To one’s + n. eg: To our surprise,…… advise sb. to do sth. 建议某人做某事 句型: Whether……or no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