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明清小说..备课讲稿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①指导学生把四大名着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②使学生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
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④明清文化是明清政治、经济的反映,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上层建筑)对文化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进一步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成就。
(2)通过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思想艺术特色。
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这些小说多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骄傲。
它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卓越的创造才能和文化素质,我们应努力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着原作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着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 ①通过让学生制表归纳四大古典文学名着,解决重点;②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与反封建的关系等问题的细致分析,突破重点。
(2)难点:多方面地了解四大文学名着的内容;多角度地理解明清文化作品的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①通过提前预习、查找资料化解难点;②将影视音像资料、图文资料和学生已有认知巧妙结合突破难点。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2)掌握明清小说的主要特点和艺术成就;(3)分析明清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4)欣赏明清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明清小说原著,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明清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差异;(3)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培养合作交流和表达阐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明清时期社会风貌和民间习俗;(2)领悟小说中的人物品质和道德观念;(3)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明清小说概述(1)介绍明清时期的背景特点;(2)阐述明清小说兴盛的原因;(3)概述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作品。
2. 第二课时: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1)分析明清小说的结构布局;(2)探讨明清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3)欣赏明清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审美趣味。
3. 第三课时:《红楼梦》鉴赏(1)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评价《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4. 第四课时:《西游记》鉴赏(1)介绍《西游记》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评价《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5. 第五课时:《水浒传》鉴赏(1)介绍《水浒传》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水浒传》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评价《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明清小说》相关章节;2. 参考书目:《明清小说史》、《红楼梦鉴赏辞典》、《西游记鉴赏辞典》、《水浒传鉴赏辞典》;3. 网络资源:相关明清小说的网站、论坛和学术论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 作文写作:布置相关作文题目,评估学生的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明清小说的试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
培养学生对明清小说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1.2 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明清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与特点1.3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明清小说的背景和特点。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小说作品来展示明清小说的魅力。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提问,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的了解程度。
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部明清小说,并写读后感。
第二章: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与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主要类型,如章回体、话本、拟话本等。
分析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如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
2.2 教学内容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及其表现手法明清小说代表作品的特点分析2.3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明清小说的类型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比较不同类型小说的异同,提高分析能力。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提问,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类型的了解程度。
课后小组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部明清小说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章:明清小说的人物塑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小说人物塑造的手法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明清小说人物塑造的手法,如肖像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等。
明清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如性格鲜明、类型化、个性化等。
明清小说代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3.3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塑造的手法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魅力。
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提问,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人物塑造的了解程度。
课后小组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部明清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第四章:明清小说的情节结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和手法。
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分析能力和欣赏水平。
4.2 教学内容明清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小说诞生,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教案将介绍明清小说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明清小说的特点明清小说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特点,以下为其主要表现:1.现实主义倾向:明清小说注重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展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倾向。
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
2.多样化的题材和流派:明清小说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既有历史题材,也有言情、侦探、奇幻等多种类型。
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奇书、志怪小说、著名的状元笔记等。
3.注重细节描写:明清小说非常注重对细节的描写,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观赏性。
作品中常常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身临其境,获得身心愉悦。
4.社会批判意味:明清小说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读物,还具有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批判的意味。
作品中常常通过讽刺和夸张的手法,对当时的社会弊端以及人性的丑恶进行揭示。
二、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明清时期涌现了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以下为其中几部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1.《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通过对贾府荣辱兴衰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荣、腐朽和人性的复杂。
2.《金瓶梅》:是明朝作家兰陵笑笑生所著,也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价值的作品。
作品以西门庆家庭为中心,描绘了当时市井人民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扭曲。
3.《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作品,以民间传说和神怪故事为素材,揭示了社会黑暗面和人性的悲喜。
4.《水浒传》:是明代施耐庵所著,通过对108位好汉的奋斗历程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民间英雄的形象。
三、明清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明清小说不仅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为几个方面的表现:1.引领现代小说的发展:明清小说对后世的小说产生了直接影响,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小说》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四大名著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4)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加强课后复习;
(5)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选择一部明清小说进行深入阅读,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或《水浒传》,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分析小说的艺术特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关于明清小说的选择题、简答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教学过程:
(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答题情况,指出易错点;
(3)针对学生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的明清小说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梳理知识体系。
2.课后习题:完成教材中与本章节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学素养。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与明清小说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明清小说的道德观念探讨”等,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创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他们尝试以明清小说为蓝本,创作一篇短篇故事,要求运用所学知识,体现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
9.定期进行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一则关于明清小说的趣味故事作为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识故事,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明清小说的世界。
明清小说名著导读课件文本

《明清小说名著导读》前言:如何阅读《明清小说》一、古人对各种文体的认识从张潮《书本草》导入,从中看到古人对各种文体的认识:1.《四书五经》:俱性平,味甘,无毒,服之清心益智,寡嗜欲。
久服令人醉面盎背,心宽体胖。
2.《诸史》:种类不一,其性大抵相同。
内惟《史记》、《汉书》二种,味甘,余俱带苦。
服之增长见识,有时令人怒不可解,或泣下不止,当暂停,复缓缓服之。
3.《诸子》:性寒、带燥,味有甘者、辛者、淡者。
有大毒,服之令人狂易。
4.《诸集》:性味不一,有微毒,服之助气,亦能增长见识,须择其佳者方可用,否且杀人。
5.《释藏、道藏》:性大寒,味淡,有毒,不可服,服之令人身心俱冷。
唯热衷者宜用,胸有磊块者服之亦能消导,忌酒,与茶相宜。
6.《小说、传奇》:味甘,性燥,有大毒,不可服,服之令人狂易。
唯暑月神气疲倦,或饱闷后,风雨作恶,及有外感者,服之能解烦消郁,释滞宽胸,然不宜久服也。
二、考察明清小说体性特征可从三个层面入手:1.小说的主要职能是为读者提供精神的愉悦。
2.小说的类型不同,往往各有其约定俗成的写作惯例。
3.小说以叙事和塑造人物为其基本的存在方式,阅读小说必须注重人物性格和叙事技巧的分析。
1.1小说与”四部”的区别:“经”是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尊严的象征,它代表中华民族向人类发言,不能没有恢弘的气度和雍容的风度。
“子”是诸子百家应对社会问题的产物,在建构思想体系的同时,注重气势与论辩。
“史”的功能是经由对事实的安排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因果关系,注重政治与军事智慧。
“诗”的功能是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具有相当重要性的那一部分感受,或褒或贬,其理想的境界是“言志”。
“小说”则是“消闲”的产物,其宗旨是为读者提供精神的愉悦。
1.2小说的主要特征:其一,对”无关大体”的人生层面的关注。
正史:叙述主体是“天下”、“国家”,是建功立业。
小说:接近日常生活,人的心境意绪成为刻画和描写的中心。
其二,风格上不排斥诙谐,旨在从精神上愉悦读者。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明清小说概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明清小说的发展历程、文学地位和社会背景。
2.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3.分析明清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价值取向。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明清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2.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手法。
3.引导学生认识到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读后感、分析文章和表演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开展阅读,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4.代表性作品:详细讲解《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的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1.明清小说为什么能够涌现出如此多的名著?
2.分析明清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
3.你最喜欢哪一部明清小说?请谈谈你的理由。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明清小说的发展历程、文学地位和社会背景。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影视资料,让学生对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有直观的了解。
第二课时:讲解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其代表作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
第三课时:分析明清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价值取向。以案例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体会小说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明清小说概述》,结合学科特点和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一、初二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明清小说的篇目,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明清小说的整体认识尚显不足,需要在本章节中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提升。
第六讲:明清古文

黎庶昌 《续古文辞类纂》
• 成书于光绪 十五年 (1889),共 28卷,收文 449篇。编 实是承曾国 藩《经史百 家杂钞》精 神,将姚书 予以扩增, 重点不在续, 而在扩,实为 “广古文辞 类纂”。
民国 刘声 木桐 城文 学渊 源撰 述考 黄山 书社 1989 年版
二、清中叶古文
• 2、史学家之文。
三、八股文的评价
• 1、历史意义。 ⑴研习八股文中受儒家伦理薰陶。(封建社会意识形态) ⑵写作理论和技巧为后人借鉴。(逻辑能力、语言锻炼) ⑶提供文精意赅的典范。(简短精炼) ⑷促进某些文学体式成熟和发展。(楹联、诗钟) • 2、罪孽深重。 ⑴败坏读书种子。(局限于四书) ⑵缺乏实用价值。(重思想轻实业) ⑶形式主义严重。(形式凝固) ⑷命题了无新意。(题目有限)
第六讲:明清散文
一、教学要点:(3点) 二、课时安排:(6—8节)
一、教学要点:(3点)
1、使学生掌握明代古文创作情况及古 文流派。 2、使学生掌握清代古文创作情况及古 文流派。 3、使学生掌握清代骈散之争与明清八 股文特征。
二、课时安排:(6—8节)
第一节 明代古文 第二节 清代古文 第三节 明清八股文
《卖柑者言》
• 1、借卖柑人议论形象揭露封建官僚腐败无 能、尸位素餐的实质。 • 2、艺术特色: (1)构思新巧,寓意深刻。 (2)奇巧而又贴切的比喻和对比。 (3)犀利而又饱含情感的语言。
《报刘一丈书》
• 1、揭露鞭挞严氏父子的权势、官场的黑暗、 奴才下人的卑劣行径、干谒求进者的丑态, 表明不屑同流合污的正直态度。全文5自然段 可分1/234/5三部分。 • 2、写作特点: (1)批判的形象性。 (2)运用对比手法,揭示深刻社会内容。 (3)具有很强的讽刺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昆腔未起以前,北曲为盛。徐渭所谓:“辽金北鄙杀伐之 音,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弦管,南人亦遂尚 此。”(《南词叙录》)其风盖至明初犹未稍杀也。渭又言:“本 朝北曲,推周宪王、谷子敬、刘东生,近有王检讨、康状元。”周 宪王《诚斋乐府》,散套至多,而文字端谨,鲜有独到处。明人北 调,要推康海(字德涵,号对山,武功人)、王九思(字敬夫,号 渼陂,鄠县人)、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人)、胡汝嘉(字 懋礼,号秋宇,金陵人)、冯惟敏(字汝行,号海浮,临朐人)、 常伦(字明卿,号楼居,沁水人)、王磐(字鸿渐,号西楼,高邮 人)、王田(字舜耕,济南人)、杨循吉(字君谦,号南峰,吴县 人)诸家,而康海、王九思、冯惟敏、王磐四家,最为杰出。
九思,嘉靖初犹在,所为《碧山乐府》,于雄爽中时有“翩翩佳 致”(《衡曲麈谭》)。其豪放苍莽之作,与康氏固势均力敌, 未容轩轾于其间也。
3、冯惟敏 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小令、散套,皆喜用俗语俚言,
而以苍莽雄直之气行之;其魄力之大,殆可凌驾康、王;而 王骥德诋其“直是粗豪,原非本色”,殊不可解。冯氏散曲, 包罗万有,颇似词家之辛弃疾。其诙谐玩世之作,本色语尤 多;其激壮苍凉处,读之又能使人神往;所谓“豪辣灏烂” 之境,冯氏差足当之矣。
三派:一为端谨,二为清丽,三为豪放。 ——任中敏
他认为明前期散曲偏于端谨,其后康海一派,冯惟敏一派,
王磐为一派,沈仕为一派,“各有面目,未见雷同,而康、冯之 为豪,王、沈之为丽,又其大概之一致者耳。”
陆侃如、冯沅君分三派:一为冯惟敏、王九思、康海等,承
马致远(豪放);二为王磐、金銮、施绍莘,承张可久;三为梁 辰鱼、沈璟、王骥德等,尚文雅工丽,重视音律,喜集曲与翻谱, 同时元人的苍茫萧爽的优点不复存在。赵景深据此把明散曲分为 豪放、清丽、雕琢三派。
康氏《沜东乐府》,用本色为豪放,摆脱明初阘茸之习(任讷
说),有振衰起废之功。其自序标出北曲之长,为“慷慨”,为 “朴实”;其自作亦充分表现其牢落不平之气。
任中敏评康海,“用本色为豪放,摆脱明初阘茸之习,力为振拔, 有功于明代散曲作风不少。”“其中极热极怨,而表面以解脱之 悟盖之,时觉捉襟露肘。”“无非愤世乐闲之作,而志趣并非真 正恬淡。” 羊春秋在《散曲通论》指出,康散曲“在粗豪的风格中,寄寓着 山水之乐;在赞颂隐逸的生活中,隐寓着对现实的深刻不满。(嘉隆)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郑振铎、任中敏、李昌集)前期北曲为主,后期南曲占上风。
近之为词者,北词则关中康状元对山、王太史渼陂,蜀则杨状 元升庵,金陵则陈太史石亭、胡太史秋宇、徐山人髯仙,山东李尚 宝伯华,冯别驾海浮,山西则常延评楼居,维扬则王山人西楼,济 南则王邑佐舜耕,吴中则杨仪部南峰。
——龙榆生《中国韵文史》
第一期:从元末明初到永乐(1403-1424)年间,大约60年,这是明代散曲文学异 代承传的“过渡期”。本期内的代表作家,主要有时跨元明两朝的汤式、贾仲明、 唐复、刘兑等所谓“国朝一十六人”。 第二期:从永乐后期到成化十年(1474)前后,大约60年,这是明散曲处于谷底徘 徊的“低落期”。本期内的作家只有朱权、朱有燉两位韬光养晦的王爷和李昌祺、 瞿佑等几位仕途失意的官僚。如果从曲坛影响的角度看,实际上只有朱有燉一花 独放。 第三期:从成化十年以后到弘治(1488-1505)末、正德(1506-1521)初,大约30 多年,这是明散曲在一批江南词场才子手中初步复兴的时期。本期内的代表作家, 主要有陈铎、王磐、祝允明、杨循吉、唐寅等江南词场才子。 第四期: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时期,大约60多年,这是明散曲 繁荣鼎盛的时期,是明散曲发展的黄金时代。本期内的代表作家,北派主要有康 海、王九思、李开先、常伦、冯惟敏等;南派主要有杨廷和、杨慎、黄峨、沈仕、 金銮等。 第五期:从隆庆(1567-1572)至崇祯(1628-1644),大约70多年,这是明散曲继 续兴盛而晚霞灿烂的时期。本期内的代表作家,主要有以梁辰鱼、沈璟、王骥德、 张凤翼等人为代表的江南香艳派曲家,以及非香艳一宗所能范围的施绍莘、胡文 焕、杜子华、冯梦龙等涉题较广的南派曲家,还有以薛论道、薛岗、王寅、赵南 星、丁彩、丁惟恕等为代表的曲风质朴豪放的北派曲家,和以徐媛、沈静专、梁 孟昭等为代表的晚明闺阁曲家等。
4、王磐 王磐生富室,独厌绮丽之习,雅好古文词(《尧山堂外
刘大杰、李昌集按地域分南北两派。
三、概貌梳理 1、朱有燉
论其文字,乃十九端谨,且庸滥居多,豪丽两面,均鲜至处。 ——任中敏评
2、康海、王九思 康、王在弘治、正德间,以散曲并称,为北方代表人物。而世
多抑康而扬王。王骥德称:“对山亦忤于时,放情自废,与渼陂 皆以声乐相尚,彼此酬和不辍。康所作尤多,非不莽具才气;然 喜生造,喜堆积,喜多用老生语,不得与王并驱。”(《曲律杂 论》)王世贞亦极推服九思,以为“其秀丽雄爽,康大不如也。 评者以敬夫声价,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艺苑卮言》)。 要之二家之作,皆极豪爽,表现北人性格。南人爱酝藉,重藻饰, 致有“直足粗豪,原非本色”(《曲律》)之讥,要不足据为定 论也。
南则金陵陈大声、金在衡,武林沈青门,吴唐伯虎、祝希哲、 梁伯龙,而陈、梁最著。
南北二调,天若限之。北之沉雄,南之柔媚,可划地而知也。 北人工篇章,南人工字句。
——王骥德《曲律·杂论》
北曲以康海、王九思为代表,继承元曲豪放一派,以 写淡泊之志,林居冶游之乐为主,却又时时流露感愤激烈 的情怀。南以王磐、陈铎最受推崇,虽留下来的多为北曲, 但秀丽宛转,风格近北曲。作品细腻温香,清俊佻达,较 多体现南方人的性格、情致,继承元曲清丽一派而趋向婉 丽。南曲分为两派,一以梁辰鱼首开风气,最先以改革后 的昆山腔制散曲及剧曲,秾艳、典雅;一以沈璟为一派, 以曲律为最高标准,词则要求本色,散曲受音律束缚,缺 乏真切生动的韵致。施绍莘独立于两派之外,既合音律, 又富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