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实例整理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实例整理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提升文章的艺术性和表达力。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丰富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一些初中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实例。
1. 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事物进行类比,以丰富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例子:“太阳像一面巨大的火球,照耀着人们的生活。
”比喻了太阳和火球的相似之处,形象地表达了太阳的光明和温暖。
2. 拟人:赋予无生命物体以人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形象鲜明。
例子:“柳树把绿色的长发随风摇曳。
”通过将柳树比作有长发的女子,形象地描述了柳树在风中摇摆的样子。
3. 对比:通过对比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突出某种特征或情感。
例子:“这个房间冷得像冰,那个房间热得像火炉。
”通过对比冷和热的极端差异,突出了房间的温度感受。
4. 夸张:夸大事物的实际情况,以产生独特的效果。
例子:“我今天走了一百公里,累得连蚂蚁都能把我踩死。
”通过夸大行走的距离和疲劳感,形象地表达了极度疲惫的状态。
5.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并列的词或短语,强调事物的重要性或表现情感的激烈程度。
例子:“鸟儿飞翔,鱼儿游动,花儿怒放,溪水潺潺。
”通过排比的形式,将鸟、鱼、花、溪水的动态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6. 借代:用代替的词、短语或句子来表示原词,增强表达力和形象感。
例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使用“鞠躬尽瘁”来代替“尽心尽力”,显示出全力以赴的决心和意志。
7. 比照:将两个事物相对应,突出某种特点或效果。
例子:“月亮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漆黑的世界。
”通过将月亮和明灯进行比照,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明亮和作用。
8. 倒装: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正常语序颠倒,以突出某种情感或句子的语气。
例子:“高高的大山,蓝蓝的天空。
”通过倒装的方式,突出了大山和天空的高远和广袤。
9. 设问: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或增强陈述的语气。
例子:“深夜里,大地酣睡,你还在添油加醋,你何必?”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质疑和反驳的情感。
初一语文知识点复习修辞手法运用

初一语文知识点复习修辞手法运用在初一语文学习中,修辞手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能够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对初一语文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进行复习,并探讨它们在写作中的运用。
一、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来达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观点。
例如,在描写风景时,可以用比喻手法来增加描写的色彩。
原句:夜空中,星星闪烁。
改写句:夜空中,像点点明珠散落其中的星星,犹如花瓣洒满大地。
通过比喻手法,原本简单的描述变得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二、夸张手法夸张手法在初一语文中常用来渲染情感或者强调事物的特点。
通过夸张的表达,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并激发读者的兴趣。
例如,在写一个人的体力超强时,可以使用夸张手法。
原句:他很有体力。
改写句:他的体力简直可以和超人媲美,无论跑多远的步都不能击倒他。
通过夸张描写,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这个人的出色表现,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三、对比手法对比手法是一种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不同之处,来凸显一个事物的特点的修辞手法。
在初一语文中,对比手法可以用来向读者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写一个人勇敢面对困难时,可以使用对比手法。
原句:他勇敢地面对了困难。
改写句:面对巨大的困难,他没有退缩,而是挺身而出,毫不畏惧地战胜了一切阻挠。
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这个人在困境中的勇敢与坚韧。
读者在阅读时,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这种精神。
四、排比手法排比手法是一种通过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排列,以加强表达的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初一语文写作中,排比手法常用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或者美感。
例如,在写一个动人的故事时,可以使用排比手法。
原句:她善良、勇敢、聪明。
改写句:她具备了善良的心灵、勇敢的精神和聪明的头脑,她是人间的天使。
通过排比手法,突出了这个人物多个优秀特点,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她的赞美之情。
初一语文常见修辞手法总结与应用

初一语文常见修辞手法总结与应用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语言技巧,通过巧妙的表达方式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初一语文学习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许多,本文将总结并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写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以明显的相似点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可以使描述更具形象化和生动化,增加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喻常用的表现形式有“像……一样”、“好像……一般”等。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利用比喻丰富文章的描写。
例如,在描写天空时可以说“天空像一块蓝宝石”;在描写海浪时可以说“海浪像翻滚的白色巨兽”。
通过这样的比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思,形成强烈的感觉和联想。
二、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投入。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拟人来描绘事物的形态、状态和行为。
例如,在描写花朵时可以说“花儿微笑着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在描写树木时可以说“树叶欢快地伸展着自己的枝丫”。
通过这样赋予物体以人性化的特点,可以使读者更加亲近和感受到事物的存在。
排比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型结构或相似的词语,使句子结构整齐、对称和平衡的修辞手法。
排比能够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使句子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利用排比来强调句子中的重点和情感。
例如,“他跑啊跑,冲啊冲,不顾一切地向前奔跑。
”通过不断的重复,句子的节奏感增强,读者易于接受并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紧张氛围。
四、夸张夸张是一种对事物或情感进行夸大和渲染的修辞手法。
通过夸张可以使描写更有张力和冲击力,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觉和印象。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夸张来加强句子的表现力。
例如,“我饿得可以吞下一头大象!”、“他的声音震耳欲聋!”通过这样的夸张描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和形象。
五、对比对比是通过明显的对照突出事物之间差异的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案例分析修辞手法是语文中常见的一种表达艺术,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提升作文的效果,使文笔更加生动丰富。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常常接触到各种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初中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手法比喻是用「A像B」的表达方式,将一个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用具体的形象来描述,从而让读者有形象感受。
比喻手法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下面我将举例说明。
【案例一】原句:她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
分析:这句话中使用了比喻手法,把笑声与银铃进行了类比。
通过这种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笑声的美妙和清脆。
【案例二】原句:她眼泪汪汪,如倾泻而下的江河。
分析:这句话中使用了比喻手法,将眼泪和江河进行了类比。
通过这种修辞手法,将眼泪的众多和奔腾汇聚的特点生动地展现出来。
2. 比较手法比较手法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或相异之处,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表现力。
【案例一】原句:他勇猛如狮子,奔跑如野马。
分析:这句话通过对比把他的勇猛与狮子进行了类比,把他的奔跑与野马进行了类比。
通过这种比较手法,使他的勇猛和奔跑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案例二】原句:她的皮肤白皙如雪,柔软如棉。
分析:这句话通过对比把她的皮肤与雪进行了类比,把她的皮肤与棉进行了类比。
通过这种比较手法,使她的皮肤的颜色和质感更加形象地展现出来。
3. 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中通过夸张手法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或场景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案例一】原句:他生气时,整个房间都要颤抖。
分析:这句话使用了夸张手法,通过夸大生气的情绪,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他的愤怒和力量。
【案例二】原句:她的笑声震破了天空。
分析:这句话使用了夸张手法,通过夸大她的笑声的声音,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她开心的心情和欢乐的氛围。
4. 借代手法借代是用其他词语代替本应该出现的词语,通过借代手法可以使表达更加简练,避免重复。
【案例一】原句:在这片土地上,有他用心灌溉的希望。
初一必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一必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精妙之处。
下面咱们就来聊聊几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首先,咱们来说说比喻。
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比如说“月亮像一个大圆盘”,这里就把月亮比作了大圆盘,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象出月亮又大又圆的样子。
比喻的作用可不小,它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所描述的对象。
比如“他的心像被刀割一样”,通过比喻,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
而且,比喻还能让平淡的文字变得富有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拟人也是一种很有趣的修辞手法。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像“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小鸟原本不会唱歌,但这里赋予了它人的行为,让整个场景都变得活泼起来。
拟人的作用在于能使所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比如“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风儿本来是没有情感和动作的,但用了拟人,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风的温柔。
排比就像是一列整齐的队伍,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例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排比的作用在于增强语势,让表达更有力量,同时也能让论述更有条理,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夸张则是故意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就是夸张地写出了瀑布的壮观。
夸张能够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读者的想象。
对比也是常用的手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比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通过对比,清晰地展现了虚心和骄傲带来的不同结果。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举例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举例知识点整理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艺术技巧,能够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各种修辞手法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技巧的关键。
本文将从字、词、句和篇章四个层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一、字的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的特征来形容另一个事物,增强描写的效果。
例子:她的笑容好像春风拂面,温暖而迷人。
2. 拟人:赋予非人或抽象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例子:光芒在夜幕下若有若无地面露出微笑。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突出特点,增强感染力。
例子:她饭量极大,一顿饭能吃掉一头牛。
4.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或类似的词、短语或句子,加强修辞效果。
例子:他要求我们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地学习。
二、词的修辞手法1. 褒义反义词:通过使用具有褒义或反义的词语,对事物进行评价或对比。
例子:在她简陋的房间里,却有一种优雅的气息。
2. 借代: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达到简练明了的效果。
例子:他是一头“狼”,嗜血而冷酷。
3. 倍数修饰:用“倍”、“百”、“千”等词修饰表示数量,强调程度。
例子:孩子们欢声笑语,瞬间让这个小屋充满了百倍的幸福。
三、句的修辞手法1.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陈述或命令,增加表达的冲击力。
例子:你说说,谁能不心动呢?2. 省略:在表达中省去某些内容,使语句简练、生动。
例子:他步履轻盈,告别了繁华。
3. 排比句:通过用语和结构的排比,使句子更有节奏感和冲击力。
例子:时光飞快,日月如梭,转眼已到了放假的时候。
四、篇章修辞手法1. 对比: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立的事物,突出其中的差异,增加文章的张力。
例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河山壮丽的景色。
2. 推理:通过列举事实和推理逻辑,引导读者得出某种结论。
例子:这首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因此可以推断作者是一个有才华且情感丰富的诗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修辞手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重要的语言技巧之一,它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字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学生将接触到多种修辞手法,以下是其中的几种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进行对比,以此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或感情。
在比喻中,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完全不同的事物,这样才能达到强调、夸张或表达特定效果的目的。
例如:“友谊像春风一样温暖人心。
”这句话中,友谊被比喻为春风,强调了友谊的温暖和重要性。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可以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知和印象。
例如:“太阳公公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升起。
”这句话中,太阳被拟人化为“公公”,使太阳形象更加亲切和生动。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以达到强调、突出某种效果或情感的修辞手法。
夸张的运用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他的声音大得能震翻整个屋顶。
”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说话人声音的响亮程度。
4. 对偶对偶是一种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进行配对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偶,可以使语言更加整齐、优美,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句话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形成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优美。
5. 排比排比是一种将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或递进的句子进行并列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使表达更加有力。
例如:“人生如花,短暂而绚烂;人生如梦,美丽而虚幻;人生如水,清澈而深远。
”这句话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人生的不同方面和特点。
6. 反复反复是一种通过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来增强语势、强调某种情感或意义的修辞手法。
反复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整齐、有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7年级上册语文1到3课中课文内所有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课文名称:《初到校园》、《校园里的秋》、《那些花儿》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借代、比拟、设问等。
一、《初到校园》1. 在这辆心急如焚的货车上,一班平静的花草开始了离家的旅行。
(比喻)2. 校园路上铺着一层层光滑的砖,上面如镜,闪闪发亮。
步上这镜子般的砖,感到脚下光滑,背后一股从未有过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比喻)3. 校园门口原木做的栏杆,一条小径,两边种着矮小的柏树。
每一颗柏树上都挂着一串串小垂针,像极了一颗颗小绿葡萄。
(拟人)二、《校园里的秋》1. 阳光在校园里四处溜来溜去,挤进楼堂、钻进书本、追逐秋千的影子,也懵懂地踏进同学们的梦里。
(拟人)2. 秋天把午后的风蓄做漫长的空气,风拂过林荫道上片片疏疏楚楚的树叶,吹起一片片淡黄淡黄的波纹来。
(拟人)3. 教室ア里早已有了去年冬天的一股独特的香味。
仿佛还像木乃伊休息的阁楼,那味道散发着沉甸甸的陈旧感。
(比喻)三、《那些花儿》1. 闲的时候,我也喜欢在校园里找阴凉处坐下,看那几片菊花。
菊花犹如少女般青涩娇小,它在小雨里微微下垂着秀棠的脑袋,优雅不凡,仿若学校里的一抹亮色。
(比喻)2. 我从倩小户窗望去,看见美丽的铁线莲竖立在校园中央,弯着腰低声与高瘦的报春花、秀才的月季小声唠嗑,不忍人惊扰。
(拟人)3. 我们前后三个班,都洒落在那些矮树后,仿佛日本诗人为我们耳边高吟的诗篇。
(比喻)上述句子涵盖了课文《初到校园》、《校园里的秋》、《那些花儿》中的修辞手法,通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加深了对课文情感色彩的理解,为读者呈现了校园里的生动画面。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章表达的方式,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整个课文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很高兴看到您对之前的文章内容感兴趣,以下为续写的部分:这些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充分展现了初中生对校园里的感受和体验,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世界。
而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是为了文字的修饰,更是为了勾勒出校园里的真实情感和细腻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精品复习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
例句: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
例句: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本体是巨浪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例句: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简单记为“有问有答”。
A、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有一句话“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B、你问我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我心中没有俗念。
8、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如:A、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
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理难受极了。
(黄蓓佳《心声》)用集中反问或连续反问,表达激动的感情,以增强文章感染力。
B、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其实人人都要说它美)C、你上课老是捣乱课堂纪律,我难道不能说你吗?(其实是可以说你的)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分两种:A、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明显标志是有引号(单引或双引)。
B、暗引(间接引用),没有引号,只知道大意,但不清楚原句。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如: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A、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B、多喝点墨水,有什么了不起?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A、(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其实并不标致)B、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
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这是讽刺的说法,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狂妄自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特别强调: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同学们请注意: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1)表示比较的。
如:A、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B、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句中奶奶的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C、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
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2)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A、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B、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这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C、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3)表示例举。
如:A、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B、“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句中用“像”字表示把(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4)表示想象。
如:A、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B、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C、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是对小主人的说话。
(5)表示说明。
A、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B、狼狗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句中用“像”来指出某种情况。
专题测试1、读下面的句子,并完成句后的填空。
(1)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把( ) 比做( ) . 。
(2)读书必须如采蜜一样,采过很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把( )比做( )。
(3)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
把( )比做( )。
(4)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平台上弹琴。
这句话中把( )当做人来写,它会( )。
(5)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中把( )当做人来写,它有( )的品质。
(6)地球是无私的,它为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这句话中把( )当做人来写,它有( )品质。
它会( )。
2、读下面的句子,判断它是不是比喻句,对的打“∨”,错的打“×”。
(1)敌人竟然使用了燃烧弹,邱少云的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2)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录等。
()(3)几朵绒毛似的白轻轻地掠过去。
()(4)花儿好像在朝我点头微笑。
()(5)钢琴声像开始时一样,悄然地消失了。
()(6)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似的。
()3、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3)天空里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4)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我们的宗旨是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5)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6)人民教师是培育人才的园丁,他们的劳动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
()(7)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8)芦苇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9)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纳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10)高粱笑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4、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