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2020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2型糖尿病(T2DM)患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慢性肾脏病(CKD),且心肾疾病为T2DM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因此,应该对T2DM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并筛查和防治心肾疾病。

本共识中推荐,对于T2DM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极高危、心力衰竭(HF)或CKD患者,如果没有禁忌证或不耐受,二甲双胍应作为一线降糖药物并一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同时,不论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否达标,T2DM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极高危的患者建议优先联合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T2DM合并HF患者建议优先联合SGLT2i;T2DM合并CKD患者建议优先联合SGLT2i,若不能使用SGLT2i,建议联合具有肾脏获益证据的GLP-1RA。

此外,在T2DM合并ASCVD、HF或CKD的患者中,还需全面管理好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降压、调脂、抗血小板治疗等,同时应特别注意防范低血糖。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迅速攀升至2013年的10.40%[1]。

2型糖尿病(T2DM,本共识中的英文缩略语释义详见正文后附录1)易合并心肾疾病,而心肾疾病又是T2DM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因此,T2DM合并心肾疾病患者的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一些新型降糖药物除有明确的降糖作用外,还具有心血管和肾脏获益。

因此,在T2DM合并心肾疾病患者中,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联合制订了本专家共识。

本共识的主要推荐意见详见表1。

表1本共识的主要推荐意见一、T2DM合并心肾疾病的流行病学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心血管疾病(CVD),CVD的最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由其所致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卒中及外周动脉疾病[3]。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教育、戒烟限酒、限盐(<6g/d)、合理饮食、规律运动、 注意保持心理平衡等。
降压治疗
人群
大多数T2DM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合并白蛋白尿或糖尿病慢性肾脏病(CKD) 年轻患者没有并发症者
控制目标
<140/80mmHg 收缩压<130mmHg 收缩压<130mmHg
综合 心肾

疗效 保护
两种药物应用3个月,血糖控制不达标者可考虑联用第三 种药物或联合胰岛素治疗
降糖治疗的药物选择-非胰岛素降糖药物
降糖治疗的药物选择-非胰岛素降糖药物
降糖治疗的药物选择-胰岛素降糖药物
其他特殊情况-降糖策略
✓当机体正处于ASCVD急性期、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低血糖等特殊情况 下,其降糖治疗方案需要充分考虑疾病特点、机体应激状况、严格降糖治疗 的短期及长期获益/风险比、潜在的不良反应、把握好适应症、禁忌症,综 合考量,为患者制定一个适宜的用药方案。
高纯度鱼油制剂或烟酸类药物治疗,以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抗血小板治疗
✓T2DM患者的高凝血状态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T2DM合并ASCVD患者,应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措施,最佳
剂量为75^150mg/d。 ✓对于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氯吡格雷(75mg/d)作为
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SGLT-2抑制剂恩格列 净
降糖药物的用药原则
✓降糖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单纯控制血糖,更重要的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特 别是心血管事件)、降低死亡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一线用药方案 二甲双胍
联合用药方案 一线降糖药物单药治疗3个月不能使血糖控制,选用两种 降糖药优选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证据的药物(利拉鲁肽、 恩格列净)

《GLP-1受体激动剂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要点

《GLP-1受体激动剂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要点

《GLP・1受体激动剂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姜点胰升血糖素样肽1 ( GLP-1 )受体激动剂属于肠促胰素类药物,近年来在T2DM治疗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005年,国际上第一个GLP-1 受体激动剂成功上市,其后10余年来,随着硏发的不断深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逐渐积累,该类药物在T2DM治疗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也^其列入二联降糖治疗选择之一。

目前,我国已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包括艾塞那肽、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利司那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

—、GLP-1受体激动剂发展史及分类肠促胰素是从肠道分泌的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物质的统称。

现已发现的人体内肠促胰素主要有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 )和GLP-1O GIP 在T2DM 患者中水平正常或升高,对胰岛p细胞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弱,其临床应用价值有限。

目前,临床上肠促胰素类药物均基于GLP-1。

根据分子结构特点,GLP-1受体激动剂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exendin-4结构,由人工合成的艾塞那肽和利司那肽,其氨基酸序列与人GLP-1同源性较低;第二类基于天然人GLP-1结构,通过对人GLP-1分子结构局部修饰加工而成,与人GLP-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如利拉鲁肽。

目前,国内上市的贝那鲁肽为重组人GLP-1分子,与人GLP-1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

不同GLP-1受体激动剂的药代动力学和分子结构特点存在差异(附录1丄根据作用时间长短,GLP-1受体激动剂分为短效和长效制剂两大类,短效制剂包括艾塞那肽、利司那肽、贝那鲁肽,长效制剂包括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

二、GLP-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方法GLP-1受体激动剂临床应用主要推荐意见总结见表:L。

1. 适应证与使用时机:GLP-1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成人T2DM患者,该类药物在我国得到药监部门批准的适应证如下。

(1 )艾塞那肽:适用于服用二甲双肌、磺腺类、TZDs、二甲双弧和磺腺类联用、二甲双呱和TZDs联用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T2DM患者的辅助治疗以改善血糖控制。

《“三高”共管规范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修订版

《“三高”共管规范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修订版
41(24–54)
非致死性心梗
14741
1.82(1.64–2.03)
37(19–51)
卒中亚型
缺血性卒中
3799
2.27(1.95–2.65)
1(0–20)
出血性卒中
1183
1.56(1.19–2.05)
0(0–26)
未分类的卒中
4973
1.84(1.59–2.13)
33(12–48)
其他血管死亡
3826
1.73(1.51–1.98)
0(0–26)
高血压一旦合并糖尿病,即为心血管风险高危/很高危人群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 019(001):1-44.
RF=危险因素;TOD=靶器官损害;CKD(mmHg)
健康中国行动
厚德 博爱 敬业 尚廉
“三高”患病率及危害
logo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患病人群基数庞大
糖尿病: 患病率持续上升,估计目前我国 大陆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达
高血压: 患病率持续上升,估计我国 ≥18岁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为啊
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
2/3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高
且亚洲人群血压升高对心血管风险的增加更明显
Chobanian AV et al. JAMA. 2003;289:2560-2572.心脑血管病治.2019,19(1) 1-44
血压每升高20/10mmHg,心血管死亡风险加倍
收缩压每升高10mmHg亚洲人群心脑血管风险增加更明显
I-IGT,单纯性糖耐量受损;IFG,空腹血糖受损;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T2DM,2型糖尿病;CVD,心血管疾病

2023亚洲患者如何使用SGLT2抑制剂?最新专家共识

2023亚洲患者如何使用SGLT2抑制剂?最新专家共识

2023亚洲患者如何使用SG1T2抑制剂最新专家共识近期临床研究表明,SG1T-2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和非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和肾脏事件风险降低具有良好的效果。

因此,国际指南建议使用SG1T-2抑制剂来实现靶器官保护,而不仅仅只作为降糖药物。

然而,SG1T-2抑制剂在许多国家的使用率普遍不高,且在低资源环境中这一情况更为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医生对于SG1T-2抑制剂的靶器官保护作用和临床适应症认识不足,以及担忧其潜在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肾损伤、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

此外,SG1T-2抑制剂在老年人群中的安全性已被确定是SG1T-2抑制剂更广泛使用的主要障碍。

本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指南,以帮助其管理可能受益于SG1T-2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促进这些药物在高危人群中的使用率提高。

重点一览: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无论血糖控制如何,SG1T-2抑制剂均可降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延缓肾脏疾病进展。

同样,对于伴有或不伴有糖尿病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都应该使用SG1T-2抑制剂来实现心肾保护。

SG1T-2抑制剂可安全用于eGFR≥20m1/min/1.73m2的患者,即使eGFR降至20m1/min/1.73m2以下,也可以继续使用,直到患者开始透析或接受肾移植。

SG1T-2抑制剂引起的eGFR初始下降是药物的药理特性,与不良结局无关。

为了在治疗前尽量减少eGFR的初始降低,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减少/停止利尿剂,防止容量减少和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造影剂。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与安慰剂或其他降糖药物相比,使用SG1T-2抑制剂并不会明显增加尿路感染(UTIs)的风险,因此对UTIs的担忧不应成为开展SG1T-2抑制剂治疗的阻碍。

尽管如此,所有接受SG1T-2抑制剂治疗的患者都应接受良好的泌尿生殖卫生教育,并采取预防UTI的措施。

使用SG1T-2抑制剂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殖器感染风险增加相关。

然而,在曾经得到充分治疗的既往患有生殖器感染的患者中,接受良好的卫生教育后可开始使用SG1T-2抑制剂治疗。

糖尿病病人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糖尿病病人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家庭支持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 帮助,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管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非药物治疗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饮食调整
总结词
合理控制热量摄入
详细描述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计算每 日所需热量,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摄入, 保持营养均衡,避免高糖、高脂、高盐、高热量食物的摄 入。
总结词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详细描述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 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心血管健康。
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起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 纤维化,导致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受损。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增加心血管疾 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在糖尿病中的发生情况
01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 险显著增加,包括冠心病、心肌 梗死、心力衰竭等。
02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 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相互影响
诊断注意事项
01
02
03
重视早期症状
如出现胸闷、气短、心悸 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定期筛查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定期 进行心血管疾病的筛查, 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综合评估
诊断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 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 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避 免误诊和漏诊。
03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多的情感支持和帮助。
06
出院指导及随访计划
出院指导内容
药物指导
详细说明药物的名称、剂量、使用方法以及 注意事项,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 强调适量运动对控制血糖和心血管健康的重

糖尿病合并多种危险因素专家共识

糖尿病合并多种危险因素专家共识

糖尿病患者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前言糖尿病是最重要的心血管系统危险因素之一,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努力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总体风险水平应成为防治糖尿病的主要目标。

除糖调节异常外,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均为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危险因素。

当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时,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显著增加。

STENO-2研究发现,综合干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所存在的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1]。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控制血糖,还应积极干预其他危险因素。

近年来陆续揭晓的多项临床研究为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提供了许多新信息,正确认识这些新研究结果并将之运用于临床实践对于提高T2DM防治水平、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共同制定此共识,旨在提高我国医务工作者对T2DM患者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的重视程度,进一步规范其临床防治。

一、T2DM患者常并存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除高血糖外,T2DM患者通常并存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后者可分为不可控性与可控性两类。

不可控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增龄、男性性别、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以及种族;可控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超重/肥胖、缺乏运动以及精神紧张。

此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并发症是T2DM致死致残的主要机制,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改善患者心血管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后者亦被视为预防T2DM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措施[2,3]。

肾脏也是T2DM最常累及的靶器官之一。

近年研究显示,微量白蛋白尿是早期肾脏损害的可靠标志,并与患者心血管预后密切相关。

在T2DM患者中加强微量蛋白尿的筛查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干预对于降低肾脏并发症以及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具有积极意义[4,5]。

2021《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精细化管理与新用药路径

2021《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精细化管理与新用药路径

2021《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精细化管理与新用药路径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合并疾病,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组织心脏科和内分泌科领域的专家,总结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制定本共识。

《共识》涵盖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和心力衰竭)的诊断、药物治疗及危险因素管理等相关的临床重要内容,还针对特殊人群如糖尿病肾病、高龄(>75岁)及心血管危重症等患者给出了具体的临床建议。

7%、7%-8%、8%-9%——T2DM合并CVD患者的血糖的个体化目标有关T2DM合并CVD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共识》提出以下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合并CVD的严重程度、低血糖风险等情况确定个体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

应特别注意防范低血糖。

➤年龄<65岁、糖尿病病程<10年、预期存活期>15年、无严重CVD[如心力衰竭A期(前心力衰竭阶段)、B期(前临床心力衰竭阶段)或C期(临床心力衰竭阶段)或仅合并高血压、缺血性卒中]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7%。

➤糖尿病病程>10年、预期存活期5~15年、伴严重CVD[如合并ASCVD、心力衰竭C期(临床心力衰竭阶段)或D期(终末期心力衰竭阶段)拟进行进一步治疗(左心室辅助装置、移植)]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7%~8%。

➤高龄(>75岁)、糖尿病病程>10年、预期存活期<5年伴严重CVD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8%~9%,但需避免高血糖所造成的直接损害。

130/80mmHg——糖尿病合并CVD的血压控制目标在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血压管理章节,《共识》建议:➤糖尿病合并CVD降压目标<130/80 mmHg,若不能耐受可放宽到<140/90 mmHg。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降压药物首选ACEI或ARB。

➤若血压≥160/100 mmHg、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者应联合降压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2008 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20 岁以上人群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为9.7%[1]。

2010 年调查的全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2]。

2013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第六版“糖尿病地图”公布[3],中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为9840 万,居全球首位,而全球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8.3%。

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关系密切。

2006 年的“中国心脏调查”发现,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住院患者中,约80%存在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其中糖尿病占52.9%,糖尿病前期占26.4%[4]。

中国医院门诊高血压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为24.3%[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报告1991-2000 年部分三甲医院住院的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者占34.2%,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占17.1%[6]。

荟萃分析表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5%以上的患者,HbA1c 每增加1%,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1%[7]。

血糖控制情况影响心血管疾病(CVD)患者预后。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提示,早期严格血糖控制对降低大血管并发症非常重要[8-9];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明,更加严格的血糖控制(如糖化血红蛋白<6.5%)可使所有CVD 合并糖尿病患者有更进一步的心血管获益。

对随机对照研究如VADT[10]、ACCORD[11]、ADVANCE[12] 进行的荟萃分析,也未发现口服降糖药强化治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13]。

同时,强化血糖控制会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血糖可诱发合并CVD 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

因此,重视低血糖的危害、预防,对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心血管专科医师对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综合防治能力与水平,让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师能够充分了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糖尿病筛查流程和诊断标准、常用口服降糖药物选择以及血糖控制目标值,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心内科、内分泌科以及肾内科等领域专家,共同制订此共识。

1 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筛查流程及诊断标准1.1 筛查对象成年人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危险因素,可被定义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进行糖尿病的筛查[14-15]:(1)有糖调节受损史(定义见诊断标准);(2)年龄≥40 岁;(3)超重(BMI≥24 kg/m2)或肥胖(BMI≥28 kg/m2)和/ 或向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4)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5)高血压(血压≥140/90 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6)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 mmol/L(35 mg/dl)或甘油三酯≥2.26 mmol/L (200 mg/d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7)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其他:静坐生活方式;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 kg)生产史,妊娠期糖尿病史;有一过性类固醇诱导性糖尿病病史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严重精神病和/ 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1.2 筛查方法1.2.1 空腹静脉血浆血糖(FPG)FPG 是评价糖代谢状态和血糖控制水平最常用的指标,要求受试者至少空腹8 小时后,在次日上午取血。

仅通过FPG 筛查糖尿病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但存在漏诊的可能性。

如不能确诊,且病情允许时可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4,14]。

1.2.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如果FPG 无法确诊糖尿病,推荐采用OGTT 进行糖尿病筛查:依据FPG 和负荷后2 小时血糖(2hPPG)水平进行诊断。

OGTT 试验方法:(1)空腹(至少8 小时),在次日上午检查前,配制口服葡萄糖溶液(无水葡萄糖粉75 g,或国内常用的含1 分子结晶水的葡萄糖粉82.5 g,溶于300 ml 水内)备用;(2)第一次抽血应在服糖前,前臂采血标本测定血糖。

抽血时间最好是上午7:00-9:00,为第二次抽血预留充足时间。

随后,应在5 分钟内顺利喝完备好的口服葡萄糖溶液。

第二次抽血应在服糖后2 小时整,前臂采血标本测定血糖(从服糖第一口开始计时,到2 小时整,为葡萄糖负荷后2 小时血糖)。

注意事项:(1)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不喝茶及咖啡,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安静休息,但也无须绝对卧床;(2)血标本采集后应尽早送检;(3)试验前3 天内,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150 g;(4)试验前3~7 天停用可能影响血糖水平的药物,如避孕药、利尿剂或苯妥英钠等。

1.2.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 测定值可以反映近3 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结果稳定、可靠、变异性小。

不受进食时间、应激状态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是糖尿病监测和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糖尿病患者应每3~6 个月监测一次。

6.5%[16-17],糖尿病高危状态的切点介于5.7%~6.4%[16]。

目前美国和欧洲已认可HbA1c 在糖尿病诊断和监测中的作用。

由于HbA1c 检测在我国尚未实现全国标准化,并且部分医院HbA1c 的检测方法未通过NGSP 标准体系的认证,故HbA1c 目前在我国主要用于血糖监测。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意见是,如果HbA1c 检测方法通过NGSP 认证,可将HbA1c 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之一,以6.5%做为糖尿病的诊断切点。

2009 年国际专家委员会和2010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均提出,将HbA1c 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诊断糖尿病的切点为考虑到我国目前存在的上述实际状况,以及中国人群中HbA1c 诊断糖尿病的切点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尚未推荐在我国采用HbA1c 诊断糖尿病。

1.3 糖尿病和糖代谢异常的诊断标准[14]糖尿病:若有代谢紊乱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一次FPG≥7.0 mmol/L 或2hPPG≥11.1 mmol/L 或随机血糖≥11.1 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两次血糖值达到上述诊断标准(表1)。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受损(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即糖尿病前期)。

若FPG 6.1~<7.0 mmol/L,2hPPG<7.8 mmol/L 诊断为IFG;FPG<7.0 mmol/L,2hPPG 7.8~<11.1 mmol/L 诊断为IGT(表1)。

1.4 筛查流程(图1)图1 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筛查流程图2 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选择2.1 常用口服降糖药物表2 总结了各种口服降糖药物的作用机理、使用方法、疗效、安全性、注意事项等主要信息。

2.1.1 双胍类:常用药物为二甲双胍,起始剂量500 mg/d,随餐服用,逐渐加量,最大剂量2000 mg/d。

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肝脏、肌肉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二甲双胍可以使HbA1c 下降1%~2%,并可减轻体重。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极少发生低血糖。

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绝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严重的副作用是乳酸性酸中毒。

因此,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5 mg/dl (132.6 μmol/l),女性>1.4mg/dl(123.8μmol/l);或肾小球滤过率<45 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2.1.2 胰岛素促分泌剂2.1.2.1 磺脲类: 常用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及格列美脲。

多从小剂量开始应用,而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进行剂量调整。

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磺脲类药物可以使HbA1c 降低1%~2%。

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

磺脲类会增加体重。

轻度、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

2.1.2.2 格列奈类: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多从小剂量开始应用,而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进行剂量调整。

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可降低HbA1c 0.3%~1.5%。

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与磺脲类药物相比,两者的发生频率较低、程度较轻。

2.1.2.3 α- 糖苷酶抑制剂: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多从小剂量开始应用,而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进行剂量调整。

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消化和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α- 糖苷酶抑制剂可使HbA1c 下降0.5%~0.8%,不增加体重。

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合用时需要注意低血糖的防治,纠正低血糖只能使用葡萄糖制剂。

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有疝气或曾行胃肠道外科手术应禁用。

2.1.2.4 噻唑烷二酮类: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每日早餐前1 次服用。

主要通过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1c 下降1%~1.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

但体重增加和水肿是其常见副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骨折和心力衰竭风险增加相关。

有心力衰竭(NYHA 心功能II 级以上)的患者、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 倍的患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者,应禁用本类药物。

2.1.2.5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目前我国上市的药物有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利格列汀。

多每日一次服用,通过抑制DPP-4 而减少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在体内的失活,增加内源性GLP-1 水平。

GLP-1 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临床试验显示,DPP-4 抑制剂可降低HbA1c 0.5%~1.0%。

DPP-4 抑制剂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不增加体重。

表2 常用口服降糖药物的特点[14,21-24]2.2 口服降糖药物用药原则2.2.1 一线药物治疗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推荐:若无禁忌且能耐受,二甲双胍是2 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14、21-22]。

UKPDS 还显示二甲双胍可减少超重或肥胖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11]。

若存在禁忌或不能耐受,可考虑应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 糖苷酶抑制剂。

如果HbA1c≥10.0%~12.0%,或血糖>16.7~19.4 mmol/L,需应用胰岛素治疗[21]。

2.2.2 联合用药若起始HbA1c≥9%,单药治疗很难使血糖达标,需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若生活方式干预联合一线口服降糖药物单药治疗3 个月不能使血糖达标,需考虑联合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