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A:微观经济学3

合集下载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一、课程概述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市场)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以及它们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的选择和决策。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供给与需求、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等。

2、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最优化分析等。

3、能够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如价格变动、消费决策、企业决策等。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导论: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

2、供给与需求:分析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市场均衡和价格变动。

3、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和偏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市场均衡。

4、生产者行为:研究企业的生产成本、产量和价格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中的竞争行为。

5、市场结构:分析不同的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性垄断和寡头垄断)及其特点和行为。

6、公共政策和微观经济学:探讨政府干预市场的利弊和微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座:由教师讲解核心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习题和作业:通过练习题和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促进课堂互动和知识共享。

五、教学计划本课程计划为期16周,每周2小时的课程时间。

具体教学计划如下:1、第1周:导论,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

2、第2周:供给与需求的概念和市场均衡分析。

《教案A:微观经济学》课件

《教案A:微观经济学》课件

教案A: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1.2 教学内容1.2.1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2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2.3 经济学的两大定律1.3 教学活动1.3.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引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

1.3.2 讲解:详细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经济学的两大定律。

1.3.3 互动: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1.4 作业布置第二章:供给与需求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供给与需求的基本概念,理解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掌握供给与需求曲线的绘制,以及价格机制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2.2.1 供给与需求的概念2.2.2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2.2.3 供给与需求曲线的绘制2.2.4 价格机制的作用2.3 教学活动2.3.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供需现象,引发学生对供给与需求的兴趣。

2.3.2 讲解:详细讲解供给与需求的概念、关系,以及供给与需求曲线的绘制方法。

2.3.3 互动:分组讨论生活中的供需现象,让学生运用供给与需求的知识进行分析。

2.4 作业布置第三章:市场结构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市场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掌握市场结构的判断方法。

3.2 教学内容3.2.1 市场结构的概念3.2.2 完全竞争市场3.2.3 垄断市场3.2.4 寡头垄断市场3.2.5 竞争性市场3.3 教学活动3.3.1 导入:通过讲解现实中的市场现象,引发学生对市场结构的兴趣。

3.3.2 讲解:详细讲解市场结构的概念、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以及市场结构的判断方法。

3.3.3 互动:分组讨论现实中的市场现象,让学生运用市场结构的知识进行分析。

3.4 作业布置第四章:消费者行为4.1 课程目标4.2 教学内容4.2.1 消费者行为的概念4.2.3 消费者选择的原则4.2.4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4.3 教学活动4.3.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消费现象,引发学生对消费者行为的兴趣。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目录一、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步骤4.1 引入4.2 知识讲解4.3 案例分析4.4 练习与讨论五、教学评价六、教学反思七、扩展阅读一、教学目标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以及价格对市场的影响;3. 分析市场的竞争状况,并了解垄断和垄断竞争的特点;4. 认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及其图示分析;3. 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概念解释;4. 市场结构及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5.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分析;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3. 讨论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4. 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步骤4.1 引入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4.2 知识讲解结合教材和幻灯片,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并引导学生了解需求与供给、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等关键概念。

4.3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实际案例,如手机市场中的竞争、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等,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并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

4.4 练习与讨论提供一些练习题和讨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思考,通过与同学的合作讨论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小测验、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记录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教案主题:微观经济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供给与需求、市场均衡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原理。

3. 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对策。

4.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观经济学概述a. 定义和研究对象b. 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2. 供给与需求a. 需求的概念和影响因素b. 供给的概念和影响因素c. 市场供求关系和均衡价格3. 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a. 价格弹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b. 收入弹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c. 弹性对供求关系和市场调节的影响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a.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b. 政府干预的原则和方式c. 政府对市场失灵的调节和改善5. 生产与成本a. 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b. 成本的分类和计算c. 规模经济和边际效应6. 市场结构与竞争a. 市场结构的分类和特征b. 垄断和竞争的区别与影响c. 市场竞争的促进和限制三、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和交流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解和观点。

4. 案例研究: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作为教学参考。

2.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

五、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和考试:布置相关作业和考试,测试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拓展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市场等,了解实际经济运作并进行观察和分析。

2. 研究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微观经济学的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撰写报告。

七、教学安排:本教学计划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大致按照以下时间安排:1. 第一节课:微观经济学概述2. 第二节课:供给与需求3. 第三节课: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4. 第四节课: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5. 第五节课:生产与成本6. 第六节课:市场结构与竞争7. 第七节课:复习与总结八、教学时长: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和实际情况,每节课的教学时长建议为45分钟至1小时。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教案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所属系:涉外经济贸易系任课教师:***课程属性:专业核心基础课授课周数:18周周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考核方式:闭卷考试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案前言一、课程性质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

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计划采用一学年时间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目的与任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

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试图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习科学的经济分析思想和分析方法,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框架,并能熟练运用弹性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及最优化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并为后继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从微观层面建立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为学习宏观经济学以及其他应用经济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初步具备探索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经济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学会查阅经济数据和运用基本的统计分析手段。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所用教材:《微观经济学》第二版叶德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主要参考书目:《经济学》和《经济学小品和案例》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曼昆著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微观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魏埙等南开大学出版社《微观经济学》梁小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宋承先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微观经济学》朱善利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四、教案具体内容:(见下页)本次课题:绪论(2课时)讲授内容:引言:通过请同学们说说对于微观经济学的理解引出其研究对象。

《教案A:微观经济学》课件

《教案A:微观经济学》课件

教案A: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引言1.1 课程概述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解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强调微观经济学在实际生活和商业决策中的应用1.2 经济决策的原理解释个体和企业如何做出经济决策讨论资源的有限性和选择的重要性引入边际分析的概念1.3 市场与竞争解释市场的定义和类型讨论竞争的优点和缺点引入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第二章:供给和需求2.1 供给解释供给的定义和决定因素讨论供给曲线的形状和移动引入供给弹性的概念2.2 需求解释需求的定义和决定因素讨论需求曲线的形状和移动引入需求弹性的概念2.3 市场均衡解释市场均衡的概念和条件讨论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的确定引入供需平衡的应用和意义第三章:价格歧视和市场结构3.1 价格歧视解释价格歧视的概念和类型讨论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原理和实例引入价格歧视对企业利润的影响3.2 完全竞争市场解释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和条件讨论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果引入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3.3 垄断市场解释垄断市场的特点和条件讨论垄断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结果引入垄断市场的效率和公平问题第四章:外部性和公共物品4.1 外部性解释外部性的概念和类型讨论外部性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引入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和建议4.2 公共物品解释公共物品的定义和特点讨论公共物品的供给和需求问题引入公共物品的政府干预和市场失灵问题第五章:消费者行为和效用理论5.1 消费者行为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假设和原理讨论消费者偏好和预算约束的影响引入消费者剩余的概念5.2 效用理论解释效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关系引入边际替代率的概念5.3 需求曲线和价格弹性解释需求曲线的斜率和价格弹性的关系讨论不同类型需求曲线的特点和应用引入价格弹性对企业和市场的影响第六章:生产者行为和成本理论6.1 生产者行为解释生产者目标的确定和生产决策的过程讨论生产函数和生产技术的影响引入短期和长期生产决策的概念6.2 成本理论解释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定义和区别讨论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关系引入成本曲线和生产扩张的分析6.3 短期和长期成本曲线解释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的特点讨论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概念引入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的决定因素第七章:市场结构与企业战略7.1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行为解释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定价和生产策略讨论长期内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决策引入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概念7.2 垄断竞争市场解释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和条件讨论垄断竞争市场中企业的产品差异化策略引入市场势力和社会福利的分析7.3 寡头垄断市场和竞争策略解释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和条件讨论寡头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策略引入市场预测和竞争均衡的概念第八章:价格歧视与市场策略8.1 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原理解释价格歧视的类型和条件讨论价格歧视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引入价格歧视的市场策略和实例8.2 产品差异化与市场定位解释产品差异化的概念和原因讨论市场定位和品牌策略的影响引入差异化产品的需求和价格分析8.3 促销策略与市场需求解释促销策略的类型和目的讨论广告和促销活动对市场需求的影响引入促销效率和消费者行为的分析第九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9.1 市场失灵的原因解释市场失灵的定义和原因讨论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问题引入市场失灵对资源配置的影响9.2 政府干预的策略解释政府干预的目的和手段讨论价格控制、补贴和税收政策的影响引入政府干预的利弊和市场效率的分析9.3 经济政策与市场反应解释政府经济政策对市场的影响讨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和挑战引入政策评估和市场反应的分析第十章:微观经济学在实际应用10.1 微观经济学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解释企业如何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讨论成本控制、定价策略和竞争策略的实例引入企业战略和市场竞争力的分析10.2 微观经济学在市场分析中的应用解释市场分析的重要性和方法讨论市场需求、供给和价格预测的实例引入市场趋势和机会的分析10.3 微观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解释政策制定者如何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讨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实例引入政策效果和市场反应的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A:微观经济学共包含十个章节,涵盖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清晰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 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2. 理解供求关系、市场均衡和市场失灵等重要概念和原理;3. 能够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3.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4. 企业行为与市场结构;5. 心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6.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通过讲解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2. 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案例或实际问题引入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作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理论讲解: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均衡、市场失灵等;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澄清思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对学生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作业的准确性、清晰度和逻辑性等;3. 考试评价:通过定期的考试对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一、课程概述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消费者、生产者、市场等)的经济行为以及这些经济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经济学分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基本原理和机制,掌握微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为进一步学习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

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弹性等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了解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核心内容。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经济数据处理和图表分析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创新意识,关注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市场竞争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需求与供给的理论及均衡价格的形成。

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无差异曲线分析。

生产者行为理论中的生产函数、成本曲线和利润最大化原则。

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和市场均衡。

2、难点弹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长期成本曲线的推导。

寡头垄断市场的博弈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经济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课堂练习与作业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五、教学内容1、导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2、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需求的概念、影响因素和需求曲线。

供给的概念、影响因素和供给曲线。

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弹性的概念、分类和计算,包括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和供给弹性。

3、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的概念和基数效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商品满足需要的属性:
• 奢侈品(luxury)的需求,对价格是有 弹性的,
• 而必需品(necessary)是缺乏弹性 的。
C、占收入的比重:
• 某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愈大,价格 的需求弹性愈大;
D、时间因素:
• 任何弹性,也就是任何市场的反应 都是与时间高度相关的。
• 一般地说,由于寻找和适应替代品 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时间愈长, 价格的需求弹性愈大。
Pr Qi
Qi Pr
Pr Qi
(2)The Significance意义
• EQ P>0 是替代品 • EQ P<0 是互补品 • 既不相互竞争,也不相互补充的物品,
即相关产品价格的变化不影响需求, 即当Ed p =0时,被称为独立无关的商品。
2.4.2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Edp=∞ Edp>1
Edp=1
Edp=0
0<Edp<1
Q
b)在一个点上,意味着P/Qd相同;
P • 因此,不同曲线的
Edp=0
点弹性的大小与函 数的导数成正比,
A
Edp=∞
而与图形中的斜率
成反比。 0<Edp<1
Edp>1 Edp=1
Q
(3)The Arc Elasticity 弧弹性
• A、定义及计算:需求曲线某一区间 弧的平均弹性。
成正比。 • 注意,与Marshall坐标中图象的斜率成反比。
过原点:
• 因为该点的导 P 数为 Qs/P,
• 所以 EsP=Qs/P×P/Qs =1
•A QS
与P轴相交:
• 供给的价格弹性
The Conception of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 供给价格弹性的概念
(1)Definition 定义:
• 以价格为自变量,以供给量为应变 量的弹性关系。
(2)Compute 计算:
• A、The Point Elasticity 点弹性:
(1)Definition 定义
•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以价格为自变量, 需求量为因变量的弹性关系。
• 它表明了需求量对市场价格的变动 作出反应的程度。
(2)The Point Elasticity 点弹性
• A、点弹性的计算:
• 在函数 Qd f p 中,
Edp
Qd Qd
P P
Qd P
P Qd
• 弹性值的计算:
Edy
dQd dY
Y Qd
(2)The Significance 意义
• 当EdY<0 是吉芬商品(Giffen good) 或劣品 (inferior good)
• EdY =0 是收入中性品 (income neutral good)
• EdY>0 • EdY>1 • EdY<1
ESP
dQS dP
p Q
B、The Arc Elasticity 弧弹性
• 计算公式如下:
EA B QS P1 P2 P QS1 QS2
Comparison比较
• (1) On Same Point在同一个点上 • 比较经过同一个点上的不同供给曲线的EsP, • 在该点,P/Qs相同,不同曲线的点弹性与导数
2.4 The Theory of Elasticity
弹性理论
01-08-07
1
弹性的一般定义
• 弹性是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敏 感性(sensitivity)的度量。
2.4.1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弹性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价格弹性
注意1:
• 即使ΔQ/ΔP相同,不同的P对应不同 的 Q点d ,所以,弹性是不同的。
• 当变化无穷小时,点弹性的的值为:
Edp
dQd dP
P Q
注意2:

dQd dP
就是需求函数在该点的导数
(differential coefficient);
• 或者,是该函数在笛卡儿坐标中该点的 斜率(slope)。
△P=1 → P=7 P=7 →Qd=59 Qd=59 →△Qd=-3
• 则:Edp=-3/1 × 6/62≈0.29
解法2:
• (按公式解) • Qd’=-3 Edp=-3× 6 /62=0.29 • 注意,在Marshall坐标中,
导数为-1/3
B、点弹性的大小
P
• a)在一条直线上,
意味着导数(或斜率) 相等,不同的点弹性 取决于所在的位置, 即:P/Qd。
EAB
1 2
Qd Qd1 Qd2
1 2
P P1
P2
Qd P
P1 Qd1
P2 Qd2
(4)The Influential Factor in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A、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 替代的种类愈多,需求的价格弹 性愈大;
• 在Marshall坐标中该函数在该点的斜率为:
dP dQd
接上页

所以,dQd
dP
是该函数在Marshall坐标中斜
率的倒数(count backwards)。
• 在Marshall坐标中,即:
Edp
1 dP
P Qd
dQd
例:
• if:Qd=80-3P P=6; fine: Edp • 解法1:(按定义解)P=6 → Qd=62
2
1
3
总收益增加
7 14
总收益不变
80 120
总收益减少
B、同一条需求曲线
• 随着需求量 的上升,总收 益先上升, 后下降。
P TR=0 TR上升
TR达到最大
TR=0
TR下降 Q
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 需求的收入弹性
(1)Definition 定义
• 以收入为自变量,需求为因变量的 弹性。
是正常商品(normal good) 是奢侈商品 是必需商品
The Cross-Elasticity of Demand
• 需求的交叉弹性
(1)Definition 定义
• 一种商品的价格为自变量,另一种 相关商品的需求为因变量的弹性。
• 计算式为:

EQi Pr
Qi Qi
Pr Pr
Qi Pr
(5)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and Total Revenue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与总收益
• 供给者总收益=消费者总支出, • 总收益=P×Q
A、不同的需求曲线
• a)富有弹性
Edp>1
b)单位弹性 Edp=1
c)缺乏弹性 Edp<1
1000
1.0
4
500
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