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经典随堂讲义 作文素材:妙用课本素材

合集下载

满分高考作文指导:课本素材在高考中的运用

满分高考作文指导:课本素材在高考中的运用

满分高考作文指导:课本素材在高考中的运用满分高考作文指导:课本素材在高考中的运用中学课本是一座作文素材的金库,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课本蕴涵了各种体裁的民著精华,汲取了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思想精髓。

运用课本素材的关键,是重要学会分析、开掘和加工材料。

让我们从这里打开思维的天窗,到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一、各类课本种素材的运用方法(一)人物类素材的运用作文中第一需要的是素材。

人物素材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很大,尤其像李白、苏轼这样一些人生经历丰富而奇特的文化名人,简直是任何一个高考作文题都可以以其为例的。

从巫山的神女,到楚国的屈原;从垂钓中的姜子牙,到幽州台上的陈子昂;从草堂中的杜甫,到江雪中的柳宗元,……只要我们想用,都可以把它们用到高考写作中去。

高明的考生在运用人物素材时有的.是概述,有的是详写;有的是单一人物的运用,有的是多个人物的综合;有的拿来作为论据,支撑观点;有的则是解读人物、再现情景等。

引用课本中的人物素材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熟悉历史人物,对所引用的人物生平、时代背景、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等要有透彻的了解。

2.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所引用的人物相关的契合点和关联点。

我们的作文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这就要求引用的人物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暗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有关的活用技巧。

1.取其一点法人物素材有着丰富的内涵,运用角度多维,适用于多个文题,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只取一点,不及其余。

要大胆取舍,不能什么都写,要根据需要对人物素材进行裁剪,选取主干,去其枝叶。

此外,对所选内容要深入挖掘,定向叙述。

比如,孔子这样一个世界历史名人,他的思想言论、观点、人格以及他的生活经历,是各类写作中引用范围最为广泛的素材之一。

他这方面的素材适用于“思想、教育、爱民、追求、理想、乐观、境界、伟大、精神、挫折、厄运、品德”等相关的文题,材料和命题作文。

但在具体运用时,我们只能选取某一方面的材料。

比如,阐述与“教育”有关的文题,可以选取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方面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

高考语文课本素材作文(精选5篇)

高考语文课本素材作文(精选5篇)

高考语文课本素材作文(精选5篇)高考语文课本素材作文精选篇1__雨霏霏,而人的心情各有阴晴;艳阳高照,而人心的冷暖皆殊。

你我的喜怒哀乐并非由月的阴晴圆缺来把持,而是由萌生遐想的一念之间决定的。

善恶一念间。

为了一个陌生女子,他跃入咆哮的江水,任巨浪滔天狂风怒吼。

“必须救出她!”一念之间,向善之心昭然可敬。

三进三出,他的善念挽救了一个如花的生命,这向善一念看懂了亿万中华的心,魏青刚,不愧为侠之大者!成败一念间。

至今痛心项羽乌江自刎,功败垂成。

“此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必败的的意念一生,胜数已微。

遥想其年少时的“吾将取而代之”的英雄豪气,百战不殆的将帅锐气,谁可敌之?为何被一念束缚,落得个江山失美人亡的下场,倘若他有那么一点点“韧”性,凭着“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啊。

荣辱一念间。

伴着驼铃声声,你的车帷渐消渐远。

“我去!”短短的两字,干脆的脱口即出,就在这一念之间,你弃去了安逸温润的人生,选择了大漠冷风寒雪;你弃去了长宫幽怨,选择了塞外长天;你弃去了圆我小梦的夙愿,选择了予我百姓以安宁的重担。

一念间,看似短暂到可以忽视的一念间,你做出令须眉折腰的抉择,让世人赞颂千古的奉献。

一念之间,可以让浪子回头,人心趋之。

一念之间,却又可引得千古骂名,遗臭万年。

佛陀拈花一笑,一念畅然,进入人生的大境界。

又有多少人,因为一念间的抉择,在人生中走出了一个新道路。

一念似乎突然,但这忽然的事情其实从未忽然过。

心无善念,又怎会在生死危急时刻舍身救人;心无恒念,又怎会在生死存亡之际回马一枪,反败为胜;心无大义,又怎么会在民族危亡之时,舍小我以成大我……。

一念之间,看似短暂,但这一念培植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品质磨练中。

谁拥有最健康的品格,谁就能越过一念的桥梁,成就人生的高度。

高考语文课本素材作文精选篇2从昨天晚上开始就一直下着雨,淅淅沥沥,点点击落。

本该是很有情怀的,可不觉间有几分凄迷,更有几分感伤。

我爱雨,但不像苏东坡爱得痴迷,苏东坡将书斋名曰:“喜雨斋”,不像现代名士周作人爱得有几分无奈,他把书斋取名为“苦雨”。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36组语文课本经典篇目作文素材运用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36组语文课本经典篇目作文素材运用

1.学不已,善假物,用心一—《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学习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一个“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过程。

2.逆境与成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暴风雨中舞蹈”一个人要经得起风雨洗礼,一个国家要受得住飘摇动荡。

3.无奈与壮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沉寂四十三年的赤胆忠心,全都化作“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叹息。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也不过居住于寻常巷陌。

曾经威风凛凛的将军,而今却因两鬓斑白惶恐。

4.乐观与豪迈——《赤壁赋》千曲百调叹不尽人生须臾,千言万语吟不尽乐观之意。

那一声声弦乐,叹的是人生沉浮,渺如一粟。

那雄辩充满无尽的力量,尽显人生之义。

随波而去,这是何等放荡不羁,举酒邀月,烦恼便一饮而尽,东方既白,唯有杯盘狼籍。

5.智慧与忠诚——《出师表》隆中便晓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孔明没有神力,但他仍胸际天下,将复兴汉室视为己任。

拥十万兵力而不惧百万雄兵,神机妙算与足智多谋汇聚成智慧的化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一界书生,更是一位忠臣良相。

6.识才与机遇——《马说》“其真无马邪?”站在历史节点上的韩退之发出疑惑一问。

倏地,心中已有答案——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千里马,却有几人识?短短一叹,无奈一叹,是对千里马,更是对自己,对千千万万如他一般被埋没被搁置的人不甘的沉重一叹。

7.忠心与气节——《过零丁洋》四年的顽强抵抗终究没能改变国家破灭的结局。

虽身处敌营但仍不忘报国誓言;任身为战俘却决不低高傲之颅。

在惶恐滩,人们钦佩你的忠心!8.选择与初心——《鱼我所欲也》人的一生,如同一场棋战,充满了选择,如何决定去留、取舍,既考验智慧,更照鉴情怀。

选择因决然而自豪,生命因追求而精彩。

坚持自己的初心,我们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9.勤奋与诚信——《送东阳马生序》“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高考作文巧用用好课本素材

高考作文巧用用好课本素材

思考:本段文字是怎样将课本素材化入文章的?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一)巧借人物 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 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 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 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 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 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 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 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二)巧引诗句 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 几何”的无奈,“ 秋阴不散霜飞 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这 就是语文,如此丰富多彩的答案。
作文之巧用课本素材
检查预习
思考:本段文字是怎样将课本素材化入文章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 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 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 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 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 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 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 歌,人生几何”的无奈,“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 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这就是语文,如此丰富 多彩的答案。 (陕西高考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一)巧借人物
• 例2“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 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 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 邦有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 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 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 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槃。当拔 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 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 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 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 信,为你殉葬。 《题乌江亭 》2001年高考全国卷考生

高考作文 活用课本,写好作文

高考作文    活用课本,写好作文

无论是在高考中还是在平时考试时,同学们用得最多的素材就是名人类素材。

对于这样的素材,我们常常需要很多的时间去积累。

而最基本的就是立足于现有的课本,从课本中就能汲取很多这样的名人素材。

下面介绍几种运用课本名人素材的方式,以供灵活运用。

用法一横向铺陈横向铺陈指的是运用并列的方式使用素材。

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一项要求——材料丰富。

对材料的选择是做到材料丰富的先决条件之一。

在这一点上,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而是越典型越好,并且材料运用不能雷同。

在横向铺陈材料时,也一定要选择不同角度的材料。

比如古今中外的材料都要考虑到,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雷同,还可以使文章材料丰富。

例如:70岁开始学习登山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所以说影响我们人生命运的绝不是环境,而是我们持有什么样的信念。

当信念开始在心中矗立起来时,我们离成功的目标就越来越近了。

勾践卧薪尝胆终报家仇国恨,司马迁惨遭宫刑写成千古巨著,唐三藏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取得真经。

翻开史书,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达贤者,无不经过困苦砥砺走向成功。

2008北京残奥会冠军吴春苗就是凭借自身的顽强毅力摘得桂冠,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也是在失聪之后,将苦难化为动力,在自己信念的支撑下创作出了第九交响曲。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险。

这个片段材料丰富,因为用了古今中外的大量材料。

在选材上,这个片段做到了横向铺排,互不雷同。

在读者看来,本文的作者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这也是令读者佩服的地方之一。

用法二提纲挈领提纲挈领指的是抓住要领,简明扼要。

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一项要求就是“结构严谨”。

对于议论类的文章,清晰的思路可以使读者对文章一目了然。

这就为作文获得高分提供了有力保障。

例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的一生也算得上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然而,当不如意事降临到他的头上时,他却能够达人知命,笑对人生。

反过来想想,如果他没有豁达的胸襟,如果失去乐观的情怀,他又怎能吟咏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言壮语。

高考作文系统写作指导之课本素材积累与运用

高考作文系统写作指导之课本素材积累与运用

高考作文系统写作指导之课本素材积累与运用一、解说: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高中生的一个难题。

很多同学平时花大力气死记硬背的一些素材,临到考试又都忘得差不多了,即使记起一些,也是零零碎碎,不够完整。

其实,不必刻意去记很多的材料,我们可以就从学过的课文入手,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素材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或对不同的课文素材进行分论题进行整理,这样就使得课文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示例:(一)同一课文素材多角度分析:【课本素材】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史铁生《我与地坛》【素材解读】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绝望过、焦躁过、埋怨过、颓废过……然而在母亲的关爱中,在地坛沧桑的历史启迪中,他终于想通了关于生命的意义,走上了写作之路,经过一番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他的作品用深情和智慧感染了无数人。

【适用角度】(1)适用于成长励志类:坚强21岁,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这最美好的年华里,史铁生永远地被命运钉在了轮椅上,再也没有站立的可能。

他焦躁不安,他悲观绝望,他行尸走肉一般徘徊在偌大地坛里,向静默的历史询问关于生与死的答案。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终于,他找到了完美的答案。

就这样,他走出了山重水复的烦恼,走进了柳暗花明的喜悦。

在发现生命通道的喜悦里,他战胜了自己,拨开了命运的迷雾,阳光再一次温柔地笼罩。

于是,我们看到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看到了《我与地坛》,看到了《务虚笔记》……最重要的我们看到一个钢铁一般坚硬的生命,虽卧于床榻,虽坐于轮椅,却比大多数人更顶天立地。

(2)适用于情感道德类:母爱在史铁生绝望颓废的日子里,母亲一直默默地陪伴在他的身旁。

高考语文作文课本素材活用

高考语文作文课本素材活用

课本素材活用1.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适用话题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成大事者应有一颗宽大的心精彩运用烛之武,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在国家危难面前,他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们敬佩。

2.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适用话题仁厚、情义精彩运用人心不是用武力征服的,而是用和平、仁爱。

太子丹用仁厚爱人之心获得了樊於期的信任,同时也成就着丹的高洁品质。

3.刘邦(《鸿门宴》)适用话题机智、知人善任、把握机遇精彩运用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便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

4.项羽(《鸿门宴》)适用话题鲁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听取别人的意见、沉着冷静精彩运用缜密的勇者,尤其要坦荡正义。

歌德说,善良的人在追求中即使迷惘,也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项羽虽勇,终因心胸狭窄自刎乌江;李自成虽勇,终因贪图享乐断送江山;汪精卫虽勇,终因心术不正遭千古骂名。

心胸坦荡满怀正义的善勇者才是苍茫尘世间的胜者。

王蒙在《逍遥》一文中写道,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了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尘世间。

不论周遭诱惑多好,迷雾多少,内心总要点亮一盏正义的明灯。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适用话题不拘小节精彩运用曾国藩以方圆谋人生,坚持着“定准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的信条;越王勾践,在失败后以当奴隶于吴为“小节”,卧薪尝胆,十年积蓄,一朝灭吴,最终成就了立国的大事;韩信不拘于胯下之辱,最终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

这些成大事者其志不在小,将目标放远,从大局着眼,不拘小节,最终获得成功。

高考语文复习 怎样运用教材内的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复习 怎样运用教材内的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复习怎样运用教材内的作文素材论据篇先读[例文1]:且息且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人生的求知路上上孜孜不殆,踽踽独行是美好。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初夏的午后在骄阳里聆听蝉鸣,入夜于茵茵芳草中遥望碧天里的星星,也是美的。

人生路上,总是险滩连着彼岸,深溪连着幽谷,寒窗的春帏外游弋着阳春里的风筝,行兵的巷道尽头是满园欲滴的春梅。

有的人征服了高峰,又举目遥望更险峻的山岸;探得了魂宝,又跃跃于另一次奇异的冒险:策马路过梅园,却一心想着直奔边关,戍国杀敌。

这样的人不是痴顽,而是执着,他们在奔波里冲击生命的极限,在征服里体验生命的快乐,在无所息里实现自己的终极意义,最伟大的战士都渴望战死沙场,在死神带来的永恒憩息面前,他粲然微笑,死得其所。

有的人,驾一叶扁舟,凌万物之茫然,却不想到达任何彼岸,只是徜徉自建,听风饮露。

他们秉烛夜游,访仙探鬼,只是感慨于岁月如寄,而风光无限,不得遍赏。

这样的人,不是放纵颓靡,只是潇洒自如,他们在漫游里赏玩生命的细节,在驻足遐观中纪念流逝的时间,在诚挚的诗篇里讴歌造化的神秀。

升仙的道人不问红光俗世,只是静坐修行中获得人格的圆满,生命的休憩。

故而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只是对不同生活方式的一种注解,没有一种是尤其高尚,没有一种尤其鄙俗,真正活出自我的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实现了毕生的追求,获得了精神的完满。

生无所息的人绝不会像汲汲于富贵的高老头一样死在最后一次对金币的攫取中,而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在与天庭与痛苦的不懈抗争中使精神永驻。

生有所息的人绝不会像沉湎于安逸的“多余的人〞一样死在颓散的床褥上,而如御风列子,窥破了天地的原道,乘六气之辨游于苍茫的宇宙。

生无所息,本身也是在生命意义里的一种慰息;生有所息,也是在愉悦祥和里对心灵的一种探求。

在西西弗斯的推石上山的路上,也许就有过陶谢的履印,叹赏过沿途的风景,他们擦肩而过,互道一声问好,我们也不妨放下执着的争辩,循着人生的风景路且息且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素材:妙用课本素材还在为处处苦寻作文素材而烦恼吗?还在为找不到新鲜视觉而挠头吗?原来,素材最多最全的竟是我们相伴三年的语文课本。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过空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

”作为高中生,写作的“优美的原料”来自何处,很大程度来自于所学过的高中课本。

下面以高中语文部分篇目为例,谈谈如何积累课内写作素材并运用。

课内素材一、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

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

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我们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

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

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

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示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

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

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

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

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

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

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

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

”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评说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

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

触龙,老朽矣,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课内素材二、《鸿门宴》(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然垓下一战他却一败涂地,终酿千古遗恨,何也?这是“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

”是因为没有夺取天下的深谋远虑。

至垓下被围,乌江亭长劝项王渡江东称王,以期卷土重来,然项羽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最终“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

真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

毛泽东则说“不可沽名学霸王”。

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

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

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

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

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违背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

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

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点拨】杜诗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在雄浑的历史画卷中抒写属于自己的一页。

王诗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大胆地设想,即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是不愿与项羽从头再来的。

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李诗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褒赞其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毛诗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

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学习楚霸王项羽沽名钓誉的做法。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史记》中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的壮大场面。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俩人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其语言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

项、刘性格之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

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

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

◆经典历史镜头一场“鸿门宴”让我们认识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优柔寡断、自大轻敌的项羽;善于用人、狡诈多端的刘邦;多谋善断、临变不惊的张良;老谋深算的范增;智勇双全的樊哙……他们各自的命运也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感叹和思考:历史造就了项羽,时势却成就了刘邦;对项羽,人们只是欣赏而不愿意效仿;而刘邦,这样一个市井无赖,却成就了帝王之业。

究竟谁是英雄,这是一个难题,也恰恰给我们的写作提拱了发挥的空间。

【写作应用】这则素材可以用于“个性”“英雄”“听取别人的意见”“认识自我”“强和弱”“战胜对手和提高自己”“历史与镜子”等有关的话题的写作中。

历史是一个宝库,写作时要依据要求,巧妙地引用和变换角度,合理地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课内素材三、经典人物——祥林嫂,旧中国一位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

她勤劳能干,为了生存,逆来顺受,深受封建制度迫害,并且没有任何反抗意识,最终沦为乞丐,孤寂凄惨地死在鲁镇一派“祥和”的祝福中。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

虽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

她的心是封闭的,与外界隔绝的,孤寂的,最终在孤苦中等待。

水生嫂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

她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