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林木病理学1林学

林木病理学1林学

病生态学:环境条件和疫情流 行规律
探讨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和光照等。研究疫情在森林中的传 播规律,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病理解剖学:病变特征和病程 发展分析
通过病理解剖学观察和分析,揭示病害对林木的病变特征和发展过程。了解 病理变化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病害综合治理:防控措施和应 急处理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森林植物疾病的科学,涵盖了病原学、病生态学、病理解 剖学和病害综合治理等多个方面。
林木病理学的定义和概述
林木病理学研究森林植物的病害,包括病原体、病害类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了解病害对林木生长和森林健康的影响。
病原学:病原体和病害类型
研究林木病害的病原体,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微生物。了解病 害类型,如根部病害、叶片病害和干腐病害等。
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进行病害防控。探讨应急处理方法,最大限 度地减少病害对森林资源的损害。
案例分享:近年来林木病害调查与研究 实践
分享近年来的林木病害调查和研究实践案例,探讨病害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展示对森林健康和生态总结林木病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目前的挑战和面临的机遇。展望未来,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发展议 题。

林木病理学修订版2012年4月19日

林木病理学修订版2012年4月19日

林学09-2 刘阳阳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第一章林木病害基本概念第1节林木病害的定义1. 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正确理解林木病害概念,需注意两个要点:病害的发生是林木产生一系列病变的结果,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病理程序。

害虫和动物咬伤、机械损伤、风折、雪压和火灾等伤害没有引起林木发生病理过程,不能称为病害。

病害的定义是从人类的经济利益出发的,对于那些不引起经济损失,反而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特异性变化,也不能称为病害。

如林木菌根菌在侵染根部后形成的菌套,豆科植物的根瘤。

2. 林木病害分类侵染性病害:由侵染性生物引起的病害。

具有侵染性。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如不适于植物正常生活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组成等)。

不具传染性,又称之为生理病害。

二、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必考)1.寄主:遭受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

感病寄主抗病寄主免疫寄主2.病原:直接导致寄主发病的因素。

生物性病原:称为病原物。

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

非生物性病原3.诱因:间接引起寄主发病的因素。

4.生产活动:种苗调运耕作抚育施肥等三、发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类在认识植物病害及其流行原因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自然发生说、唯病原说的漫长历史。

直到1933年,林克 (Link) 指出:如果认为病原物是引起病害的原因,将妨碍考虑病害的性质和引起病害的原因和机制。

从而提出了著名的病害三角(The disease triangle)。

病害三角学说 (Disease Triangle)Link(1933)提出病害三角学说 (Disease Triangle):感病的寄主植物、具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角形的面积。

林木病理学8(林学)

林木病理学8(林学)
林木病理学8(林学)
欢迎来到林木病理学8(林学)的世界!本次演讲将向您介绍林木病理学的概述、 重要性、常见疾病、病因传播途径、诊断方法技术、预防治疗措施以及未来 发展趋势。
林木病理学的概述
林木病理学研究树木疾病的起因、发展过程及其对树木的影响。它是林学中 重要的学科之一,涵盖了病理病原菌、病原体与树木的生理和生化反应。
叶霉菌病
由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 会导致树木叶片发生斑点, 影响其光合作用。
林木病理学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1 环境因素
高湿度、低温度和缺氧等 环境条件有利于一些病原 体的繁殖和传播。
2 生物性因素
昆虫、真菌和细菌等生物 性病原体可以通过接触、 咀嚼或侵入树木来引起疾 病。
3 人为因素
人工操作、植物引种以及 不当管理等因素也会导致 树木疾病的发生。
林木病理学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1
观察病状
通过观察树木叶片、树干和根部的异常
病原学检验
2
症状,诊断树木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通过采集和分离树木组织中的病原体,
确定引起疾病的具体微生物。
3
分子检测技术
应用PCR和DNA测序等技术,快速鉴定和 分析树木病原体的遗传信息。
预防和治疗林木病理学疾病的措施
严格管理
林木病理学的重要性
林木病理学的研究对于保护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了解并预防树木疾病的发生,确 保林木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林木病理学疾病

树木溃疡病
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 会导致树木慢性溃疡和死亡。
白根腐病
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疾病,会 导致树木根部腐烂,影响树 木的稳定性和生长。
• 定期巡视和监测林木健 康情况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

第1章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一、林木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中,由于遭受病原物的侵害或外界环境条件的不适宜而产生的不正常现象。

如林木生长不良,林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甚至林木死亡等。

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二、林木病害的三个要素1、病原:引起林木生病的直接原因。

(1)侵染性病原:以林木为营养来源的寄生(生)物。

包括菌物、病毒、细菌、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藻类和螨类等。

✓又称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由侵染性病原引起的病害都有传染性,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不适于林木生长的各种环境因素。

✓主要为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大气因素的不适宜。

✓非侵染性病原不具传染性,故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常为侵染性病害的诱因。

2、寄主:病原物寄生(侵染)的对象。

✓对侵染病害而言,称为寄主。

✓对非侵染性病害而言,称为感病植株。

3、环境条件:病原与寄主共同生存的空间。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关系是病害发生发展的基础。

✓可人为改变环境,使环境有利于目标树种,而不利于病原物的活动,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三、感病林木的病理变化生理上组织解剖上外部形态上四、林木病害的症状1、何谓症状?◆症状:即指外部形态上所表现的异常特征。

◆病症(病征):指病原物在林木体表表现的肉眼或放大镜下可见的特征,如真菌病中产生于病部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2、症状的类型:(1)变色(褪绿):指叶绿素的形成不正常而导致的病部的色泽不正常。

✓多出现在叶部,也可出现在果实上。

✓常见的有:褪绿、白化、黄化、紫化、花叶。

(黄化,李黄化病)(紫化,杉苗和松苗紫化病)(花叶,桃花叶病)(花叶,杨树、苹果花叶病)(花叶,黄杨“花叶病”)(花叶,洒金榕“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或组织出现死亡。

✓可出现在干、枝条、叶和果实上。

(斑点、核桃叶斑病)(斑点、枇杷圆斑病)(斑点、杨树褐斑病)(斑点、梨树黑斑病)桃细菌性叶斑病(溃疡、苹果干腐病)(溃疡)(溃疡和腐烂)(腐烂、苹果腐烂病)(3)畸形:寄主细胞或组织受刺激或受抑制而生长过度或不足,引起的各种怪异的形状,如产生丛生、变形(肿大、皱缩)、肿瘤等现象。

林木病理

林木病理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1 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1882年出版的《树病学》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林木病理学教科书,被认为是林木病理学诞生的标志。

2 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机构上和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局部的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死亡,这种现象被称作林木病害。

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寄主病原诱因生产活动。

林木损伤:是由瞬间发生的机械作用所致,受害林木在外部形态表现受伤之前在生理上没有发生明显的病理程序的伤害。

3 病害三角:在自然状况下,林木病害形成的过程涉及林木,病原和环境三方面,呈三角关系,称病害三角。

4 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等。

5 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致病因子=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菌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6 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致病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水分,光照,土壤,大气,肥料,农药等。

7 病植物的病理变化:生理病变是基础。

组织病变是过程,形态病变是结果。

8 病原物:引致植物病害的生物。

病原:引起林木生病的最直接因素称为病原。

9 侵染性病原:植物侵染性病原中的寄生性微生物。

包括菌物、病毒、细菌、植物菌原体、寄生性种子食物、线虫。

非侵染性病原:除了生物以外的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包括营养条件不适宜、土壤水分失调、温度不适宜、有毒物质10 寄生(parasitism):一方生活在另一方上,并获取其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绝大多数病原物寄生在植物上。

寄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11 组织病变性质:促进性组织病变、抑制性组织病变、分解性组织病变、组织补偿反应12 林木病害的症状:受致病因子的影响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1.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除生物体以外的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3.侵染性病原:指以植物为趋势对象的生物,多为寄生物,主要包括菌物,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类,螨类等。

4.病变:植物受病原物侵染以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5.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6.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7.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病症的总称。

8.腐生:是指从无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的生活方式。

9.寄生:是指从有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

10.共生:指植物与微生物形成共生体,二者均可从中得益的关系。

11.菌物:是具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型,能产生孢子的生物。

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并常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

12.营养体:菌物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部分。

13.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

菌丝体指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团。

14.菌丝组织:有些菌物的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态,交织成各种形状的特殊结构,如菌核、菌索、菌膜和子座等,对菌物的繁殖,对于环境的抗性有重要作用。

15.菌物繁殖体:菌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繁殖器官,菌物繁殖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种,孢子是菌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菌物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称为子实体。

16.无性繁殖: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7.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进行繁殖的一种方式。

18.菌物的生活史:是指菌物熊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也可叫做菌物的发育循环。

19.单主寄生:在一种寄主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复习林技0901班1、林木病害:林木对外界的环境变动和其他生物刺激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环境变动或刺激超出其适应范围时林木的正常生理活动便受到干扰破坏使其细胞和组织机能失调,表现出组织和形态的有害变化,对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2、林木病害发病原因(1)病原:生态系统中直接导致植物发病的因素。

分类:非生物病原:环境中不利于林木正常生长的物理化学因素引起非侵染性病害。

生物病原:以林木为取食对象的寄生生物。

引起的病害具传染性,因此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

(2)寄主:受侵染的植物对寄生生物而言。

(3)环境因素:林木所接触到的温度、湿度、气候、大气等一切外界因素。

(4)人为因素3、症状类型:变色、坏死或腐烂、枯萎、畸形、具有典型病症(霉粉、蕈(xùn)菌、菌核、菌索)4、林木病害发生的基本特征:有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病程)。

植物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后,首先表现为植物的正常生理机能失调,而后出现组织形态和外部形态的各种不正常表现,从而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

病害的基本特征与损伤概念的区别:损伤是外界对植物突然间造成的伤害。

如砍伤、啃伤、风折等。

5、症状:林木生病后外部形态所表现的不正常的特征。

它有两部分组成,即寄主植物的病变特征和病原物在寄主植物的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病状:林木生病后自身外部形态上产生的病变特征。

病症:病原物在寄主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肉眼可见的繁殖体和营养体等结构。

6、非侵染性病害定义: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环境中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疾病。

病原:(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温度不适、恶劣气候、大气与土壤水分、土壤湿度的不适宜)(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肥料元素供应不适;大气与土壤中的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林业栽培技术措施不当。

森林病理学林学

森林病理学林学
森林病理学林学
4.侵染性病害的实质: • 凡是生物引起的病害称侵染性病害 • 非生物引起的病害称非侵染性病害 • 植物和病原物在环境条件影响下,二者
相互斗争,最终形成寄主―病原物复合 体的一系列变化过程(致病基因和感病 基因) • 例如:有一种禾白粉菌寄生在小麦上, 25oC对禾白粉菌无利,对小麦有利, 于是无法侵染,20oC时则相反
森林病理学林学
• 在一定的时间内侵染性病害连续发生 的过程(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到下一个 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 包括四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场所, 传播媒介,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森林病理学林学
森林病理学林学
四.植物病害的分类
• 按主要病原分:研究共同规病 • 依寄主分:应用方便 • 寄主受病部位和器官分类:叶部病害等 • 传播方式:土传病害、昆虫、种苗传播 • 按寄主发育阶段:苗期病害、枝干病害
森林病理学林学
五.什么叫侵染循环
• 在一定的时间内侵染性病害连续发生 的过程(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到下一个 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 畸形:瘿瘤,丛枝,变形,疮痂 (在叶果表面细胞增生,木栓化出 现小突起)
• 枯萎:输导组织上
森林病理学林学
• 流脂流胶:针叶树流脂,阔叶树 流胶
• 粉霉:白粉病,煤污病 • 蕈菌:在枝干上形成的大型子实
体 • 注意:典型症状(一种病有几种
症状),同一种症状由不同的病 因引起
森林病理学林学
疮痂:多发生于叶片、果实、枝条上,病 部较浅,而且很局限的,表面粗糙,有的 形成木栓化组织而表面稍微隆起,有的产 生龟裂
• 环境条件不适宜才越冬,只能在 越冬的时候防治
• 是否有再次侵染,防治方法就不 同,一个病害的侵染循环必须搞 清才能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林木病害:林木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致病因素的作用,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病态),甚至死亡,引起经济损失的现象。

举列说明:松材线虫病苗木茎腐病
2、病害三角:在自然状况下,林木病害形成的过程涉及林木,病原和环境三方面,呈三角关系,称病害三角。

3、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病原物)引起的林木病害,可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传染性病害。

4、致病因子=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菌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5、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林木病害无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林木个体间传染,故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6、致病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水分,光照,土壤,大气,肥料,农药等。

7、林木病害的症状:受致病因子的影响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内部症状:显微镜下观察;外部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

8、坏死(necrosis):发病植物组织和细胞受破坏而死亡。

9、斑点(spot):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

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一。

包括角斑,轮斑,环斑,条斑等。

如玉米大、小斑病、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等。

10、枯死:芽、叶、花局部或大部分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等。

11、穿孔和落叶落花落果: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发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12、疮痂(scab):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发病组织上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隆起,病部较浅。

13、溃疡(canker):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

如柑桔溃疡病等。

14、软腐:若胞壁中间层光受到破坏,出现细胞离析,后发生细胞消解,则称为软腐(soft rot)。

15、幼苗根或茎腐烂后,直立死亡的称为立枯(wilt)。

16、猝倒:地上部分迅速倒伏的则称为猝倒(damping-off)。

如棉菌立枯病,蔬菜苗期猝倒病等。

17、生理性萎蔫:常发生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由于植物蒸腾失水速率大于根系吸水的速率而引起。

早晚可恢复的称暂时性萎蔫,出现后不能恢复的称永久性萎蔫。

18、病理性萎蔫;是由于病原物侵染繁殖后堵塞维管束或分泌毒素破坏维管束所致。

如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瓜类枯萎病等。

19、畸形(malformation) 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过度造成的形态异常。

20、矮缩:矮缩的植株节间缩短、茎叶簇生,如水稻矮缩病等。

21、矮化:矮化的植株各个器官的长度成比例变矮或缩小,病株比健矮小得多。

22、徒长:如稻苗受恶苗病菌侵染后,叶部细胞延长,但细胞数并无增加,成为黄叶高脚苗。

23、丛枝(rosette)或发根(hairy roots):植物的不定芽或不定根大量萌发所致。

如枣疯病,竹多枝病等。

24、瘤肿:植物的根、茎、叶上形成的大小不一的瘤状物。

如马铃薯癌肿病、果树根癌病等
25、病征:指在植物病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的形态结构。

常见于真菌和细菌病害
26、粉霉状物:具不同颜色、质地和结构的各种毛绒状霉层和粉末状一层。

27、锈状物:白色或铁锈色粉状物。

28、粒状物:不同大小的颗粒状物。

包括真菌子囊果和分生孢子果,菌核及线虫的胞囊等。

如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等。

29、伞状物:一般是指大型担子菌的子实体。

30、菌脓:细菌病害特有的病征。

常为黄色粘稠状项体,干后成菌胶菌膜成菌粒。

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

31、共生(symbiosis):营养空间等互利。

根瘤菌/豆科植物。

32、共栖(commensalism):无利害冲突。

非病原微生物/植物。

33、拮抗(antagonism):不生活在一起,否则对一方或双方有害。

放线菌/稻纹枯菌。

34、寄生(parasitism):一方生活在另一方上,并获取其营养物质。

绝大多数病原物/植物。

35、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

36、寄生物(parasite):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37、寄主(host):被寄生的生物。

38、活体营养生物: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39、死体营养生物:可从死的寄主组织或有机质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40、致病性:一种生物引致植物病害的能力,强调破坏植物的能力。

41、病原物:引致植物病害的生物。

42、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
⏹菌丝(hypha):单根丝状体
⏹菌丝体(mycelium):所有菌丝
⏹菌落(colony):在培养基中形成的形态
43、吸器:活体营养生物侵入寄主后,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特殊机构。

功能:吸收养分
形状:粉菌:掌状;霉菌:丝状;菌:指状;锈菌:小球状。

44、菌核:菌丝紧密交织成的休眠体,形状大小差异大。

✓内层:疏丝组织
✓外层:拟薄壁组织
✓表皮细胞:厚壁色深,较坚硬
✓功能:抵抗不良环境,适时形成新繁殖体
45、子座: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

功能:形成产孢机构;度过不良环境。

46、菌索:许多菌丝体平行组成的绳索状结构。

功能:抵抗不良环境,帮助菌体蔓延。

47、厚垣孢子:某些菌丝细胞膨大,原生质变浓,细胞壁加厚的孢子。

功能:抵抗不良环境,适时形成新菌丝。

48、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机构,通过无性生殖和有性繁殖分别产生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49、无性生殖: 不经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

50、孢囊孢子:形成于孢子囊内,子囊由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
孢囊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释放后可随风飞散。

51、分生孢子:产生于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孢子梗上,顶生、侧生或串生,形状、大小多种多样,单胞和多胞,无色或有色,成熟后从孢子梗上脱落。

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着生在分生孢子果内。

52、节孢子:产孢菌丝顶端停止生长后,形成许多横隔最后从横隔处断裂下来,形成以串孢子。

53、芽孢子:菌丝顶端膨大后,再以先芽方式形成孢子,或孢子以端出芽长出孢子。

54、有性生殖: 真菌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一般到后期)才进行。

55、有性孢子产生过程:菌丝分化→→配子囊→→雌、雄配子囊结合→→有性孢子。

整个过程可三个阶段:
⏹质配:两个性细胞融合,两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N)合并在同一细胞中,
形成双核期(N十N)。

⏹核配:融合细胞内两个单倍体的细胞核结合成一个双倍体的核(2N)。

⏹减数分裂:双倍体细胞核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的核(N),
回到单倍体阶段。

56、休眠孢子囊或合子:由两个游动配子配合形成的合子发育而成,萌发时发生减数分裂释放出单倍体的游动孢子,如壶菌、根肿菌。

根肿菌的休眠孢子囊萌发时通常仅释放出一个游动孢子,故其休眠孢子囊也称为休眠孢子。

57、卵孢子:卵菌的有性孢子,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触后,雄器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授精管进入藏卵器,与卵球核配,最后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厚壁的、双倍体的卵孢子。

58、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两个配子囊融合成一个细胞,并在这个细胞中进行质配和核配后形成的接合孢子。

接合孢子萌发时进行减数分裂,并长出芽管,端生一个孢子囊或直接形成菌丝。

59、子囊孢子:子囊菌的有性孢子。

常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结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孢子。

一般特点:子囊孢子着生在子囊(ascus)内;个子囊一般形成8个子囊孢子
60、子囊果主要类型:
❑闭囊壳:球状而无孔口。

❑子囊壳:瓶状或球状且有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

61、子囊座:由子座溶解而成、无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腔组成。

一个
子囊座由一个或多个子囊腔组成。

其中只有一个子囊腔的子囊座称为假囊壳。

62、担孢子:担子菌的有性孢子。

63、无性繁殖: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即从菌丝上长出分生孢子梗,
在梗顶端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形状、大小相差比较大,子囊菌的无性阶段是很发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