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的情怀 ——读鲁迅的旧体诗《别诸弟》有感
寄诸弟书心得体会

寄诸弟书心得体会第1篇:寄诸弟书读后感_450字寄诸弟书读后感_450字省察克治在整篇文章处处可见,如: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预为弟辈言之等等。
这几句话足以看出阳明先生是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时时刻刻都在改过和责善。
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是功勋显著,心力也达到很高境地,但他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自称自己习染深痼,克治欠勇,足见他对自己要求是多么地严苛,胸襟是多么地伟大!慎独自律在文中也不时看到,特别是这句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
就是说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时候,自己也要有发现不足的能力。
这又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的境界!学习这篇文章,一是要应该学习阳明先生常思己过的克治之工,他说过,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人看不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止步不前。
所以,应常常省察,要静坐思考,吾日三省吾身。
发现不足,就要果断克治,身体力行。
阳明先生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所以,要去除人欲,必须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不断在事上磨,才能让自己的内心保持保持清澈通透。
二是要学习他的胸襟和境界,特别是慎独时候,即使别人不知道,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知行合一。
第2篇: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赏析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赏析引导语:韦应物的作品《闲居寄诸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诗是诗人韦应物写给弟弟的怀念诗,下面我们来对这首诗进行简单的赏析。
闲居寄诸弟韦应物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赏析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树的清幽境界。
诗以“独怜”二字领起,诗人把自己置于西涧僻静的环境中,去独自观赏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声息。
也使读者似亲眼见到这位卸任不久的地方官,正踽踽独行于山水之间,充分领略自然美景,一洗胸襟。
浅议鲁迅旧体诗

浅议鲁迅旧体诗作者:邓双荣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6期摘要鲁迅先生的杂文、小说众所周知,脍炙人口,而其在旧体诗创作方面亦达到极高成就。
对鲁迅旧体诗的研究,既有助于了解作家的思想、创作道路,同时更有助于对他的其它作品的深入理解。
就其诗作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而言,鲁迅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战斗色彩,从诗作的艺术风格上说,鲁迅诗歌的主要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关键词鲁迅旧体诗屈原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On Lu Xun's Classical PoetryDENG Shuangrong(Wuhan Commercial service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56)AbstractLu Xun's essay and novels are well known, popular. In classical poetry and its creation, has reached a very high achievement. Study of classical poetry of Lu Xun, both help to understand the writer's thinking, creation,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depth of his understanding of other works. Poetry embodied in its ideological content, the Lu Xun's poetry to show us a wealth of content and a strong fighting era colors, the art style from the poetry that Lu Xun's style of poetry's main feature is depressed frustrated.Key wordsLu Xun; Classical poetry; Qu Yuan鲁迅先生的杂文、小说众所周知,脍炙人口,而其在旧体诗创作方面亦达到极高成就。
[有关鲁迅兄弟失和的一点看法]有关鲁迅群侠传看法的作文
![[有关鲁迅兄弟失和的一点看法]有关鲁迅群侠传看法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1ad595336c1eb91b375d45.png)
《[有关鲁迅兄弟失和的一点看法]有关鲁迅群侠传看法的作文》鲁迅兄弟失和一事,由于当事人的回避和周建人不很明确的解释,到今天还得不到比较完满的说法。
有两事可以说明周作人的日本妻子信子对鲁迅的真实态度:一是1924年6月11日鲁迅日记:“往八道湾宅取书及什器,比进西厢,启孟及其妻突出骂詈殴打,又以电话招重久及张凤举、徐耀辰来,其妻向之述我罪状,多秽语,凡捏造未圆处,则启孟救正之,然终取书、器而出。
” 这时鲁迅已经搬出八道湾近一年,信子竟然又骂又打,几近疯狂。
二是周海婴在《我与鲁迅七十年》里提到的一则往事:1948年某冬日下午,周海婴到北京,章川岛领他去过八道湾房子。
“走进里院,但觉空荡荡的,很寂静,仅有西北角一个老妇人坐在小凳上晒太阳。
老妇把章川岛招呼过去,大概是询问来者是谁。
章执礼甚恭,谁知仅简单地问答了几句,忽见老妇站起来,对着我破口大骂起来。
后来似乎感到用汉语骂得不过瘾,又换了日本语,手又指又划,气势凶猛,像是我侵入了她的领地。
章先生连忙拉我退到外院,告诉我,她就是周作人的太太羽太信子”。
沉默了二十五年的情绪竟还可引爆。
这属生理嫌恶,条件发射似的,听到鲁迅名字,信子就会失去理智。
似乎不应该。
鲁迅对周作人、羽太信子有恩。
从他当初为接济家人回国,到兄弟同居后,工资交给羽太信子,到每月按时给东京她家寄钱,给她弟弟重久钱,替她妹妹福子交学费,甚至在他认为羽太信子把他赶出八道湾以后,还继续给羽太信子家里人钱。
1925年10月7日羽太重久给鲁迅信:“上月蒙兄给予及时补助,非常感激。
……对你长年以来的深情厚义和物质援助,真不知说什么才好。
”(黄乔生《周氏三兄弟》)做哥哥的到这分上,还有什么话说?我在日本生活了近二十年,知道在那里报恩是一种社会常识,每一个人在幼年时就会受到知恩必报的教育。
鲁迅为羽太信子家做了那么多事,照日本社会常识,其中任何一件都必要羽太信子费很大心力去报答的。
羽太信子是日本人,一般会遵守她们的社会常识,除非几种情况,一她本来就是个小人;二她是普通人,出于某种原因恩将仇报,但这时她会受到良心谴责;三整个事情是个误会。
弟兄鲁 迅读后感

弟兄鲁迅读后感《弟兄鲁迅读后感》最近读了鲁迅先生的《弟兄》,这可真是让我心里泛起了不小的涟漪。
《弟兄》这篇小说,初看时觉得平平淡淡,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一般。
然而,越读越觉得其中滋味复杂,仿佛看到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那微妙又难以言说的关系。
故事里的张沛君和靖甫是一对兄弟,平日里兄友弟恭,看起来关系那叫一个好。
可当靖甫生了病,可能是猩红热,张沛君的内心世界开始翻江倒海。
他一边忙着为弟弟找医生、抓药,表现出一个关心弟弟的好兄长形象;一边呢,自己的私心杂念却不断往外冒。
比如说,张沛君想到万一弟弟有个三长两短,他得承担起照顾弟媳和侄子的责任,这生活的担子可不轻啊!他甚至还梦到自己和弟弟在争抢财产。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在面对亲人可能遭遇的困难时,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矛盾的心理?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和这小说里的情节还有些相似之处呢。
那是我叔叔生病的时候。
叔叔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身体向来健壮,突然就病倒了,还是挺严重的病。
一开始,大家都忙着照顾他,我爸妈跑前跑后,联系医院,找专家,我也跟着帮忙送饭送水。
那时候,真的一心就希望叔叔能快点好起来。
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叔叔的病情不见好转,家里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沉重。
我发现自己心里也开始有了一些奇怪的想法。
我担心万一叔叔治不好,家里的经济负担会加重,爸妈会不会因此压力太大。
我甚至想到,以后逢年过节,可能再也没有叔叔爽朗的笑声和热闹的气氛了。
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特别愧疚。
我怎么能这么想呢?那可是我亲爱的叔叔啊!但我又没法控制自己不去想这些现实的问题。
就像小说里的张沛君,他明明是真心关心弟弟的,可那些自私的念头还是会不受控制地钻出来。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真的太真实了。
鲁迅先生通过这篇小说,把人性的复杂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没有去刻意批判或者赞扬什么,只是把这种真实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去思考。
回到现实中,我觉得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有过这样矛盾的心理就觉得自己是个坏人。
鲁迅 冷峻与温情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
• 杂文 思想的高峰 •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 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 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 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 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作为师长的鲁迅
2014-4-8
作为丈夫的鲁迅
• 朱安 包办婚姻 •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 是我所不知道的。”鲁迅明知无爱,却又不得不接受这个 婚姻,据他日后解释,一是为尽孝道,他甘愿放弃个人幸 福;二是不忍让朱安作牺牲,在绍兴,被退婚的女人,一 辈子要受耻辱的;三是他当时有个错觉,在反清斗争中, 他大概活不久,因此和谁结婚都无所谓。
• 鲁迅的青年观 • 鲁迅的革命观
作为兄长的鲁迅
• 秋天里,桂花飘香,家里人爱在桂树下歇 晌,鲁迅和周作人出人意料地表演起自编 的儿童剧,把大人逗得乐不可支。冬天,家 中盛水的大缸里结了一层薄冰,鲁迅敲碎 后捞了来分给周作人吃,咬得满嘴爆响。
• 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夜半 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
• 几年后,周作人开始恋爱了,他相中的是个日本 姑娘,叫羽太信子。到了1909年,周作人和羽太 信子的恋爱已是瓜熟蒂落,两家商定了日子,打 算结婚。为此,周作人又是高兴又是烦恼,因为 当时周作人的开销主要是来自官费,一旦成了亲, 就远不够花费了。为了成就弟弟的学业和小家庭 幸福,鲁迅决定放弃自己在东京的第二步文学活 动的计划以及去德国深造的机会,准备回国谋事。
冷峻与温情
鲁迅
作为儿子的鲁迅
2014-4-8
作为儿子的鲁迅
• • • • 生于绍兴 遭遇变故,寄人篱下,少年失怙 孝顺母亲 鲁迅对母亲隐瞒了自己的病情。青年时代, 鲁迅就发现自已患上了肺结核,也就是 《药》里华小栓患的那种病。但鲁迅一直 瞒着母亲,直到临终前才在给母亲的信中 说出了实情。1936年10月19日,鲁迅就在 上海病逝了。母亲听到这消息,悲痛得哭 不出声来,直到七天后才大哭一场。
淇奥和黍离的读后感

淇奥和黍离的读后感岁月是染泪刀――读《诗经・黍离》有感彼黍春草,彼稷之苗。
行及安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曰我心弊,无人知晓我者曰我蠲。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我怀念你。
可我怀念的是从前的你。
琉璃瓦与青瓷瓶,金銮殿与沉香屑,四角天与红围墙,曾经轻易挥霍了那么多纸醉金迷的日子,如今回首却只觉沉痛。
并言?并言?现在我安静地站在你面前,不是一时蓬勃发展,不是心血来潮。
我想念了你这么久,从返回的那一刻起,思念的弦从未暂停在我心底弹头一首婉转的曲。
并言?并言?胁迫我故地重游的,就是心中不堪重负地方想念,哪怕晓得去路就是一场瞻仰与悼念,我也就可以孤身前往。
现在的我再度站在这里,还来不及明了,曾经是幻影,怀念是陷阱,前路是梦境。
你看看你绿苗依依,所述曾经满眼金碧辉煌?你看看你战火未强奸,所述身后altered断壁残垣?你看我沉默不语,可知我有万千思绪徒留叹息?你看我面容依旧,可知我已伤痕累累遍体鳞伤?我想念你。
可以我想念的不是此刻的你。
往复盘旋,往复盘旋,与否沉没天地都无法使时光翻转?浅门锁眉头,浅门锁眉头,必须怎样才能加固不好所有裂缝使你光鲜亮丽依旧?谁知道,谁了解,此刻的我像是沉溺在无边的深蓝里,头顶是渐次灭顶的泡沫,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深渊,我不可遏制地往下沉,好像永远也触不到底。
我只看了你一眼,就难过得说不出话了。
彼黍春草,彼稷之穗。
行及安靡靡,中心例如醉酒。
知我者曰我心弊,无人知晓我者曰我蠲。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杨柳依依,桃花依旧笑春风。
沧海桑田是摆脱不了的命,物是人非是如影随形的咒。
我东站在你脚下,你盘据在我面前,你我仅外木半尺,可以这却是世界上最北的距离了。
一个就是繁盛的遗迹,一个就是苟安的躯壳,一个就是时代的耻辱,一个就是低贱的印记。
你说,――我们是不是从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从此天各一方,两不相关?这天堑般的距离,从我弃你而去的那一刻起就无法消弭了吧。
横跨一朝的盛衰,我的指尖触摸你冰冷残破的墙。
青苔深深,你支离破碎的墙面被坚硬湿漉的绿意全面覆盖,像更触目惊心的疤痕。
《致诸弟》读后感

《致诸弟》读后感1. 读了《致诸弟》,我就想啊,曾国藩他对弟弟们那可真是掏心窝子的好呀,就跟我哥对我似的。
他说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嘿,这让我想起那次我在屋里写作业,写着写着就开小差玩起了橡皮,我哥一进屋就瞅见了,大声说:“你这天天在屋里,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用心在学习呢!”那语气和眼神,跟曾国藩操心弟弟们读书的劲儿一模一样。
我当时还不服气呢,可后来想想,这不都是盼着咱好嘛。
所以说呀,亲人之间的唠叨,那可都是藏着满满的爱呀,可别不当回事儿喽!2. 《致诸弟》里曾国藩老念叨让弟弟们要勤奋努力,他讲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这可太对啦!就说我邻居家那小弟弟吧,想学骑自行车,刚开始可积极啦,天天推着车就往外跑。
可没两天,摔了几跤就不干了,把车扔在一边不管了。
他姐姐就着急了,跟他说:“你这哪行呀,干啥不得坚持坚持呀,就像你上学读书,能学一半就不学啦?”这不就跟曾国藩劝弟弟们要有恒心一个样嘛。
咱要是想做成啥事儿,没个恒心,那不就跟小弟弟学骑车半途而废一样,啥也干不成呀,得坚持到底才行呢!3. 读完 《致诸弟》,我觉得曾国藩对弟弟们的期望可高啦,他说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我就想到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手工那次。
我觉得自己做得可好了,就有点得意洋洋的,到处给人显摆。
结果另一个小伙伴指出我做得不对的地方,我还不愿意听呢,嘴硬得很。
这时候我爸看见了,就把我拉到一边说:“你看你,咋就不能虚心点呢,别人给你指出来是为你好呀,就像你读书,不懂的就得虚心请教呀,哪能觉得自己啥都对呢。
”哎呀,这一听,我才明白过来,就跟曾国藩说的要虚心一个道理呀。
人要是不虚心,咋能进步呢,得学着把自己那骄傲的小尾巴收起来喽!4. 看了 《致诸弟》,里面那句 “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
”可让我感触挺深的。
记得有一回,我和妈妈去逛街,我看中了一个特别漂亮的玩具,老贵老贵了,非要妈妈给我买。
妈妈就说:“咱家里又不是大富大贵的,不能啥都买贵的呀,得省着点花,过日子就得讲究个节俭呢。
鲁 迅作品的读后感

鲁迅作品的读后感《读鲁迅作品有感》说起鲁迅,那可是大名鼎鼎啊!以前在学校里,老师总是让我们读他的作品,当时只觉得有些晦涩难懂,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他的作品,却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还记得第一次读《孔乙己》的时候,我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他总是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站着喝酒却又要摆出一副读书人的架子。
每次去咸亨酒店,他都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可他还在那里自说自话,卖弄着自己那点所谓的学问。
“多乎哉?不多也。
” 孔乙己那摇头晃脑说出这句话的样子,仿佛就在我眼前。
他明明生活已经如此穷困潦倒,却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面子,去做一些实实在在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他偷书被人抓住,还硬要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那副强词夺理的模样,真让人又可怜又无奈。
再看看周围那些嘲笑他的人,他们冷漠、麻木,把孔乙己的不幸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点笑料。
在这个小小的酒店里,展现出的却是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孔乙己的命运,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还有《狂人日记》,那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被那混乱的叙述弄得有些晕头转向,可慢慢地,我就被带入了那个疯狂的世界。
狂人觉得周围的人都想吃了他,他看谁都觉得不怀好意。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句话真的是太震撼了,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深深的恐惧和绝望。
想想那个时代,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人们变得愚昧、麻木,甚至失去了人性。
而鲁迅用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把这种黑暗暴露在阳光下,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病态。
读鲁迅的作品,就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
他毫不留情地揭露社会的问题,批判人们的劣根性,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那个时代的真相。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利剑,刺破了虚伪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下面的丑陋。
《故乡》也是让我感触颇深的一篇。
那个曾经充满生机的闰土,在岁月的打磨下,变成了一个木讷、卑微的中年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兄长的情怀——读鲁迅的旧体诗《别诸
弟》有感
这是鲁迅先生最早的作品之一。
作于一九00年。
当时鲁迅正在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物铁路学堂读书,这年他二十岁。
青年时期的鲁迅受到维新思潮的激荡,广泛接触了资产阶级进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尤其是严复的《天演论》的深刻影响。
从此他接受了进化论。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写给两兄弟的诗。
这首诗批判了中国当时存在的“生而知之”的唯心论的先验论。
中国旧时就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说法,宣扬文章学问,是靠“天才”条件,靠“灵感”,先天的,偶然的取得成功的。
但年轻的鲁迅却勇敢的提出“文章得失不由天”的观点,表现了摆脱传统束缚、反抗旧思想的斗争精神。
鲁迅先生兄弟三人,他为老大。
由于父亲早死,所有的事情鲁迅都是替母亲操心。
诗的首句写兄弟之间经常分别,一分别就是几年的情状,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奈和伤感。
第二句诗写分别之后各奔前程的路程之长和方式。
第三句诗写鲁迅对弟弟的谆谆告诫和激励,字里行间充满着浓郁的关
怀爱护之情。
第四句不仅仅是表达了字面意思,其实还有更深层的意思,那就是对于人生命运的把握。
人生的命运不是天注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双手操纵的,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年轻的鲁迅在当时提出这样的观点实属难能可贵,这也给他和他的弟弟们以很大的鼓舞。
鲁迅先生三兄弟都是当时的有志之士,在鲁迅的带领下,一个个都成为一代名人。
鲁迅后来成为大学教授,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周作人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教授,诗人,著有大量的文学作品。
周建人是著名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民盟中央委员。
他们兄弟三人可谓现代文学史上的“三周”,不逊于三国时期的“三曹”和北宋时期的“三苏”。
可以说,鲁迅先生两个弟弟的成长和成就与鲁迅先生的关爱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可是,周作人还是因为一些生活琐事与哥哥鲁迅闹翻了,以至于后来老死不相往来。
弟弟辜负了兄长的一片丹心,鲁迅先生成了真正的独行侠,令人遗憾。
这也许与周作人沦
为汉奸文人有点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