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县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弥勒市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

弥勒市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弥勒市位于云南省中部,是一个地势平坦、气候适宜的农业发达地区。
农业是弥勒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主要生计来源。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弥勒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弥勒市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弥勒市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
由于农民对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理解不够科学,加之市场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较低,导致农民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来提高产量。
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了污染。
2. 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
由于农药和化肥过度使用,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常常出现农产品残留农药超标等问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
3. 农业生产方式单一。
弥勒市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而且主要种植传统的经济作物,缺乏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容易导致农业生产风险集中和农产品价格波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促进弥勒市农业绿色发展:1.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
组织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引导农民熟练掌握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监管,把农产品质量纳入法律法规监管范围,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 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鼓励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通过有机农业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4. 多元化农业产业结构。
鼓励农民发展适合本地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例如发展特色农产品、生态旅游农业等,通过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结构来分散农业生产风险和降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5.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和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品质。
弥勒市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

弥勒市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弥勒市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滇南高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绿色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对弥勒市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农业面积扩大,生产方式单一。
弥勒市农业面积较大,种植业、养殖业是其主要农业类型,但由于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大规模种植、大规模养殖,导致生产方式单一,种植品种单一,容易造成土壤退化、水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较高的化肥农药使用率。
由于农业生产对高产高效有过度追求,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相对较大,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3.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过量,农产品中的农残含量较高,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由于管理体系不完善,农产品质量把关不严格,一些低质量农产品也进入市场,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4.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
弥勒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由于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方式落后,科技进步滞后,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存在资源浪费问题。
1.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例如推广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少耕地面积,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大小米、水稻、橡胶等农作物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力度。
加强养殖业标准化管理,引导农民逐步发展养殖业。
3.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鼓励农民合理施肥、合理使用农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把关。
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环节的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4.加强农业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
加大土壤保护力度,推行农业物联网技术,建立土壤监测和评价体系,加强土地利用效率的监测和管理。
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云南弥勒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云南弥勒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云南弥勒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旅游业的发展前景S (strengths)优势:一、弥勒是全国唯一与佛同名之地。
具备以佛文化为主题的佛文化为主题的战略优势。
二、弥勒又是彝族文化的发源地,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和舞蹈《阿细跳月》,曾先后登上国内外舞台,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彝族阿细跳月之乡”。
这又为开通可邑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游提供了独特优势。
三、处于东经103,北纬24°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春、温暖宜人,既适合花卉水果的生长,又深具避暑、暖冬休闲度假的天然优势。
尤其是弥勒政府一直以来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各种鸟类的栖息,高度体现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同时也造就了以云南红为代表的葡萄酒庄旅游特色。
四、喀斯特地貌形成了以白龙洞为首的钟乳石溶洞自然奇观,温泉和天然湿地也创造了以湖泉酒店、红河谷景区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以及丰富、可待开发的其它各种类的旅游资源。
五、处于昆明—河口的旅游经济圈和两广进滇的必经枢纽,距南宁600余公里,距中越边境口岸河口300公里,到普者黑只需三小时左右车程,至石林只有50公里。
未来的云贵铁路修建开通后,更是将距离首府昆明的时间从现在的130余公里缩短半小时,包括广州到弥勒的时间也只需小时,旅游交通优势将会凸显无疑。
W (weaknesses)劣势:一、关于弥勒佛道场的所在地一直存在争议。
一处是浙江义乌云黄山上的双林寺,相传这里在南北朝时期是由弥勒佛化身的傅大士创建的道场。
另一处是浙江奉化的雪窦山,相传弥勒佛祖的化身布袋和尚就是浙江奉化人。
还有一处为辽宁千山的龙泉寺。
从锦屏山景区,到弥勒的寺庙数量,佛文化的普及和品牌知名度的塑造推广等各个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支撑起弥勒佛道场的竞争。
二、虽然有着众多的旅游资源,但目前弥勒的旅游业现状却处于各自为政、散乱无序的初级阶段,如同一颗颗蒙尘的明珠散乱分布。
弥勒县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增长趋势
弥勒县的经济增长趋势较为稳定,年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
主要产业结构与特点
01
02
03
第一产业
弥勒县的第一产业主要以 农业为主,特色农产品包 括蔬菜、水果、花卉等。
第二产业
弥勒县的第二产业以工业 为主,主要包括制造业、 建筑业等。
弥勒县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2023-11-09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弥勒县概况 • 弥勒县经济发展现状 • 弥勒县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弥勒县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 弥勒县经济发展策略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弥勒县作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地 理优势。
弥勒县经济发展策略与建议
• 弥勒县位于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弥勒县 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 弥勒县仍需加强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支持,以实现经济 可持续发展。
第三产业
弥勒县的第三产业以旅游 业为主,拥有得天独厚的 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资 源。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产业结构单一
弥勒县的产业结构相对单 一,主要依赖于农业和旅 游业,需要进一步拓展和 优化产业结构。
人才流失
由于弥勒县地处相对较偏 远的地区,人才流失问题 较为严重,对经济发展产 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地理位置
弥勒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东邻文山壮族苗族自 治州丘北县,南接屏边苗族自治县,西连玉溪市新平县,北接昆明市石林彝族 自治县。
弥勒工业发展情况汇报

弥勒工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弥勒工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弥勒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快,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的入驻,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下面我将从产业结构、产值规模、科技创新等方面对弥勒工业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弥勒工业的产业结构日益优化。
随着工业园区的不断扩建和完善,弥勒工业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多个重点产业集群,为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弥勒工业的产值规模稳步增长。
近年来,弥勒工业园区不断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各类企业在弥勒工业园区的良好发展环境下蓬勃发展,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为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弥勒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园区内的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大批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弥勒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总的来看,弥勒工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值规模稳步增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支持力度,为弥勒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弥勒工业的转型升级,为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以上就是对弥勒工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能够对弥勒工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弥勒工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弥勒彝族地区经济发展之我见

弥勒彝族地区经济发展之我见杨爱国弥勒是一个多民族的县份,全县50万人口,少数民族占42%,其中仅彝族人口就占到总人口数的32%左右。
1954年成立弥勒彝族自治县,隶属宜良专区,1957年并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弥勒彝族在各乡镇都有分布,但大部分集中在山区乡镇。
彝族聚居的地区大多是居住地生态环境良好,生存条件差。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吃粗吃饱的问题在彝胞地区大都已基本解决,但与县内条件优越的地区相比,差距就比较大,若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就是天壤之别。
要使我们彝族同胞聚居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共享改革的成果,通过几年的分析观察,我认为主要注重解决以下几点:一、观念要与时代同步我从小生长在彝族聚居的农村,很清楚以前生活的环境:种的茄子、辣子、青菜、白菜,栽的核桃、板栗、桃子、李子,养的鸡、猪、鹅、鸭和牛、马牲口,都基本上为了自己消耗,满足生产,自给自足。
养猪为过年,养羊为上祭,养鸡去换盐巴,剩余卖卖添补下衣装。
包产到户那几年,村子周围森林茂密,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村上的几个年轻人整天无所事事,就时常偷砍几棵树,驮去卖卖,在街上暴饮暴食不说,又砍几斤猪肉,打几斤酒,回去大吃大喝打牙祭挥霍。
如此往复,现在村子周围,往昔的茂林不复存,村子里的人们依旧贫穷。
生活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意识的贫困。
思想意识的落后,是难以摆脱贫困的主要根源。
有了一点钱,不应该大吃大喝一吃了之,多考虑如何发展问题才有出路。
现在都很时兴劳动力市场,而农村则谓之换工,你帮我几天,我就帮你几天。
很显然,农活栽种很讲究节令,节令错过,忙亦白忙。
因此在要紧的节令期内到底谁帮谁?让劳力愿买愿卖成其为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应在我的彝家山寨发挥,虽然是小事,但能作为冲破意识牢笼的一种起初步尝试。
出钱请工,何尝不可,到时候你帮我多,你帮我少,邻里之间产生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也能得到有效根治。
二、丰富知识,寻求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较为迅猛。
弥勒市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

弥勒市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弥勒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一个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县级市。
近年来,弥勒市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文将分析弥勒市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目前,弥勒市农业生产以粮食、蔬菜、水果等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农业经济规模。
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弥勒市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不少农民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实现了农田的机械化管理,提高了种植效益和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
农业生产也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通过农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增值。
其次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弥勒市注重推广和应用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推广有机农业、精准农业、节水农业等绿色技术。
通过科学管理,调整种植结构,精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
再次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弥勒市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通过引进西瓜、蔬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增值,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是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弥勒市注重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田水源供应。
加强农田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农田污染防治,实施农田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农田保护区的建设,提高了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
弥勒市农业绿色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农业科技研发能力相对薄弱,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
农民的环保意识需进一步提高,加大农业生产中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宣传教育力度。
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的不畅,限制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弥勒市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

弥勒市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弥勒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云南省农业大县之一,也是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区域。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从弥勒市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一些对策,希望能够为该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转变弥勒市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逐渐从传统的耕作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整体的提高,为农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农田面积不断扩大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农田面积不断扩大,耕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土地资源保障。
3. 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弥勒市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的技术和设施逐步完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4. 农产品质量提升明显弥勒市的农产品质量逐渐得到提升,经过了严格的生产环节管理和质量把控,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 农业面临的环境压力大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弥勒市的农业面临着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压力。
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化肥、农药等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2. 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存在尽管农产品质量有所提升,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农产品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3. 农业产业链不完整弥勒市的农业产业链条相对薄弱,缺乏上下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和衔接,农产品的价值链条拉长不彻底,限制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 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虽然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三、对策建议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支柱产业单一,非烟产业的市场 竞争力不强
• 近些年,弥勒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建立在烟草产业的发 展基础之上,县域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 烟草工业一枝独秀的局面仍没有被打破。 非烟产业的效益不佳,产业集中度不高, 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导致 市场竞争能力较差。而且多数产业能够带 动的关联产业较少,从而产生的经济联动 效应不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三、弥勒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 2010年,弥勒县三产业的比重为8.7:77.6: 13.7 。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 水平的提高,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相对比重也发生 相应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 比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则经历 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成为国民经济 中最大的产业。由此可见,弥勒县的产业结构升 级调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弥勒县主要经济支柱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弥勒县概况 二、弥勒县最大的经济支柱 三、弥勒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弥勒县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1、弥勒县地理位置
石林县 泸西县
华 宁 县
弥勒县
丘北县 开远市
2、弥勒县交通状况
• 全县公路拥有量1749公里,公路密度为 43.7公里/百平方公里,县乡公路通畅率和 乡村公路通达率达100%,村至自然村间的 通达率为94.8%。公路线距昆明143公 里、 距蒙自140公里,昆河公路纵贯腹地93公里, 滇越铁路沿西跨境78公里,具有良好的区 位和交通优势,对开发本地资源,加强内 引外联,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开辟经营门 路,广聚各方财源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 用。
3、弥勒县居民情况
• 弥勒县现有总人口49.21万人,其 中农业人口43.35万人, 占总人口 的88.08%。居住着汉、彝、傣、 苗、回、壮等21种民族,少数民族 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1.42%,是 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县份。
4、弥勒县条件状况
• 县域地处低纬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雨 量充沛,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盛产粮 食、烤烟、甘蔗、油菜籽、生猪等,其名 优产品有红糖、白糖、冰糖、风吹豆豉、 优质蜂蜜、优质烤烟等,有“粮仓”、 “蔗糖之乡”和“烤烟之乡”的美誉,近 年发展壮大的又一产业酿酒葡萄为走红市 场的“云南红”、“神泉勒县最大的经济支柱产业
(以红河卷烟厂为代表的烟草产业)
• 1、红河卷烟厂简介
• 红河卷烟厂(以下简称红烟)位于云南省红河州 弥勒县内,成立于1985年,1987年正式建成投产。 红烟的起步和许多企业一样弱小、艰难,最初三 年的平均产量不足5万箱,固定资产不足5000万 元。1989年,红河卷烟厂的年产量仅为4.22万箱, 利润总额(税前)2437万元,亏损900余万元。 由于卷烟行业的激烈竞争和自身的投资不足,红 河卷烟厂挣扎在生存与消亡的边缘线上。
3、产业链较短,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 从整体上看,弥勒县各种产业均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只要细加研究就会发现,弥勒县的各种产业普 遍存在着产业链较短的问题,而且没有形成产业 集群。涉及到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少之又少,大部 分企业都只是在对原材料进行初加工后就投入市 场,导致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利润率也处于较低 的水平,从而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自然不强。 此外,由于未能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也在一定程 度上限制了弥勒县域各种产业的发展。
5、弥勒县经济情况
• 主要经济作物有葡萄、甘蔗、烤烟等。2009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2.5亿元,比上年增长 9.2%。财政总收入完成10.6亿元,比上年增长 1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亿元, 比上年增长2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 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6.5%;争取上级补助资 金9.1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全县工业总产值 完成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完成89.4亿元,增长5.9%,万元生产 总值能耗下降4.2%。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21.4亿 元,粮食总产量18.76万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总额完成4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8.34%。
• 1993年起,实现单品牌生产,是全国 唯一只生产单一品牌的烟草工业企业。 目前形成一个品牌(红河),十三个 品种(“红河V8”<软、硬>、“红河 V6”<硬>、“红河精品”<硬扁盒> “精品99”<软、硬>、“精品88”<软、 硬>、“红河66”<硬> “甲级”<软、硬 >、“乙级”<软、硬>),兼顾高、中、 低档次,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品 种结构。
• 1992年,邱健康出任红河卷烟厂的厂 长,红河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 期。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考 虑到红河的现实情况和烟草行业的竞 争态势,邱健康提出了“不求最大, 但求最好”的创新理念,并且大刀阔 斧地推行了五项工程:“品牌,管理, 人才,技术和原料”,这一系列的改 革措施使企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 阶。
4、高新技术产业较少,产品科技含 量较低
2、弥勒县烤烟种植情况
• 2011年,弥勒县认真落实“高茎壮苗深栽、 深耕深翻高起垄、适时揭膜促管理、适时 封顶留足叶片”4项适用烤烟生产技术;突 出“快采、快烤、快收、快调”,面对优 化烟叶结构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双重压力, 烟叶生产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共种植烤 烟16万余亩,收购烤烟叶49万余担,上等 烟比例高达73.9%,均价19.16元,实现烤 烟收入4.71亿元,亩产值达2873元,户均 收入18854元。
• 至06年9月末,总厂资产总额106.16亿 元 。根据弥勒县2010年统计年鉴, 2009年,红河卷烟厂生产卷烟112.1万 箱,经济指标按集团的24.45%分配, 工业总产值100.2亿元,工业增加值 75.8亿元,利税77.5亿元,其中利润 15.1亿元。包括复烤、彩印、铝箔、 甘油脂、包装、乳胶等卷烟配套产业 完成工业增加值2.8亿元,利税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