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渗透压-遵义医学院生理学精品课程
最新基础化学 2·4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精品课件

•晶体渗透压是维持细胞内外盐水平衡的主要因 素。
•胶体渗透压是维持毛细血管内外盐水平衡的主 要因素
•血浆中蛋白质浓度减少可导致水肿。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 二十一分。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 二十一分。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 二十一分。
334 mmol·L-1接近320 mmol·L-1,又因为 乳酸钠溶液的实际上 i 略小于2,所以,该溶液 仍然属于临床上的等渗溶液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 二十一分。
红细胞在不同含量的NaCl溶液中的形态图
9.0g.L-1NaCl 等渗溶液
5.0g.L-1NaCl
低渗溶液
15g.L-1NaCl 高渗溶液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 二十一分。
二、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 二十一分。
二. 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生物体液的渗透压(769.8kPa)
晶体渗透压(766kPa)
(由晶体物质产生)
NaCl KCl HCO3HPO42- H2PO4葡萄糖 氨基酸等 (1L血浆含7.5g)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 二十一分。
计算18.7g·L-1乳酸钠(M r=112)溶液的渗透 浓度。并判断该溶液属于临床上的等渗、低 渗还是高渗溶液?
解: c = 18.7/112 = 0.167 (mol·L-1)
Cos = i c ≈ 2×0.167 = 0.334(mol·L-1) = 334 mmol·L-1
最新基础化学 2·4 渗透压在 医学上的意义精品课件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 二十一分。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关于《血浆胶体渗透压》,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学习培训一些有关自身人体上边的一些健康教育知识,由于那样能够协助认识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是如何的。
血液血浆渗透压也是一种能够协助大家认识自己身体情况的一种检验方法,血液胶体溶液针对血液的协助是很重要的,胶体溶液能够除去血液中的病原菌,合理的抵御病毒感染。
有时在做常规体检的情况下,血液血浆渗透压也是需要检验的,由于这一针对一些病症的检验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针对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多学习培训一点,那样就可以更为认识自己的身体情况。
血液血浆渗透压血液血浆渗透压的标准值约1.5mOsm/L(25mmHg或3.3kPa)。
关键由血浆蛋白组成,在其中人体白蛋白成分多、相对分子质量相对性较小,是组成血液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血液血浆渗透压针对调整血管內外水份的互换,保持血流量具备关键的功效。
见识渗透压约为313mOsm/kgH2O,等于7个大气压力708.9kPa(5330MmHg)。
血液的血浆渗透压关键来源于融解于在其中的结晶物质,非常是电解质溶液,称之为晶体渗透压。
因为血液与组织液中结晶物质的浓度值基本上相同,因此他们的晶体渗透压也基本相同。
血液中虽带有多量蛋白,但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所造成的血浆渗透压甚小,不超过1.5mOsm/kgH2O,约等于3.3kPa(25mmHg),称之为血浆渗透压.因为组织液中蛋白非常少,因此血液的血浆渗透压高过组织液.在血浆蛋白中,人体白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远低于血蛋白,其分子结构总数远超过血蛋白,故血液血浆渗透压关键来源于人体白蛋白。
若人体白蛋白显著降低,即便血蛋白提升而维持血浆蛋白总成分基本不会改变,血液血浆渗透压也将显著降低。
血浆蛋白一般不可以通过毛细管壁,因此血液血浆渗透压虽小,但针对血管內外的水净化设备有关键功效。
因为血液和组织液的结晶物质中绝大多数不容易通过细胞质,因此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的相对性平稳,针对维持体细胞內外的水净化设备极其重要。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遵义医学院基础医学教育教研室

理论课(*);实践课()
考核方式
理论;实践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20
学分数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0学时;实践课学时
教材名称
《基础医学概论》
作者
主编
倪衡建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科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第七版
参
考
资
料
1.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姚泰主编.生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教案
课程_____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________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医学信息
年级______ 2011级本科
教师______陈远寿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称、学位_______教授、硕士___________________
部系、教研室____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_______
3.负反馈(negative feed back)
小
结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现象的基本规律和功能及其产生机理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正常人体,任务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其器官、组织等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理,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研究方法是生理学实验,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三个水平进行研究。
2011.08--2012.01第一学年第1学期
遵义医学院教案
【首页】
课程名称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
授课年级及专业
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医学信息
班级
1班
课程类型
必修课
公共课(*);基础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简述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

简述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
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在280~310mmol/L。
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总渗透压相等。
细胞外液中的大部分晶体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当其浓度发生变化时,可引起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及总渗透压的变化,而影响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水和晶体物质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血浆与组织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以及它们所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
血浆蛋白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当血浆蛋白浓度发生变化时将改变毛细血管两侧的胶体渗透压,而影响毛细血管两侧的水的平衡。
因此,虽然血浆胶体渗透压较低,但在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中起重要的作用。
生理学教学中血浆渗透压知识点微课的设计与实施

生理学是 以生物机体 的生命 活动现象 和机体各 个组 成部 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的一 门科学 , 是联系基础 医学与 临床医学
液 的生 理 和 临 床 意 义 。
临床上在 0 . 9 %N a C 1 溶液 中加入各种药物后直 接输入血管 治疗疾 病 , 它主要应用 了 0 . 9 %N a C 1 溶液是 血浆的等渗 溶液这
卫 生 职 业 教 育
V0 1 . 3 2 2 01 4 No . 2 4
生理学教学 中血 浆渗 透压 知 识 点 微课的设计与实施
李超彦 , 周媛媛
(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河南 漯河 4 6 2 0 0 2 )
摘
要: 生理 学是一 门重要的 医学专业基础课 , 其专业知识的繁杂和抽 象性促使 生理 学的课 堂教 学模 式不断改革。以生理
3 血 浆 渗 透 压 知 识框 架 与微 课 设 计 的结 合
意力 , 把握课程要点 。本文以生理学 中血浆渗透压知识点为例 ,
结合微课这一新 的教 学形 式 , 探讨血浆渗透压知识 点微课的设 计与实施方案 , 从而达到提高生理学教学质 量的 目标 。
1 血 浆渗 透 压 知 识 点 微 课 的 导 入 技 巧
学中血浆渗透压为例 , 结合 ̄- i g这一现代化的教 学新形 式, , 探 讨如何提 高生理 学的教 学质量。 关键词 : 生理学教 学; 微课 ; 血浆渗透压 中图分类号 : G 4 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1 2 4 6 ( 2 0 1 4 ) 2 4 — 0 0 6 1 — 0 2
仍 可 能会 发 生溶 血 现 象 。 因此 , 输 液 时输 入 的 液体 不 仅 要 求 等
血浆渗透压的概念课件.pptx

催肽释放酶; K :激肽释放酶; HK :高分子激肽原;
罗马数字表示相应凝血因子
三、抗凝系统 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 ㈠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中最重要的是抗凝血 酶Ⅲ。(抗凝血酶Ⅲ)
㈡ 蛋白质C系统 包括:蛋白质C、蛋白质S、凝血酶调节蛋
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770kPa 或 5775mmHg)
血浆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1.5 mmol/L (主要是白蛋白)
晶体渗透压:NaCl(80%)、葡
300mmol/L 萄糖、尿素等晶体 物质
四、血细胞生理 (一)血小板的功能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止血 和血液凝固过程。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罗马数字表示相应凝血因子
根据Ⅹ因子被激活的途径,血液凝固可 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凝血途径。
如果凝血过程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 激活Ⅹ因子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凝 血途径。
如果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FⅢ来参与因 子Ⅹ的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外源性凝 血途径。
小 结: 1.凝血过程是一种正反馈,一旦触发就会迅速进
复习思考题
• 简述血型测定原理和输血原则(自学)。
本章重 点
1. 名词解释: blood coagulation、血清、生理止血
2. 问答题: (1)叙述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 组成和作用。 (2)叙述生理止血的过程。 (3)叙述血液凝固发生的条件和过程。思 考正常情况下血液是如何保持流动状态的。
(二)缓冲作用
(三)防御和保护 生理止血; 抵抗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和各种免疫
功能。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一)组成
(二)血量 正常成年人为体重的7~8%。每公斤70~
血液凝固

(一)凝血因子: 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浆和组织内存 在着许多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之 为凝血因子。
现今已得到公认的凝血因子共有14个。
按照国际命名编号的凝血因子有12个。
国际命名的凝血因子
编号 中文名 英文名
fibrinogen prothrombin tissue factor Ca++ proaccelerin proconvertin antihemophilic PTC stuart-protet factor PTA contact factor fibrin-stabilizing 因子Ⅰ 纤维蛋白原 因子Ⅱ 凝血酶原 因子Ⅲ 组织因子 因子Ⅳ 钙离子 因子Ⅴ 前加速素 因子Ⅶ 前转变素 因子Ⅷ 抗血友病因子 factor.AHF 因子Ⅸ 因子Ⅹ 因子Ⅺ 因子Ⅻ 因子ⅩⅢ 血浆凝血激酶 血浆凝血酶前质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RBC和Hb的正常值 RBC Hb 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160g/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110~150g/L 新生儿 6.0×1012/L 5天内达200g/L
贫血(anemia): 血液中红细胞、Hb浓度低于正常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 : 外力→RBC→变型→恢复
4.收缩:
血小板内含有血小板收缩蛋白的微丝遍布整个 胞浆内,是血小板收缩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 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 可导致血凝块回缩和 血栓的硬化,有助于止血过程的加强。
•
•
5.吸附: 表面吸附血浆 中多种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在受 损血管局部的浓 度随之升高,利 于血液凝固和生 理性止血
血浆渗透压ppt课件

渗透作用表现在生物膜两面,水份由低渗透 浓度的一面进入到高渗的一面。在机体,体 液渗透浓度的改变,可使细胞内外。血管内
• 渗透张力可以用渗透浓度或渗透压表示。 渗透压是以压力为单位—毫米汞柱(mmHg) 计量。渗透浓度有重量渗透克浓度 (Osmolality)和容量渗透克浓度 (Osmolarity)两种计量方法。前者以每公 斤纯水中溶质渗透浓度为单位,后者则以
升(血浆)中溶质渗透浓度为单位。前者 为目前常用计量单位。
二,体液渗透浓度的生理学意义
• 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也包括体液渗透浓度的稳定。 正常人血浆渗透浓度各家报导略有差异,大致在 280 mOSm/kg*H2O.
• 血浆渗透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主要受丘脑下部 视前区的“渗透压感受器”控制。当血浆渗透压 浓度有2%的变化时,渗透压感受器即能感受。通 过调节垂体ADH的分泌,使血浆渗透浓度保持稳 定。当血浆渗透浓度上升时,ADH分泌增加,促 使肾小管重吸收。排出高渗尿。反之ADH分泌减 少,排出低渗尿,使血浆渗透浓度恢复到正常范 围。
颗粒数。在溶液中不离解的物质,
每一个分子是一个颗粒。电解质类
溶质,在溶液中离解成阳离子和阴
离子。无论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
每一个离子是一个颗粒。
1mM=1mOsm。
例如: • 1. NaCl在水中离解为Na+和Cl-。
NaCl的分子量为23+36=58。计算 0.9%NaCl的渗透浓度:
0.9%NaCl=900mg/100ml=9000mg/
1000ml 9000/58=155mM/L 也即Na+和Cl-各为155mM/L
0.9%NaCl=155+155=310mOsm/kg*H2O
• 2. NaHCO3在水中离解为Na+和HCO3. NaHCO3的分子量为23+1+12+16×3=8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无机盐
无机盐绝大部分是以离子形式存在 正离子:Na+、K+、Ca2+、Mg2+等 负离子: Cl-、HC03-、HPO42-、SO42-
作用:维持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酸碱 平衡和组织细胞兴奋性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男性:40%~50% 女性:37%~48% 血细胞的比容可反映红细胞的相对数量
成年女性 3.5~5.0×1012/L 110~150g/L
新生儿
6.0×1012/L 5天内达200g/L
贫血(anemia): 血液中红细胞、Hb浓度低于正常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 :
外力→RBC→变型→恢复
2、红细胞的主要功能: ①运载氧和二氧化碳 ②缓冲作用:酸或碱 ③具有免疫功能
(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
⑴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蛋白质
基本原料
⑵造血原料:
铁
叶酸
成熟因子
VitB12
①铁:Hb合成必需原料
成年人体内共有铁3~4g,约67%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成人每天需20~30mg铁用于合成RBC
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 ① 与表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 ② 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 ③ 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2)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指红细胞能够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 血浆中的特性
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 性。
血沉(全称红细胞沉降率)
(3)渗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正常值:0.45%
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临床意义:
如: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 遗传性球形RBC增多症患者其脆性特别大。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本章知识框架
血浆(血浆渗透压)
组成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生理特性 生成调节
血
血小板(板止血栓
液
血液凝固
抗凝
纤溶
血型(ABO、Rh)和输血原则
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二)运输与联系的作用 (三)维持组织细胞的兴奋性 (四)调节机体体温的作用 (五)免疫和防护功能 ①化学防御 ②细胞防御 ③止血与凝血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平衡和维持血浆容量
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 0.85%NaCl、5%葡萄糖、1.9%尿素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
红细胞沉降率的快慢与 红细胞叠连现象有关
★叠连现象:是指红细 胞以凹面相贴而重叠在 一起, 状如缮钱
叠连形成的快慢主要受 血浆中蛋白质的影响, 而不在于红细胞本身
影响ESR快慢的因素:
白蛋白、卵磷脂抑制RBC 叠连ESR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加速RBC叠连 ESR
二、血量(blood volume):
血浆和血细胞的总和,即血液的总量
(7-8%)(70-80ml/kg)
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质浓度
全血比重 1.050~1.060
主与红细胞数量有关
血浆比重 1.025~1.035
主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
红细胞 比重 1.090~1.092
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呈正变
(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
大小取决于液体中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力 与所含的红细胞数量和蛋白质的浓度呈正比, 还受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聚集能力的影响
血液粘度与水相比为4~5,血浆:1.6~2.4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生成的部位和 一般过程(自学)
二、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 与功能
双凹圆盘结构, 直径7- 8μm,厚度2μm 主要蛋白质:血红蛋白 (hemoglobin , Hb)
RBC和Hb的正常值
RBC
Hb
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160g/L
(三)血浆渗透压
1.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是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 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大小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 的多少成正比,与溶质颗粒 的种类和大小无关。
2.血浆渗透压的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水
有机物
血液
血浆 无机物
(plasma) 一些气体
白蛋白
血浆蛋白
球蛋白
(plasma proteins) 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最多)
血(b细lood胞cells)白细胞(最少)
血小板(最小)
1、血浆蛋白的功能 (1)营养功能
(2)运输功能 (3)缓冲功能 (4)形成胶体渗透压 (5)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
内的沉降速率。 数值:
正常成年男子为0~15mm/h 正常成年女子为0~20mm/h
ESR的意义:
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
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 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
临床上常用0.85%NaCl 、5%葡萄糖
(四)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pH值:7.35~7.45 缓冲系统: ★血浆的缓冲对:
NaHC03/H2C03(主) 、Na-蛋白质/H-蛋白质、 Na2HPO4/NaH2PO4
★红细胞内:
KHb/HHb、KHbO2/HHbO2、KHC03/H2CO3、 K2HPO4/KH2P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