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合集下载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1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2“醉翁”之号的由来是因为自己: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其居心用《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来形容恰如其分。

4写宾客们纵情享受开怀畅饮的句子: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5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7写太守宴会上就地取材菜色丰盛的句子: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8通过外貌描写生动刻画太守在宴会上酣畅醉态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9请写出傍晚归去时情景的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0有动静对比之美,“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百鸟啁啾(zhōu jiū)之动,相得益彰。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1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两篇名文都表达了两位大家不同凡响的思想境界。

在《岳阳楼记》中作者直抒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中作者含蓄深沉,“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两句写出“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

12写琅琊山树木茂盛山色秀丽的句子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13写滁州之人扶老携幼出外游玩的句子是: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4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传达真正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5写太守宴会上丰盛野味的句子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29题,含答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29题,含答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29题,含答案)1.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醉翁”之号的由来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句意填空: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4.文章中微露主旨(为后人传诵)的句子是:___________。

5.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绘山间朝暮变化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___________,(夏)___________,(秋)___________,(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写出傍晚归去时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滁州之人扶老携幼出外游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太守宴会上丰盛野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写太守之宴欢快热闹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宴饮之时,太守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名句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名句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名句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名句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马上就要学习这篇新课了,下面是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醉翁亭记》名句理解性默写,一起来看看。

《醉翁亭记》名句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
1. 文章的主线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全文的主旨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描写滁洲城总的地理环境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4. 表明“醉”与“乐”之间关系的画龙点睛之笔:醉能同其乐。

5. 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调(点题的句子、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 滁州的地理环境:环滁皆山也。

7. 自问自答道出醉翁亭的来历: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8. 醉翁雅号的由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9. 醉翁亭的来历: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10. 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或醉是表象,乐是实。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1.“,,”描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

2.描写山间秋冬之景的句子是:“,”。

3.“醉翁”之号的由来是:,,。

4.交代酿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句子是:,。

5.描写“滁人游”的场面句子是: ,,
,,,,。

6.描绘山间朝暮变化之景的句子是:,
,,。

7.“,”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

8.宴饮时太守的表现是:,,。

9.“”概括地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环境特征。

《醉翁亭记》默写答案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描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

2.描写山间秋冬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醉翁”之号的由来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4.《醉翁亭记》中,交代酿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句子是: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5.描写“滁人游”的场面句子是: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描绘山间朝暮变化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7.“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

8.宴饮时太守的表现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句子是: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9.“环滁皆山也”概括地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环境特征。

《醉翁亭记》名句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名句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名句理解性默写《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马上就要学习这篇新课了,下面是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醉翁亭记》名句理解性默写,一起来看看。

《醉翁亭记》名句理解性默写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1. 文章的主线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全文的主旨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描写滁洲城总的地理环境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4. 表明“醉”与“乐”之间关系的画龙点睛之笔:醉能同其乐。

5. 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调(点题的句子、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 滁州的地理环境:环滁皆山也。

7. 自问自答道出醉翁亭的来历: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8. 醉翁雅号的由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9. 醉翁亭的来历: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10. 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或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 山间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2. 山间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13. “滁人游”的场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4. “太守宴”的场面: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5. “众宾欢”的场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6. “太守醉”的场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7. 醉翁的自画像: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亭记》),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2.《醉翁亭记》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
,,。

3.“,”描写了山间春夏之景。

4.《醉翁亭记》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夏),
(秋),(冬),。

5.表明“醉”与“乐”关系的画龙点睛的句子: 。

6.太守宴上,鱼是“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酒是“,
”;菜品是“,”。

7.“,”描写出人们归后树林中的情景。

8.“,,”是“醉翁”之号的由来。

《醉翁亭记》默写答案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2.《醉翁亭记》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描写了山间春夏之景。

4.《醉翁亭记》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
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表明“醉”与“乐”关系的画龙点睛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6.太守宴上,鱼是“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酒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菜品是“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描写出人们归后树林中的情景。

8.“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是“醉翁”之号的由来。

总结醉翁亭记的名句理解性默写

总结醉翁亭记的名句理解性默写

总结醉翁亭记的名句理解性默写总结醉翁亭记的名句理解性默写《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马上就要学习这篇新课了,下面是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醉翁亭记》名句理解性默写,一起来看看。

《醉翁亭记》名句理解性默写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1. 文章的主线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全文的主旨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描写滁洲城总的地理环境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4. 表明“醉”与“乐”之间关系的画龙点睛之笔:醉能同其乐。

5. 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调(点题的.句子、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 滁州的地理环境:环滁皆山也。

7. 自问自答道出醉翁亭的来历: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8. 醉翁雅号的由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9. 醉翁亭的来历: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10. 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或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 山间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2. 山间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13. “滁人游”的场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4. “太守宴”的场面: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5. “众宾欢”的场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6. “太守醉”的场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7. 醉翁的自画像: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8. 醉罢晚归: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中考《醉翁亭记》+全文理解性默写+实词、语句释义

中考《醉翁亭记》+全文理解性默写+实词、语句释义

《醉翁亭记》一、理解性全文默写第一段,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

(总领全文、移步换景、过渡、铺垫)首先,总领全文....其次,移步换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面到线再到点;仿佛身临其境;行文至此,自然点题。

再次,由.写景过渡..,介绍了醉翁亭的建造者和命名者:....到.写人由写人过渡到写事........,“醉翁”之号的由来是什么?最后,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入在宴饮之中,为下文做铺垫..。

亮出全文的主旨,“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贯穿全文的主线。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变化。

(景物描写、抒情、对偶、骈散结合)第三段,写滁人游乐和太守宴饮。

(侧面描写、人物描写)这一段主要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重点)四幅图画:的自信得意。

第四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自得其乐。

(叙事、议论、抒情、首尾呼应)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同时,揭露文章主旨: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最后,道出姓名,照应开头,解开全篇悬念: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重点实词翻译(1)临溪而渔.()(2)林壑尤.美()(3)望之蔚然..临于泉上者()..而深秀者()(4)有亭翼然(5)名.之者谁?()(6)饮少辄.醉()(7)醉翁之意.不在酒()(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2)云归.而岩穴暝()(13)云归而岩穴暝.()(14)晦.明变化者()(15)野芳.发而幽香()(16)佳木秀.而繁阴()(17)佳木..秀而繁阴()(18)暮.而归()(19)四时之景.不同()(20)而乐.亦无穷也()(21)至于负.者歌于途()(22)至于负者歌于.途()(23)伛偻提携..()(24)往来而不绝.者()(25)临.溪而渔()(26)泉香而酒洌.()(27)山肴野蔌.()(28)杂然..而前陈者()(29)宴酣.之乐()(30)弈.者胜()(31)觥.筹交错()(32)觥筹..交错()(33)苍颜..者()..白发()(34)起坐而喧哗(35)颓然..乎其间者()(36)颓然乎.其间者()(37)树林阴翳.()(38)鸣声上下.()(39)游人去.而禽鸟乐也()(40)醒能述以.文者()(4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2)太守谓谁?()(4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4)醒能述.以文者()(4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6)杂然而前陈.者()三、句子翻译(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醉翁”的由来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文章中微露主旨(为后人传诵)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醉翁亭记》一词多义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临溪而渔:到
※把酒临风:迎着
※执策而临之:面对〖临危不惧、居高临下、如临大敌〗
乐※山水之乐 / 而乐亦无穷也/以中有足乐者:乐趣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此乐何极:欢乐
※并怡然自乐:高兴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开花,此指滋长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暮而归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回家※吾谁与归:归依
谓※太守自谓也:命名
※太守谓谁:是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谓其妻曰:对……说
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给...命名,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著名的
※死即举大名耳:指起义
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意稍舒:心情
※略无慕艳意/故不错意也/卜者知其指意:意思,想法
开※日出而林霏开:消散※连月不开:放晴
※豁然开朗:开阔
霏※日出而林霏开:雾气※霪雨霏霏:雨雪繁密的样子
出※水落而石出者:露出※不复出焉:出去
※不敢出一言以复:发出※皆出酒食:拿出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升出
穷※乐亦无穷也:尽※欲穷其林:走完
※穷冬烈风:深
※穷乏者得我与:贫穷的
而※泉香而酒洌:表并列的连词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的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的连词
※而不知人之意:表转折的连词。

却,可是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而,表递进关系的连词※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顺接连词,无意)※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就)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是)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却,转折连词)
于※泻出于两峰之间:从
※临于泉上 / 歌于途,休于树:在
※太守与宾客来饮于此:到
明※晦明变化者:明亮
※春和景明:明媚
※明日/越明年:第二(天/年)
绝※往来而不绝者/沿溯阻绝:断
※虽杀臣,不能绝也:尽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
※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陡峭的
※哀转久绝:停止
寓※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寓逆旅主人:在旅馆里
自※太守自谓也/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自己
※自非亭午夜分:假如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手自笔录:亲自
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战则请从: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口入:由,自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顺从
※从民欲也:依从
※无从致书以观:办法
※当余之从师也:拜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