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线圈结构设计
点火线圈通电时间原理

点火线圈通电时间原理1.引言1.1 概述点火线圈通电时间原理是指在内燃机的点火系统中,点火线圈通过一定的时间控制机构,在合适的时机将高压电流传送到火花塞,从而触发燃烧室中的混合气体产生火花点火,引发燃烧反应,驱动发动机正常运转。
点火线圈通电时间的合理控制对于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性能至关重要。
在点火系统中,点火线圈起着将低电压变换为高电压的关键作用。
当发动机的点火系统接收到点火信号后,点火线圈内的低电压电流会通过主绕组产生磁场,然后通过在高压绕组上的突变导致了一个更高的电压。
这个高电压的脉冲信号会在合适的时机通过导电装置传送到火花塞,从而引发火花点火。
点火线圈通电时间的原理可以通过控制点火系统中的时间控制装置来实现。
通常,时间控制装置会基于发动机的转速、负荷以及其他相关参数来进行计算和调整,以确保点火线圈在适当的时刻通电。
合理调整点火线圈通电时间可以提供最佳的燃烧效果和燃料经济性。
总之,点火线圈通电时间的原理是基于在适当时机将高压电流传送到火花塞,引发燃烧反应。
通过合理调整点火线圈通电时间,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性能。
在未来的应用中,进一步研究点火线圈通电时间原理的意义和探索更加精确的控制方法,将对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和燃料利用效率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第一部分,引言,介绍本文的背景和概述。
第二部分,正文,主要讨论点火线圈通电时间原理。
2.1 点火线圈的作用:详细介绍点火线圈在发动机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说明其对燃烧效率和性能的影响。
2.2 点火线圈通电的原理:深入探讨点火线圈通电的原理和过程,包括点火开关的操作、电流传输、高压放电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结论,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展望点火线圈通电时间原理在未来的应用和意义。
整篇文章将围绕点火线圈通电时间原理展开,通过介绍点火线圈的作用和通电原理,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原理。
摩托车发动机构造 原理照片图解

摩托车发动机构造原理照片图解气缸、活塞:图6-2 气缸的另一视角图GY6气缸如图6-1所示。
我们从图6-1可以看到,在气缸体边上有槽(或叫正时链条通道),正时链条从此通过到达气缸头,其中还要安装链条的导板片(图6-3a)、链条张紧器(图6-3b)。
图6-1中我们可以看到气缸正前方有一个孔,它是用来安装正时链条的链条调整器总成的,链条调整器总成如图6-3所示。
当正时链条发生磨损松动及异响时,我们可以通过链条调整器来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
图6-3a 导板片图6-3b 链条张紧器图6-3 GY6链条调整器总成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过曲轴箱,在实际的安装中,图6-1所示的气缸,应该是反过来朝下安装在曲轴箱上的。
在图6-1中,气缸中间圆形的缸套部分,就是活塞在气缸中上下运动的空间。
我们没有找到GY6活塞的专门图片,但图6-4给出了一些活塞的照片,图6-5给出了一组活塞环的照片。
图6-4 一组活塞图片图6-5 一组活塞环图片见图6-4,活塞上有环槽部,用来安装活塞环。
活塞环分气环、油环。
GY6有二道气环,一道油环。
气环是用来防止燃烧室气体进入曲轴箱,而油环是用来防止润滑机油窜入燃烧室的。
在这里给大家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活塞顶部有两个倾斜凹坑?你想一想吧,答案是:避免活塞位于气缸上止点时与进排气门相撞而设置的。
国产上述GY6配件零售价格:缸体大约是¥200多块,国产的活塞价格大约是¥40左右,活塞环¥70左右。
合资的和进口的就贵许多,甚至数倍。
BHGY6强制风扇:在上述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躲在屁股下座垫下发动机里的某些真面目,但是也许会有超级菜鸟问,我还是看不到呀!是的,气缸头和气缸是被包围起来的,像巴基斯坦的妇女,永远戴着一层面纱,这个面纱就是:发动机风扇导风罩,如图7-1所示。
图7-2是风扇盖。
图7-3是各种冷却风扇。
图7-1 风扇导风罩图7-2 风扇盖图7-3 各种冷却风扇在上文中我们看到了气缸头、气缸的图片,为了带走燃烧产生的大量热量,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外周覆盖的巨大散热片,但是还是不行啊,热啊,于是就用塑料罩包起来,用风扇不停地吹,塑料罩的功用就是形成冷却气流流动的气道。
丰田2NZ-FE型发动机点火系统的检测

W- B 4 B- W 1
W- B 4
B- W 1 W- B
W- B 4 W- B
3 号点火线 圈 和 点 火器
L- Y 3 CR
注意:如果发动机在工作过 程中 某 一缸不点 火,而喷 油器一直 在喷 油 ,则未燃 烧的汽油 会加大三 元催 化 转化器和 氧传感器 的负担; 汽油 对气 缸壁形成冲刷 ,造成活塞 、活塞 环 与气缸壁 的润滑性 能变差, 会降
B- W
供电端 B- W 1
1 号点火线
3
圈 和点 火 器
2
R- L
22 E13
汽车诊所 AUTOMOBILE MAINTENANCE
丰 田 2NZ-FE型 发 动 机
点火系统的检测
□河北 /赵雪永
表 1 点火系统电脑引脚功能与检测电压
引脚
3( IGF) 3( IGF) 22( IGT1) 21( IGT2) 20( IGT3) 19( IGT4)
功能
检测状态
点 火 反 馈 信号
IGT1
低 气缸的使 用寿命; 同时会造 成汽 油浪费 。因此,在丰田发动机集中控 制 系 统( TCCS)中 ,设 置 了 点 火 反 馈 控制功能 ,即利用 点火器的 初级
W- B 4
B- W 1
3
2 号点火线
圈和点火器 2
Y- G
21 E13 IGT2 L- Y
电 路切断时 产生的点 火反馈信 号来 检测点 火系统的工作情况。这样,发 动 机电脑始 终监测点 火系统的 工作 情 况,一旦 发动机电 脑连续 6 次收 不 到点火 反馈 信号 IGF, 则立 即停 止 所有喷 油器的 喷油动 作,发动机 立即熄火。
点火线圈结构和功能材料

点火线圈的结构和功能材料王槐祥2018-31、工程塑料1.1工程塑料的基本特征塑料是指以高分子量的有机物质为主要成分的材料。
它在加工完成后,呈固态形状。
再加工过程中,可以藉以流动造型。
工程塑料有优良的机械性能、绝缘性能、耐溶剂性能、阻燃性能、易于成型等特性,因此,工程塑料在汽车电气部件及结构部件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按工程塑料对热之变化,分为两大类:1)热固性塑料。
指加热后,会使分子结合成网状型态。
一旦结合成网状聚合体,即使再加热也不会软化,显示出非可逆的变化,是分子结构发生化学变化所致。
如高压管所用的PU材料等。
2)热塑性塑料。
指加热后会熔化,可流动至模具冷却成型。
再加热,又可以熔化的塑料。
即可以应用加热和冷却,使其产生液态、固态的可逆变化,即物理变化。
如PA、PBT、PPO等。
1.2 工程塑料的基本性能1.2.1 物理性能1)密度单位:g/cm3 ,塑料的密度一般在0.8~2g/cm3 围。
2)吸水率。
以23℃时饱和吸水率表示。
PA吸水率较高。
对所有塑料,特别是吸水率较高的塑料,在注塑前一定要按要求对塑料粒子进行烘干处理。
1.2.2 机械性能1)断裂应力(MPa)2)断裂伸长率(%)3)冲击强度(KJ/m2)1.2.3 热性能1)线膨胀系数(10-5/K),应选择与结合件线膨胀系数相近的塑料,以减少应力。
2)热变形温度(在0.45MPa及1.8MPa条件下,℃)3)最高使用温度(℃)(指短周期运行的温度)1.2.4电气性能1)介电常数2)损耗角3)介电强度(KV/mm)1.2.5 阻燃性塑料阻燃等级由 HB,V-2,V-1 向 V-0 逐级递增:HB:UL94 和 CSA C22.2 No 0.17 标准中最底的阻燃等级,要求对于 3 到 13 毫米厚的样品,燃烧速度小于 40 毫米每分钟;小于 3 毫米厚的样品,燃烧速度小于 70 毫米每分钟;或者在 100 毫米的标志前熄灭。
V-2:对样品进行两次 10 秒的燃烧测试后,火焰在 60 秒熄灭。
点火线圈3根线控制原理

点火线圈3根线控制原理点火线圈是内燃机点火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将低电压的电能转换成高电压的电能,从而使点火塞产生高压电火花,点燃混合气,推动活塞运动,驱动发动机工作。
在点火线圈的控制中,3根线的连接方式是比较常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点火线圈3根线控制原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点火线圈的基本结构。
点火线圈通常由一次线圈、二次线圈和铁芯组成。
一次线圈的作用是将电池提供的低电压(一般为12V)转换成磁场能量,而二次线圈则将这个磁场能量转换成更高的电压(一般为数千伏),以点燃火花塞。
铁芯则起到增强磁场的作用,提高线圈的效率。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点火线圈3根线的连接方式。
通常,点火线圈的3根线分别为高压输出线、低压输入线和接地线。
其中,高压输出线连接火花塞,低压输入线连接电池正极,接地线则连接电池负极或发动机的接地点。
通过这样的连接方式,电流可以顺利地流动,从而实现点火线圈的正常工作。
在点火线圈的控制中,低压输入线是由点火控制模块控制的。
点火控制模块根据发动机转速、节气门开度、冷却水温度等参数,来控制点火线圈的工作时间和触发时机。
当需要点火时,点火控制模块会向点火线圈的低压输入线发送触发信号,点火线圈接收到信号后,就会产生高压电能,从而点燃火花塞,推动发动机工作。
总的来说,点火线圈3根线控制原理是基于点火控制模块对低压输入线的控制,通过合理的触发时机和工作时间,来实现点火线圈的正常工作。
这种控制方式可以根据发动机工况进行实时调整,保证点火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点火线圈3根线控制原理是点火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排放性能。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连接和控制,确保点火系统的正常工作,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燃气灶点火器构造原理

燃气灶点火器构造原理1. 燃气灶点火器的基本构造燃气灶点火器是用于点燃燃气灶具的一种装置,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点火开关:用于控制点火器的开关,一般位于燃气灶的面板上,通过按下或拨动开关来实现点火或熄火操作。
2.点火电极:用于产生高压电火花,点燃燃气。
3.高压电源:用于提供点火电极所需的高压电能。
4.点火线圈:用于将低压电能转换为高压电能,供给点火电极。
5.点火电源线:用于连接点火开关、高压电源和点火线圈。
2. 燃气灶点火器的工作原理燃气灶点火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1:开关操作当用户按下或拨动燃气灶的点火开关时,开关会闭合,使电流从电源流向点火线圈。
步骤2:点火线圈工作当电流通过点火线圈时,线圈内部的铁芯会受到电磁感应的作用,产生磁场。
随后,磁场会引起线圈内部的电流变化,进而产生反向的磁场。
这种磁场的变化会导致线圈两端产生高压。
步骤3:高压电能传递通过点火电源线,高压电能会传递到点火电极上。
点火电极通常由两个金属电极组成,它们之间的距离非常小,形成一个间隙。
步骤4:电火花产生在高压电能的作用下,点火电极之间的间隙会产生电火花。
电火花是高温高能的电弧放电,可以点燃燃气。
步骤5:燃气点燃电火花点燃燃气,产生火焰。
燃气灶的主燃气阀门会打开,供应燃气到点火位置,使火焰持续燃烧。
步骤6:火焰检测燃气灶通常还配备了火焰检测器,用于监测火焰的存在。
如果火焰熄灭,火焰检测器会自动关闭燃气阀门,防止燃气泄漏。
3. 燃气灶点火器的关键技术高压电源技术燃气灶点火器需要产生高压电能,以产生足够的电火花点燃燃气。
为了实现这一点,点火器通常采用了一种称为“电感性能放大”的技术。
点火线圈中的铁芯和线圈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得电流产生的磁场得到放大,从而产生更高的电压。
点火电极设计点火电极的设计对点火器的性能和可靠性有很大影响。
通常,点火电极采用耐高温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铂金合金。
同时,点火电极之间的间隙大小也需要精确控制,以确保电火花的产生。
第五章 点火系

容器、真空点火提前装置和离心点火提前装置等部件组成,如图5-6
所示。其零件分解图如图5-7所示。 1)分电器总成的主要部件
①配电器配电器由分火头和分电器盖组成,作用是按发动机和工
作顺序将高压电分配到各缸火花塞上。 .分火头由胶木制成,其顶部嵌有一铜导电片,分火头装于断电凸
轮顶端,当其随轴旋转时,其上的导电片在距旁电极0.2~0.8mm
同盖外的旁插孔相通,旁插孔用来安插分缸线。盖的中间有一个深凹
的用来插中央线的插孔,其内侧为中心电极,电极孔中装有带弹簧的 电刷,电刷借弹簧力与分火头上的导电片紧密接触。
②断电器断电器由一对触点和凸轮组成。作用是周期性地接通和
切断低压电路。 .断电器触点(俗称“白金”)是由坚硬又耐高温的钨合金制成的,
第五章 点火系
第一节 汽车点火系概述 第二节 传统点火系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三节 传统点火系的维护与检修
第四节 电子点火系
第五节 电子点火系的检修
第一节 汽车点火系概述
一、点火系的作用
汽油机气缸内的可燃混合气是靠高压电火花点燃的,而产生电火花 的功能是由点火系实现的。点火系的作用是将汽车电源供给的低压电 转变为高压电,并按照发动机的工作顺序与点火时间的要求,适时地 配送给各缸火花塞,在其间隙处产生电火花,点燃气缸内的可燃混合 气。
才能确保高压电路为正极搭铁。 附加电阻的作用是减少低速时的初级电流,改善高速时的点火特性,
一般用钢丝、镍铬丝或纯镍丝制成。它是一种热敏电阻,当电阻上流
过的电流大,使温度升高时,其阻值也随之变大;反之阻值变小。 .当发动机转速较低时,断电器触点的闭合时间长,初级电流较大,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节 传统点火系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汽车点火线圈装配系统结构设计和控制

关键 词 :汽车 点 火线 圈;装 配 系统 ;P C;控 制 系统 ;传 动 L
中图分类号:T 18 H 3
文献标识码 :A
S r t a sg n Co t o n s m b y S t m o o orI nii n Co l t uc ur l De i n a d n r l As e o l yse f rM t g to i
Ke ywo ds M o o ii n c i, As e l y t m , PLC, Con r yse , Drv r - t ri to o l gn s mb e s se tols tm i e
0 引 言
汽 车 点火线 圈是汽 车 点火系 统 中的主 要部 件 , 其
・3 ・ 6
舰
船
防
化
2 1 第 3期 0 0年
( )必 须在 两套 初 、次 级线 圈都 正确就 位 ( 2 装 配 系统具有 自动对 中功 能) 以后才 可 以开始抓取动作 ; ( )装配系统 的单个装配周期必须在 1s内完成 。 3 7 1 2设 计方 案 . 由于 次级 线 圈的 开 口方 向与 壳体 开 口方 向相互 垂直 ,因此 ,装配过 程 分为两 步 ,即先 将初 级线 圈装 配 到次 级线 圈 内孔 中,然 后 再将 组合 好 的线 圈( 简称
1装配系统结构 设计
1 1 计要 求 .设
( )初 、次 级绕 组 由操 作 者 手工 取 件 ,手 工完 1
成装 配 。装配 后 的初 、次 级绕 线 圈 由操 作者 手 工装
到装 配 系统 的定位 元 件 上 ,定 位 元件 有 识别 组 合线 圈方 向的能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1
图15
3 . 初级线圈的结构
3.1
●初级线圈漆包线较粗,有弹性。始端和末端引 线要可靠固定,避免散包。见图16。具体结构 要视结构要求而定
图16c
■ 笔式线圈引出线卡入端 部的出线槽中,可把引出 线作为引线针使用,节省 了零件,简化了结构。 (见图16d)
3.1续1
图16d
●内孔插铁芯处的要求 ■由于铁芯叠厚尺寸有偏差,骨架内孔面上做 出凸起0.2~0.3的定位筋,避免铁芯与骨架面 接触,便于铁芯插入。对内装铁芯(即装 铁芯后再浇灌)的线圈,有利于树脂渗入 (见图16a 16b),以紧固铁芯接合面,减少 电磁噪音。 ■为了保证铁芯气隙在骨架内孔四角做出气 隙垫,以保证压装铁芯后的气隙尺寸(见图 16b)。
铜套管
2.4续2
2.引线端子外套铜套管, 用电阻焊将引出线 与端子焊接(图10) 3.用点漆包线的 专用精密逆变焊 机,直接将漆包 线点焊至引线片 上 (图11)
图10 端子外套铜套管点焊
4. 用带细齿的连接片压紧并挤 破漆皮,使引出线与引线片连
2.4续3
接 (图12)
5. 微电流氩弧焊
引出线
插入带细 齿端子
2.1
2.1续
2.2
●等绝缘强度设计 按电场强度的大小确定绝缘层的厚度及绝 缘距离 ■单头点火线圈 (图3) 次级骨架底部与初级 绕组电位差在高压输端 最大,一是加大绝缘距 离(图3a),另一方法是 加绝缘材料厚度(图3b)
2.2续
■双头点火线圈 次级骨架底部与初级绕 组电位差在两端高压输端 最大,一是加大两端绝缘 距离(图4a),另一方法 是 两端加绝缘材料厚度 (图4b) ■笔式线圈增加绝缘强度的措施 由于笔式线圈空间小,初级及次级骨架底部都很 薄,为了增加绝缘强度,在骨架上先包一层高耐 温、耐压的聚酰亚胺薄膜,再绕线。
引出线绕在引线针上,用氩 图12 端子带细齿挤破漆皮连接 弧焊熔化引线针的端部,使 引出线与引线针熔为一体。 ■引线片或端子与外部的连接 1. 焊接 用导线和外部连接点焊接(锡焊或点焊) 2. 插接 插接的方法很多
用插头片插接(图13)
2.4续4
在槽壁沿径向开0.2~0.3 深的沟,树脂沿沟槽渗透 到槽底部。此结构在槽较 深时使用。(见图15)
3.2
3.3
●引出线对外连接方式 ■锡焊 将引出线去漆皮后,加松香焊剂,与外连接处 用焊锡焊接。 ■直接用逆变精密焊机,将引出线与外连接片点焊,不 需要去漆皮(焊接方式见图11)。 如果用一般的点 焊机直接点焊, 需先去漆皮。还 可以用图17a、 17b的方式点焊。
■以插接的方式与外电路连接 1.线圈组装时单个连接或两处连接,采用插 片直接卡紧的方式(见图18)。
2.4续1
■引线端子基本要求 绕组经引线端子与外部连接,可用标准插 针,也可根据与外部不同的连接方式,做成 各种冲片或其他金属件。其结构要求:便于 自动绕线挂角,与引线或与外部连接牢固、 可靠导通,无尖角毛刺。 ■引出线与引线端子连接几种结构形式 1. 锡焊 引出线绕在接线针上,直接用锡焊结。此 方法效率低,助焊剂影响产品质量。
插片 插片 初级骨架 引线槽 引出线 引出线 过渡插 座片 初级 骨架 引线 槽
3.3续1
图18
图19
3.3续2
2.对两个接头以上的连接采用(图19) 的方式插接 。在插片与引出线之间加 一个过渡插座片,即使在插片长度有 差异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多个插片与 引出线的可靠连接。
●初级骨架与外壳的连接 ■涂胶 在连接处涂环氧胶密封,此方法效率 低,胶易流出,影响外观。 ■超声波焊接 在骨架与外壳联接的一端, 加环周的凸起筋,高0.3,在超声波作用下, 环周的凸起筋与外壳熔接密封。 ■将联接处作成圆形或椭圆形按0.05~0.1过 盁配合,压紧密封。此联接方式要求注塑 模具精度高,注塑工艺稳定。此方法效率 高,外观好,适合自动化装配。
1.2
●安装要求 ■安装尺寸符合发动机上的安装要求 ■安装部分有足够的强度,能承受发动机长 期高温、振动和冲击 ■安装的部位不同对线圈要求不同 安装在发动机旁 安装在发动机火花塞上端 安装在车梁上
1.3
●耐高压要求(绝缘长期承受脉冲高压冲击) ■内部结构设计要使电场分布合理 层绕 槽绕 变形的层绕(笔杆式) ■绝缘距离、材料耐压等级及厚度与内部电 场分布相匹配 ■金属联接件避免尖角,使电场分布均匀
图6 过线槽布置
2.3续1
2.3续2
■过线槽宽度合适。过窄 不好过线,过宽会造成 相邻槽的漆包线靠近, 降低槽间的绝缘强度 (图7) ■过线槽可做成连体 和断开两种形式 连体形式见(图8) 此形式可以减小槽 壁变形
图7过线槽宽,两槽间漆包线距离太近
图8过线槽连体形式
2.4
●骨架起始端、末端的设计 ■如果结构允许,始、末端各加一个较窄槽作为过 渡槽,过渡槽只需绕5~10匝。 如果结构槽不允许有过 渡槽,第一槽绕满线, 引导 槽 要避免引出线与槽绕组 上下层同时接触的方法: 1。在第一槽端部开缺口 (图5c) 2。在端部槽壁开引导槽 图9 起始端的引导槽 (图9)
1.5
1.5续
■机加工件 退刀槽、材料的切削性能、 倒角、作为嵌件的防转防拉脱、嵌件 定位处的精度
1.6
●组装要求 ■初级骨架 内孔中间四角加气隙垫保证组 装气隙 ■初级骨架与外壳、插头座与外壳、高压插 座与外壳等结合处采用无密封胶的密封结构, 靠塑料件紧密插接密封,提高装配效率,避 免漏胶 ■初、次级骨架之间,骨架、外壳、插头座、 高压端子等之间的结构联接,要设计准确的 定位、导向,使装配快捷,位置准确,外形 美观
1.4
●环境温度变化的要求(-40℃~125 ℃) ■应能承受的温度 铁芯表面: 150 °C 环氧树脂: 155 °C 次级线圈: 160 °C ■采取措施解决各结构件膨胀系数不一致可能引起 的开裂 □ 用热塑弹性体包铁芯(TEO,TPE) □ 加发泡塑料或橡胶垫 垫到两种材料热应变相 差最大处,如笔形铁芯的端部 ■采用带填料的环氧树脂
3.4
3.4续
■笔式线圈初级线圈与外壳的连接几种方式示例 靠初级骨架尖锋环带, 与内孔过盈0.3~0.4,尖锋 与内孔挤紧密封,防止灌 封漏胶。(图20)结构尺 寸允许也可用O形密封圈。 在初级骨架与外壳配合处 加高0.15~0.2的环周筋,靠 弹性变形压入外壳后,防 止轴向窜动。(图21)
4 插头座及类似件与外壳的配合
1.4续
■采用无机填料增强的工程塑料 ■生产中,选择合理的环氧树脂的固 化温度,降低内应力 ■外壳材料要考虑冷热冲击不开裂, 兼顾耐热,模缩率,断裂伸长率等指 标(内包铁芯的线圈必须选合适外壳 材料) ■内装点火模块用硅胶覆盖模块上的 元器件
●零部件结构的工艺性 ■塑料件 拔模斜度、壁厚及均匀度、 加强筋、圆角、镶嵌件定位的工艺孔、 镶嵌件入模的引导锥、镶嵌件防拉脱 防转动、避免内凹等 ■冷冲压件 避免清角、圆角,孔,悬 臂,窄槽,孔间,孔边尺寸与材料及 厚度的关系、无搭边冲裁、精度等级 (低于IT9)
●其它要求 ■外表面状态 光面 雾面 有一种极细发黑的雾面极易划出印记, 应尽量避免 ■内包铁芯壳内表面应部分外露,使浇 灌树脂渗入铁芯片间,避免工作噪音 ■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
2 . 次级线圈的结构
●合理的电压分布 ■层绕 每绕一层,垫一层绝缘纸。电压沿径向分 布,用于油浸线圈和早期的干式线圈 ■槽绕 沿轴向布置若干个槽,电压沿轴向分布到 各槽中,干式线圈基本采用此种方式(图1) ■层绕的变型 骨架为圆柱形,在起始端按设定的 程序,使漆包线逐层堆积,垒起一圆锥面,然后, 以圆锥面为绕线平台,逐层沿轴向推进,即每来 回绕一层,线针沿轴向行进一距离,直至完成线 圈的绕制 。此种方式实际上是层间不垫绝缘纸的 层绕,电压沿轴向分布开(图2)
点火线圈结构设计
2009-8-24
1. 点火线圈结构的基本要求
1.1
性能要求 ■点火能量 ( mJ )由初级断电电流(I1)和初级电感量 (L1)决定。初级磁场单次储能E=0.5 *L1 *I12 单次点火能量e=0.4*E ■线圈功率 取决于发动机的转速(rpm)和单次储能(E) 由能量和转速决定铁芯尺寸,初级匝数 每秒初级线圈磁能E1=E * n *K/2 *60 n-转速,K-缸数 其值为点火线圈的功率P1 铁芯截面S=1.2√P1 初级匝数N1=√L1 *l/μ0 * μr *S ■负载电压(KV) 取决定次级与初级的匝比 初级电感电压V1一般在400V左右,次级电压 V2=V1 * N2/N1=400 *V2/V1 次级匝数=V2 *N1/V1=V2 *N1/400
1.6续
■内部电气联接方式:初级绕组与低压插座, 次级绕组引线与高压引线片,高压引线片与 高压端子、模块与线圈等联接及铁芯之间的 联接尽可能采用点焊、激光焊、超声波焊、 微电流氩弧焊、铆接、插接等,尽量避免用 锡焊,以提高效率实现自动组装 ■线圈骨架 起始端及末端的引出线能自动 引出或自动挂角
1.7
2.3
●过线槽的设计 ■过线部分的漆包线不能与槽绕组的上下层同时接 触,否则,会使漆包线皮膜承受整个槽电压(图5) 不经过线槽过线,从槽顶跳线是不允许的
图5c
■过线槽的上端(绕出端)漆包线的切线方 向与下端(进入端)要有足够的距离,以 保证可靠过线(图5a 尺寸h) ■进入端槽壁有足够的刚度,不会因绕线侧 压造成槽壁变形大而影响下一槽的绕线 ■过线槽尽量采用相邻槽 中心对称分布,使内应 力分布均匀,绝缘强度 一致(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