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四首》练习语文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观沧海》一、常识填空诗。
_______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_ 《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1家、_________ 家、________末年 ______, ________ ,字 ________ 、观沧海》的作者是2见称。
___________ 。
他的诗以______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二、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________________、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全景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4、5”写的是动景,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的前八句描写观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静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探究提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练题及答案课时训练第一课时1.《观沧海》的作者是,字,末年家、家、诗人。
他的诗以见称。
2.根据提示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
3.《观沧海》中,诗人观赏沧海的立足点在哪里?诗中哪一个字能够统领下文?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代诗人。
5.请从修辞、情感等角度说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的妙处。
6.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7.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诗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第一课时课时训练答案1.XXXXXX东汉政治军事激昂大方悲壮2.(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3.碣石山观4.(1)XXX5.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明月人格化,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相送的情怀。
(意思相近即可)6.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穷悲凉感伤的氛围。
7.从这两句诗中,我解读出了XXX听到朋友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同情和依依不舍之情。
4《古代诗歌四首》课时训练第二课时1.从诗的体裁看,《次北固山下》是一首诗;从表达体式格局看,它是一首诗。
2.《次北固山下》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中央能够看出?3.《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七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练习-普通用卷

七年级上册唐诗四首练习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下列句子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B.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C.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D.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2.理解诗歌并默写。
(1) 《观沧海》一诗中表现诗人胸襟广阔、想象奇特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2) 《次北固山下》中既是借景抒情又蕴含哲理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
(3) 《次北固山下》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 ”。
(5) 《天净沙•秋思》中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以乐景反衬悲情的句子是“______ ”。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3.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青山”在本诗中具体指的是______(2) 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为人称道。
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4)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以小景与大景相映衬,描绘了江水浩瀚、轻风和顺的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希望北飞的大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D.诗人触景生情,借长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情怀。
4.阅读《观沧海》,完成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辣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请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是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6.综合性学习。
为培养同学们对诗歌 兴趣,感知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吧。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碣石(jig)枯藤(kū) 断肠人(cáng)
C.萧瑟(sè) 天涯(yá) 夜郎西(láng)
D.澹澹(dàn)残夜(cán)潮平(zhāo)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C项正确。ABD三项修改为:A. 子规啼(tí);B.断肠人(cháng);D.潮平(cháo)。
七年级上册语文4《古代诗歌四首》课内巩固练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四首》课内巩固练习副标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1.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
“客路”“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把人带到一种大江直流、波平浪静、天宽地阔的境界。
B.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
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
尾联则表现了离家已久的诗人要学归雁回到家乡洛阳。
C. “乡愁”,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是全诗的主题。
在“乡愁”这一主题的统领下,整首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D. “乡书”“归雁”暗含着一个典故——鸿雁传书。
过去我们书信交流就有“鸿雁传书”的情趣,但在短信、QQ、微信等盛行的今天,我们很多人就少了“鸿雁传书”特有的浪漫。
这让人不免有些伤感和遗憾。
2.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问题。
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品读有误的一项是()A.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B. “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C. 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
D. “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是曹操,他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次北固山下》题目中的“次”是“第二次”的意思,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C.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题目中的“龙标”和诗句中的“龙标”都是指唐朝的县名。
D.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含答案)

《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检测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标题:“观”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篇。
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沧海”是观察的对象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的方位:“东”【“东”解释为“向东”】观察地点:碣石观查对象:沧海“东临碣石”的目的:观沧海。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耸峙”是静景】(2)描述画面:茫茫的海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多么宽广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3)写出大海的苍茫动荡、辽阔、威严的气势,写出山岛的巍峨、挺立;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4)“何”意为“多么”,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
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
(2)画面:葱茏的树木,丛丛生长着,生机勃勃;各种各样的花草,生长得很茂盛。
萧瑟的秋风阵阵地吹来,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看见巨浪从海面涌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以山岛、草木烘托大海苍茫的气势,且把大海写得美丽多姿。
表达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虚写、想象、夸张、(互文)(2)描述画面:雄伟的太阳,皎洁的月亮,它们的运行,好像都在这浩瀚无垠的大海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来的。
或:经天的日月,似乎是从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横贯长空的银河(星汉),似乎是头尾都垂在海上,连整个宇宙,似乎是都在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
(3)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一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
有浪漫主义色彩。
(4)“若”意为“好像”,暗示此景象是作者想象之景。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四首》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四首》导学练习题(一)一、诗歌的分类,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按诗歌的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2.按诗歌的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按诗歌的内容可分为叙事诗、写景诗、送别诗、思乡诗、怀古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
()4.古体诗即唐以前的诗歌。
()5.近体诗即唐以后的诗歌。
()6.古体诗包括了楚辞、乐府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等。
()7.近体诗包括了律诗和绝句。
()8.律诗一般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9.绝句包括了无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10.律诗从最上面一句到最下面一句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观沧海》相关习题,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代表作品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3、《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之后的内容由“观”字展开。
()4、全诗写实的部分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5、全诗属于虚写或者想象的部分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部分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6、《观沧海》抒发来了作者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7、“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了草木欣欣向荣,无限生机的景象。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9、“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参考答案(答案全部为√,题目难度不一,可根据需要调整对错。
)。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曹操《观沧海》中描写草木茂盛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描绘暮春景象,烘托哀伤愁绪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再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0年盛夏,神州大地经济复苏,生意盎然,这正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正化危为机,勇往直前。
(6)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景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小令,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选出下列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小令文字精练,只有5句,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B.这首小令的首句,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是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是“他”眼中所见,提示着“他”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诗五首
01积累运用
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子规啼.( ) 岱.宗( ) 决眦.( )
钟磬.( ) 碣.石( ) 澹.澹( )
竦峙
..( )( ) 万簌.( )
2.词语积累——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闻.道龙标过五溪____________
(2)自缘
..身在最高层____________
(3)阴阳割.昏晓____________
(4)决眦
..入归鸟____________
(5)会当
..凌绝顶____________
(6)水何澹澹
..____________
(7)山岛竦峙
..____________
3.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望岳》的作者________,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________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
(2)《观沧海》的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这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写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体验和复杂的心态。
4.句子积累——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诗句。
(1)闻道龙标过五溪。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一览众山小。
5.句子积累——按要求默写诗句。
(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拟人手法,寄情于物,表达了对朋友一片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有勇于攀登高峰的雄心和气概,正如杜甫《望岳》中所表达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有视野开阔、志存高远之意境。
(4)《观沧海》中体现了诗人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凝练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音韵,让人徜徉其中而流连忘返;其蕴涵的人生哲理让人深思并引为箴言;其闪烁的人类智慧的光芒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为了弘扬中国古代诗文文化,七年级(3)班举办了一次古诗朗诵会,有以下几项工作需要你来完成。
(1)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写一段开场白。
(2)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标语。
02课内精读
(一)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7.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________”。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________,再写海面上的________,最后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
8.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9.请说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在哪里。
(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10.请说说标题中的“左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在标题中突出王昌龄的“左迁”?
11.全诗以“杨花落尽子规啼”这样的景物描写开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12.把“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用散文的语言描述出来。
13.本诗的最后两句,有的版本写作“随君直到夜郎西”,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三)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14.全诗以“________”领起,由此着笔,从________到________,再到________,最后抒发自己的情怀。
15.本诗为什么要用设问句起笔?
16.请说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的表达效果。
17.说说诗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什么能够引起你的共鸣。
03拓展阅读
(一)(营口中考)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8.这首小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哪两种景致?
19.这首小诗的最后两句可谓神来之笔,尤其是“疑”字,用得极妙,请简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二)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20.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21.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三)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2.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3.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21古诗五首
1.tídài zìqìnɡjiédàn sǒng zhìlài 2.(1)听说(2)因为(3)剖分,划分(4)睁大眼睛(5)定要(6)水波摇荡的样子(7)高耸突兀 3.(1)杜甫子美少陵野老唐代李白诗圣诗史(2)曹操孟德东汉末年 4.(1)我听说王昌龄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2)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3)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多么高耸突兀。
(4)(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极为渺小。
5.(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1)示例:同学们,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悦耳的鸟鸣,怡人的花香;或时而激情澎湃,时而身心宁静。
这就是诗歌赠予我们的美妙世界。
今天让我们一同步入这美妙的世界……(2)示例:词山漫步,诗海采贝
7.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8.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9.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10.“左迁”是贬谪的意思。
突出王昌龄“左迁”,表达了诗人对他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1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选取这两种景物来渲染凄苦哀愁的气氛,寓情于景,表现诗人对王昌龄被贬谪一事的悲哀和同情。
12.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予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风到你远谪的地方,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13.示例一:“随君直到夜郎西”好,本诗是一首离别诗,诗中作者把对友人的思念和担忧寄予明月。
而友人是要左迁的,故作者的情感是“随君而去”。
示例二:“随风直到夜郎西”更好,因为作者悲哀的心情可以被风轻轻地吹走,一直吹到朋友的身边。
化实为虚,有艺术的感染力。
14.望远望近望凝望15.作者运用设问句起笔——泰山到底怎么样?一方面把泰山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具有一种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也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想象。
16.“钟”是汇聚的意思,它把大自然写得很有感情:大自然要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泰山之上。
“割”很有力度,似乎是一种夸张地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17.这两句诗不仅表现出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的朝气,而且富有启发性,激励人们要具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8.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
19.“疑”是“怀疑”之意,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联想: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
“疑”字极有分寸地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
(答出联想和惜春之情即可) 20.示例: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
21.“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目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22.表达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意思对即可) 23.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灵性,把初春的景象写得富有情趣。
(意思对即可)。